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智空和尚讲禅(心眼所见永难磨灭)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系智空大和尚经多年参无悟佛法,站在红尘之外,反观世俗,为了能从多角度认真讨论现实世界人性、心灵、生存、处世、成功、圆融……方面的诸多难题,精心挑选出一个个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精彩故事——每个故事都充满智慧与禅机,蕴涵灵气,是抚平、慰藉生活在喧嚣尘世中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希冀将世人心中的迷惑和污迹一扫而光,并可以让他们心中的常之树永在和不老之泉长流。

内容推荐

智空大和尚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那丰富的经历,更使他于传奇之中,再增添一层神秘色彩。

智空大和尚俗家姓赵,公元1948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书香人家,自幼灵慧聪颖,勤奋好学,12—17岁之间,已尽读诸子百家。少年时期,还学习拳术剑道,以及文学诗词、书法医药、易经天文等。

青年时期,为深探宇宙人生的奥秘,他曾访求多位高隐之士,且从那儿学到了许多不传的法门。

1968年,智空大和尚出家,从此潜心致志,精研教礼仪规,博览佛经典籍,实践禅净双修,志笃行坚。三年后,他归隐于福建武夷山。后又于终南山结茅篷清修。

智空大和尚学问博大精深,教化涵盖儒、释、道,融通诸子百家,更精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故融会了自己对于世局、社会及人生所思所感,处处展露智慧、发人深省。

他以宏大的学识,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曾对诸多佛经进行了系列的深入浅出的讲述。其作品中包含诸多古今人文掌故、哲理内蕴,风趣幽默,妙语连珠。本书便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目录

