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系统的哲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金观涛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赫拉克利特开始,辩证法大师眼中的自然都是流动不息的火焰。为了把握这火焰的内在发展和自我否定,哲学家在凝固僵化的概念规定中引进了规定的自我否定,这就是矛盾。然而,矛盾会导致逻辑的破坏,因而遭到科学的冷遇。怎样走出这个哲学的怪圈?科学和哲学有无内在的共同基础?当代人又怎样基于科学的要求和进展来改造进展来改造哲学?

目录

再版序言/1

序言 二十年的追求:我和哲学/1

我心中的马克思:对思想解放的渴望/1

陷入黑格尔体系的泥潭/5

对“彻底辩证法”的恐惧/9

由哲学向科学退隐/12

一个在科学神殿中平凡的科学家/18

属于我自己的“控制论”/23

哲学在召唤/30

我的三部曲/35

知识、价值和终极关怀/41

第一篇 人的哲学——论“客观性”/1

 引言 哲学家的内心独白/3

 第一章 理性在困境中/6

第一节 影子般的客体/6

第二节 哲学争论的实验判决:关于贝尔不等式的验证/9

第三节 存在真是被感知吗?对一个实验的描述/12

第四节 科学理性的金字塔/15

 第二章 建构主义的尝试/21

第一节 第十八只骆驼/21

第二节 无差异编码和纠错能力/23

第三节 神经网络的封闭性/27

第四节 内稳态和符号主义/3l

第五节 客观实在等于本征态吗?/37

第六节 量子力学的黑箱解释/44

第七节 鱼龙混杂的哲学遗产/51

 第三章 客观性和公共性/55

第一节 对经验可靠性标准的重新考察/55

第二节 寻找新的奠基石/61

第三节 同一性疑难和结构稳定性/65

第四节 人体的结构稳定性:为什么有清醒的直观世界/70

第五节 结构稳定性的扩张:科学以人为中心/73

第六节 构造性自然观和科学解释的结构/80

第七节 我们仍在笼中谈哲学/85

 第四章 近于上帝的观察者/88

第一节 “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88

第二节 什么是观察者?/93

第三节 自然规律与仪器同构定律/99

第四节 理性的飞跃:从观察者到思想者/105

第五节 回到唯物主义:整体演化论/109

结束语 展望人的哲学/114

第二篇 发展的哲学——论“矛盾”和“不确定性”/119

 第一章 从“无矛盾原理”的争论谈起/121

 第二章 “矛盾”概念的精确化:悖论对逻辑的破坏/124

 第三章 科学理论纠错机制和集合论悖论的启示/128

 第四章 不确定性和系统内部调节功能的破坏/134

 第五章 无限、量子力学和信息论/138

 第六章 数学家和哲学家共同的成果: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144

 第七章 整体演化理论/151

第三篇 整体的哲学——我们的方法论/161

 引言 理性哲学的理想/163

 第一章 历史的导言:整体方法的兴起/169

第一节 整体之谜/169

第二节 内稳态的发现/171

第三节 从维纳到艾什比:调节行为的起源/174

第四节 目的性、大脑和学习机制/177

第五节 生命:介于随机性和因果性之间?/185

 第二章 什么是组织?/191

第一节 黑箱和整体中的部分/191

第二节 组织:功能耦合系统/197

第三节 结构主义三要素/205

 第三章 稳定性、存在和价值/213

第一节 组织系统的稳定性/213

第二节 自耦合分析/217

第三节 维持生存的功能和结构/223

第四节 存在的逻辑/231

第五节 吸引子、组织起源和价值/234

第六节 小结:活的组织/241

 第四章 生长的机制/245

第一节 从蝴蝶花纹和圆锥曲线的关系讲起/245

第二节 内稳态对生长的意义/250

第三节 货币的起源和神经系统的发育/254

第四节 生长作为层次展开:超目的与超因果/261

 第五章 组织的结构、容量和形状/270

第一节 组织的层次和结构稳定性/270

第二节 结构对容量的限制:为什么生长有极限?/275

第三节 维生结构与突变理论/281

第四节 形态发生机制/288

 第六章 老化过程和功能异化/296

第一节 从仪器老化原理讲起/296

第二节 浴盆曲线和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299

第三节 衰老理论种种/303

第四节 功能异化与结构畸变/308

第五节 模拟演化/317

第六节 无组织力量和熵增加的异同/321

第七节 组织演化:我们面临新的综合/330

后记/334

试读章节

在那动荡的岁月中,哲学家的工作看起来是很可笑的。政治家们讨论着时局,学生们开始卷进那汹涌的社会思潮,老百姓关心着柴米油盐,甚至是那些总钻古纸堆的历史家也可以用历史来解释现在;但哲学家却依然坐在书房中间,思考着那些普通人根本不感兴趣的有关认识论和理性的基本问题。

