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几代建筑史学人近百年来的不懈努力。目前,中国建筑史学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学科体系,在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各个领域,如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园林史、中国城市史和中国民居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书以简明的文字对在建筑史研究领域具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以及一批年轻有为并具有潜力的中青年专家学者的经历、已发表的主要著作、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阐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建筑史解码人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杨永生//王莉慧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建筑史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几代建筑史学人近百年来的不懈努力。目前,中国建筑史学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学科体系,在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各个领域,如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园林史、中国城市史和中国民居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书以简明的文字对在建筑史研究领域具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以及一批年轻有为并具有潜力的中青年专家学者的经历、已发表的主要著作、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阐述。 内容推荐 朱启钤、刘敦桢、童寯、梁思成、龙庆忠、单士元、王璞子……本书以简明的文字对这些在建筑史研究领域具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以及一批年轻有为并具有潜力的中青年专家学者的经历、已发表的主要著作、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阐述。向年轻的建筑史研究人员和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的学生以及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份概括性地介绍中国建筑史学研究者的经历及其学术成果的资料。 目录 朱启钤(1872—1964) 刘敦桢(1897—1968) 童寯(1900—1983) 梁思成(1901—1972) 龙庆忠(1903—1996) 林徽因(1904—1955) 单士元(1907—1998) 王璞子(1909—1988) 刘致平(1909—1995) 陈明达(1914—1997) 贺业钜(1914—1996) 杜仙洲(1915一 ) 汪坦(1916—2001) 奠宗江(1916—1999) 卢绳(1918—1977) 冯建逵(1918一 ) 陈从周(1918—2000) 于倬云(1918—2004) 祁英涛(1923—1988) 张良皋(1923一 ) 罗哲文(1924一 ) 罗小未(1925一 ) 张驭寰(1926一 ) 张似赞(1927一 ) 潘谷西(1928一 ) 高介华(1928一 ) 陈志华(1929一 ) 吴焕加(1929一 ) 王其明(1929一 ) 陆元鼎(1929一 ) 楼庆西(1930一 ) 徐伯安(1931—2002) 郭湖生(1931一 ) 杨鸿勋(1931一 ) 刘先觉(1931一 ) 刘叙杰(1931一 ) 侯幼彬(1932一 ) 喻维国(1932一 ) 傅熹年(1933一 ) 孙大章(1933一 ) 王世仁(1934一 ) 汉宝德(1934一 ) 赵立瀛(1934一 ) 杨乃济(1934一 ) 曹汛(1935一 ) 柴泽俊(1935一 ) 路秉杰(1935一 ) 邓其生(1935一 ) 郭黛妲(1936一 ) 于振生(1936一 ) 萧默(1938一 ) 邹德侬(1938一 ) 杜顺宝(1938一 ) 陶友松(1938一 ) 郑时龄(1941一 ) 朱光亚(1942一 ) 杨秉德(1944一 ) 吴庆洲(1945一 ) 张复合(1947一 ) 李乾朗(1949一 ) 王贵祥(1950一 ) 钟晓青(1951一 ) 方拥(1953一 ) 陈同滨(1953一 ) 朱永春(1953一 ) 刘松茯(1954一 ) 刘临安(1955一 ) 刘大平(1955一 ) 柳肃(1956一 ) 傅朝卿(1957一 ) 杨昌鸣(1957一 ) 常青(1957一 ) 赵辰(1957一 ) 程建军(1957一 ) 张十庆(1959一 ) 陈薇(1961一 ) 赖德霖(1962一 ) 试读章节 中国文物建筑保护学的开创者 梁思成不仅是中国建筑史学科的奠基人,还是中国文物建筑保护学的开创者。这门学科是19世纪在欧洲开始兴起的,到了20世纪中叶才陆续制定出一些世界公认的权威性规范,1964年在威尼斯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又称《威尼斯宪章》),是第一个用于文物建筑保护的指导性文件。然而梁思成早在战乱的20世纪30年代就曾为保护文物建筑而奔走、呼号。1944年夏,他曾出任当时教育部所属的战区文物建筑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当盟军即将大反攻时,他编辑了中国古城、古建、古迹的保护名单。同时,还把他知道的日本京都、奈良等重要文物建筑也附在上面,并把保护目标标在军用地图上,提供给有关方面,致使中国和日本的若干重要文物建筑得以免遭战火袭击。被日本人民视为“保护古都(京都、奈良)的恩人”。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地下党与他联系,希望他能给解放军提供一份全国文物保护名单。当时他非常感动地说:“想不到共产党如此珍视文物保护,竟做了原来自己一直担心而不敢奢求的大事。”于是在隆隆的炮声中,他带领清华大学建筑系教师,日以继夜地赶编出第一份“全国文物建筑简目”,这个材料曾印发给解放军备作战部队。他又一次为保护文物建筑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梁思成提出的许多保护文物建筑的观点是具有科学性的,有些与《威尼斯宪章》的精神不谋而合。例如早在1931年他就曾写道:“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这正是《威尼斯宪章》中关于文物建筑是历史信息载体的概念。又如,他提出:“我们爱护文物建筑,不仅应该爱护个别的一殿、一堂、一塔,而且必须爱护它的周围整体和邻近的环境。我们不能坐视,忍受一座或一组壮丽的建筑物遭受各种各式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使它们委曲在不调和的周围里,受到不应有的宰割。”这正是《威尼斯宪章》中所倡导的“保护一座文物建筑,意味着要适当地保护一环境”的观点。