现代性的命运表征着现代人生存与发展的命运。本书主旨在于批判和创新现代性的精神理念,探析现代性的历史轨迹与理论逻辑,反思现代性规划的理念矛盾及其现代化实践的历史矛盾,深入揭示“现代性危机”和“全球性问题”的内在根源。本书立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批判,扬弃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批判与现代主义的修正批判,以“文明秩序建构论”的理论眼量阐发了内在超越的现代性革新观点。并探讨了中国现代性问题及其抉择立场:直面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问题”,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反思现代化的“中国经验”,建鞫天下和谐发展的“中国理念”。这为创建中国风格豹社会发展理论和探索全球和诺发展的新文明秩序,提供了前瞻性的思想力量与理论启示。
现代性的命运,表征着现代人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的重新审察,已成为当代社会理论的前沿课题与紧迫任务。无论是哈贝马斯的“重振现代性”,还是利奥塔的“重写现代性”,抑或是吉登斯的“自反现代性”,其共同的理论旨趣都是针对现代性在现代化历史演进中暴露出的矛盾危机而进行的反思、批判与重写。这种对现代性命运的追问表明:现代性的启蒙理念及其发展模式不再充分具备着历史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是充满着矛盾危机的问题意识:现代性的命运已经到了当代人类必须自觉地反思批判和重写创新的转折点。
本书从社会发展哲学的视野来批判和创新现代性主导理念,探析现代性的历史演变轨迹与理论发展逻辑,反思启蒙现代性乌托邦规划的理念矛盾,揭示现代化实践模式的历史矛盾,深入洞察现代性发展理念及其发展方式所带来的“现代性危机”与“全球性问题”。本书立足于马克思所开创的社会批判与社会发展理论,充分借鉴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批判、现代主义的修正批判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批判的多维视角,以新的“文明秩序建构论”作为理论框架,阐发了必须经过现代文明洗礼而又实现内在超越的“辩证现代性”观点。最后本书以这种观点探讨了全球化情境下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及其抉择立场:立足“中国问题”,直面“全球化议题”,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反思现代化的“中国经验”,创建和谐发展的“中国理念”。这对于在全球化新时代背景下阐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推动创新中国自己的社会发展哲学,探索全球和谐发展的新文明秩序,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序 邴正
导言 现代性的幽灵
第一章 现代性反思的问题意识
第一节 问题界定:现代性的理念及其内涵
第二节 问题意识:现代性启蒙理想的悖论
第三节 问题意义:现代性批判创新的价值
小结 现代性命运:现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命运
第二章 现代性发展的理论评判
第一节 启蒙现代性与经典现代化理论
一、前韦伯时期的经典现代化理论
二、韦伯的经典现代化理论
第二节 后发现代性与后发展社会理论
第三节 多元现代性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
小结 现代性理论演变的历史与逻辑轨迹
第三章 现代性内在的理念矛盾
第一节 现代性理念设定的人性矛盾
一、“人性即理性”的现代性理念矛盾
二、“人性即人道性”的现代性理念矛盾
三、“人性即个体性”的现代性理念矛盾
四、“人性即主体性”的现代性理念矛盾
第二节 现代性发展理念的内部陷阱
一、发展至上主义的迷醉与生存家园的遗忘
二、消费享乐主义的滥觞与生态伦理的缺席
三、技术乐观主义的虚妄与有限理性的迷失
四、人类中心主义的偏执与天人关系的僭越
小结 “To be or not to be”:现代性的两歧性矛盾
第四章 现代性展开的历史矛盾
第一节 启蒙理性精神与资本主义现实的矛盾
一、普遍理性与实证理性的对立
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
三、绝对理性与批判理性的矛盾
第二节 西方化一元模式与多元化选择的矛盾
第三节 民族一国家传统与现代化革新的矛盾
第四节 全球化普世性与本土化特殊性的矛盾
第五节 世俗化功利性与乌托邦超越性的矛盾
小结 现代性的历史合理性与过渡性
第五章 现代性批判的多元维度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批判
一、现代性启蒙精神的批判
二、现代性合法性基础批判
三、现代性思维方式的批判
四、“现代性的重写”
第二节 现代主义的修正批判
一、哈贝马斯的“重振现代性”
二、吉登斯的“自反现代性”
三、罗尔斯的“公共理性”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批判
一、实践唯物主义对主体主义的批判
二、唯物史观对启蒙理性主义的批判
三、历史主义对抽象人道主义的批判
四、自由人联合体对个人主义的批判
五、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六、对现代与后现代两极对立的超越
小结 现代性批判的内在张力
第六章 现代性理念的转向革新
第一节 全球化冲击下的现代性转向
第二节 现代性的命运及其理念的革新
一、主体主义的现代命运及其革新
二、理性主义的现代命运及其革新
三、人道主义的现代命运及其革新
四、个人主义的现代命运及其革新
小结 现代性创新的“范式”革命
第七章 现代性命运的中国抉择
第一节 中国现代性的问题意识
一、中国现代性转型的世纪性难题
二、中国现代性转型的适应性危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性的转型轨迹
一、中国传统文明秩序的危机与解体
二、古今中外文明因素的矛盾与冲突
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初步探索
四、中国特色新文明秩序的自主创造
第三节 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困境
一、文明传承的困境: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矛盾
二、社会整合的困境: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
三、人文精神的困境:乌托邦与世俗化的矛盾
四、文明建构的困境: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矛盾
第四节 中国现代性的矛盾根源
一、中国传统文明范型的内在根源
