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年代中,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充分表现了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伟大思想和人格魅力。本书为“共和国领袖故事”之邓小平篇,用数十个篇幅,以传记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记叙了邓小平从一个农村少年,到走出国门、投身革命,经历了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奋斗,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富有传奇性的一生。
本书讲述了一代伟人邓小平的生平事迹。主要内容包括:巴蜀之子、少年时代、飘洋过海寻求真理、在十月革命的故乡、南疆上空的惊雷、巧用南瓜瓤、同甘共苦、200块铜板、洒向人间都是爱等内容。
在十月革命的故乡
1926年初,邓小平和他的战友,躲过了法国警方的搜捕,乘火车北上,来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首都莫斯科,进入“中山劳动大学”学习。
1924年以后,由于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中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国共双方深感革命干部力量不足,要求苏联帮助培训l。苏联于1925年建立了“中山劳动大学”,专门招收中国学生,目的是帮助国共双方培养干部。
来到办联后,尽管生活待遇比较高,但邓小平和同学们心里明白,他们是来学习的,而不是采享受的。在中山大学学习,首先要过语言关,中山大学的必修课除俄语外,还有经济学、历史、现代世界观问题、俄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民族与殖民地问题、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语言学等,具体的课程是:中国革命运动史、通史、社会形态发展史、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资本论》为主)、经济地理、列宁主义等。由于革命需要,中山大学还设了一门军事训l练课程,这为邓小平日后卓越的军事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时中山大学有300多学员,分为11个教学小组,每组30人到40人不等。邓小平所在的第七组被称为“理论家小组”。这个小组集中了许多国共两党的重要成员。共产党员除邓小平外,还有傅钟、李卓然等人,国民党员则有日后成为风云人物的谷正纲、谷正鼎、邓文仪、屈武等人。邓小平是这个班的党组组长。
邓小平、傅钟和李卓然,都是在法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而且具有一定革命斗争经验的共产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已成熟。他们与国民党人士相处一个班组,在信仰上、观点上、见解上和阶级立场上都会很不相同,因此,对一些问题双方常常展开激烈的争论。在这些争论中,邓小平因能言善辩而被同学们誉为“小钢炮”。
1926年6月16日,中山大学内中共党支部在“党员批评计划案”中,给予邓小平很高的评价:
姓名:邓希贤。
俄文名:多佐罗夫。
学生证号码:233。
党的工作:本班党组组长。
一切行动是否合于党员的身份:一切行动合于党员的身份,无非党的倾向。
守纪律否:守纪律。
对于党的实际问题及其他一般问题的了解和兴趣如何,在组会中是否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提议各种问题讨论,是否激动同志们讨论一切问题:对党中的纪律问题甚为注意,对一般政治问题亦很关心且有相当的认识,在组会中亦能积极参加讨论各种问题,且能激动同志讨论各种问题。
P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