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包公智谋断案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艾智
出版社 中国检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我国,只要提起包公,人们马上就想到“铁面无私”、“为民请命”、“刚正不阿”等赞美之词,老百姓都尊称他为“包青天”。歌颂他的戏剧、小说、民间故事广为流传。包公断案的故事还被制作成多部电视剧、电影,深受人们的喜爱。

包公原名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官僚家庭出身,父亲包令仪做过刑部侍郎。包拯于公元999年出生,1062年因病逝世于开封,终年六十四岁。

本书选编的五十篇故事,揭示当时社会的一些黑暗面和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同时表现包公的办案精神和办案特点。本书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侵蚀,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内容推荐

本书将五十篇包公智谋断案故事,以公正为总纲,以智巧为主线,按照“智惩贪官污吏、不法权贵”、“智断疑难复杂刑事案件”、“巧理形形色色民事纠纷”的顺序编排,并在目录配以简明扼要的提示。这种有别于章回文体、不拘泥情节的外在连续性而重在突出主人公风貌与故事主旨的内在关联性的归类编排,有利读者分段阅读,渐进揣摩,使得他们在掩卷后,能够对包公形象有一个宏观共识与个性思考的空间。

目录

智斩鲁斋郎

智铡洛阳王

智杀王驸马

智擒庞衙内

智捉曹国舅

智斗庞太师

智惩两贪官

智救三少年

智破连环案

智断无头案

智侦盗杀案

智查劫杀案

智勘无尸案

智审毒杀案

智破奸杀案

智推双钉案

智究枉杀案

智纠错判案

智析纵火案

智验焚尸案

智释疑命案

智辨栽赃案

智查假冒案

智判诈骗案

智访失踪案

智解匿尸案

智寻失踪人

智察嫌疑人

智取绣花鞋

智赚丹凤砚

智断自杀案

智雪和尚冤

智获真凶手

智拿在逃犯

智取被劫银

巧诱盗上钩

巧计获赃证

智捕“拦路虎”

巧抓杀人犯

巧引蛇出洞

智破扒窃案

智擒众小偷

巧审两窃贼

巧识两诡计

巧判两牛案

巧理两民事

巧处两纠纷

公智赚柴刀

巧定两物主

巧取两文书

巧析两遗嘱

附录

 包拯生平简介

 郡斋题壁

 家训

 乞不用赃吏疏

 《龙图公案》序

 包公言传身教子孙居官清廉

 包公仕履表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北宋仁宗嘉佑年间,太师庞吉乘陪膳之机向皇上进言:“太湖银鱼,味道鲜美。请派吾儿庞昱去湖州采办银鱼。”皇上听信了他的话,下旨采办银鱼。

庞昱接到“采办”圣旨,喜出望外,认为这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于是他带了一支船队,挂起“钦差”大旗,浩浩荡荡前往湖州而去。

庞昱到湖州后,倚仗自己是太师之子,又身为钦差大臣,便肆无忌惮,骄奢淫逸。除了采办银鱼,还大肆搜刮民财,强抢民女,胡作非为。弄得当地人心惶惶,民怨沸腾。朝廷风闻此事,仁宗皇帝派开封府尹包拯作为钦差前去湖州访查。

包公微服来到湖州,将行辕安排在湖州客栈。听说知州带领衙役去抓民夫,给庞钦差的船队拉纤。包公遂扮成盐商,张龙、赵虎、王朝、马汉扮作挑夫,直奔湖边。路上,恰被衙役抓去拉纤。包公一边拉纤,一边向民夫打听情况。

民夫告知:“船上装的除了银鱼水产,就是搜刮来的金银财宝,还有抢来的民间妇女。每条船都是沉甸甸的。钦差大人嫌船行缓慢,就沿途强抓民夫拉纤。”

傍晚,船队在沿河一个集镇靠岸,庞昱带着随从上岸吃喝玩乐去了。包公趁此机会,带领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亮出腰牌,逐船查看。他们在庞昱的官船上,发现一名少妇被捆绑着。

经询问得知少妇名叫闺秀。其夫李斌,新近中举。回家省亲时,路过湖州,被抓来拉纤,而闺秀也被抢到船上。庞昱见她年轻貌美,百般调戏,欲行奸污。闺秀不从,被绑在舱内。李斌与庞昱评理,讽刺他“采办银鱼,口口声声为皇上;抢夺民妇,桩桩件件害百姓”。庞昱恼羞成怒,指使爪牙将李斌活活打死,并剁成肉泥,用来喂鱼。

真是惨绝人寰!包公气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遂问闺秀:“可有凭证?”

闺秀忙从口袋里掏出罗帕,从船头筐子里包了一点肉泥,交给包公。

包公下船后,命张龙、赵虎速去湖州客栈搬来行辕。等待天亮后,即命张龙、赵虎取出旗牌、圣旨、尚方宝剑,宣布巡按大人到。并派王朝、马汉速传庞昱前来问话。庞昱昨晚在妓馆过夜,此时尚在梦中。惊闻巡按大人传问,慌忙赶来。但旗牌下不见包公,庞昱东张西望,忽见包公赤着脚,背上绕着纤绳,朝他高声喊道:“庞钦差,我老包给你拉了一天的纤了!”

