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陶瓷卷)(精)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作者 史树青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之一,由水、火、土、石共同烧制的陶瓷制品,见证了中华古文明发展历程,当之无愧成为艺术品收藏的最热门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以及蕴涵深远的东方美学意义。

序言

艺术品是人们为满足生活中的精神需要.或出于政教、礼教的需要.由集体或个人创作并经不同的制作方法,最终凝聚成一种可视的作品。这些作品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沉淀,演变成具有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的文化遗存。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光辉璀璨的文明.以其从未间断的传承,造就了各个时期、各种形态的艺术形式,其独特的艺术门类,如玉器雕琢艺术、铜器艺术、陶瓷艺术、书画艺术等,均成为当今世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受到世人的珍视与宝爱。

人们对艺术的偏爱和追求逐渐演化成对艺术品的收集与欣赏。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历史悠久,始于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遗风所泽,衍于当代。其问兴衰荣辱,令人为之兴叹。在古代,最受社会推崇的高层次的艺术品收藏门类依次是碑帖、古籍、名人字画。而现今艺术品收藏不再仅限于爱好与欣赏.人们越来越多地把它作为一种投资理财的方式。放眼今日之艺术品市场,历代名瓷、青铜器、玉器、佛造像、书法绘画、古典家具……都很引人关注,特别是那些艺术价值高、传承有序的精品更成为收藏界的至爱。艺术品收藏,作为一种爱好.能陶冶情趣,增长见识:作为一种投资手段,能积累财富。

艺术品收藏鉴赏是一门学问,所涉及的知识丰富而庞杂。为了提高广大收藏爱好者、艺术品投资者的鉴赏水平,掌握收藏方法和市场行情等方面的知识,我们编撰了《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深入浅出的文字介绍,实用易行的鉴藏指南带您进入异彩纷呈的艺术品世界。这套百科全书共分六卷,分别为铜器卷、陶瓷卷、玉器卷、书画卷、家具卷和传统工艺品卷。全书体例新颖.对各类艺术品设置拉线图示.分别介绍其中有代表性的标准器各部位的确切名称及功能作用,为读者的收藏鉴赏活动提供了入门基础。所配插图或为我国稀世珍宝.或为活近年各大拍卖行拍卖会上炙手可热的艺术珍品。这些精美图片辅以文字说明以及最新的市场估价和实际成交价,除使读者大饱眼福之外.更为艺术品投资提供了直观可靠的参考依据。每卷的附录专门介绍该类艺术品的行话与术语,方便读者查询、理解。全书穿插独具匠心的小资料,为读者提供鉴别艺术品真伪优劣的各种诀窍与门径。

主持本书各卷编撰的主要为《收藏家》杂志社的资深编辑。他们多年从事收藏行业工作.不仅有较高的艺术品鉴赏力.而且熟知行业内种种背景掌故、收藏中常见的种种误区陷阱。因此,本书的内容极适合亟待补充行业知识,以便尽快具备鉴赏收藏的专业眼光与判断能力的收藏爱好者。收藏行业历史久远.在行业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所积累的百科全书般的知识在这里得到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希望读者能从这里获取最实用、最权威的信息.使自己的收藏、鉴赏能力不断提高,乐趣越来越多,成为艺术品投资领域的行家、高手。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陶瓷器的收藏是随着陶瓷的历史的发展而自然形成的。原始人为放置物品而制作的各种陶器,也许就是收藏意识的萌芽。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这是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

陶瓷的制作工艺.经历了从原始陶器到原始瓷.再到真正意义上的瓷器的发展成熟过程。东汉时期,在浙江东部地区烧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东汉到西晋时期,战乱频繁,中原人口迁徙南方,使江南人口激增,城市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瓷器的生产也随之繁荣。在江南,大部分地区都有瓷器生产。此时的瓷器收藏主要是一些生活中为人喜爱的日用瓷器.它们造型优美,富有想像力.工艺精湛,不仅可以装饰环境,同时也具有收藏的价值。隋唐日用瓷器应用十分广泛,越窑青瓷则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唐代茶圣陆羽.对茶盏的种类和使用有独到见解,认为这一类特殊用途的瓷器.亦是收藏的一种。由于丝绸之路连接西亚,所以瓷器很早就出口到了海外.而其中特别精美高贵的则作为珍贵的器物开始被人们观赏收藏。五代延续着唐代收藏陶瓷的风气。随着经济的复兴,宋代瓷器较之以前具有更多的功能.除了日常生活用器外,还产生了专门供欣赏用的器具。宋代十分注重居室的装饰,室内装饰豪华.故时人重视器皿的精良,促使日常用瓷日趋考究,设计和烧制皆很精致.为历代收藏家所喜爱.视为珍宝。南宋始见带有专用或收藏性质标记的瓷器.这样特制出来的产品本身更具有收藏价值。元代东南沿海的海外贸易发达,使瓷器的出口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这些瓷器,大量的是生活用品.有的则因为时间久远了,自然成为有价值的器物。明清时期,瓷器的品种较前代更加丰富多彩.瓷器的需求和身价都大大提高。无论是在宫廷还是 民间,收藏名窑精品之风盛行.瓷器遂成为中国艺术品收藏的一大门类。