二、现代性转型困境的社会历史根源
三、现代性转型的逻辑与辩证法
第五节 中国新型文明秩序的建构
一、中国新型文明秩序的提出
二、新型文明秩序的建构原则
三、新型文明秩序的时代内涵
四、新型文明秩序的建构方略
小结 中国现代性的抉择立场
第八章 从“中国经验”到“中国理念”
第一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阐发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理论创新
三、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全球化新议题
第二节 “易和精神”:扬弃现代性的和谐发展理念
一、“易”思维及其蕴涵的发展精神
二、“和”思维及其蕴涵的和谐精神
三、“易和哲学”: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哲学思维
四、“易和精神”:扬弃现代性的和谐发展理念
第三节 “天下思维”:全球化时代人类的世界观
一、全球化时代要求人类建构负责的世界观
二、“天下思维”:超越现代性的全球性思维方式
三、从“天下思维”出发的人类世界责任观
结语 超越现代性视域的人类新文明秩序
参考文献
后记
其次,在地理大发现过程中,使现代性在空间上得以拓展。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7年伽达马越过好望角,这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现代性事件。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使近代以来人类的视野极大拓宽,第一次有了“全球性”和“世界性”的眼光,打破了以某一民族或某一文明圈为中心的狭隘封闭状态,增进了全球性的交往与联系,开启了现代性的“世界历史”帷幕。这就赋予现代性的生成以广阔的时空场域,形成了一种全球性视野、整体性框架和普遍性意识;同时表明新的现代性禀赋着开拓冒险、征服自然的精神气质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意志冲动,这直接为现代人主体性的生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再次,在西方宗教改革中摆脱了与现时代不相吻合的旧宗教信念及禁欲主义,以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和生活方式要求的新教伦理开始形成。伴随着宗教的“祛魅”出现了世俗化的世界图景,这就赋予现代性以新的合理性内涵。合理化的精神气质和社会行动成了现代性的价值追求。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思潮的发展与科学观念的传播,使科学、自由、理性和世俗幸福成了推动现代性启蒙的主要因素。到宗教改革这里,无论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还是行为模式均冲破了传统宗教蒙昧的束缚,推动了理性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在人生信念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谋求合理性的抉择。这就为现代性注人了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及功利主义的生活方式的新时代内涵,从此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发展扫清了宗教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束缚,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意识便呼之欲出了。
P13
30年前,周恩来总理在四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从那时起,社会的现代化成为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美好憧憬和奋斗目标。30年后的今天,现代化已不是梦想:中国的GDP总量已达16000亿美元,居世界第7位;农业产值已下降到GDP的18%;电视、电话、电脑、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已经基本普及;在航天、克隆、导弹等技术领域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四个现代化已经基本实现。
中国进入了现代化社会,但中国是否也同样进入了现代性社会?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现代性与现代化相关,但并不完全相同。现代化一般是指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过渡过程。现代性则是指现代化社会的精神特征。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性就是理性。人们又把这种理性表述为技术理性(科学)与启蒙理性(民主)。英格尔斯认为,现代性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精神状态。现代化的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使所有的人达到丰裕富足的生活水平。然而,几乎没有一个人主张仅仅以国民生产总值和个人收入为标准去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进步,发展和进步也标志着政治上的高度成熟,发展最终要求的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当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其国民不经历这样一种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现代性的转变,都不能成功地使其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所以,英格尔斯提出了人的现代化问题,并把人的现代化看成是现代化社会成功的最终标志。