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深有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孤独之感。窗外是异国的寒冬,雪一场接着一场。而我必须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不受风暴和电话的干扰,沉浸到困难而严密的哲学思考中去。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把历史称为“现在和过去之间无终止的对话”。而哲学反思乃是哲学家不分昼夜的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哲学家必须把各种问题、人们碰到的困难、解决问题的知识背景、以至于人的直觉和情绪统统放到理性之光的照耀下。他必须从怀疑自己开始,怀疑世界的存在,一直到肯定对它的哲学思考。经过这一切反复之后,他再在所有的知识和思想之上重新检查那个被认为是“理性”的东西。这个过程有时十分乏味、枯燥,但有时在反复的沉思中内心深处会升起一种庄严的感觉——思想者为思想的大无畏而骄傲。

哲学之树从开花到结果是漫长的,本篇并不太长,但却包含了我十几年的思考。在国内,我早就想来写这样一部著作,但一是杂事太多,不允许我用文字来追溯这漫长的内心独自。另外,我隐约感到,我想说的东西太多太多……多到说不清的地步,而且我所得到的结论太出乎人的意料,总怕被人不理解而指为异端。最近,我了解到西方控制论哲学近20年的主要进展,它们几乎和我的部分研究成果是不谋而合的。这一切使我增加了勇气,去把自己的思想艰难地表达出来。而且引用别人的成果往往可以简化自己的思想,把我的一些想法表达得更为清楚和易懂。

很久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着当代人脚下的哲学基础。虽然今天的哲学已在科学真理沉重的压迫下喘不过气来,自古以来,哲学家那寻求知识统一的精神,也因互相分裂而矛盾的专门知识的发展而受到挫折;但我仍然感到统一的哲学基础是存在的。我试图把它概括为三个命题。第一个命题是“发展的哲学”,即怎样用一种非悖论的清晰概念来把握“内在的发展”。第二个命题是“整体的哲学”,它是把世界当作整体来研究时所必需的方法论。第三个命题就是本篇的内容,它以研究“客观性’’为线索探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人的哲学”。这三个命题是哲学作为一个统一体的三个不同侧面。实际上对于任何一种哲学,它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总是互相支持,互相说明的。本篇所用的基本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完全基于《整体的哲学》的。在阅读本书碰到困难时,我特别建议读者去熟悉本书第二篇《发展的哲学》,尤其是第三篇《整体的哲学》的有关章节。

本篇的写作和表达是艰难的,虽然我已力求使其简明易懂,但我还是要求读者和我一起深入那艰难的思路。任何一个尝试过写作甘苦的人都知道,写作是一个不断和自己放弃写作动机作斗争的过程。思想在心灵深处驶越,好像云雀飞翔在蓝天,但人类文字和语言是那么笨拙,它紧紧拖住思想的翅膀,只让它艰难地在字里行间爬行。惟一鼓舞着我不断写下去的(不管写得好坏)是一种责任心。哲学家考虑的问题虽然远离生活,但他也应对人类的命运负有某种责任。

我认为,哲学的混乱从来就意味着社会思想的混乱。如果把人类的思想比做海洋,哲学思考大约是其中最深层的难以触及的底部。在历史上,海洋的表面有时阳光灿烂,平静如画,有时却风雨交加,波涛汹涌,在海底深处却几乎没有什么感觉。但反过来,一旦海洋深处发生了某种骚乱,那么人类思想的动荡将会延续很久很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家的书房是安静的,但他的内心却激荡着风雨雷霆。

对于时代,哲学家是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的。虽然哲学家只能用思想来回答时代的挑战,但对于人类,还有什么比思想更有力量呢?因此,每当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想不严格或不公正、或出于偏见、或存在方法和知识的错误,都会导致那个时代悲剧性的历史后果。

也许,任何一个哲学家都是不自觉地过高估计哲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然而正是这种对哲学和自我的过高估计,哲学家才会鼓起勇气去忍受那新思想诞生的阵痛,以及为在一个大时代中躲在书房中潜心写作找到良心的安慰。  、

在写作过程中,我经常想到康德。他也生活在近代科学文明兴起的大时代。康德一生没有离开哥尔尼斯堡这个小城。小城中平静的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习俗并没有妨碍他去铸造一种新的理性。而正是这种精神帮助当时的人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和人生,以至于容纳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的知识和文化之果。康德是幸福的,他生活在人类的良知和直观理性尚能把握知识的时代。今天哲学家的处境就比康德要困难得多。但无论如何,一个从事哲学研究的人,一想起在他之前曾有过这样一位大无畏的先行者,他的内心就会受到一种鼓舞,去担负那他本来难以承受的重担。

1987年1月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P3-5)

序言

该书的基本思想孕育于1970年代,发表于1980年代。1988年夏曾以《我的哲学探索》为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本20年前的有关系统论哲学的书能够重印,这本身是不寻常的。当年我之所以把系统论作新的表述,是为了寻找中国文化重建的方法论基础。我曾在两条战线上作战:一方面是和刘青峰合作,提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假说;另一方面是科学哲学的研究,力图勾画一种系统的哲学,以锤炼把握社会历史研究、理解现代性的分析工具。本书可以说是第二方面工作的代表作。20年过去了,我们仍在这一条看不见尽头的道路上上下求索,而不知老之将至矣!