庞昱一惊,骂衙役们: “混蛋,怎么把包大人抓来拉纤!”并亲自为包公取下纤绳。

包公穿上袍服,问庞昱:“你船上绑着那位少妇是谁?”

庞昱谎称:“是丫环。”

包公命王朝将闺秀领下船来。闺秀一见庞昱,像疯了似的哭喊道:“还我丈夫!”

包公问庞昱:“你把她丈夫弄到哪里去了?”

庞昱佯答:“我没有见过她丈夫。”

包公取出罗帕,令张龙递与庞昱。庞昱解开一看,见是肉泥,便知事情败露,顿时魂飞天外,吓得跪在地上叩头求饶。

此时,闺秀哭诉她和丈夫的不幸遭遇,越说越气愤,扑向庞昱,又撕又咬,高喊:“还我丈夫!”

民夫们听说庞昱竟惨无人道地将闺秀的丈夫李斌活活打死,剁成肉泥,用来喂鱼。个个义愤填膺,齐声高呼:“打死他!打死他!”

愤怒到极点的人群,像决堤洪水般涌过来。张龙、赵虎、王朝、马汉阻拦不住,庞昱被众人当场打死。因事发突然,始料不及。包公暗思:“庞昱罪恶深重,民愤极大,按律当诛,但要奏明皇上才能处治。百姓打死钦差,虽众怒难犯,情有可原,但按律也要治罪。”

“怎样保护众多百姓?”包公冥思苦想,急召马汉近前,面授机宜。

马汉火速进京,面见庞太师,对他说:“巡按包大人查明,庞昱在湖州搜刮民财,强抢民女,打死人命。民愤极大,论律当斩。除非有皇上‘赦生不赦死’的圣旨,否则庞昱性命难保。”

庞太师立刻进宫面君,求得赦免圣旨,然后日夜兼程赶到包公行辕,高喊:“包拯接旨!”随即大声宣读:“湖州一案人犯,均予赦免。只赦活的,不赦死的。”

包公接旨后当即宣布:“众百姓打死钦差庞昱,本应治罪,现遵圣谕,一概予以赦免释放。庞昱虽死,其罪不能赦免。”

众百姓欢呼雀跃。到这时庞太师才如梦初醒,知道中了包公的计。

包公命将庞昱搜刮来的财物发还百姓,抢来的民女让家人领回。并将为虎作伥的湖州知州,革职听参;把助纣为虐的庞昱爪牙,发配充军。P21-23

序言

我与作者同窗多年,情同手足。因此,有幸成为本书的第一位读者。出版前,作者诚邀我为它写几句话。思之再三,便写了些读后感悟之言,权当为序吧。

这是一本弘扬廉明吏治与清官文化的书。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长河里,由廉明吏治衍生的清官文化始终是涌动其中的激流。它融会了多少志士仁人的高风亮节与无数清官能吏的伟业丰功,注入了世代百姓对清明政治的向往与对清官能吏的企盼。为华夏儿女耳熟能详的包公形象及由此衍生的“包青天”文化,便是不息的激流中与青山同在、跟岁月长存的闪光的浪花。

包公形象的创作原型是包拯。这位北宋天圣年间的进士,虽然在宋代政坛上爵不显位不尊,既无王安石居相位而有革新变法的惊世作为,也莫如欧阳修与苏东坡挥毫泼墨留下不朽佳作。然而,包拯却以为官清廉、执法严峻、不畏权贵的高风亮节与施政作为,为朝野传颂。正如《宋史》评价的那样:“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我想,恰恰正是这种顺乎民意的作为与人文优势所构筑的社会基础,才使人民大众一代代传颂他,并演绎出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从而使包拯由宋代一位并非显赫的政治人物渐渐演变为中国历史上万民仰戴、世代传颂的清官楷模与司法能吏“包青天”。

审视“包青天”文化流行史,我们发现,起于南宋,流传至今,版本各异的包公故事,无论口口相传,抑或戏文演绎,人们很少拘泥于对包拯其人其事的繁琐考证与刻意寻踪,更多的是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上,演绎历史风云,状写社会形态,描绘人物风情,反映民众的喜怒哀乐,最终把包公塑造成老百姓心目中日臻完美的清官能吏形象。从这个层面上讲,包公形象及其不同历史时代人们所演绎的包公故事,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