随着岁月流逝,明、清及以前的古旧瓷器已越来越少,其赝品则越来越多。因此,对于缺乏经验和眼力的收藏爱好者来说,了解历史上各时期陶瓷的造型、胎、釉和装饰纹样等,掌握陶瓷鉴定的基本常识是非常必要的。陶瓷鉴定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能,包括的面很广,因此下文所涉及的是陶瓷鉴定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和引以为戒的事项。张冠李戴属粗仿

中国瓷器的发展与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手工业工匠不断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的各类瓷器,而每一种造型所设计的色彩、图案都有着该时代的独特风格。因此.仿古瓷如果做不到造型、用彩和纹饰与所对应的时代相统一,而是张冠李戴.这种仿古瓷便属于粗仿.只能蒙蔽那些初学者或门外汉。

然而.上述低档仿品屡见不鲜.大量充斥市场.仍是目前全国各类古玩市场的现实。例如康熙彩人物赏瓶,就是一个典型的张冠李戴的笑话。因为赏瓶是雍正朝才出现的一种器形。雍正皇帝用于赏赐清廉的大臣,故称赏瓶。赏瓶在雍正、乾隆时多是青花的.大都为缠枝花。乾隆朝以后才有粉彩的"万福流云"、"百蝶图"、"皮球花"或"祭蓝地金色皮球花"等。这些图案主要是同治、光绪时的。由于赏瓶是官窑烧制.其造型精致.纹饰高雅.颇有宫廷气派。如果将康熙五彩和纹饰(此纹饰一看便知是民窑绘制的民间仕女人物)用在雍正朝才出现的官窑赏瓶上,或是将清末民窑制品人头罐和大瓶上常用的博古图案移到赏瓶上,如此张冠李戴.必定贻笑大方。

仿古瓷制品即使在造型、色彩、胎釉和纹饰等方面都做到了与所仿时代上的统一,也应注意造型的准确。因为每一时代瓷器造型的曲线曲到什么程度.都有严格的尺寸。古代的器形是千锤百炼定制的.分寸稍差感觉就不一样。比如天球瓶,这种器物造型是肚大、颈长.但如果是肚稍大,颈短,转折处的坡度比较大,看上去就会像是磨了口的蒜头瓶、油槌瓶或椎把瓶.如果有如此器物.肯定是仿制不高明的伪器。此类器物多是一些资金不足的小窑作坊所为,其拉坯、修坯、画工等工艺水平也不是很高。既便如此,此类粗仿瓷流通到古玩市场中.仍能蒙蔽许多经验不足的收藏者。难怪有人说古玩界是个陷阱,深一脚,浅一脚的.吃亏上当是常事。但凡那些收集到真品的,不是幸运,就是自己有眼力。所以在涉足这个领域之前,最好把有关方面的知识了解清楚,其方法最简单不过,即是学习与实践。古瓷仿制的历史与鉴定职业

中国瓷器的绚丽多彩.使众多的国内外陶瓷爱好者痴迷。许多国内外收藏家都把能藏有名贵的中国古瓷器视为平生一大快事。历史上,中国古瓷的鼎盛期在唐代与宋代,尤其是宋瓷。宋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以及未被列入名窑的其他诸窑,都以自己的风采为陶瓷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明代宣德、成化年间就有仿宋官窑、汝窑、哥窑,还有正德仿宣德,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也仿宋官窑、哥窑或仿宣德青花(苏泥勃青)的。至清末民初.仿古瓷制作更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如民国仿康熙五彩、豇豆红、三彩、青花、天蓝釉;仿雍正、乾隆粉彩、珐琅彩等。如今上述这些仿制器物,被业内人士称为"官仿官窑",即官窑仿官窑。这些官窑仿制品无论是被列为博物馆藏品.或是私人收藏,均被视为珍贵藏品.在历年来的拍卖市场中也是价值不菲。

