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必需由学习和理性的光芒指引”,与来自书本的理论相比,来自不良资产处置一线的经验往往更直接、更深刻。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在最大化回收不良资产、努力为国家减少损失的同时,一贯重视不良资产的成因分析,注重挖掘和整理资产处置中和典型案例。本书编辑、整理、分析了25篇来自信达公司总公司职能部门和各办事处的项目案例,其中涉及债务重组、打包、转让、诉讼、拍卖和债转股等多种处置方式和资产管理思路。选编的案例中,有顺利实现成功处置的项目,也有曾面临处置、管理难题的项目。内容丰富、生动曲折的案例除了将资产管理公司的工作情境展现给读者之外,还多侧面地体现了信达人细致认真、坚韧诚信的工作态度。
全书内容分为六部分,按照项目处置特点划分为“打包处置篇”、“债务重组篇”、“债权转让篇”、“股权转让篇”、“资产管理篇”、“综合处置篇”。特别地,编者还对绝大部分案例中涉及企业的名称、商业数据的内容进行了加工处理,但也尽最大努力通过保留真实处置过程来维护案例的经验价值。“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书中的实例既是信达公司成立六年来工作成果向社会的一个报告,也可以监管部门、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中介机构从业者提供处理相关问题的思路。
打包处置篇
吹尽狂沙始到金——天津市房地产债权项目打包拍卖处置案例
注重打包处置细节严格遵循游戏规则——中行可疑类贷款青岛资产包处置案例
信达公司海口办事处资产打包、分包经验案例
在行业整体重组中实现规模效益——广西某工程集团及其七家下属公司整体债务重组案例
在市场的暗流中找准坐标——湖北57户省属国有企业不良贷款整体处置案例
捆扎多户关联债权打包处置集团资产——长春市12户企业项目整体处置案例
债务重组篇
三次诉讼三次重组悬空债权终回收——陕西某水泥厂债务重组处置案例
引人活水盘活全局——深圳某建工集团公司及其下属企业项目整体处置案例
五年历经四轮重组一次实现多赢局面——辽宁某水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债务重绍案例
寻求“多赢”之路——浙江某冶炼厂项目处置案例
债权转让篇
竞价转让寻觅真实买主高额存单确保万无一失——云南某县电力公司债权竞价转让处置案例
在变化的环境中把握项目处置的主动权——陕西某热电厂债权转让处置案例
艰难的跋涉之路多赢的处置效果——上海某房地产公司项目顺利实现债权转让案例
股权转让篇
寻找最佳转让对象有理有节推进处置——云南某化工集团公司债转股项目处置案例
敏锐把握项目处置时机充分发挥拍卖机构优势——广州市某工业园股权拍卖案例
创新处置思路构建多赢局面——江西某机械公司项目的转股、管理和退出
敢为天下先——信达公司对山东某石膏厂项目的转股、管理和退出案例
资产管理篇
信达快速决策浪潮成功配股——“浪潮软件”顺利配股实现多赢案例
破冰之旅——重庆某机械制造公司债转股案例
点亮变革的火炬——北京某药业有限公司管理层持股案例
求解企业命运的方程——山西某煤化集团有限公司股权管理及财务顾问案例
综合处置篇
踏平坎坷成大道——北京东方石化项目债转股案例
从步步为营到步步为赢——福建某火电厂项目商业化债转股、股权转让案例
突破不利因素包围积极扭转被动局面——四川某玻璃厂项目处置案例
以经营性租赁方式管理抵债资产的尝试——上海某贸易大厦抵债资产管理案例
挖掘——湖南两矿务局政策性破产项目多层次、多方法组合处置案例
后记
每当我们提起房地产泡沫现象时,就会想到海南、北海、广州。然而,“烂尾楼”现象实际上在全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天津的“烂尾楼”就可算是北方城市的一个典型,也成为天津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时代的缩影。“烂尾楼”项目有碍市容的同时,也拖住了天津本地金融业的发展脚步。以后来形成“天津包”的几十户“烂尾楼”项目为例,60%以上贷款集中于1997~1999年问,大部分项目在2001年以前就基本停工,“烂尾”项目涉及金融机构贷款本金超过41亿元,利息13亿元,本息合计54亿元之多!
