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现代系统科学理论,立足社会史,提出区域人口社会史的学科新概念;原创性地将明清江南人口社会视作一个系统,资料丰富,结构谨严,重点突出,考证精详;既充分尊重现有学术成果,又新意迭出。无论在江南或区域史研究,还是在江南或区域现实人口社会发展上,该书见解都颇值得重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苏南历史与社会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吴建华 |
出版社 | 群言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依据现代系统科学理论,立足社会史,提出区域人口社会史的学科新概念;原创性地将明清江南人口社会视作一个系统,资料丰富,结构谨严,重点突出,考证精详;既充分尊重现有学术成果,又新意迭出。无论在江南或区域史研究,还是在江南或区域现实人口社会发展上,该书见解都颇值得重视。 内容推荐 本书依据现代系统科学理论,立足社会史,提出区域人口社会史的学科新概念;原创性地将明清江南人口社会视作一个系统,考察其自平衡的运行和发展;认为人口内部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所生的人口力,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社会对人口的制约,又影响人口的发展和变化,这是互动的过程。 全书分绪论和十章,构建一个江南区域史的新的认识框架;资料丰富,结构谨严,重点突出,考证精详;既充分尊重现有学术成果,又新意迭出,是作者持之以恒、长期务实研究积累的结晶。无论在江南或区域史研究,还是在江南或区域现实人口社会发展上,该书见解都颇值得重视。 目录 《苏南历史与社会》丛书序(1) 绪论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的范围、内容和方法(1) 第一节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的范围和内容(1) 第二节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的思路与方法(7) 第三节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的研究状况与本课题的研究取向(9) 第一章 明清江南人口增长的低速度与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26) 第二章 明清江南宗谱人口增长与世代间隔(54) 第一节人口研究与明清宗谱人口研究(54) 第二节 明清江南宗谱人口增长与世代间隔(60) 第三章 明清江南人口密集及其对社会的压力问题(82) 第一节明清江南的人口密集程度(82) 第二节 明清江南的人口密度变化(91) 第三节 明清江南人口的绝对高密集与低相对人口压力的问题(104) 第四章 明清江南人口与土地、粮食、物价、住房关系的变化(136) 第一节明清江南人口与土地关系的变化(136) 第二节明清江南人口与粮食关系的变化(152) 第三节 明清江南人口与物价关系的变化(160) 第四节明清江南人口与住房关系的变化(172) 第五章明清江南人口职业结构与职业人口构成(197) 第一节关于明清江南人口职业结构变动的思考(197) 第二节明清江南人口的职业构成(204) 第三节明清江南人口的职业观念(232) 第四节 明清江南人口职业观念与职业人口构成的特征(246) 第六章 明清江南的市镇密度和城乡人口结构变动(258) 第一节明清江南的市镇密度(258) 第二节 明清江南市镇——都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人口结构变动(266) 第三节 明清江南市镇密度与城乡人口结构变动的关系(277) 第七章 明清江南社会的人口流移(283) 第一节明清江南社会人口流移的数量(284) 第二节 明清江南社会的人口流向(303) 第三节 明清江南社会人口流移的原因(312) 第四节 明清江南社会人口流移的稳定性和后果(316) 第八章 明清江南人口的文化教育与人口文化素质(324) 第一节 明清江南人口文化教育观念(326) 第二节明清江南人口文化教育状况(331) 第三节明清江南人口文化素质与人才(343) 第四节 明清江南人口文化教育的决定因素(392) 第九章明清江南人口社会管理(405) 第一节 明清江南非政府性人口社会管理(405) 第二节 明清江南政府性人口社会管理(434) 第三节 明清江南两种人口社会管理的关系(466) 第十章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系统(474) 第一节作为一个系统的明清江南人口社会(474) 第二节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系统变化的机制(480) 第三节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系统的渐变(514) 后记(553) 试读章节 人口流移,即人口的流动和迁移,都指人口的地理空间位置变动,只因其变动的时间长度、目的和稳定性不同,可以划分为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两种类型。实现人口流动的人口就是流动人口,或流民。实现人口迁移的人口就是迁移人口,或移民。其实,这两种人口的空间变动虽有区别,也有紧密联系。人口流动为暂时性的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则为长久性的人口流动。