解放以后,在对待北京城的建设问题上,他也曾明确地指出过:“北京城是必须现代化的,同时北京城原有的整体文物性特征和多数个别的文物建筑又是必须保存的。”因此,他呼吁不要拆除北京的城墙和城楼,因为“它的产生,它的变动,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满了历史意义……是北京体形环境中不可分离的艺术构成部分”。 梁思成在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中的另一功绩在于冲破传统的保护观念,提出了新的保护原则。1935年他在《曲阜孔庙建筑及其修葺计划》一文中第一个提出:“重修文物建筑不同于古代匠师们将已破敞的庙庭,恢复为富丽堂皇,工料坚实的殿宇……使之面目焕然一新的做法;而应“负保存或恢复原状的责任”。1964年他又写了《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一文,更加明确地指出:“在重修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中,一般应以‘整旧如旧’作为我们的原则。”对于“风烛残年”危在旦夕的古建筑,应采取“输血打针”的办法使其恢复健康,“老当益壮”,而不是“涂脂抹粉”,使其“返老还童”。他还指出文物建筑应具有“与它的高龄相适应的‘面貌’,表现它特有的‘品格’与‘个性’。”他的这些观点,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共同遵守的指导性原则。梁思成有关文物建筑保护的重要观点,在《威尼斯宪章》被介绍到我国之前,更显现出其夺目的光彩。 在梁思成的一生中,建筑设计虽不是他的主要工作,但他也曾完成了一些重要的设计。例如他曾领导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完成了获全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的扬州鉴真纪念堂设计。解放初他还曾领导过清华大学营建系(即后来的建筑系)师生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同时,他对我国当代的建筑创新和城市规划也一直非常关心,并作过若干理论性探讨。对北京的城市建设提出过许多规划方案和建议。在他的晚年还曾在《人民日报》上开辟了“拙匠随笔”的专栏。撰写的这些科普文章涉及到建筑的艺术性、传统与革新、美观和实用、经济、坚固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在我国建筑界乃至社会上都引起很大反响,对繁荣建筑创作起了重要作用。 P26-27 序言 中国建筑史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几代建筑史学人近百年来的不懈努力。第一代学人朱启钤创建了中国营造学社,启动了中国古代营建历史的研究工作。在他的引导下,梁思成、刘敦桢两位学界前辈将现代科学方法引入了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建立了调查、研究的科学体系,他们带领一代学人对我国的历史建筑遗存进行了实地测绘与研究,写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报告,为中国建筑史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当时,在营造学社人力、物力、财力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取得了前无古人的非凡成就。其后,第二代学人如刘致平、单士元、陈明达、莫宗江、卢绳、罗哲文等,是第一代学人的追随者和协助者,也是继梁、刘之后我国卓越的建筑史学家。他们是营造学社的中坚力量,在梁思成、刘敦桢两位学者的培育和影响下,直接协助二位前辈进行中国建筑史的调查研究工作,为中国建筑史学科的确立和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三代学人,如傅熹年、王世仁、杨鸿勋、潘谷西、郭湖生、侯幼彬、汉宝德等,在人数上远远多于第一代、第二代学人,他们同样继承了前两代学人的研究精神,一生都在建筑史领域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当今建筑史学界的权威人物。他们中间,有些学者已从一些新的角度,尝试对中国建筑历史作进一步的诠释。第四代学人,如王贵祥、李乾朗、王其亨、方拥、张十庆、陈薇、常青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学者,他们的研究条件远远好于前辈学者,并大多经历过国外的学习,能从世界的角度、从中西建筑的比较来看待中国古代建筑,现今都是建筑史研究和教学领域的中坚力量。 在几代建筑史学人的努力下,中国建筑史学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学科体系,在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各个领域,如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园林史、中国城市史和中国民居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建筑史学的发展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使建筑史学科后继有人,对未来的学子能起到指引的作用,并向广大读者,特别是为年轻的建筑史研究人员和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概括性地介绍中国建筑史学研究者的经历及其学术成果,我们编辑了这本健筑史解码人》。 相对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队伍而言,我国研究外国建筑史的学者人数要少得多。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出现了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如汪坦、罗小未、陈志华、吴焕加、刘先觉等,他们长期致力于建筑理论、外国建筑历史的教学与研究,对于活跃我国的建筑设计思想以及建筑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书选入的是以上几代在建筑史研究领域具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以及一批年轻有为并具有潜力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当然,他们只是整个建筑历史研究队伍中的一部分代表人物。还有很多对建筑史研究事业作出贡献的、默默无闻的学者,限于本书篇幅及编者视野范围,难免挂一漏万,这一点尚请谅解。 本书力求以简明的文字对每位学者的经历、已发表的主要著作、主要学术观点加以阐述。约稿时我们提出,可以是本人撰写,也可以请别人撰写。来稿当中有些是由本人所写,有些则为别人所写。对于一些来稿,在征得撰稿人同意的前提下,我们本着力求客观求实的原则,作了适当的删减和修改;也有一部分稿件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尊重了撰稿人的意见,将原稿呈现给读者。 我们期盼有更多的年轻学者来关心和研究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建筑史,涌现出更多的成果,因为建筑历史的研究需要传承。 杨永生王莉慧 2006年4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