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收了本娜老师50多篇文章,涉及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这虽然是近作,仍然是本娜老师对语文教学全面研究的成果。她对语文教学的性质和功能,语文教学的科学研究,尤其是语文教学与儿童发展,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明确提出“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这些都可帮助读者从本质上把握语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在书中,本娜老师还分别对识字、阅读、作文教学作了系统阐述,对大家关注的“阅读教学过程的非认知因素”,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科学性、情感性、创造性以及探究性的新课题,都进行了深层地阐述;还从不同的角度向读者揭示作文教学应该依循的规律。本娜老师的著文既继承传统的语文教育的精华,又充满着时代气息,很值得我们细读。
在书中,本娜老师还分别对识字、阅读、作文教学作了系统阐述,对大家关注的“阅读教学过程的非认知因素”,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科学性、情感性、创造性以及探究性的新课题,都进行了深层地阐述;还从不同的角度向读者揭示作文教学应该依循的规律。我深感本娜老师的著文既继承传统的语文教育的精华,又充满着时代气息,很值得我们细读。
对“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本娜老师更是作为一个语文教育的学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她的《探源寻根,根深叶茂》一文,从近百年来中国语文教学发展变化的历程,从继承和发展传统语文教学的角度,肯定“语文课程标准”的进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把握课标的理念,揭示21世纪语文教学的走向。
二 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目标
明确了“发展理论”之后,要进一步了解发展的内容,也就是发展什么?
教育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培养人。培养人就要以人的发展的理论为依据。人的发展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涉及两方面:一是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人的个性发展。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其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横向”方面发展的全面性,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也就是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二是“纵向”方面,即人的发展的充分与自由的程度。关于个性发展,主要指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特性的全面充分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二是人的独立性的发展,三是人的独特性的发展。独特性包括感知方式的独特性、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思想见解的独特性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理论是制定小学教育目标的理论依据。小学教育的总目标,就是要促进小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目标,不能说离这个总目标。当前,在小学教育中,从发展目标的全面性来看,美育还是个薄弱环节,这和语文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还是要下大力气的。从发展目标的纵向分析,发展目标的充分和自由程度还很不够?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潜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有的教学不但不能启迪反而阻滞学生智慧的发展。关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小学生正处在向主体性、独立性和独特性发展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有了保障。但在一些学校的培养计划中,经常看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的字样。也就是说,有人以特长发展代替了个性发展,把有一点特长的学生看作是个性发展的学生。这是一种误解,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个性是表明人格的,特长是表明专业的。有特长的学生不一定个性得到发展,训练特长和发展个性是截然不同的。对小学生来说,不要过分提倡培养特长。有的学生学有所长,顺势多鼓励就是了。
小学语文教学要根据小学教育发展目标和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以及儿童的年龄特征,来确定语文教学的发展目标。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目标,就是发展语文素质。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儿童语言的发展,对其成长起着决定作用。学龄儿童的口语必须扩展和深化,发展连贯的、展开的内部言语,思维能力才能较快地提高,智力才能得到发展。这种内部言语的形成,只有在掌握了书面语言以后才能实现。因此书面语言的学习在儿童的学习发展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发展语言能力,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简括起来,就是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因为理解和运用书面语言,就必须识字、写字,因此,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应包括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六种能力。有时容易忽略识字和写字能力。其实,如不打好识字和写字基础,是无法谈及读写能力的。这六种能力也可形成一个序列,识了字,才能写字,才能阅读;能听懂他人说的话和自己能用口语表达,才能进行口语交际;多读书丰富语言,才会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能力。在训练学生语言能力时,必须注意这六种能力的序列。同时,还要注意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注意学生语言发展的纯洁性是很重要的,要逐步养成准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目前有的学生在说话、作文中乱用“网络语言”,出口就是一连串的“网语”。这不仅对教学增添了难度,更重要的是妨害了学生正确地掌握汉语言文字。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发展学生的思想、情感及审美能力。语言是个载体,它所负载的文化科学知识都有一定的思想、人文、情意内涵及审美价值。过去的语文教材及教学在反映人文思想和审美情趣方面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语文教材编写中应特别加强这方面的内容。