流动人口流动的目的性不是十分明确,有的漫无目标,在外面碰碰运气,就是盲流。流动人口流动容易,流动频率较大,人口规模宏大,并不长久移入某地,可能如候鸟一般,南来北往,也可能像飞蝗觅食一样,东找西扑。他们迁居少、流动大,仍有本乡本土作为大本营。迁移人口则指较为稳定的流动人口,流动的目的性强,时间长,往往相对固定一地,甚至实现了居住地的永久性变化。 明清江南人口流移大约可分三类:第一类为江南人口向外流移;第二类为外地人口向江南的流移,包括短期到达的流动人口和长期定居的移民;第三类是江南本地城镇与城镇、乡村与乡村、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对流人口,包括短期流动的流民和长期定居的移民。第一、二类人口流移正好是逆向的,对改变江南地域人口结构与规模起到调节与整合作用。第三类人口流移,则是同一地域内部人口资源的重新配置,会对人口数量、质量的结构变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人口的流移,有自觉性和强迫性的,也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性质的人口流移。按职业分,有从商、从工、从宦、从学、从农、从服务业等类别。按社会角色分,有婚姻、投亲等类别。因宗教的原因,也会产生人口流移。在人口流移的规模上,有个人、也有群体,后者以家族宗族的迁移最为突出。按流动的方向分,有国内的,有国际的;有城镇的,有乡村的。至于这些人口流移的效果,差别会很大。 人口的流动和迁移是中国历史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素来受到学者的注意,成为人口社会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代或断代的、全国或地区的人口流移研究成果已有不少……。其中必然会有涉及明清江南人口流移的内容。但专门的明清江南人口流移研究尚不多见。马学强《论人口流动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1368—1911年江南地区分析》、孔潮丽《明清江南流动人口初探》,是其中专门的二项,使用了一些方志、笔记、文集和苏州工商业碑刻资料,作了有益的探讨。这儿,不是对明清江南人口流移进行全面的研究,也无法做出完全定量的说明,只想就笔者的接触,从明清江南方志、宗谱和碑刻资料里选取若干事实,对明清江南人口社会的人口流移略加说明,以便见出这个时期人口社会史变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P(283-284) 序言 长江以南,太湖之滨,钟灵毓秀,人文荟萃,这便是江南地区的核心、众人瞩目的苏南地区。 在行政区划上,现今的苏南地区主要包括苏、锡、常、镇、宁5个大市21个县(市)。面积32953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34%;人口2165.82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67%。 苏南地区古称吴地。古代吴地的先民曾经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奇迹,展示过辉煌:经济上,从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发展为财富之区、国家财政支柱;文化上,从素为中原士人鄙视的蛮夷之邦,转变为世所公认的人才之乡、文化渊薮。这里山川秀美,风物清嘉, “苏湖熟,天下足”退迩闻名,“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蜚声海内外。 近代以来,中国的近代化在这里迈出了第一步:工业化于此发轫,城市化在这里翻开新的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南地区开乡镇企业发展之先河,抢开放型经济发展之先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潮头,先后以“苏南模式”的发祥地与改革开放的前沿而引人注目。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多年来,苏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位居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所属各县(市)全部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的行列。2000年,苏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224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06元,农民人均收入4693元,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1倍、5倍和4倍。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2004年全国百强县中,苏南地区各县均名列其中,且有6个县位列全国综合发展百强前十名。 这是一块曾经创造过奇迹、正在创造奇迹并且还将创造奇迹的土地。正因为如此,苏南(扩而大之为江南)地区长期以来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对象,有关研究成为学术热点与焦点。 