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育工作者,如能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注重感悟,学会感悟,坚持感悟,以无为的心态去进行有为的追求,那是一种觉悟、一种智慧、一种幸福……这是本书作者20多年来从事教育工作的感悟,本书既是他感悟的结晶。书中有对如何当好校长的感悟,有对如何当好教导主任的感悟,有对如何当好教师的感悟,有对如何当好教研员的感悟,有对如何搞好文字工作的感悟。不乏思维亮点,学术看点和操作要点,值得去回味、品味和寻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感悟教育/晨光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况晨光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教育工作者,如能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注重感悟,学会感悟,坚持感悟,以无为的心态去进行有为的追求,那是一种觉悟、一种智慧、一种幸福……这是本书作者20多年来从事教育工作的感悟,本书既是他感悟的结晶。书中有对如何当好校长的感悟,有对如何当好教导主任的感悟,有对如何当好教师的感悟,有对如何当好教研员的感悟,有对如何搞好文字工作的感悟。不乏思维亮点,学术看点和操作要点,值得去回味、品味和寻味。 内容推荐 《感悟教育》是作者近20年来从事教育工作的一些所感所悟。全书分为“校长篇”、“教师篇”,“教研篇”、“写作篇”四个板块,有对如何当好校长的感悟,有对如何当好教导主任的感悟,有对如何当好教师的感悟,有对如何当好教研员的感悟,有对如何搞好文字工作的感悟。这些感悟曾见诸于《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报刊,至今仍散发着阵阵的泥土芳香。 书中不乏思维亮点,学术看点和操作要点。这些感悟,也许能触发教育工作者和文字工作者去回味、品味和寻味。 目录 序言 校长篇 校长如何兴校 校长应树立哪些新的治校理念 校长如何塑造自己的新形象 校长如何形成自己的工作优势 校长如何帮助教师寻找工作动力 校长用人要注意三点 校长如何学会自学 校长怎样才会有兴趣去学理论 校长要善于向名校长学习 校长如何搞好校本研究 校长如何抓好校本管理 校长如何抓好校本培训 校长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 校长要用心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校长应向何处要质量 校长要力戒三种隐性浪费 校长怎样才能事半功倍 校长如何激发自己的思维活力 校长在哪些时候最易伤教师的心 校长如何对待教师的“三失” 校长应注重抓好哪些发展 校长要力戒几种“贪污”行为 校长感到无计可施时怎么办 校长介绍经验时要力戒三个问题 校长如何借鉴好别人的经验 校长如何外出学习别人的经验 校长应学会“心中有数”搞管理 校长要善于补己所短 校长如何用人所长 校长要发现、发挥和发展自身所长 校长最该忙什么 校长如何对待工作不力的下属 校长不能隐性扼杀人才 校长应善于在“三特”上做文章 校长要注重搞好教育资源共享 校长要注重培养学科带头人 校长要注意走出几个管理误区 校长要努力为自己学校正名 校长如何打造教师队伍 校长如何引导教师参与新课改 校长怎样将自己培养成专家型校长 校长要善于变听课为“品课” 校长的智慧从何而来 校长要经常思考三个问题 校长如何对待自己的后任 新校长如何对待自己的前任 新校长如何抓好开局工作 新校长运权谋略 副校长要善于当好“主角” 略谈提高校长的业务素质 教师篇 教师如何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教师主要应给学生什么 教师要关爱好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也要注意在工作中“打假” 教师要形成哪些与时俱进的能力 教师应学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教师如何学会和学生共同进步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实施自主学习 教师如何学会聚众人之精华 教师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 教师要注重搞好有效教学 教师要注重搞好实用性教研 教师要培养好学生的十种意识 教师如何转化好后进学生 教师如何面对自己的学生 教师应强化问题教学意识 教师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法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教师如何捕捉“教然后知困” 教师要力戒几种不良职业行为 教师也要学会享受 教师的幸福从何而来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要善于生“情”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应试指导 教师有哪些不良习惯需要改变 教师应注重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 教师要注重提高三种健康水平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教师如何走上工作岗位 教研篇 县教研室的工作如何定位 教研员主要应做好哪些工作 教研员如何进行教学蹲点 如何当好县乡教研员 要力改五种不良教研现象 应解决好教改实验中的种种问题 搞好公开课要注意三个问题 基础教育应为学生奠定好哪些基础 浅议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谈谈教导主任的“教”和“导” 写作篇 如何寻找写作灵感 写作灵感A、B、C 行文之前要注重“三琢磨” 写论文怎样才容易出新意 怎样的文章易吸引读者的“眼球” 好题目是从哪里来的 好文章是从哪里来的 写文章重在写什么 如何进行写作积累 如何提高上稿率 后记 试读章节 要持之以恒 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学习贵在自觉,重在坚持,持之以恒是学有成效的秘诀。