卷一 心灵·人性

盲人点灯3·和尚和哲人4·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5

不幸的骡子7·保持适当距离的刺猬8·不停抱怨的鱼8

不愿说话的长颈鹿10·稠李和鸫鸟10·吵架12

长生鸟13·聪明的狐狸14·嘲笑野兔的竹鸡14

戴胜鸟和它的孩子15·毒蜘蛛17·得胜的斗鸡18

三个梦19·固执的青蛙19·挂铃的狗20

火焰和木柴21·鹤的耳朵22·核桃树23

会享受的毛毛虫25·狐狸骗了狼26·化险为夷的驴子27

金翅雀28·商人和将军29·孔子和黑母牛30

开怀的农夫31·孔雀的抱怨32·鲲鹏与蓬雀33

栗树和无花果树34·驴子和冰36·老鹰和野鸭37

骆驼和它的主人38·狼39·老猫的快乐40

好为人师的老山羊41·争斗的蟋蟀42·老鼠的优越感43

牡蛎和老鼠43·母狮44·猫的借口45

模仿老鹰的乌鸦46·蚂蚁看大鳖47·猕猴找豆48

猫和麻雀的友谊49·鸟儿的天性50·葡萄和农夫51

葡萄树和老树52·螃蟹53·披着狼皮的狐狸54

青蛙求王55·人和狮子56·仁慈的猎犬57

舌头和牙齿58·水59·狮子60

石头和道路61·狮子与公鸡62·狮妈妈的抱怨63

狮子的反思64·狮子受辱66·屎壳郎的报复66

说葡萄酸的狐狸67·跳蚤和绵羊皮68·桃树69

天鹅70·鹈鹕71·痛苦的蚌和安逸的蚌73

贪吃的狐狸73·偷油喝的老鼠74·螳臂挡车75

雪松76·旋花和蜥蜴77‘相遇79

小猴和小鸟80·想变成天鹅的鹅81·小孩买油82

改春联83·鹰和猫头鹰84·杨树85

野兔的恐惧87·跃出水面的鱼88·言行不一的樵夫89

蜘蛛和熊蜂89·自讨苦吃的驴90·自信的小马91

自食恶果的老鹰92·自私的驴93·鸩鸟和毒蛇94

自食其果的山羊95

卷二 生存·处世

无名和尚99·百合花101·斑豹102

不吃回头草的马103·被驱逐的蝙蝠104·不听忠告的乌龟105

被饿死的病鹿106·卑鄙的山羊107·不会说话的小狗108

聪明伶俐的小羊109·蠢驴的包装110·雕鹄和兔子110

独角兽111·动物学校113·独享荣耀的狒狒114

怪兽的传说115·鸽子的潜台词116·雇主的礼物117

寻表118·蝴蝶之恋118·鹤的回请120

蝴蝶与火焰121·狐狸和喜鹊123·火鸡的“牛屎运”124

狐狸分猎物125·蒙古人和骆驼126·孔雀惜尾127

懒小子和太阳128·狼的诡计128‘老鼠救大象129

老虎也会抓不住野鹿130·鹿的不幸131

鹿的恭维132·离群的狮子133‘两只猫争鱼134

老鹰和小鸡134·缆绳135·猫头鹰探军情136

猫头鹰的疑惑137·洛阳的富翁138·勤劳的蚂蚁140

青蛙助战141·谦让142·智者145

梦146·让苍蝇吸血的狐狸147·锁孔里的蜘蛛148

守财奴149·生命之舟150·三五等于一十四151

时间152·输给蜘蛛的牛蝇153·狮子求婚154

伤心的母熊155·狮子示威155·田鼠赴宴156

兔子与天神157·偷吃野果的松鸡158·贪便宜的小鹿159

无处藏身的狐狸160·喜讯和噩耗161·秀才和屠夫163

星光164·小马过河165·小驴送礼物165

月亮和牡蛎167·樱桃和钟楼168·银鼠169

抑郁的企鹅171·一无所获的猴子171·幼鹰学飞翔172

野龙的乐趣173·野狗和老虎的合作174·愚蠢的马175

野山羊的回敬176·新裙子176·言多必失177

言而有信178·自夸的驴179·坐井观天的青蛙180

长大的狮子181·狙公失猴183·醉心草184

卷三 成功·融通

小和尚扫树叶189·和尚买梳189·快乐的心境191

三位老人192·爱面子的山羊193·拔牙194

百鸟求情195·百灵鸟196·不敌牛虻的老虎197

不听话的阉鸡198·寒号鸟199·蝙蝠、荆棘与水鸟200

霸道的野鸡201·吹破肚皮的青蛙202·春姑娘203

长臂猿的羡慕204·聪明的商人204

拆我的那一层206·钉钉子207·当太阳升起之时207

雕的旅行208·得意忘形的老虎209·动物选美211

蝮蛇和夜莺212·疯牛213·飞出笼子的金尾雉214

购买智慧215·刮脸刀216·公道217

各有所长218·公鸡的金牌219·公牛的争斗220

皇帝的侍女221·呼风唤雨的农夫222·火石和火镰223

核桃树和榆树224·猴子捞月225·猴子弄巧遭祸226

会学狗叫的老鼠227·猴子的勋章228·机会229

交换王位230·骄傲的羽毛231·口渴的驴子232

靠窗的床233·狼的报酬235·狼的借口235

驴的勇气236·狼的诽谤237·老鼠的勾结238

老海龟的悲剧239·猎人分骨头240·老鹰的痛苦241

老鼠开会242·鸬鹚抓鱼242·老鼠和黄鼠狼的争战244

老虎的孤独244·老虎的政绩245·累倒的战马246

老狮王的胸怀247·毛毛虫248·蚂蚁和麦粒249

蒙鸠筑巢251·麻雀的评论252·猫头鹰的孩子253

满足自由的狼254·鳗鱼买速度255·蚂蚁报恩257

鸵鸟夫妇257·跑错路的兔子258·贫穷和富贵259

群鱼斗渔网260·穷汉和富翁262·青蛙爱上老鼠263

蝾螈264·钥匙265·天神的忠告267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268·老鼠和米缸271

