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30多万字,包括街巷和地名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其他传说、俗语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并配有40多幅温州风光、民俗照。
该书收集的是至今还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作品,堪称温州民间故事的“四库全书”。书中所刊的作品,均用温州话编写,力求保持方言特色,凡遇到首次出现的生僻方言,均作注释;作的讲述者、采录者、整理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单位等,在第一次出现时均标明。
本书是遗产抢救项目之一。全书以县立卷,每卷分别冠以省名和县名,全国约2800余个县(市、区),原则上每县(市、区)一卷,每卷平均三十万字左右。
民间故事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广大群众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它是文学作品,又是过去生活的教科书,除了欣赏外,它可以起到激励我们爱国爱乡,明辨是非的作用,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汲取生活中的正反经验。在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民间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许多传承了几千年的东西在消失,在灭亡,保护和抢救这些不再生的文化遗产,应该成为我们刻不容缓、责无旁贷的任务。编纂出版鹿城故事全书,是对抢救和保护这一工作一项有效的积极措施,对繁荣文艺事业,建设精神文明和谐社会,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鹿城区域内山水秀丽、风光旖旎。被誉为“中国诗之岛”“世界古航标”的江心屿,出于瓯江中心而居,“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向来称为“海上蓬莱”。岛内古迹甚多,殿宇亭榭,星罗棋布。谢灵运、孟浩然、文天祥等诗人都曾登临孤屿,留下传诵至今的许多名篇。
麻行僧街
早年,温州西郭江边的一个破殿角里,住着一个十三四岁的细儿,阿爸死了,阿妈呢,也嫁了人。他日日沿街讨饭,大家都叫他“讨饭姆”。
有个来化缘的陀头寺老和尚,看这细儿恁苦极,就收他当徒弟,起个法名叫性善。
性善日日跟着师父念经拜佛,扫扫山门劈劈柴,初一十五出去化缘,日子过得快快活活。一日,有个中年施主到陀头寺烧香,看这和尚蛮秀气,还有点面熟,一问,才晓得他是自己外甥儿。性善的舅舅外出多年,这回做苎麻生意,赚来点钱,新近才回温州。他恨阿姐太狠心,抛下亲生骨肉勿管,想要把外甥领回去抚养。好在性善年轻,还未求戒,老和尚也就乐得放他走了。
性善在舅舅苎麻店里学生意,蛮勤力巴结。过了几年,他长到十八九岁,舅舅见他聪明忠厚,叫他出外进货。性善勿怕雨打日头晒,勿怕风吹落雪冷,常常到乡下山底收苎麻。
有回,性善到龙泉去收苎麻,装了满满一只舴艋船儿,正要开船起运,忽然看着一个老人跑到埠头,满头大汗,上气勿接下气,高喊:“慢点开船,慢点开船!”咦!这老人有阿尼事?性善钻出船头一问,才知底细。原来这个老人是附近地方的徐员外,向来做苎麻生意,膝下有个千金小姐,名叫巧云,平时有空也捻点苎麻。那日性善上门收苎麻,徐员外叫人搬出一批捻好的苎麻筒,一称,一百斤还缺几斤,他想凑个整数,就到女儿房间里寻出几个苎麻筒凑上。这一日巧云小姐凑巧到外婆家去嬉,第二日回来,勿见了苎麻筒,呜呜呜哭了。梅香把这事禀报员外,员外才晓得巧云把私己的金银首饰藏在那几个苎麻筒里。员外听了,立刻慌慌张张跑到城里客栈寻买麻客,一听苎麻快要起运,就一口气赶到埠头来。
其实,性善也勿晓得苎麻筒里有金银首饰,他听了徐员外恁一讲,就赶忙找出来送还给徐员外。
徐员外觉得这后生老实忠厚,心里就有了几分的喜欢,徐员外想留他在家住几日,他勿肯。后来横讲直讲,他才答应只宿一夜,明朝天光就开船。
巧云小姐晓得买麻客送还首饰的事,心里万分感激。徐员外问明了买麻客的姓名和身世,进内跟女儿嘀咕了一阵,出来对性善说,要把女儿许配给他。性善一听,赶紧说:“用勿着,用勿着!”徐员外问为阿尼,他说:“我家里上无片瓦,下无一个稻杆桩,小姐跟我会吃苦头的。”徐员外笑笑说:“我拣女婿,只拣人勿拣银。只要你答应,吃穿的事勿用愁。”讲了一箩话,性善才拜了岳父。
徐员外的老伴早已去世,只有巧云这个独生女,格格看中了性善恁好儿郎,巴勿得他们早日成双成对,决意叫巧云第二日就跟性善一同到温州成亲。岳父大人恁固执,性善难拗,也只得低头应承了。
第二日,巧云小姐打扮停当,跟性善一道上船。徐员外叫佣人担着一担苎麻袋,亲自送到了江边埠头。临别时,徐员外满面笑容,对性善和巧云说:“阿爸有别的嫁妆,只送给你们一担苎麻袋,里面是梳妆盒、面盂、脚盂这些零碎物事。只盼望你们勤俭做人家,瓯江水长流!“性善点点头,谢过岳父,和巧云两人向阿爸拜了三拜,就开船了。
一路顺风顺水,三日三夜船到温州。性善和巧云打开了那两只麻袋一看,梳妆盒里、面盂里都是金手镯、金脚链……,这是阿爸一片心意呐!