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在开展苏南区域社会经济研究方面,苏州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学科优势和学术优势。多年来,为了体现“繁荣学术,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突出地方特色,苏州大学在“21l”重点研究课题中列有“区域(苏南)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经过“九五”期间的努力,我校文科各院系在本项目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承揽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4个,出版了各类著作313部,其中列入“苏南发展研究丛书”的有36部,发表相关论文2147篇,获各种奖励128项,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验收。“十五”期间,“区域(苏南)经济与社会发展”继续得到立项,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团结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力量,承担了“苏南社会发展研究”与“苏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子课题,围绕苏南区域社会变迁、苏南模式、城市化、苏南经济开发与现代化历史进程等专题开展专门研究。为了集中展示有关的研究成果,我们编辑出版了“苏南历史与社会”研究丛书。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够对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有所助益,能够对苏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推动促进作用。 王卫平 2004年11月 后记 本书研究的主题持续长久。1983年,我从姑苏的东吴学府北上津门,师从冯尔康先生求学,耳提面命,三年后,以。《清代江浙宗谱人口研究》(12万字)膺获南开大学史学硕士学位,奠定了日后研究的根基。随即返回母校任教。期间参与田泽滨先生主持的省级《明清苏松杭嘉湖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研究》,承担人口与社会经济变迁子目(5万字)。课题研究有了拓展。1997年起,师从唐力行先生,亦师亦友,2000年以《江南人口与社会研究(1644—1911年)》(30万字)膺获史学博士学位,形成了明清江南人口社会系统的想法。随即有幸再回南开,跟从冯尔康先生进行博士后研究,以《明清江南的教育与人口文化素质研究》为题,进一步深化了主题研究,2002年顺利出站,同时获得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立项。 20余年的求学和研探历程,凝聚了两位导师莫大的心血,自己能从学术起步,到现今交份尚不成熟的答卷,诚惶诚恐,依然只是学生心态。但内心铭谢,自是永恒。 有些研究成果曾经陆续刊发过,但或更或删,已经逐步融人本书有关章节之中。它们是: 《清代江南人口增长探析》(《中国人口科学》1988年第5期)、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Jiangnan A.tea during the Qing Dynasty:An Analysis(Chinese Joum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V01. 1, NO. 2, 1989, AUerton Press,INC,USA)、《清代江南人口文化教育观念》(《东南文化》1990年第1—2期,后收入程德祺、郑亚楠主编《吴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清代江南人口性别构成问题的考察》 (《中国人口科学》1991年第1期)、明代无锡人口增长问题的考察》(高燮初主编《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二),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明清太湖流域的市镇密度及其城乡人口结构变动》(《城市史研究》11—12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明清江南人才与人口文化教育素质》(徐采石主编《吴文化论坛.2000年卷》.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清代吴地的教育环境与人口文化素质》(周向群主编《吴文化与现代化论坛——苏州现代化进程中的吴文化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清代江南非政府性人口社会管理》(《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4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清代江南人口与住房的关系探略》(《中国人1:3科学》2002年第2期)、《清代江南人口职业观念》(《安徽史学》2003年第4期)、《明清江南人1:3职业结构变动的思考》(《中国农史》2004年第4期)等。