“烂尾楼”项目形成后,各利益相关方都曾有过解决问题的想法,但却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推进,“烂尾楼”处置难,难题的核心是项目涉及的资金关系复杂。房地产热兴旺时期,开发商很容易从银行取得贷款,建筑商也愿意垫资包工。即使自有资金很少(根据粗略估计,当时开发商平均自有资金投入不到20%),开发商也可以开工建楼。在开发期间为了提前取得来自金融机构、承建商和购房者的资金,开发商还大量采用集资、在建工程抵押贷款、迫使承建商垫资和非法预售等融资方式,随着资金链条越来越长,项目风险也越来越大。在“天津包”中,曾有一家开发商的自有资金本可以顺利完成两个项目,但由于决策失误,仓促启动了三个项目同时建设,最终导致这三个项目全部成为“烂尾”工程。项目烂尾以后,各类融资方式产生了抵押债权、承建商工程款欠款和普通购房者预付房款等多种清偿优先权,各个“烂尾楼”大多包含着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牵一发动全身”的可能结果就是使局中人普遍产生畏惧情绪而导致整个项目难以盘活。
在资金运作过程中,由于涉及多次转手、多方融资,项目权属关系已经很难理清。在本案例的资产包中,某个项目就经过了三家公司的四次转手,有多个销售许可证;还有的项目建设单位为规避企业拆借资金的法律管制,采用了联建方式融资;某项目建设单位先后与三家单位等签订了《合作建房协议书》和多个补充协议书。
复杂的资金关系和权属争议使得天津市烂尾项目涉诉比例超过90%。有的项目被整体查封;有的项目的建设用土地或已建成房屋被查封;有的项目因开发商非法集资或者拆借导致被起诉;有的项目被拆迁户告上法庭,多数“烂尾楼”项目都存在长期、大额的水费、电费等公用事业单位欠款问题,项目也被相关单位通过诉讼手段进行保全追偿……在不解除项目司法保全的情况下,建设单位既不能预售,也无法启动建设,资金和项目一起沉淀下来。资金占用产生的利息和违约产生的赔偿,进一步导致“烂尾楼”项目市场现值大大低于其涉及的债务,项目难以重新启动。
与全国的“烂尾楼”问题一样,“烂尾”局面一旦形成,不仅将建设单位、开发商、建筑商、银行等多家主体的利益关系捆在一起、缠绕不清,更由于续建动力不足,进入“烂尾更烂”、每个主体都动弹不得的恶性循环。随着时间推移,天津市政府越来越真切地意识到,“烂尾楼”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面貌更新和金融生态发展的关键问题。P3-4
在回收不良资产的同时回收经验教训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案例精选》终于与大家见面了,这对信达公司乃至整个不良资产处置行业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信达公司是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专业化公司,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不良资产的专业化管理和处置,达到恢复和提升不良资产价值、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目的。在孜孜以求的探索和实践中,信达公司走过了六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我至今依然清晰记得六年前我们设计资产管理公司方案时面红耳赤的争吵,以及大家从不同岗位走到一起组成团队,齐心协力开始从事全新业务时的情景。我也更难以忘记面对银行不良资产“积微成巨”时的那种触目惊心的感觉,几年来,我们在处理一笔笔不良贷款的时候,总是不禁追问:“为什么当时做可行性分析时不增加几个数据?”“为什么不把担保文件审核清楚?”“为什么不把审批程序设计得更有操作性?”“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为什么不能顶一顶?”
诸多“为什么”事后问起来容易,关键是,问题如何能在事前得到解决呢?
