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犹如灿烂的明珠高悬在浑浊的尘世之上,照亮了人类漆黑的夜空。无论你是忧伤还是激忿的时候,即使在你最苦不堪言的瞬间,只要你抬起头凝视它们,它们就会在冥冥之中给你困苦的心灵罩上某种神奇的光辉,使你平静,使你紧张,并让你看到过去从未看到的东西,高贵与贫穷、真诚与欺骗、丑的、美的、黑暗的、光明的……本书精选了35部在世界历史上名气最大、价值最高、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多角度解读名著,引导你轻松、高效地掌握名著。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也许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许是一句精典的言论,都会使我们为之动容,刻骨铭心,终生受益,甚至会影响和激励我们一生的成长……
每一部名著,在向我们展现广阔社会的同时,常常也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给我们以无穷的回味……
文学名著,犹如璀璨的明珠悬挂在寝室中,当你凝视它时,你的忧伤、激忿、苦不堪言的心情将会平静。它一定能让你看到从未看到的高贵与贫穷、真诚与欺骗,丑的、美的、黑暗的、光明的……本书按照新课标要求,精选了35部中外名著,引领你步入文学名著的世界。
《论浯》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论语》中“仁”字出现过一百零九次,它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礼”、“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善而服务的。不过,这样一个一以贯之的重要理念,孔子却从未给它一个很明确的定义,它只是很宽泛的孔子的宗教天命观、哲学观、政治观、伦理观、教育观,及经济、法律、美学等思想中的,体现在孔子提倡的为人处世、为政治国的具体原则中的。
说到为人处世,孔子提倡的是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的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他鼓励年轻人要奋发向上,“后生可畏”,怎么见得后来人不如现在的人呢。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从忠恕的原则出发,孔子最讨厌人“巧言令色”,讨厌人刻意去掩饰自己的错误或真实想法。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曾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自己的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曾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说到为政治国,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要勤政、节用、有信、不烦政扰民。他尖锐地指出“苛政猛于虎”,鲁国遭遇灾害,国库空虚,鲁哀公问孔子该怎么办。孔子说可以减税。哀公不解,孔子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他还要求最高统治看在选拔任用官吏时,一定要慎重,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抛开具体的政治措施,这些施政原则,时值今日不是仍为人们所奉行吗?
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