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就佛教文化中的名称、教义、组织、经籍、宗派、戒律、修持、寺院、高僧、胜迹、礼仪、节日、像印、法器等方面的词语进行了解释和分析,不管是想初步认识佛教的还是想深入了解的,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佛教自西方传入中土,史载始于汉,盛于隋、唐,逶迤于宋、元、明、清,直至而今,绵延相传,历经两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佛教不仅仅是中国佛教徒信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宗教,而且它已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的中国化,不只靠佛教徒自身的努力,还要有诸多的因素和合相济而成,其中知识分子的加入并宣传以及民众(包括信教和不信教的)的参与和认知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这种宣传和接受宣传(包括宗教政策、法规、基本知识等)的工作还要不懈地进行下去。我写上面这段话的目的,在于引出我们编写《佛教文化的关键词》这本书的缘起。
佛教文化这些年被炒得很热,有关佛教文化方面的书也出得不少。这对了解佛教,进一步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很有好处,但这也引出不少问题。毋庸讳言,这些年出版界对佛教文化的宣传,做了不少工作,但其中良莠不齐的现象是存在着的,有些出版物言过其实,哗众取宠,不肯做一些踏踏实实的基础性工作,有的为了急功近利,不免有粗制滥造之嫌。为了对这种现象做一点力所能及的纠正,我们想尝试做一点基础性的工作,这样做也许会被人们看作是很笨,但我们愿意做一次这样的笨人。
什么样的工作算是基础性的工作?通过观察和了解,我们感到,虽然这些年佛教文化被搞得热热闹闹,但人民群众的大多数对佛教的一些基本知识还是不甚了了。人们对那三扇大红门里的事情越是感到神秘和好奇,就越想去了解它,认识它。了解人们的这种心理是太重要了,因为要开锁就要对好钥匙,而要开人们的心锁,更必须摸准脉搏,对症下药。这就是说,佛教文化的开发, “阳春白雪”固然好,但“下里巴人”更为需要。一言以蔽之,我们工作的定位就要定在佛教基础知识的宣传上。
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人们的时间是太宝贵了。要想系统了解佛教文化的内涵,别说是一般的百姓,就算是有一定知识层面的人也难以为之。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佛教的基础知识的宣传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事半功倍?通过这些年宗教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把那些最基本的、最关键的东西,用比较简洁通俗的词语讲给大家,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要让群众感到喜闻乐见才会有好效果。少一些拐弯抹角,多一点开门见山,于是我们想到了“关键词”这三个字。顾名思义,关键词就是最关键、最重要、最常见常用的词语,也是认识问题的切入点、基本点。只要抓住佛教文化的关键词,就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气力,了解和认识佛教文化的最基本知识。基于以上的考虑,《佛教文化的关键词》一书的宗旨、内容、框架就比较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脑子里。
我带着这本书的框架提纲来到天津古籍出版社。我认为天津古籍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对党的宗教工作非常重视,这些年严肃、认真、负责任地整理出版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宗教方面的图书,得到了各个方面的好评。我们心中的想法,出版社非常重视,决定共同策划,努力出好这本书。原来设想只出一本二十来万字的一般文字书籍,后来为了给读者增加一些形象上的感受,所以选配了一些插图进去。效果如何,无需多说,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一切。但我还是要向诸君说一句,作者和出版社送给大家的不仅是一本书,还有我们的一瓣心香,尽管它必定有种种的缺欠和不足,但我们一定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并努力去改正;如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那就更好。总之,如佛教所提倡的,但做好事,莫问前程!
陈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