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陈述了素描作为艺术与设计的基础,作为传统性的学科,有其相当的系统完整性与可比性,但要从由自然形态过渡到设计形态,这其中需要架起一座桥梁,面对自然的大千世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打下严实的基础,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意志品质,这桥梁的作用正是素描课所承担的教学任务。
2000年由于我所在的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成立,同时组建了跨专业学科的基础教学部。设计学院和基础部首先把教学改革重点放在了基础课教学上,确立了以学生为本,厚基础、宽口径,大力提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变革与创新。基础部的全体老师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的探索和研究。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为我素描实验教学提供了充分条件和发展空间,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素描作为基础学科专业的研究,在艺术与设计领域,从20世纪初现代主义到当代的数字化后现代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吸收和消化及应用、创新的艺术实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在美术院校里,实验教学正形成一股势头,从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基础造型学科主要内容,已被旗帜鲜明地确立下来。至于如何培养,则需我们一起进行不懈的努力。
素描作为艺术与设计的基础,作为传统性的学科,有其相当的系统完整性与可比性,但仅仅满足于再现客观自然形态是远远不够的。意识的转变,观念的更新,视野的拓宽,当你重新睁开眼睛,翻转视角,去感受新鲜的客观世界,一切都变得富于激情。由再现客观对象到表现客观对象,从具象发展到抽象,素描充当着载体与手段,最直接、最便捷地与大自然零距离地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自然得到反馈,充当艺术与设计的今日先锋。从当代文化体系的大背景出发,寻求素描教学的综合性、素质性、结构性,进而探求对于形态创造的新空间。在直觉的基础上,通过对自然形态的感悟,体验出创造的形式意味,从而发展到爪.性化的表现轨迹。
过去在艺术设计院校人们对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课持有一种偏见,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是任何专业教师都可教授的课程,对于素描课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关注,片面地理解素描仅仅是艺术创作的需要,而忽略素描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所起的基础重要作用,这就是对于形态的探索和创造。
传统的素描课由于延续如实再现的授课模式,以至于产生一种误解,使学生对素描课产生质疑,认为素描对专业设计有多少实际用途?有多少必要联系?这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素描的热情和钻研的态度。毫无状态地面对客观形态进行写生研究,以表现自然对象为主要内容,并在此范围中研究各种相关技法,对创造主观形态,超越再现自然形态,表现主体精神,都相对缺乏贡献。对于观念、思想上的主动革命更缺乏大胆的反叛。从设计专业的角度分析,过去虽说在教学中对此有所关注和探讨,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明确这种观念和教学思想却滞留在一个模糊的范畴里,对于学生只是表面提出转变意识理念,创造个人风格,甚至只是表现内容上的置换,并没有从学生的思维模式、观察方法,去引导学生。对于如何“转变”、怎样“创造”,并没有坚定的具体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方向,带来的结果是技能素描与艺术设计的脱节,或虽表面上形式变化,但没有从根本上体现素描是艺术设计的桥梁作用。由自然形态过渡到设计形态,这其中需要架起一座桥梁,面对自然的大干世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打下严实的基础,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意志品质,这桥梁的作用正是素描课所承担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