六年来,信达公司累计接收和管理的不良资产达到1.1万亿元,在国内不良资产市场占据50%的份额,主要经营指标始终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这一方面说明我们为国家减少不良资产损失所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肩负责任的重大。在处置大量不良贷款项目和探究上述诸多“为什么”的过程中,我一直感到我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责任,就是要在千方百计回收不良资产的同时,千方百计回收防止和减少不良资产的经验教训。特别是2004年信达公司商业化收购了中行、建行和交行近4000亿元新剥离的不良贷款后,这种责任感和紧迫感日益增强。如此巨额不良资产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不堪承受之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两次剥离和处置之后,会不会“前赴后继”?如此高额“学费”能不能换来一止匕教训和绎验?作为处置不良资产的职业工作者,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成功的经验往往是相似的,但失败的教训却各有不同。从研究失败的教训中获得的经验往往更直接和深刻。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特别是在体制转轨时期,绝对不出坏账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出了坏账后要有能力和机制加以总结和杜绝。有件事情至今记忆犹新,那是我刚参加工作不久,领导让我编写了一本《贷款效益50例》,对一些成功的案例进行总结分析;完成后获得了同事和领导的好评。踌躇满志的我接着提出再编50个失败的案例,这个建议虽然也获得了上司的赞许,但迟迟没被批准。许多年以后,当我也成为信贷工作的资深人士时,才突然悟出什么叫“不懂事”。我和许多从事过信贷工作的同志一样,有不少可以津津乐道的“过五关”,但铭心刻骨的却是那些不愿提起的“走麦城”。面对层出不穷的不良资产,作为一个职业工作者,应该拿出勇气讲述那些失败的“故事”。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多几分天真,少几分世故。
信达公司作为国内最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团队,管理着多家银行的不良资产,托管清算过多家金融机构,最直接面对不良资产的实际问题。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通过对各类案例的深入研究分析,总结和提炼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帮助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现减少风险的途径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吃一堑长一智”,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才能真正尽到我们的责任,不辜负国家对我们的重托。
基于上述考虑,公司组建了金融风险研究中心,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整理分析各种类型的不良资产案例,通过对政策、法律、道德、决策程序、操作环节、信息获取等各种风险因素和风险存在形式及所造成损失的研究,用案例和事实为商业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风险研究中心的另一个任务就是对信达公司资产处置的成功实践进行总结和提炼,以提升我们的业务水平。
不良资产领域的研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信达人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辛苦,不为名利所困,专心致志搞研究。我相信,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这个充满潜力的研究领域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是为序。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总裁 田国立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多家银行的不良资产,也托管清算过多家金融机构。信达公司资产处置一线的项目组人员最直接地面对着中国不良资产的实际问题,正是通过胸怀理想、坚守诚信理念的项目团队以及专业化的不良资产处置、国际水准的资产管理和稳健的多功能金融服务,才有了用智慧和汗水铸造成的信达优质金融服务品牌。这本书通过项目经理“用笔讲故事”的形式。将经典的处置过程当作经验案例进行再加工,其中包含了相当多的规律性认识,称得上是弥足珍贵的经验财富。
案例研究一直是信达公司工作中备受重视的大事,“在回收不良资产的同时回收经验教训”也是公司内部广泛认同的观点。金融风险研究中心案例项目组曾专门于2005年7月在河北大厂组织了案例写作研讨会,这本书正是这次会议的总结成果。
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田国立总裁担任本书主编,对案例写作、编辑、使用等方面工作给予了重要的指导意见。金融风险研究中心的王海军、曲和磊两位副主任担任副主编,在案例的收集、编写、修改过程中,悉心地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和要求。由研究中心沈洪溥、叶圣利、张晨、靳迎春、吴晓玲、张继良、侯青组成的编辑组为这本书的完成做了大量工作,研究中心其他同仁,如唐圣玉、李玉霞、解志国、陈贵平、陶恬、郧会梅等同志对本书的选题、编辑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和建议,因此,这本书是信达公司集体智慧的结晶、协同工作的成果。
在编辑、成书过程中,信达总公司各职能部门为编写组提供了很多方便条件,昆明办事处、重庆办事处、成都办事处、杭州办事处、福州办事处、南昌办事处还为项目组核实情况、实地调研提供了大力支持,其他办事处的相关项目经理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也提供了大量资料和建议,编写组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项目组成员除了制定案例规范、修改文字内容外,还经常和各地项目经理沟通情况,力求保证过程贴近现实。虽经努力,但在把这本案例集献诸各方面领导、专家、同仁之时,我们心中还是不免惴惴,错误、遗漏可能仍在所难免,因此,恳请各方面领导、专家、同仁不吝赐教。
“信以致远、达济天下”,衷心祝愿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明天更加辉煌!
金融风险研究中心编写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