任何一种职业,如果没有竞争对手,将是很乏味和没有生命力的。对于陶瓷鉴定职业,当不例外。如果一个陶瓷鉴定者,只能断代,不能辨真伪.显然是不称职的。因此可以说陶瓷仿制业的增多和作伪手段的提高是对陶瓷鉴定界的挑战。如果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陶瓷仿制品.也就不会锻炼出众多应运而生的鉴定家。近年来高仿制品的大量出现,迫使博物馆的鉴定人员,尤其是征集部门的业务人员必须要走进古玩市场,去面对在民间进行交易的各种真赝器物,否则将不能与陶瓷鉴定的需要同步。高仿瓷器需要高成本和高智商

官窑瓷器做得好是世所公认的,这是因为它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高手云集的工匠与懂行人的监制.才能如此。清代雍、乾时期的唐英就是著名的陶瓷监制人。唐英监制的瓷器件件都是精品。

所谓"高仿"是指从器物胎质、造型、釉色、纹饰均力追原作的制品。这样的制品无论是配料、制坯、绘画、写款都需要高手来完成,尤其是色料配方.比如说青花料的配方,要经过很多次的试验才能追到原色。高仿瓷的制坯.除要求器形的准确,还要准确把握器坯干燥过程的收缩率,烧成后才能与原器尺寸不差分毫。绘画就更需要高手了.因为即便是大画家.在瓷器上绘画与在纸上绘画也是两码事,瓷胎发涩.用笔的感觉不同。所以高仿瓷的绘画,图案式的好仿,写意最难,它需要最少十几年以上的瓷上绘画经历才行。古代的宫廷画师为了画好一件瓷.往往不惜工本,不计时间.这种精雕细琢今人已很难仿效了。    款识的仿制.尽管现在电脑放样,笔画准确,但写篆字容易.楷书、草书难。据目前所知,景德镇写款高手每个字的报酬是50元,甚至更多。所以说高仿瓷器的制作需要高智商的监制,每一个流程也同样需要资深的工匠。而这在当下的仿制中,是很难做到的。

一些人在鉴定瓷器时对照花纹,比如说元代瓷器上的蕉叶纹中间是实心或一道线的,明代洪武、宣德时的蕉叶纹中间是空心的.这种鉴定方法是断代,不是辨真伪,因为高仿瓷的画面和原作一样,所要区分的是技法和风格。所以要是学习陶瓷鉴定.一定要了解高仿瓷,仿器、真器都要看.相互比较、对照,才能提高辨别能力。

不过,当下的高仿制品虽给瓷器鉴定界增加了难度.但也使中国的制瓷业得到了继承,从经济角度讲。也是制瓷业尤其是景德镇一带的大多数居民赖以生存的职业。古瓷与新瓷的区别

尽管现今市场用反鉴定手法制出的高仿瓷器有些确实极似真品,鉴定者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古瓷与新瓷还是有区别的。

古代瓷器的纹饰及器物款识,其画法和刻法多自然流畅,新瓷尽管笔法熟练,但难免生硬、呆板.就如同写字一样,一人一种笔法,各不相同,字如其人,仿字可以仿形,不容易仿神。新瓷在仿制过程中会留有不自然的临摹痕迹。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古瓷青花款识深沉于釉下,新瓷青花款识似浮于釉上。

古瓷由于长期受自然界空气尘垢侵蚀.加之气温的变化,使釉面分子散失,釉面开片紧密,而新瓷的开片呈崩裂状。

由于古今制瓷工艺和胎、釉原料配方不同,古瓷缩釉处外缘翻卷,新瓷缩釉周围与坯体紧贴。有些新瓷仿旧虽可乱真,但仔细观察釉面的细微处仍能看出破绽。

古瓷因年代久远,器物釉面光泽深厚温润,光由内发,这种光是自然形成的。新瓷往往釉面有一层浮光.光亮刺眼,或者说叫做"生性",即使用消光剂或其他方法去掉表面浮光,也不会呈现古瓷温润的莹光.釉面会有无数细痕,发污,失去了光泽,也失去了神韵。