校长要持之以恒抓好学习,重在三点。 要坚持自我加压。对各种学习,上级虽三令五申要求加强,但目前仍有不少校长把学习只作为一种装潢或一句口头禅,以致不愿学习、不会学习、不屑学习、顾不上学习的现象并不少见。要改变这种不良现象,校长不能把学习老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或低层次的要求上,要把学习也看成是工作,看成是一种恒久的人生任务、一种觉悟、一种责任、一种需要;不能认为自己当了“官”,知识和能力就自然高人一筹;不能认为自己有文凭,就等于有水平有能力,就可以不需要学习;要自觉从事务圈子中跳出来,解决好工学矛盾;要牢记“不进则退”的古训,要看清“仕而不学”将会导致自身整体素质的退化,要懂得当今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校长。 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经历着一场学习革命,这场学习革命,提倡人要终生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为师师表”的校长不断成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学习,不断用新理念与新知识来武装自己、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的过程。因此,校长一定要把善于学习作为自己的一个必备素质,把爱学习、勤学习作为自己的终生习惯。 要努力多出学习成果。学习不能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知识不但要积累,更要注意创新和转化。校长要本着在什么岗位说什么话,哪点感受最深写哪点的精神,通过多思索、多动笔来多出科研成果,并及时通过决策等有效途径,抓好对成果的转化运用,力求“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创、创而优则用”,以此不断激励和促进自身学习质量的提高。 (本文原载《人民教育》1999年第5期) P27 序言 教育里面有几个经典而又永恒的问题一直不太明确。这就是办教育干什么?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具体到一所学校,校长应该经常想一想办学校干什么?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学校?再细化到每一个老师,就应多思量一下我当老师干什么?我要当什么样的老师?怎样当老师?经常想想这些问题,可以使自己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而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干好工作的自觉性。 现在有几种情况司空见惯:一是不愿思考问题。一些校长和教师认为,我只是干实际工作的。上面怎么布置我就怎么做,想它有何用?二是成天抱怨教育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去也不会作理性的、科学的思考,多是讲讲怪话,发发牢骚而已;三是限于本位,偏于一隅,不及其他。 对后者我想多说几句,我们一些搞理论研究的同志不太注重深入基层作调查研究。不愿接近一线老师了解情况,成天坐在书斋里“闭门造车”,搞些“自得其乐”的研究,甚至钻到“象牙塔”里去故作高深搞“学术造神”,如同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像蜘蛛一般只会从肚子里面吐丝结网”。而且还感觉甚好,觉得自己的东西如何重要、如何有价值、如何有指导意义,甚至还自以为是填补了某项空白。不怕不好意思,这种纯思辨的“学院派”的文章我也读不太懂,也就怪不得中小学老师经常抱怨如今能深入浅出用于指导教育教学的文章太少。教育实践工作者整天忙于当“孩子王”,工作量特别大,升学压力更不言而喻,从学生早读开始,一直要忙到学生下晚自习为止,尤其是班主任整天就围着学生打转转,单是一个安全问题就够让他们操心的了,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回到家里,已是身心疲惫,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搞研究,去思考些问题。因此,他们更多的是凭经验教书,时间长了,还有可能陷入“狭隘的经验主义”之中难以自拔。而有些教育行政领导又习惯于“独立”决策和“拍脑袋”决策,即使“拍”错了,太不了下次再“拍”。可以说,三者分离,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各行各的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教育的和谐发展。 面对教育理论工作者“学究味”偏浓,基层中小学教师“匠味”偏浓,教育行政领导“官味”偏浓的现状,我时常在想,如果能多出一些集教育行政、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于一身的专家型领导,能多出一些集教育理论、教育科研和教育实践于一身的研究型教师,实现三者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那该多好!也许我的想法中理想主义的东西多了一些,但如果大家能注意这个事,都能往这方面去努力,也许我们的教育就能更快地走向智慧。 