狮子和小羊272·狮子和野狼的合作272·三棵树苗273

狮王的宴请275·狮子的分配276·松鼠分食277

失算的狼278·狮子出征279·神猴的遭遇279

团结的动物集体281·“天鸡”猕猴282

螳螂法官的误判283·逃避的鹿284·贪吃的狐狸285

螳螂斩蚯蚓286·鸵鸟看老鹰287·天才288

天上掉馅饼290·小河流的改变292

乞丐和女主人293·三纹松鼠295·王子与草鞋296

妄自尊大的猴子298·雪花299·小泥人过河300

仙鹤301·小熊和蜜蜂302·小溪303

小骆驼的疑惑304·想喝干河水的狗305·小蜜蜂的建议306

熊的不同选择307·付出308·地主和阎王爷309

月桂树、香桃木和梨树310·游隼和金翅雀311

鹰和它的朋友312·一只眼睛的鹿313·愚蠢的狼314

野狼的远见314·纸和墨水315·蜘蛛修网316

主人赶走了狗317·猪的评议318·镜子319

试读章节

盲人点灯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了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村民们络绎不绝地默默前行。

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见有一团昏黄的灯光从巷道深处静静地照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瞎子过来了。”“瞎子?”苦行僧愣了,他问身旁的一位村民,“那挑着灯笼的真是一位盲人吗?”

他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他根本就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柳绿桃红,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让人觉得可笑?

那灯笼渐渐近了,昏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移游到了僧人的鞋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间:“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自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双目失明。”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你是为别人照明了?”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了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者缓缓向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

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因不留心被两个人碰了一下。”

盲人听了,深沉地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更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着找佛,没有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原来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燃了它,即使我看不见佛,但佛却会看到我的。”

P3

序言

禅,妙不可言

释智空

禅宗,以它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它大量生动的传说和奇异精妙的禅语,以它对东方文化长期的深刻影响和对当今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成了一个深邃、广袤的禅的世界。

在这个禅的世界里,时而花红柳绿,鼻竖眼横,极为普通,极为平常。时而海底红尘,火中白雪,奇特怪诞,令人惊疑。禅玄远而贴近,平实而空灵,难以捉摸,不可思议,充满了难解之谜,越是难解,越叫人着迷!

禅对千万人的心灵亲切呼唤:归来吧!别迷途忘返,快回到自身的安宁的家园。禅告谕人们,佛在自身中,此心就是佛,如能识自心,人人都成佛。于是,人们把禅宗又称作心宗。

唐代有位禅师名叫道林,他居住在浙江绍兴东南郊秦望山中的古宋枝上,与鸟鹊为邻,时人称为鸟巢和尚。他有一个弟子叫会通,有一天领来向他告辞。禅师问他到哪儿去,会通回答说:“我为寻求佛法而出家,拜您为师。但是您从不给我说法,如今我要到其他地方学佛法去。”道林禅师说:“若是佛法,我这里也有一点儿。”会通马上就问:“您的佛法是什么?”这时候,禅师从衣服上拈出一根纱絮,轻轻地吹向会通,会通立即醒悟了,不再求奔他方。这就是“布毛示法”的故事。(禅家把这类故事称作“公案”)

佛性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就好比人人身上都有布毛(纱絮)一样。然而在生活中,人们陷入繁冗事务,到处驰走寻求,常常有意无意地忘记、失落了自我,不知道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应该从自身中去寻找,去发现。禅师把这种现象称为“骑驴觅驴”(骑上驴儿去找驴),浅显易懂的比喻,包含人生的启迪。

唐宋时代的法律规定,不得“压良为贱”(也写作“押良为贱”),意思是不允许掠夺购买平民作为奴婢。禅师常用压良为贱一语来斥责那些不领会自我为主、到处求教请益的僧徒,这些僧徒当然没有在外掠买平民作为奴婢,然而他们辛苦奔走,东问西求,却不识自身佛性的痴迷行为,恰恰是出卖了自己,把自己从主人降成了奴婢,这不是人世间经常发生的可悲的喜剧和可笑的悲剧吗?