令人欣慰的是,本书并没有被历史遗忘。虽然系统论哲学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不再时尚,但是有两个方面的新进展出我意料。第一,它的某些观点被运用到艺术研究的最新领域。《人的哲学》曾提出可将真实分为主观真实和客观真实两种。主观真实只是系统论方法在认知上运用得到的一个逻辑上可能的推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存在,当时是不知道的。1990年代基于法国画家贾克梅蒂创作经验的具象表现绘画,使得主观真实第一次在绘画领域中被证明。在这艺术成为可有可无的新世纪,当发现主观真实成为画家新的使命之时,有关哲学研究自然构成进一步探索不可缺少的工具。第二,《整体哲学》的某些方法开始被运用到医学上,结构稳定性对内稳态的新发展终于引起医生的重视,一种被称为整体自洽的医疗理论正在兴起。

也许本书所举的一些例子已经过时,或应被更恰当的例子取代,但再版时我只改了书的标题,在内容表述上仍保特原书的面貌,除了我相信本书的基本理念仍然正确外,还想提醒读者1980年代我们这一代人想达到的目标并没有实现。旅美哲学家傅伟勋先生希望我用系统论实现价值理论的重建,我在《人的哲学》的结尾对此作了展望,但至今还没有做到这一点。表面上看,《系统的哲学》只是站在系统论和20世纪科学的(事实)前沿,作出新的最基本的哲学概括;而价值系统是对应然的论述;“实然(事实如何)”推不出“应然(应该如何)”使得建立在系统论哲学之上的价值理论是不可能的。20年来,我一直被“实然”和“应然”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所阻挡,不可能回到1980年代的探索中来。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建立跨越鸿沟桥梁的基石正在本书《人的哲学》之中。

当年竭力促成我把《人的哲学》、《发展的哲学》和《整体的哲学》汇成此书的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马嵩山先生,他一次又一次到我家中,讲述哲学重建对青年一代的重要性。今天傅先生和马先生都已去世了,想起他们对我的期待,我常常汗颜。今借再版序言表达对他们的思念。

金观涛

2005年于香港中文大学

后记

编完了由我的三本哲学著作组成的文集,并用自己的探索经历作为全书的序言,我如释重负,这是我第一次企图向读者勾画我所感觉到的未来哲学的轮廓!

一般说来,把过去的论文编成文集,这是一件不难做的工作,而且它的意义只在于可以省去读者查阅文献的麻烦。但我在编此书时,内心却充满了紧张而激越的感情。我希望读者能从本文集中达到分别阅读这些著作难以取得的效果——发现哲学的整体性!

从逻辑顺序来讲,本文第二篇《发展的哲学》是最基本的,我提出“不确定性”作为万物内在发展这一辩证法基本公理的科学表述。接着,我在本书第三篇《整体的哲学》中又提出“条件性公理”。我力图在这两个基本公理基础之上架起可以把握有组织整体及其演化规律的理论构架。而本书第一篇《人的哲学》只是第二、三篇提出的基本方法的运用:考察一个由观察者和研究对象耦合起来的特殊的组织系统。正是应用了新的方法,我们可以回答当代唯物论碰到的种种挑战并阐明科学和理性的基础。由于本文一、二、三篇分别对应着辩证唯物论三个最基本的方面:唯物论、发展观和整体性,根据在辩证法哲学中这三个问题的排列顺序。我将《人的哲学》放在第一篇。

我要向读者表示歉意的是:我一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本书所涉及概念的内在关联按哲学体系的要求作整理和重新表述,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发现其内在的一致性。我自以为已经感觉到了辩证理性可以重建——虽然我至今为止不知道应怎样称呼这种发展了的新的辩证法(有时我称其为系统演化论,有时我称之为整体演化论)。但是毫无疑问,这一切都不成熟,要在这些基础上真正完成哲学的创造,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和时间的考验,它也许不是我个人能力所能胜任的。正因为如此,我就把它们汇编起来,以如实地告诉读者:我已走到什么地方、我碰到哪些困难以及我的希望——辩证理性的重建是这一代哲学家的任务!

最后,让我对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特别是马嵩山先生在出版这本文集过程中所做的种种工作表示感谢!

金观涛

1987年12月19日于北京中关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3: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