作者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出发,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人民演绎的众多公案小说和包公戏曲中,筛选出五十多个包公智谋断案故事素材。在再创作过程中,既有对传统故事的挖掘、整理与改编,更有蕴涵当代人文色彩的创新情节。这种创新又绝非随心所欲的“戏说”,而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在尊重历史、尊重历史人物思维定式的前提下,运用当代演绎手法,设置故事构架,在悬念迭起的故事构架中,不仅有对错综复杂案情的叙述,更注重对包公智谋断案过程的描写,这些断案过程的演绎处处闪耀着包公的智慧光芒。比如《智察嫌疑人》讲述的便是一桩包公如何智断谋财害命案的故事。案情演绎得扑朔迷离,让读者乍一读时,心中顿生颇多悬念,而随着包公断案析案过程的描述,读者的思绪又从谜团中渐渐清晰起来。这种演绎手法,看似西方推理侦探小说,却又迥然有异。书中描绘的包公破案,重在演绎包公以证据证实推断的客观进程,不像西方此类破案小说一味表述所谓逻辑推理的主观心路历程,避免了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文学作品的主体是人物。人物的活动构成作品的情节,而生动的情节又烘托出人物的形象。书中对人物的塑造颇下功夫,篇篇可见作者对主人公的浓墨重彩。而作者在着力表现主人公的清官情怀、司法谋略与施政智慧时,又总是借助悬念迭起的案情演绎,伴随一个又一个“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难案积案的明断过程,让正义一次次战胜邪恶,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真实场景。每一篇凝聚作者心血的改编故事,无不读来情景动人,让一个身处封建时代的清官能吏那正直、智慧且有人情味的真实形象跃然纸上。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演绎包公智谋断案故事(尤其是巧理民事纠纷案)时,有许多人性化情节的描绘。表现出包公这位清官既为铁面也不乏柔情,是一位有血性、富情感的男子汉、大丈夫。

为了尽量了解包公所处历史时代的道德文化与人文环境,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阅读了不少相关史籍。因而能把包公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表现其作为特定历史时代人物的思与行,既不超越,更不神化,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比如,在演绎《智捉曹国舅》这一包公惩治不法权贵的案例时,作者就没有让自己笔下的包公形象的思想与实践,超越中国封建社会这一特定历史时代的宦海仕人恪守“皇权至上”的思维模式:在处治国舅曹大时,包公虽不情愿,却又难违皇上的旨意,最终不得不采用大赦天下的办法去赦免这个皇亲国戚。作者如此演绎,一方面,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虚伪性;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此案例告诉当今的读者,在“君为臣纲”的封建道德文化桎梏下,封建官吏阶层,纵然如包公这样的清官,出于“忠君即报国”的观念,有时也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执法的不彻底性和对皇权的妥协态度。这便是历史人物的局限性。

与此同时,作者在演绎包公智谋断案的过程中,还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为读者塑造了一大批处在不同社会阶层上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比如,在《智赚丹凤砚》一案中,老砚工的朴实善良、穷秀才的软弱无奈,便与管家的刁蛮、财主的霸道、县官的贪婪,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另外,在对罪犯形象的描绘上,作者也没有一味地将其脸谱化,而是不仅状写其貌,更加剖析心灵。如在演绎《智擒众小偷》一案中,便把小偷及其头领那种虽狡黠却愚昧,既狂妄也心虚的双重性格表现得惟妙惟肖。

这是一本由高级检察官演绎的包公智谋断案故事,更多了一些以古鉴今的理性思考。首先,作者遵循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精神,在再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剔除了传统公案小说、包公戏曲中靠刑讯逼供取证的封建糟粕和所谓包公“日断阳,夜断阴”、人神相通、鬼魂相助的神化情节与迷信色彩。以人间豪杰的形象,展示包公为人的正直与为官的才智。并在书中无情地鞭挞了庸官酷吏们滥用刑讯、造成冤狱的恶劣行径,热情讴歌了包公平冤狱、救百姓的感人事迹,加重了对包公“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侦查理念的深挖掘与再创作,使包公形象更具人性化与亲和力。其次,作者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在案例的取舍上,不是一味猎奇,而是精心选择多种类型的个案以供今人借鉴。书中不仅有惩腐、雪冤以及不同性质的刑事案例,还特别讲述了多例民事案例的调解过程,意在供当今的司法人员借鉴,倡导及时疏导与化解民事纷争,营造宽松的人际环境,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其现实教育意义不言而喻。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司法实践中,作者一贯主张并坚持清廉为官、公正办案、注重证据、智谋断案。这种正确的人生观与司法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他笔端的包公形象中,熟悉他的读者甚至可以从作者演绎的包公智谋断案故事脉络中,细心品味到他的办案风格、断案智谋与坚定果敢的人格魅力。

作为科班出身的高级检察官,作者曾经长期担任地方司法机关领导职务,经常督办和亲自办案。但作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笔耕不辍,从酝酿选题、分次撰写到最后定稿,历经三载,方成此书,足见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与对作品的精益求精。

本书将五十篇包公智谋断案故事,以公正为总纲,以智巧为主线,按照“智惩贪官污吏、不法权贵”、“智断疑难复杂刑事案件”、“巧理形形色色民事纠纷”的顺序编排,并在目录配以简明扼要的提示。这种有别于章回文体、不拘泥情节的外在连续性而重在突出主人公风貌与故事主旨的内在关联性的归类编排,有利读者分段阅读,渐进揣摩,使得他们在掩卷后,能够对包公形象有一个宏观共识与个性思考的空间。

2005年6月于江西省乐平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1: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