不仅要发现自我,而且必须充分地重视自我,确立自我在参道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是禅师们常常强调的话题,从印度传来佛教思想的同时,也传来了佛教历史和佛教神话中一大批佛祖和神祗。这批佛祖神祗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天上地下,无处不现,随时可给人们带来幸福或造成灾难。于是,教徒们诚惶诚恐,顶礼膜拜,人格的屈从转成盲目的迷信,心性的懦弱化为宗教的虔诚。就在这样的时候,传来著名禅师德山宣鉴的呵佛骂祖声:

我对先祖的看法就不是这样!这里没有什么祖师佛圣,菩提达摩是老臊胡,释迦牟尼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挑粪汉。

对先佛先祖痛快淋漓的否定,表现了禅师对自找,对现实人生饱含激情的信心。

唐代慧安禅师道誉远播,中宗皇帝曾请他到宫中说法,奉为国师。有一次,僧徒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慧安国师反问他:“何不问自己意!”

多么简捷明快!又多么清新自然!这对于已经习惯了模仿和盲从,习惯了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习惯了把自己依附寄生在他人身上的人,应该是振聋发聩的一声响雷呀!

有人间缘观禅师(五代):“怎样才是认识了自我呢?”

禅师回答:“寰中天子,塞外将军。”

这一答语充溢着重视自己,自我为主的禅的精神。

重视自我自心是认识和恢复自我自心的本来面目和宝贵价值,并非不切实际的狂妄自大。禅一方面认为人人具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另一方面也指出,人的根器才具是有上中下之分的。了解这一点便能更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认识自己在人群中应有的适当位置。正如北宋时清满禅师所说:“堪作梁的作梁,堪作柱的作柱。”

杨歧派重要传人佛果克勤禅师有一次上堂说:

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上是天下是地,左边厨库右边僧堂,前是佛殿三门,后是方丈寝堂。宝藏在什么处,你们看到了吗?

宝藏究竟在哪儿呢?当一个人充分重视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在大干世界茫茫人群中处于合适的位置,满腔热忱、全副身心地投入工作投入事业,这不正是人们心灵的需要,心灵的宝藏吗?而此时感觉到的平静安逸,舒展无碍的愉悦,不正是宝藏的烟耀闪光吗?

在我们阅读禅僧语录时,最使人震惊的莫过于禅师在死亡之前的那种宁静旷达了。用“视死如归”一语来形容禅师对待死亡的态度,是绝对没有一丝夸张意味的。唐代法常禅师是这样告别人世的:

有一天,法常禅师对弟子们说:“将要来临的不可抑制,已经逝去的无法追回。”弟子们大概感觉到了什么,不知说什么好。静默之间,忽然传来老鼠的吱吱叫声。禅师说:“就是这个,并非其他。你们各位,善自保重,吾今逝矣。”说完就去世了。

以烧佛像取暖而闻名禅林的天然禅师是这样逝世的:

长庆四年六月,禅师对弟子们说:“准备热水洗浴,我就要出发啦。”洗完澡,禅师戴上笠帽,穿上鞋子,操起拄杖,从床上下来,脚还没着地,就去世了。

类似的记载在禅师语录和传记中屡见不鲜,绝非偶然。得道禅师在死亡前没有丝毫的惊怕恐惧;没有因留恋人生而引起的痛苦;没有因世事牵累而造成的遗恨和不安。通达从容,不失诙谐,保持了禅的人格、禅的精神的连贯和一致。禅师对待死亡有此共识,出于多方面的宗教和人生涵养,其中有一条,那就是清楚地认识了自我在自然界的适当位置,反映了禅对生命流程、对生死规律地深度认同。北宋时的黄龙祖心禅师就这样说过:

大凡要穷究生死根源,必须认清自家的一片田地。(自家田地:喻指自身自心)

禅宗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晚唐五代。在这段时期,先后发生武宗灭佛、农民起义、军阀割据等重大历史事件。社会混乱,经济衰退,佛教其他宗派都遭受道眼中的挫折,许多宗派从此一蹶不振,趋于消亡。唯有禅宗一枝独秀,系派繁衍,门叶兴旺,精英辈出,声誉大振。当时天下几乎无寺不禅,政界重要人物,上有皇帝宰相、朝廷显贵,下至各地方州、府县官僚,许多人都与禅师有所交往,有的过从甚密,有的为禅所倾倒。影响所及,当时的朝鲜,日本等国朝野也对禅宗产生浓厚兴趣,于是,中国禅传播异域,开国外千年禅风。