以启蒙理性和技术理性为主的现代性,早在五四运动中就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们把其表述为“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现代性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历史进程,既遭遇了封建势力的残酷压抑和顽固抵抗,也经受了“文化大革命”现代迷信的严重扭曲和野蛮摧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理性伴随现代化的发展不断成长和普及,但却并不十分同步。一方面,技术理性深入人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概念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另一方面,曲解技术理性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也甚嚣尘上。一些官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不法商人唯利是图,假冒伪劣商品到处泛滥;文化界有人推崇帝王意识;社会上封建迷信也并非没有市场。这一切都说明我们离现代性还有一定的距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作用。社会意识或超前于社会存在,或滞后于社会存在。一般来说,社会意识可以在社会的精英层面超前于社会存在。少数先进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和理论活动超前预见社会发展趋势,引领时代精神。但这种超前的精英意识必须转化为普遍的大众意识,才能成为真正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才能同步。相对于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当代中国的现代性还没有发育成熟,还处在由精英意识向大众意识过渡的阶段,其精英意识也尚未发育成熟。只要大量的社会精英还在鼓吹效率第一、不惜牺牲公平的功利主义,还在论证富豪为主、贫穷是必须付出代价的精英主义,就足以证明我们研究现代性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深刻揭示了现代化与现代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强调有序发展,充分体现了对现代化进程的高度理性自觉。研究现代性问题,在理论上有助于全面理解社会现代化问题,在实践上有助于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有助于纠正现代化社会中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精英主义的错误认识。
现代性问题是现代化社会的产物。当代人类社会正向后现代社会发展,于是就产生了后现代性问题。随着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发展,作为现代性的核心问题的理性,遭遇到了来自多方位的挑战和批判。非理性主义认为理性压抑和扭曲了人性,分析哲学认为理性是有限的和并非十分可靠的,罗马俱乐部甚至认为现代性的过度张扬危及到人类的整体生存。在发达国家,超越现代性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在对现代性的普遍的谴责声中,哈贝马斯尝试建立“合理理性”,吉登斯也试图用“反思的现代性”来修补现代性理论被冲击得千疮百孔的篱笆。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双重的社会跨越之中:一方面,要跨越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另一方面,为了追赶全球发展步伐,还要跨越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这种双重跨越的矛盾注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中国的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存在的巨大差距,就是这种矛盾的直接体现。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城乡差距,是由于城市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而农村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社会所致。农村的生产方式仍然停留在家庭手工劳动水平,而城市已被高速公路和信息网络连成一个可参与全球化的社会整体。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大体相当于信息社会、工业社会、农业社会的发展差距。
所以,在当代中国,现代性问题与后现代性问题交织并存。农民和农民工为收入低发愁,城里人要为高速发展造成的环境、生态、能源、高消费、奢侈问题担忧。农民担心讨不上老婆,城里人要面对同性恋群体的个性发展是否得到满足的问题。落后地区为追赶发达地区立志不惜一切代价加速发展,发达地区却指责落后地区浪费资源,破坏旅游环境。农民和下岗职工到处找工作,企业家们不断更新技术淘汰冗员,造成更多的待业和失业人员。正是这种矛盾,造成了时代精神的浮躁与冲突: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精英主义与平民主义,启蒙理性与工具理性,快速发展与稳定和谐,我们到底要什么?
从追求现代性出发,我们可能走向进化论主导的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是伴随现代化进程而崛起的。边沁、穆勒、孔德、斯宾塞是传统进化论发展观的代表人物,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是现代进化论发展观的代表人物。这种发展观认为,社会发展和自然进化一样,要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其目标是不断的进化和进步;这种进步的实现要通过竞争淘汰,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实现;由于人类社会的理性化,这种代价和冲突不会失控,最终一定会实现普遍的真理和社会进步。所以,应按照自由主义原则让社会自由发展。
从追求后现代性出发,我们可能走向和谐论主导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发展观。古典和谐论发展观的代表是古希腊的理念论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现代和谐论发展观的代表是结构功能主义、罗马俱乐部、生态伦理主义、环保主义。这种发展观认为,社会的理想境界是和谐而不是增长与进步,竞争与代价会破坏和谐;理性并不能保证普遍永久的社会进步。所以,不能听任社会被利益驱动的自由发展,必须通过高尚的自觉的道德原则对社会发展进行反思和控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进化论与和谐论都是片面的发展观。进化论的发展观只把社会看成是自然过程,忽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性、自主性。和谐论的发展观只把社会看成是自主过程,忽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客观性、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发展与和谐的统一论。发展既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过程,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发展又是通过人的自由自主的创造性活动实现的。发展是实现和谐的基础与条件,和谐是发展的目的与结果。发展是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中实现和谐,和谐也孕育着新的矛盾与冲突。因此,无和谐的发展是“恶的无限性”,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因而也不是真正的社会发展;无发展的和谐是社会的停滞,只能停留在空想的浪漫主义境界之中,最终导致社会的衰落与崩溃。
