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各种论辩和演说方兴未艾,演说论辩方面的书也火了起来,然而,说来说去多是外国人的论辩故事,难道中国没有这方面的故事吗?是的,秦汉之后诚然不多,如鲁迅所说,是一个”无声的中国”。可是,以春秋战国为代表的古代并非如此,那么,让我们的讲述从这里开始吧!
本书囊括了中国从春秋到清末的顶级辩事、主要是对抗性论辩。这些论辩多见于春秋战国时代。阅读本书,你们可以领略到庄子、晏子、商鞅、苏秦公孙龙、东方朔、渚葛亮等中国古代论辩大师的风采。同时,在每篇后面模仿太史公《史记》的笔法,对论辩的特点及模式略加点评。让各位注意到不同论辩的风格和氛围。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是刘勰对中国古代论辩的精确概括。本书讲述了庄子、晏子、商鞅、苏秦、张仪、公孙龙、蔡泽、东方朔、渚葛亮及纪晓岚等人的精彩论战案例,展示了中国古代论辩大师的论战风采和论辩技巧。你想领略这些大师们“淡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神辩吗?请随我们的故事步入那百家争鸣的时代吧。
庄子神色疲惫地来到相府前。时值黄昏,见相府外高车驷马,闻相府内钟鸣鼎食。庄子淡然一笑,上前告诉门者,说通报相国,有故人求见。门吏一干人冷眼瞅这来客:身长七尺有余,面色微黑,一绺长髯飘拂胸前,两道剑眉直插双鬓。剑眉之下,两眼清澈明亮,神气含而不露。再看身上的衣着,布衣草履,履上满是灰尘泥土。肩上斜挎一个包袱,腰中挂一柄长剑。寒伧之中有贵人之气,谦恭之外有肃杀之威。门吏这一打量,不敢怠慢,忙说:“先生稍候,容在下前往禀报。”
言未竟,门后站出一官员,峨冠广袖,面色阴沉。众门吏一见,皆俯首听命。这人站立高阶之上,大声喝道:“相国今日宴请贵客,概不见他人,客请自便。”庄子一听,返身欲走,但一看门内那人倨傲势利的样子,一转念,大笑:“鄙人正是你们相国所请的贵客,远道而来,还不速速通报。”门内那官员名叫公子乔,乃魏王亲戚。魏王亲自推荐至相府中供职,时为相府家臣。此人一向刁钻势利,但很有些小聪明。一听客人如此口气,马上便知来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庄周。公子乔暗笑道:“本人候你多日,不见踪影,今日终不免撞在我手上。”
原来,不久前惠子修书蒙城时,公子乔恰在一旁。听说惠子打算遨庄子来梁,心中打一激凌。因他常在魏王宫中走动,知道魏王敬重庄子。供职相府后,又得知惠子与庄子交厚,二人不分彼此,且庄子为人拙直,容不得佞幸之人,不似惠施言辞虽尖刻,心下实宽厚。公子乔暗忖:庄周此来,惠施必邀他共事,搞不好还会把相位让与他,如若此,我辈无容身之地了。何况魏王派自己到相府供职时,曾吩咐师法惠子,日后似有重用。如庄周真在魏国为相,这些盘算岂不鸡飞蛋打。如此一想,便进言惠子:“相国以为庄子才情如何,在相国之上,在相国之下?”
惠子毫不迟疑地说:“自然在某之上,庄周才情禀赋,如九天翔鲲鹏,四海纳百川,其志亦高,其思亦深,我实不及。”
公子乔“既如此,庄子来梁岂不势压相国。况且我听说,大王素重庄子,如用庄子为相,相国将如何处置?”