印度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竟魏晋南北朝而入唐代,已拥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信徒。然而,佛教经典卷帙繁多,义理艰深玄奥,戒律细密苛严,修行长年累月,仍使许多人望而却步或畏难而止。禅宗六祖,唐代慧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他的顿悟学说的。慧能指出人性本来清净,见性便可成佛,他在著作《坛经》中反复强调:“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念若悟,众生是佛”,“一悟即知佛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慧能灭万年愚。”并且指出,不出家同样可以修行,不必定在寺院中。慧能开创的禅宗特别标出“不立文字”,如此一来,实际上就撇开了所有佛教典籍,让人免于皓首穷经之苦。禅师反对僧徒“寻言逐句”,陷于义理诠释和知识见解。曹洞宗开创者之一的本寂禅师有一次对僧众说:全部佛经教义“只是个‘之’字”,像“之”字形那样,绕来绕去,使人不能顿见本性,获得省悟。

五代后唐的庄宗信重佛教,他亲自邀请休静禅师和其他宗派的高僧入宫说法。庄宗看到其他高僧都认真读经,只有休静禅师和他的弟子不读经,就问:“禅师您为何不读经?”休静用两句诗回答:“道泰不传天子令,时清休唱太平歌。”含有既已省悟成佛,不必再读佛经的意思。庄宗再问:“为什么您的弟子们也不读经?”休静又用两句诗回答:“师(狮)子窟中无异兽,象王行处绝狐踪。”意谓我禅门之中,个个是狮子、象王(佛教圣物),都是不读经而成佛的。庄宗又问:“那么其他大师们为什么都读经呢?”回答仍是两句诗:“水母元(原)无眼,求食须赖虾。”海中的浮游动物水母本没有眼睛,它求觅食物须要依赖虾的帮助,这对那些读佛经的高僧和高僧读的佛经是多么辛辣的讥刺!

唐代神赞禅师出家于福州大中寺,后外出行脚时遇上著名的百丈怀海惮师,领受了禅法。神赞此时才知道自己在大中寺的受业老师尚未省悟,就回到大中寺。业师见他回来,问他有何收获,神赞说没有收获。业师让他仍做杂务。

有一天,业师在窗下看经,正巧一只蜜蜂要飞往窗外,急切地撞击着窗棂上糊着的旧纸。神赞看到时机来了,就说:“世界如此广阔,不肯出去,却钻那故纸,一辈子也出不了!”业师一听这话,十分震惊,放下经卷问他:“你上回外出行脚,究竟遇上什么人?”神赞如实相告,业师立即打钟集众,恭请他的弟子神赞为大众说法。这个故事极为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僧倡对禅宗和顿悟学说的向往。

禅宗虽以“禅”名宗,却反对传统的坐禅修行的方式。慧能就尖锐地指出:住心观净,长坐不卧,“是病非禅”!

南岳系始祖怀让禅师在南岳衡山住持寺院,唐开元年间,有一位年轻僧名叫道一(著名的禅宗大师,后来成了南岳系二世重要传人),修行十分精诚专一,目日在山中坐禅。怀让就问他:“你坐禅图个什么呢?”道一回答:“图做佛。”怀让听了,就捡来一块砖头,在寺院门前的大石上磨起来。道一奇怪地问:“老师磨砖做什么?”怀让一面磨砖,一面回答他:“镜子。”道一感到十分荒唐,说:“磨砖岂能做镜子?”怀让丢下砖头,对道一说:“既然磨砖不可能做镜,那么坐禅又怎能成佛呢!”

不用长年累月地读经,不用拘束身心地坐禅,当修行者们从这一系列僵硬死板的形式桎梏中解放出来,他们的心灵是多么舒适轻快,多么活泼自在!呵佛骂祖,贬抑佛经(这些佛门中大逆不道的言行),都可成为上佳机语。骑在圣僧像头上,焚烧佛像来烤火(唐代天然禅师的故事),禅林一直引为美谈。

禅,一方自由自在的身性的天地。

禅,一座无拘无束的心灵的家园。

禅,如此随心适性,如此简捷易行的顿悟解脱法门,怎么会不吸引社会各层次的广大的民众呢!