在语文学习中,要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及优秀文化的情感。祖国的语言简约而优美,祖国的文化博大而精深,要使学生从文字所载的光辉灿烂的文化知识之中逐步吸取,日积月累,感受祖国语言之美,接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从篇篇课文所记述的内容中,学习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从各种知识中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从语言所反映的人物的精神之美、景物之美中,提高其审美能力及学好语言的情趣。
在语文学习中,要使学生领悟一些伦理道德,使之从小养成尊长、携幼、互助、合作的好品德。尤其要使学生感受丰富的情感,要唤起学生对生命及美好事物的亲切、爱护的情感和态度,使之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热爱地球,为做一名对祖国、对世界有贡献的现代人奠定基础。
(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过去我们谈发展语言能力,往往忽略了语言和思维、思想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会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只强调语文形式,忽略语言所反映的思想内容租思维过程;二是只突出思想内容,而忽略了语言形式。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于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的关系了解清楚。
语文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由语言的性质决定的。语言与思维是相联系的,语言和思维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中,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的活动是统一的。学生学>---j语言的过程,一方面要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通过语言学习又能进一步发展思维。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三种能力是相互联系的,是同等重要的。可是从目前的教学来看,对发展形象思维、尤其是对形象思维中的想象力比较重视。要求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是很重要的,没有想象的文学是不存在的,想象力会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和兴趣,想象力也是发展创造思维的基础。但是发展逻辑思维也是很重要的。例如,有的学生听人讲话或阅读中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不会概括文章要点,不会编写读书提纲;在说话、作文中条理不清,重复啰嗦。这些不仅说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低,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所以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分段及概括段意训练是不可忽视的。当然,教师如写好段意让学生死记硬背,那是要坚决反对的。
(四)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语文学习是学生终生受益的事,必须掌握方法养成习惯才能使之受用。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他提出进行语言训练有两条要求:“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关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恰恰是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一项薄弱环节,必须引起注意。
语文课的学习方法,即识字方法、读书方法、作文方法,不论识字、读书、作文,都和认识客观世界分不开。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的,不论学习哪一种方法,都要以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为指导,不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就会思路不清,语言也学不好。科学思维方法,就是分析与综合方法,抽象与概括方法,比较方法。在语文学习中,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是统一的。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很多项目,主要的如学习时注意力集中的习惯:保持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及用笔的习惯;读书时正确用眼的习惯,默读不出声;读书用口的习惯,要勤于朗读和背诵,养成语言的敏感性和良好的口语习惯;读书用手的习惯,要学会圈点批划、摘记、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用脑的习惯,养成读思结合,熟读精思,多疑多问的读书习惯;读书先看目录、序言,利用注释、参考书和工具书的习惯;认真作业、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定时学习(每天某一时间内学习)和限时学习(每天限定一定时间学习)的习惯,以及爱习的习惯等。
以上四项语文发展目标不是孤立的、并列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实践中,这些发展目标是一个统一整体,是统一完成的。但是必须明确在整体中,要以发展语言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发展语言能力统一各项目标。这样才不至于一时突出这一方面一时又突出那一方面,才能使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整体落实,达到优化程度。 P30-35
田本娜教授是我久已敬仰的老师,也是我可亲的大姐。去年冬天,接到田老师的信,信中附着她这部著作的目录和文章片段,接着又给我打来电话,要我给写“序”。我一听简直怔住了,即便用“诚惶诚恐”也不足以反映我内心的不安。我虽一再表示自己不够格,但是,本娜老师那真挚、恳切的语气,让我无法拒绝。在老师的面前,我只有服从。这篇命题作文我真是力所不及,担心不顺理则成不了章。我转而一想,本娜老师正是以这种特有的方式,再一次流露她心中对一线教师的深深情意。