古瓷的彩绘,颜色沉着含蓄.彩与胎的覆着粘接自然。但后加彩的器物.加彩的地方色彩特别鲜艳.光泽度强.显得刺目。再如古瓷中瓜皮绿色年深日久会泛银,器物表面有一层银光色,很自然,这种自然银光新瓷无法仿制。

古瓷的金色,年代久远会磨损变色,或只留下痕迹。仿者金色鲜艳,不易剥落。古瓷上有后漆金彩的.仔细观察会有剥落的原来金色的痕迹。此外.古瓷上金彩的颜色也不一样.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前瓷器上的金色一般是用金粉描绘,金色深沉,稳重。1840年以后仿制的古瓷是用金水描画.虽光泽度好.但不如以前的色深。

区分古瓷与新仿制品一定要看底足。就如同名牌服装,一要看版式,二要看边角的处理,于细微处辨真伪。一般古瓷底足露胎处其胎质有一种熟性,因年久有一些灰尘浸入,但灰尘已吃进胎内,与胎结合紧密。新仿品露胎处的胎有生性,其灰尘浮于表面,也有的是用胶与泥土混合粘上去的。有些古瓷由于原料的特殊性而显出独特的颜色,也是仿品所不能及的。如龙泉瓷胎体中含有较多的铁元素.烧成后器物的足部边缘呈现铁红色,称为"二次氧化"。仿制的龙泉瓷,器形、釉色均可乱真.但底足的做法却与古代不同。

出土古瓷上的土锈会浸入瓷质内部,与瓷釉紧密结合.不易剔除。伪造出土瓷器上的土锈,有的是用胶与土混合粘上去的,如未用胶,则土锈质松,浮而不实,稍加碰击,锈斑就会刮落下来。

古瓷叩之响声清脆.这是由于胎质细腻,胎性已熟。新瓷扣之响声短促沉闷,这是由于胎性生,就如同石料一样.讲究生坑或熟坑.生坑是指新开采的石料.有一种自然的生性。目前陶瓷鉴定两推法

严格地说,陶瓷鉴定是应该分类、分段的.比如说上个世纪60年代的琉璃厂文物商店.那些老业务人员有专攻宋代五大名窑的,有偏重明清官窑彩瓷或一色釉的.也有专攻老窑器物或专攻民窑器物的。如同搞书画鉴定的有人专攻宋画、"四王"或古代绘画,也有搞近现代的.即使都搞近代绘画,也有人专攻齐白石,有人专攻徐悲鸿。陶瓷鉴定也是如此,事实证明,那些单项专攻的业务人员,最富专长.业务也最精,最富权威性,当然前题是在通熟陶瓷发展史的情况下。

目前所见到的陶瓷鉴定两推法.一种是传统眼学鉴定,是从古至今推定.具体地说是先看器物是不是真器,逐渐排除或认定作伪的成分,再做定论。另一种是非常熟悉作伪的手段,或自己曾经修复过古瓷,有过作伪的经历,这种人的鉴定方法是从今往古推定.具体地说是先看器物是否伪器,因为对作伪手段都熟悉,如没有作伪的痕迹.再认定是为真器。目前用第一种方法的主要是文博界的同仁.而第二种方法是在社会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对鉴定要有独到的眼力,但一般是指对新仿制品的认知,如果遇到明仿宋、清仿宋或仿明的官窑仿官窑器,恐十白就难与文博界的鉴定人员等同。

陶瓷鉴定要传统眼学鉴定与科学鉴定结合,这是新时代的新课题。科学鉴定一是指文物鉴定要与科学考古相结合,有确切出土地点的器物.可作为佐证,充实鉴定依据。再有就是科技检测,出土器物的取样数据.也可作为其他器物检测结果的旁证。近年来又出现了两种采用波谱学检测手段鉴定古陶瓷的方法,即元素鉴定法和老化鉴定法。这种科技检测快速、简便,而且对被测器物无损伤。

不管是哪一种鉴定方法,都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辨别瓷器真伪最好要熟悉陶瓷制作和作伪的方法,如此对陶瓷鉴定水平的提高不无裨益。

最后有一点要提醒大家的是,真正有眼力的鉴定家,只看器物,不会被其他背景干扰。有些持器物者作局、编故事,如查抄退赔的,名家祖传的.亲眼见到出土的等等,如果真是事实.讲清楚也无可非议.如果带有欺骗性,便是对鉴定者的不尊重。

陶瓷鉴定是可以掌握的.只要认真学习,多实践.以真、伪器物互为佐证.日积月累,定有收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4: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