惠子笑:“看来,你与当今豪杰过从甚少,不知庄周的为人。我给你说件往事罢。前几年,我和庄周都是蒙城吏,一日,楚王差人到蒙城,重金礼聘庄周为楚令尹(相国)。当时,庄周正在濮水钓鱼。使者往见说:‘楚王欲以国事累先生,望勿推辞。’庄周手持钓竿,连头都不回,说:‘我听说你们楚国有个神龟,八千年前就死了,龟骨至今供奉于太庙之上。你们平心而论,这乌龟,是愿意死而供在太庙桌上呢?还是愿意活着而自由自在地爬行在泥涂中’。楚国的两位大夫都说:‘当然情愿活着而爬行在泥涂中’。庄周提起钓竿一挥,说:‘言之有理,二位请回吧!我情愿拖着尾巴爬行在泥涂中。’庄子心迹,由此可见。”言毕,惠子封好书简,命驿使火速送往蒙城。
P5-P7
大一统封建王朝为什么在中国维持了两千多年?华夏文明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沉沦?这是史学界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大家的注意力往往放在生产工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然而,是什么力量主导了生产工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更?众说纷纭之中,人们忽视了一个重要变量——这就是思辨思潮运动及相应的言论表现形式。与古代欧洲和印度一样,公元前500年前后,中国产生了震撼世界的各种思潮和学派,同时。各学派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思想论争。是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秦汉一统天下以后,类似的思想和论辩日渐消沉,到明清末世,中国社会已是“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华夏文明因此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有人说,华夏文明的衰落是从自由思想和自由论辩的衰落开始的,自由思考精神的失落,自由论辩环境的崩溃,是中西文化二水中分的真正分水岭。缘此,梳理中华文明思想及论辩的脉络,无疑是透视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中国古代论辩案例》正是从这点上切入华夏文明的深处。
之所以定名为”案例”,是MBA案例教学法的启示。深刻的真理并不在于枯燥的说教,恰恰相反,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案例和故事,既能深入浅出地阐释道理,又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学以致用。可以说,MBA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案例教学。缘此,《中国古代论辩案例》在史实的基础上,演绎为一个个具体的故事,让各位通过故事领略中国古代论辩大师们的风采。同时,在每篇后面模仿太史公《史记》的笔法,对论辩的特点及模式略加点评。让各位注意到不同论辩的风格和氛围。
本书囊括了中国从春秋到清末的顶级辩事、主要是对抗性论辩。这些论辩多见于春秋战国时代。秦汉以后,大一统封建王朝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精彩的对抗性论辩日渐销声匿迹。像东方朔、诸葛亮那样舌战群儒的故事已经不多。魏晋六朝和唐代曾有一些大型论辩,如范缜的”神灭论”、唐三藏在印度的佛学大辩论等,因涉及宗教问题,不便展开,未论及。
为了教学方便,将《中国古代论辩》教学大纲附于书后。教学大纲是对论辩案例的分析和深化,涉及整个案例的背景、人物及相关事件,是授课的系统化依据。
新历史主义认为,再现历史语境是还原历史真实的主要途径,缘此,当一个个论辩案例展开时,我们引导各位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为了方便阅读,本书仍使用语体文即现代白话进行表述,不过,尽可能在语言风格上接近当时的习惯和文体。
往事越千年,若干历史故事已残缺不全,我们不得不对故事细节做适当的补充和完善。另外,对个別有误的记载也作了订正。比如,司马迁《史记》中,泰国丞相、著名论辩家”范雎”一直记为“范睢”。清代考据学家证实为”范雎”。所以,出现在本书里的名字就是“范雎”。
现如今,各种论辩和演说方兴未艾,演说论辩方面的书也火了起来,然而,说来说去多是外国人的论辩故事,难道中国没有这方面的故事吗?是的,秦汉之后诚然不多,如鲁迅所说,是一个”无声的中国”。可是,以春秋战国为代表的古代并非如此,那么,让我们的讲述从这里开始吧!
这本小册子的初稿完成于十年前,最早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约稿,因为种种原因,出版搁浅了,一放就是十年。
嗣后,因为在本校开设《中国古代论辩》课程,本书又被提上出版日程,遂正式定名为《中国古代论辩案例》,作为《中国古代论辩》课程的必要参考书。
云南大学出版社为本书出版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此,向云大出版社社长施惟达教授、本书责任编辑龙宝珍女士、总编室主任蔡红华女士致以诚挚谢意。
陈怡女士为本书绘制了别具一格的插图,沈世娟、刘雨为本书设计和制作了朴素而大方的版式和封面,特此致谢。
郑思礼
2004年岁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