我与田老师相识有二十多年了。那是1980年夏天,在大连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我从代表名单里读到“田本娜”——一个多么好听的名字;很快我见到了本娜老师,智慧的大眼睛,甜美的微笑,我在心里说:人如其名啊!“柔美”,便是本娜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我非常相信我的直觉——本娜老师是位可以亲近,可以请教的老师。
在以后的日子里,全国小语会有活动,只要我俩相遇,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聚在一起,我总是抓紧会议的空隙,和她谈小学语文实验,倾听她的意见。她总是那样和蔼可亲地不断鼓励我,在肯定中向我明示以后的方向,并不断关心支持我。
记得1990年,福建教育出版社打算出《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一书,我很自然地想到请本娜老师为这本书写《序》,她热情允诺。从她的《序》中,我方才知道早在1983年她拿到内部印刷的《李吉林教案选》就“爱不释手,一口气做了几十张教学实例卡片”,还在她的学生中传阅,认为与我的观点“不谋而合”。她在“序”中称赞我“热爱生活之情是深切的。”“生活之树使情境教学永远常青”,读罢我真为田老师真挚的情感深深感动。10年后,《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一书是作为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出的,书中须有研究者的评价,我又再次请本娜老师作评析。她又从情境教学的艺术性、创造性、发展性、开放性多角度高度评价情境教学。这不仅给我,而且给广大读者很大的启示。
更令我感动的是,1996年冬天,中央教科所与江苏省教委在-我们学校召开《全国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我当然希望本娜老师能到会,我郑重地把请柬寄往天津师大,但是后来得知本娜老师腿骨折了,心想,她肯定来不了。谁知报到那天,我去机场接北京来的老师,她竟然让老伴闵人先生搀扶着她,从天津转道北京,然后乘飞机来到江北小城。看到她不能独立行走的样子,心里一阵酸热,而她的脸上依然荡漾着柔美的微笑。
其实,本娜老师何止对我,对许多教学在一线的老师她都关心、敬重。她对斯霞老师,对霍懋征老师,对袁珞老师都十分尊重;对我们后辈,包括对丁有宽老师、杜蕴珍老师她总是不断地给予关爱和支持。她心中有一线老师,一线老师心中也有她。那一年我去天津,住在她家,来拜访她的老师可谓络绎不绝。尤其可贵的是,对来自农村,来自偏远山区的老师,本娜老师总是给予分外的关爱,都尽力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她b小学语文老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因为她“b小学语文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老师、小学生已成为她心灵中的抹不掉,换不了的内核。
本娜老师,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语文教学的评析研究,并对语文教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她的话来说,“走进小学语文教学天地”。到60年代,就开始对语文教学进行系统研究。
1988年她退休了,她的生活并不是人们想象的教授退休后那样悠闲,我知道她大女儿在国外,小女儿一直患病,她竭尽一个母亲、一个外婆的责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丢不下她的小学语文教学,丢不下小学语文老师。在她主编的《外国教学思想史》《小学教育学》于1994、1995年相继出版后,在1998年又出版了《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书,并又参与了90年代末我国语文教学的大讨论。这正如本娜老师自己说的那样:“老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职业,而是一种使命。”“我的使命感驱使我又走入这次语文教改之中”。“使命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心灵的呼唤。”本娜老师用诗一般的语言道出了她的心声。她一次又一次地在国内许多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作报告,包括应邀去香港讲学,都生动地阐述了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并随时记下了自己的思想。正因为本娜老师对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老师那种深切的爱与关注,才使她对小学语文产生了许多属于她的独特感悟,凝结为我们今天读到的《我与小学语文教学》。
这本书收了本娜老师50多篇文章,涉及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这虽然是近作,仍然是本娜老师对语文教学全面研究的成果。她对语文教学的性质和功能,语文教学的科学研究,尤其是语文教学与儿童发展,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明确提出“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这些都可帮助读者从本质上把握语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在书中,本娜老师还分别对识字、阅读、作文教学作了系统阐述,对大家关注的“阅读教学过程的非认知因素”,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科学性、情感性、创造性以及探究性的新课题,都进行了深层地阐述;还从不同的角度向读者揭示作文教学应该依循的规律。我深感本娜老师的著文既继承传统的语文教育的精华,又充满着时代气息,很值得我们细读。
对“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本娜老师更是作为一个语文教育的学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她的《探源寻根,根深叶茂》一文,从近百年来中国语文教学发展变化的历程,从继承和发展传统语文教学的角度,肯定“语文课程标准”的进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把握课标的理念,揭示21世纪语文教学的走向。作为一位资深学者,她还以期盼年轻语文教师成长的情怀,提出要在传统文化、传统语文教学上多下功夫,打下比较厚实的语文素养,这是多么语重心长。我也当铭记于心。
这本书将让我们看到本娜老师用情感浇灌的花朵,铺洒在她漫长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之路上,充满色彩和芳香。这本书虽然是出自一位老教授之笔,然而我内心的感受,仍是年轻而柔美,充满活力。
在这儿,我还特别想提到本娜老师的先生闵人,一位幽默的诗人,一位不断给本娜老师带来快乐,带来安慰,带来诗情画意的伴侣。闵先生总让本娜老师的生活充满阳光和欢笑,诗人同样让本娜老师智慧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