从中国社会的现实出发,我们必须从发展与和谐的统一论的视角去选择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为中国实现现代化量身定做的。双重的社会跨越使我们必须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两个方面去设计我们时代的社会理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道路选择,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辩证法。
本书是漆思同学的博士论文。作为他的导师,曾就此文的写作与作者多次交流过。正像答辩委员会的评价一样,这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此书较系统地分析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各种理论,做了大量的文献工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批判,就当代社会的现代性理念转向与当代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提出了自己颇有创见的观点,在学术上很有启发性,行文也很有激情和文采,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现实的关怀。他的论文启发了我,于是写下了这些文字,权作为此书的序言。
邴正
2005年8月26日
人的一生总有令人终生难以忘怀的际遇,这些际遇构成了一个人生命的重要台阶。十年前,我与尊敬的高清海先生的神交就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当时,还在青岛海洋大学读书的我,因为年少的梦想与激情,使我在茫茫中求索人生的真谛。因拜读了高清海先生的大作《人是哲学的奥秘》,便怀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心情向高老致信,并将自己的《哲学:人的觉解》文章附上请教。没想到此后竟收到先生的几封回信,还赠送了《哲学的憧憬》,热情鼓励我报考吉林大学。正是先生这种学问与人格的感召,有如黑夜中的明灯,引我走上“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的道路,大学毕业后我就投奔吉林大学进行学习、工作和深造。
令我倍感幸运的是,到吉林大学我遇上了高先生的得意弟子邴正教授,从此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正是在师从邴老师的岁月里,我的求学之路有了崭新的方向,我的人生历程有了更高的起点。在那些筚路蓝缕、钩深致远的日子里,邴老师的点拨和教化让我受益终生。总忘不了老师与弟子们开怀畅饮的豪情,总忘不了那宏博精辟的讲解,总忘不了那润雨无声的教诲,总忘不了在弟子人生抉择的关头所给予的指点和启迪……邴老师博学多识的才华、乐观豁达的胸襟、关爱社会的使命、洒脱大气的境界,强烈感召着我们弟子。我真心为能师从邴老师这样一位导师而自豪,指引我真诚从容地面对博大的人生。
在我的人生际遇中,我要深深感谢引我进入哲学思考的高清海先生与我的导师邴正先生,正是那些春风化雨的引导和教诲使我在艰辛中攻读完研究生的学业,完成了这篇博士论文。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邴正教授,在博士论文写作与修改的全过程中,邴老师自始至终悉心指导,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最后还特意为该书撰写了画龙点睛的序言。正是在高清海先生和邴正先生的引导和教诲下我走上了学术的道路,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导师邴正先生和已然辞世安息的高清海先生!
我还要感谢在我的博士论文答辩中,李德顺教授、杨耕教授、艾福成教授、高文新教授、孙利天教授、贺来教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所给予我当面的批评指导;感谢衣俊卿教授、丁立群教授、邹广文教授、王南浞教授、李德顺教授、杨耕教授、孙利天教授所给予我博士论文的书面评议。2004年底我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继续深造,指导我做博士后研究的赵汀阳先生和李德顺先生,都为我修改博士论文和进行社会发展哲学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感谢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所有教导过我的诸位先生、启发过我的诸位同学以及激励过我的青年学生——正是在这个最缺少市场与官场习气的学院,靠大家共同营造的宽松自由、尊重个性与倡导创新的学术氛围,使我将受用终生。在从我七岁上学至今的二十多年求学路上,远在大西北甘肃会宁我的父母亲人们和我的启蒙老师们,他们的勤劳、正直和在黄土地上的辛苦耕耘与默默支持,这都是使我得以走上学问道路并以思想回报社会的最强大动力。我的妻子张国杰和儿子漆知吾,在我攻读博士与写作期间一直给予我亲情的温暖和坚定的支持。在写作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我的师弟刘岩帮我抄稿打字,给我极大的支持;我的好朋友李杉在写作与修改期间给我莫大的惠助,使我在一种充满创作激情与灵感中完成了这篇博士论文。
写成了这篇《现代性的命运》的文字,使我感慨起我们每个现代人的命运。在这个纷扰多变的时代,在哲学抽象冷峻的理性话语之中,其实深藏着人们最为关切的那颗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时势所蔽的人的善良本性及其美好情感,正是凭借这万变中的不变,才维系并呵护着我们健全的生命存在与精神家园。感言万千,终而化诗,以表心志:
忆昔年少疏狂事,亲情师诲启蒙时。
存志明德源自悟,求道诚心遇己知。 书楼参禅图破壁,人性泛爱欲化诗。
苦乐生涯谁与渡?明月照我梦有期。
漆思
2003年12月初稿于吉林大学
2005每10月定稿于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