我与晨光同志相识二十年,知道他一直在为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努力着,在他身上,比较好地汇集了教育行政、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三种成分,他既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又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同时又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因此他的研究有独特的条件,有独特的视角,有独到的见解。这么多年,他把从政、从教、从研和从文集于一身,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坚持笔耕不辍写下了数百篇理论研讨文章,而且很多都是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的,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局外人不知道,做学问、搞研究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长年持之以恒更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加以支撑,而这种毅力的不竭源泉就是对教育的情怀和追求。这种好学不倦、乐在其中、持之以恒的精神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认为这本书很值得一读,其一,“文如其人”,同其为人一样,其文非常朴实,不故作高深,不矫揉造作,都是有感而发,实是“我手写我心”。其二,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每篇文章都是建立在对基层教育的深刻了解的基础之上,读起来就是身边的事,很容易引起共鸣,但经过他的升华,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又可以指导实践,针对性、指导性都很强。其三,每篇文章篇幅都不长,文字精炼,言简意明,比较适合现代人的阅读心理。 作为单篇论文,我读过一些,结集出版,有机会完整地通读了全部内容,为之高兴,很愿意向读者朋友推荐此书。学禅的人很推崇悟性。其实,搞教育工作的同志也应该多悟才是。中国的传统教育“灌”得多,悟得少,好在今天的教改中,已开始注意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多读点书,多理性思考一些问题,一同来不断深入地感悟教育! 叶存洪 2005年12月10日 后记 我先后在卫生、教育和组织部门工作,多行业的工作经历和20多年的基层工作实践,不仅给了我许多原汁原味的人生体验和酸甜苦辣的人生感悟,还给了我难以计数的写作积累和许多鲜活的写作灵感。 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价值多维的社会和充满诱惑的现实,每个人都在有意或无意地用言行表达着对人生的努力与向往。一个人若能驱除浮躁,不为时尚所扰,以无为的心态进行有为的追求,并将自己的所长、所爱、所变“聚焦”在自己爱做、能做且该做的事上,那是一种觉悟、一种智慧、一种幸福。 我习惯素面朝天略带思考去面对工作和生活,让自己比较真实地行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我钟情用平实的笔头和起伏的键盘在写作这块不为大多数人青睐的“芳草地”上,去回眸昨天,去收获今天,去充盈明天,去直面教育,去淡化烦劳,去弥补缺失,去享受静思,去沉淀思维,去倾吐心声,去燃烧思想,去丰富学养,去生发快感,去感受充实,去品味人生…… 教育是一项让人引导人、让人完善人、让人变成人的事业,是一项需要一代又一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之奋斗的崇高伟业。我自感命中与教育有缘,教育是我人生旅途的精神家园。作为适逢这个兴盛而又喧哗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面对诸多的教育困惑,我们应少一些感性牢骚,多一些理性思考,应为教育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这本《感悟教育》中的点、横、竖、撇、捺,就记载着我对校长、教导主任、教师和教研员等如何参与教育工作的一些感悟,当然也蕴涵着我多年来对教育的不懈思索与追求,它不一定是精华,但起码是精神。 书中所选的100篇文章,是我在《中国教育报》和《人民教育》等报刊上公开发表的文章中的一部分。文章中的某些观点和提法,鉴于历史的局限和写作时差,与当今新课改所倡导的一些新理念不太吻合,为了不给读者以误解和误导,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适当对其作了一些修改。书中收集的10篇写作方面的文章,虽看上去与教育不太合群,但也是我在教育工作之时伴随而来的一些所感所悟,何况写作也是当今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基层校长、教师们普遍应该加强的一个问题,故一并将其“牵强”到《感悟教育》之中。 在成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领导、专家、老师、朋友、同事、同学、家人的关心与支持,尤其是我的老师——江西教育学院叶存洪教授在工作繁忙之中帮我指点和作序;我的朋友——姚鸣常务副校长、姜建新副主席、邓小林馆长分别在出版联系、封面创意和封面题字等方面帮我做了不少工作;我的同事——潘志光主任、肖晖副主任、黄杰峰同志在文字润色和校稿打印等方面帮我做了不少事情;宜春市教育局徐晖局长和余新和主任,江西人民出版社徐建国副社长、刘凯军、蔡二弘老师,江西师大《读写月报》杂志社予锋社长、陈志强副社长、刘小林主任帮我在出版印刷发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我不是学文科的,写作纯属个人业余爱好,书中不乏即兴之作、粗浅之处、鹦鹉之声、重复之意和谬误之说。揣摩书名,也自感有些过于理性和深沉。对不妥之处,敬请读者、同仁批评指正。 况晨光 2005年12月6日于江西上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