有些成果已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转载,或已获得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对于相关刊物、出版社及其编辑,费心审视拙作,不吝奖掖后进,占其篇幅,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硕士、博士论文的写作,尤其是答辩,对于自己学识的长进,自是难得的一次次良机。于此我深深感激以下老师:南开大学的南炳文、郑克晟、陈生玺、王文郁先生,他们在硕士论文评阅和答辩时提出了珍贵见解;由南京大学茅家琦先生主持,南京大学崔之清,上海社会科学院熊月之,苏州大学段本洛、王国平、俞政先生组成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论文认真评阅或评议,在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同时,论文得到南京大学蔡少卿、张宪文,复旦大学葛剑雄,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周育民等先生中肯的评阅;还得到曹树基先生的指正。 在博士论文长达4年的酝酿和大幅度修改过程中,相关的明清人口或社会的研究成果接连不断地涌现,归纳起来,其中最为关键的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由葛剑雄先生主编的《中国人口史》,包括涉及本书的明清两卷的出版,以及随之而来加重分歧的中国清代以来人口增长问题认识的讨论;一是有关黄宗智先生“过密化”理论讨论的深化。这两个新学术现象都不可避免影响到本书主题的斟酌。经过反复思考,采用了能够认同的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展开论述。另外,经过反省专家同道的批评和建议,考虑其中存在的问题,我去繁就简,竭力做出大规模的修改:有的专题已有其他学者的新的突破,则全部省略;有的研究尚未成熟,省去不提;有的部分一再慎重斟酌才改定。本书之所以修改时间长久,持续斟酌和论证本书主题的存在价值,也是至为重要的缘由。 另须说明的是,因文字篇幅大,征引参考文献要目只得省略,相关文献均在尾注中注明,敬请读者见谅。在本主题的长期研究过程中,如果没有无数师友的真诚帮助、交流,热情鼓励,善意关心,给我的意志和行动加电,那是肯定无法完成的。在此,我特别要感谢以下先生: 南开大学常建华、杜家骥、余新忠,南京大学张仁善,中国社会科学院王跃生,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张庆军,江苏大学周志初,苏州大学徐茂明,华东理工大学王仲等先生,他们都曾经给予随时而无私的帮助。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松义,南京大学范金民,清华大学张国刚,天津社会科学院刘海岩,南京农业大学张芳、沈志忠,上海社会科学院钱杭、马学强,中国人民大学郭成康,南昌大学邵鸿,复旦大学王振忠,苏州大学池子华,上海师范大学张翔凤,中山大学吴滔,苏州市文广局缪智等先生,以及已故的苏州大学程德祺、中国人民大学李鸿彬、江苏社会科学院徐采石先生,他们都为本课题的研究给予热情的鼓励或扶持。同事臧知非、余同元、叶继红先生也多次对于本项研究予以关心。 台湾的陈捷先、刘石吉,美国亚里桑那大学鲍家麟、马伯良,密西根大学李中清,辛辛那提大学关文斌,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费克光等教授,都对本研究给予过关心。 天津古籍出版社刘文君社长,以其独具的学术慧眼,出版“学者文丛”,颇具学术反响,本书曾有幸忝列其中,容允予以出版时间和条件上最大的扶持和宽容,让人感怀不已。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院长王卫平先生,暨书记江作军先生等院领导班子成员,对学科建设予以高度重视,特将本项目列入本校“211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大力资助本书出版,助我偿还了久欠诸位师友同好的文债。 北京的群言出版社闻立鼎老师,以弘扬学术为道义,极时、极大地支持了本书的出版。 现在上海师范大学的申浩,上海交通大学的鲍正熙,南京陆军学院的孙正娟,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王健,以及苏州大学硕士生吴琛瑜、宋莉嫒、宋召海,均在我时间紧迫之时,给予毫无怨言的帮助,完成若干繁重的文字输人以及必要的校对工作。 在南开大学、苏州大学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总能得到如意的查阅上的方便。苏州图书馆孙中旺先生也给予资料查证上的极大帮助。 多少年来,我的静心研究总能得到家庭最大的支持。无论是购置书籍、添置设备,还是必要的数据计量和核对,夫人强文俐、儿子吴秉羲,都能随时作为强力的却是没有同等回报的支持。我的母亲、岳母,则经常操持家务,省去了我的烦心。 回首自己求学和学术成长的历程,在父母看来,犹如从孩童成长起来的历程一般。在今除旧迎新之际,除了内心深处诚挚感激师友同好多年来的教诲或支持,我亦愈加怀念先父母的培养教育之恩。谨以此书敬献于先父吴溪荣、先母张彩英位前。 我既已深知自己才疏力薄,而学无止境,尚须不断努力,才能更上一层楼,则不揣谫陋,希望将这一研究课题中还有些价值的心得保存下来,以鞭策自己继续研究;另一方面,真诚期望得到学术同好的教正。倘若本项研究还有些许可道之处,则都应归功于我在学海求知途中所有老师和朋友的指点,特别是凝聚着两位研究生导师的心智,而存在的问题则责无旁贷,全应归咎于我的学短识拙。我将锲而不舍,追求明清江南人口社会系统蕴含的真知。 吴建华 谨识于2004年岁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