唐代怀海禅师住持江西百丈山,他规定禅僧必须经常参加劳动,并且以身作则。虽然年事已高,也坚持和众僧一起干活。有一次,一位僧人实在不忍心,悄悄地把怀海老人的劳功工具藏了起来。怀海无法干活,就拒绝进食,他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那位僧人只好把工具还给了老人。怀海把禅僧必须参加劳动作为寺院制度写入著名的《百丈清规》(又称《禅门规式》),这一作法迅速地推广到各地禅寺,并为后世禅林仿效。

佛教僧侣长期读经坐禅,势必脱离劳动,依赖政府和施主供养。一旦社会经济恶化,其生活来源便趋枯竭。这也是晚唐五代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时期,佛教其他各宗派纷纷衰败的原因。唯独禅宗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繁盛兴旺。这正体现了禅的大胆革新,重视现实的精神。

黄龙派第二世传祖禅师曾经说:

如果单明自己,不悟目前,此人有眼无足;如果只悟目前,不明自己,此人有足无眼。

我在上文已谈过禅的重视自我的精神,祖心把重视目前和重视自我相提并论,并且形象地比喻成如同眼和足一般的重要,这是极富启示意义的。人如无眼,漆黑一团;人如无足,行之不远。禅之所以能洞察心灵,发现人人具有佛性,能传播于天下,绵延于后世,正是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眼和足呀!

有一位住持庐山栖贤寺的禅师曾对僧徒说:

出得僧堂门,见五老峰,一生参学事毕。

五老峰,在这里是眼前事物的代表或象征。见五老峰,也就是重视目前。

禅师经常使用“脚跟下”一语,例如有人间杨歧派创始人方会和尚:“怎样学习佛祖的教说?”方会回答:“脚跟下!”云门宗的重元禅师也要求学生“脚下看取”。这是极其平常通俗的语言,“脚跟下”、“脚下”也就是每个人自己的眼前目下。着眼目前,重视目前,参悟目前,投入目前,也便可达到禅所要求的“应用现前,随处解脱”。

有个僧徒问崇慧禅师(牛头宗第六世):“菩提达摩没来中国之前,中国有没有佛法呢?”崇慧回答:“没来之前的事暂且别问,你如今的事怎么样啦?”僧徒表示不领会,崇慧又说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长空万古不变,风月朝朝不同。每个时代,每个人都应当自我为主,立足眼前,参学领悟,这就是禅的要求。

禅师时常把佛法和世间法相提并论。临济宗的女禅师妙总评论文偃禅师的名言“日日是好日”时说:这句话把佛法和世法都包容无尽。另一位临济宗禅师崇岳说得更干脆:佛法和世法统统都是混合一致的。注重现实,随机应变,保持清醒头脑,在这一方面,禅和世间法是相通的。云门宗禅师怀琏说:“世间法里,迷却多少人?佛法里面,醉却多少人?至于不迷不醉,应该是什么人的态度呢?”答案不言自明,无论对于佛法还是世间法,都应当保持现实的、不迷不醉态度的,应该是禅者。

禅,是几十代(其中有许多人中英杰)用了十几个世纪的漫长时间精心构筑的精神世界。此世界植根于深远而丰富的华夏文化,也溶入了同样深远而丰富的印度文化。它流光溢彩,博大精深,蕴涵着令人叹止的宗教智慧和人生智慧,洋溢着东方文化特有的风范、情致和魅力。

对于这样一个禅的世界,自然不是作为序言的一篇短文所能够详细探讨的。这篇引文所介绍和论述的,只不过是一个现代僧人用现代眼光来观察禅的一些思考和体会,着重于禅对今人的启示,仅供读者参考而已。

最后,引用古往今来历代禅师常说的几句话作为本系列丛书的开篇语: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领会意旨,一切自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