性善把在龙泉经过的事一五一十向舅舅讲,舅舅听了也非常快活,拣好日子,办起喜酒,新郎新娘拜堂成亲啦。
成亲后,性善一对小夫妻买上店面,开起了苎麻行,生意一日比一日兴隆,人人称赞性善品德好,有好报。由于性善当过和尚儿,做苎麻生意又出了名,后来温州人就把这条街叫做“麻行僧街。” 讲 述:陈春贵(67岁 高小 广化街道 小商贩)
记 录:杨柳(58岁 高中 温州市机关干部)
采录时间地点:1979年7月 鹿城区广化街道
P7-9
春天的故事(总序)
白庚胜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的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个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四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轰炸”般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 (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集)、《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设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协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集”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未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协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廖永亮主席、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汪诚谊、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欧剑先生、副总编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却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断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l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个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着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符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籍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协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了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魏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期中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文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 我们的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正在方兴未艾中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
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鹿城区为温州市中心城区,旧称永嘉。自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建立永嘉郡起,就在此构筑城垣,延绵了一千六百八十多年。相传筑城之日,有白鹿衔花穿越城中,故称“白鹿城”。它位于浙江省南部,地处瓯江下游,濒临东海,水网交叉,土地肥沃。现有面积2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6.41万,暂住人口67.69万,是浙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鹿城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南朝宋刘少帝时,谢灵运任永嘉太守,周游郡县山水,写下很多吟咏浙南山水的不朽诗篇,是我国山水诗的开创者,因此这里被称之为山水诗的摇篮。唐时得“永嘉禅宗”,两宋时的“永嘉学派”、“永嘉四灵”,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灿烂的一页。尤其是宋室南渡后,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空前兴旺。那时的鹿城不但人口激增,城内作坊遍设,店肆林立,“其货纤靡,其人多贾”,景象极其繁荣。各地的能工巧匠也云集于此,各类艺种纷呈,诸如漆器、陶瓷等名闻遐迩,被人誉为“百工之乡”。我国戏曲的开山鼻祖——南戏,也是此时在这里发祥,九山书会的才子,撰写了最早的戏文《张协状元》。元明清虽然沉寂,但一直有“东南小邹鲁”、“从来唤作小杭州”的赞誉。
鹿城区域内山水秀丽、风光旖旎。被誉为“中国诗之岛”“世界古航标”的江心屿,出于瓯江中心而居,“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向来称为“海上蓬莱”。岛内古迹甚多,殿宇亭榭,星罗棋布。谢灵运、孟浩然、文天祥等诗人都曾登临孤屿,留下传诵至今的许多名篇。
由于鹿城区的环境得天独厚,因而民间文学的蕴藏量十分丰富。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行“民间文学集成”普查时,全区就搜集到故事1500多篇,文字资料达到120余万字。特别是街巷地名传说、历史人物传说、生活故事等,流传广泛,妇孺皆知,这些故事在口承过程中,经劳动人民、民间艺人润色加工,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寓意更加深刻。2004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杭州召开工作会议,商议抢救民间故事,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会上,鹿城区接受了故事全书浙江省试点卷的任务。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5月即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搜集民间文学方案,落实相关经费,邀请专家就如何搜集举办知识讲座,并以街道、乡镇为单位,通过座谈、访问,了解搜集故事线索。与此同时,还发动和组织民间故事家在社区开展讲故事活动。为了体现搜集工作的全面性和普遍性,有关成员和文化站干部深入到全区每一个街道和村落,利用广播、电视、新闻橱窗等进行广泛宣传,使这一工作深入到群众中去,不留一个空白点。通过上述办法,一年多来,全区共挖掘搜集到民间故事800余篇,字数达60多万字,这是继“民间文学集成”工作后,取得了一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基本上查清了全区民间故事的现存家底。对搜集到的故事,我们均进行认真仔细的审阅,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所采取的故事,编辑时力求保持原有的讲述风格,保持原汁原味的方言特色。
民间故事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广大群众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它是文学作品,又是过去生活的教科书,除了欣赏外,它可以起到激励我们爱国爱乡,明辨是非的作用,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汲取生活中的正反经验。在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民间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许多传承了几千年的东西在消失,在灭亡,保护和抢救这些不再生的文化遗产,应该成为我们刻不容缓、责无旁贷的任务。编纂出版鹿城故事全书,是对抢救和保护这一工作一项有效的积极措施,对繁荣文艺事业,建设精神文明和谐社会,也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相信,我们的这项工作仅仅是开始,而不是结束。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收获!
编 者
在中共鹿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浙江·鹿城卷》付梓印刷了,作为编者的我们,看到一年多的努力终于有了一个交代时,首先想到的是要感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几位同志,他们认真仔细地审读了每一篇稿件,并提出了不少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工作在基层的文化干部和民间艺人,为普查搜集工作默默地做出了贡献。所有这些,都令我们感动,在此我们谨表示深深地敬意。
在编选此卷过程中,我们根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委员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团在杭州召开的“2004年工作会议”精神,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普查、搜集工作,并按照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的原则,从搜集到的800余篇故事中初选了103篇,结合原有的部分资料,如《温州街巷地名故事》、《温州历史人物传说》(诸松华、潘一钢、曹凌云编)、《鹿城区故事选》、《鹿城区民间文学三集成卷》(马振棣、潘一钢、姜溯童编)、《温州民间文学五十年》(潘一钢编)等书中有特色的篇目合编而成的,共收集故事165篇,计30万字。入选的故事中,地名街巷传说、生活故事等占了较多篇幅,鹿城区为温州市中心城区,这类故事较为突出,充分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缺憾是卷中没有神话故事,这类故事一直未能搜集到,大概是城市文化冲击造成的缘故吧。为了保持故事的原生态,我们在选编过程中,力求留住原有的讲述风格,因而使用方言、习惯语气句比较多,可能在阅读上稍有些欠缺。
由于是浙江省试点本,加上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错处,诚望读者不吝指正。
编 者
2006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