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梁祝传说/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分类
作者 郑土有//胡蝶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段千百年来感动过每一代中国人的动人故事,一个此爱不渝、生死相随的美丽传说,一曲凄婉哀怨、催人泪下的爱情悲歌,一本值得一读再读、世代相传的好书……

粱祝传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祝英台女扮男装,为的是追求男女平等,读书学文;敢于违抗“父母之伞,媒妁之言”,为的是追求真正的爱情,摒弃“门当户对”、“夫贵妻荣”的传统婚姻观念。而梁山伯对祝英台情深义重,对爱情忠贞不渝,为官清正,造福人民,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这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正因为具有这样深刻的主题和凄婉感人的情节,才使它产生强大的魅力,成为千古绝唱。

内容推荐

《粱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

粱祝传说经过一千六百多年的流传,人们按照自身的愿望将其发展成为具有理想色彩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以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明主题,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以曲折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结构,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老幼皆知,传颂不息。可以说,中国的许多地区,许多民族,都流传着这一美丽动人的故事。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又兴建了众多梁祝读书处、梁祝墓、粱祝庙,这些地方现在大都成了旅游胜地。梁祝故事在朝鲜、越南、缅甸、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也广泛传播,并影响到欧美。

本书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中的一册,在大量梁祝传说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更多鲜活的民间因素,向大家展示一个更加立体、形象、完整的梁祝爱情故事。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口传经典:梁祝传说的演变与发展/1

东晋时期的梁祝传说/2

唐宋时期的梁祝传说/7

明清时期的梁祝传说/17

第二章 异彩纷呈:各地的梁祝传说/25

汉族地区的粱祝传说/31

少数民族地区的梁祝传说/43

流传到海外的梁祝传说/65

第三章 情感凝聚:梁祝遗存地的梁祝传说/85

浙江省宁波的梁祝墓、庙及传说/87

浙江上虞祝家庄遗迹及传说/96

浙江杭州万松书院及传说/104

江苏宜兴粱祝遗存及传说/110

河南汝南梁祝遗存及传说/120

山东济宁梁祝遗存及传说/126

第四章 枝繁叶茂:梁祝传说的扩延与影响/135

粱祝传说在其他艺术形式中的展现/136

粱祝传说与民众生活/146

第五章 千古绝唱:梁祝传说的魅力/163

深邃的内涵和文化渊源/163

奇特的艺术构思/180

粱祝传说与当今社会/187

试读章节

梁尚书有个儿子,名叫梁山伯,从小一直在家读书,13岁时便出门上路,要到寺院里去,拜高僧为师,完成学业。

梁山伯途经隐居乡村的祝尚书家门前,稍事休息。祝尚书有个13岁的女儿叫祝英台,看到了这位年轻书生,就吩咐使女道:“你去问他姓名,并且转告他:旅途辛劳,是不是可以在这里休息片刻?”

山伯经使女一说,点头从命,走进祝家。当山伯和祝尚书寒暄时,英台叫使女把父亲请至内堂说道:“父亲,请允许我出去见见这位书生。”

“这怎么可以呢?你一个姑娘家,况且已经许了人家。”

“父亲,我女扮男装。”

英台是独养女儿,而且平时受到钟爱,她软磨硬求,父亲总算答应了。她换了男装,出来会客。不消多时,两人便谈得十分投机。

“请问你几岁了?”英台问年轻书生。

“我是十三年前三月十三日午时生的。”

“真巧哇,”姑娘说,“我也是出生在这一年这一月这一日的这个时辰。”

客人接受屋主的挽留,在他们家借宿一宵。

女儿又提出新的请求,要父亲放她和这位年轻书生一同到寺院去读书。

“父亲,我扮成男孩子。我以母亲在天之灵向你发誓,此去任何人任何时候也不会识破我是个女子。到了16岁,我一定回来,嫁给你为我选定的丈夫。这3年,让我用来获取知识吧!”

父亲久不松口。但是英台苦苦央告。泪流满面,还说绝话,如果父亲不肯满足她的愿望,她宁可一死。最后,父亲让步了。

父亲要她再次立下誓约,决不让人看破她的真面目。

“放心吧,父亲,我一定遵守誓约。”

第二天,英台问客人:“如果我和你结伴,一同到城里去读书,尊意如何?”

山伯听了,异常高兴,说是老天给了他一个这么好的同学。

于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结伴登程,一路行来,心旷神怡。英台说:“我和你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应该结为兄弟。”

他们当即各自用鲜血把名字写在衣襟上,随后割下交换,把对方的信物珍藏在胸前。这样,两人结拜成了兄弟。

他们来到寺院,受一位得道高僧的教诲。

山伯和英台亲密无间,形影不离。一天,山伯问英台:“你睡觉为什么总是不脱衣裳呢?”英台说:“我幼年生过一场重病,险些儿性命不保。当时父亲许愿,只要我能痊愈,16岁前睡觉不脱衣裳。”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3年过去了。结业之时,高僧唤来山伯,对他说:“我的孩子,你的学业已成,应该得到一位好学、勤俭、心地纯洁的贤淑女子,她正和你十分亲近,你却还茫然无知。我说的是你的同学。告诉你吧,她是一位百里挑一的好姑娘。”山伯转身去找英台,对她说:“怪不得你那么吸引我的心,现在一切都明白了。只要你也爱我,还有什么能阻止我们成为夫妻呢?”

英台答道:“在你爱我以前,我已经钟情于你。不过,我们现在结成了兄弟,你忘了吗?”

“我不知道真情,才成了你的义兄,所以我是不受约束的。”

“我却是受约束的啊!我必须先行解除誓约,尔后才能答应你的要求。你去安睡吧,我解除了誓约以后就来找你。”

山伯睡下,等到一觉醒来,不见了英台,身边只有她留下的一封信。信上说:“我心爱的人啊,我爱你。但是,我将来才永远是你的人。”

山伯一点也猜不透这封信的意思,急忙去追赶英台,一直追到祝家。

他遇见英台的父亲。祝尚书说,他的女儿7年前已经许配人家。虽然对方的门第及不上山伯家高贵,但是婚约已定,天地间任何人也决不能加以变更。

“能不能至少让我见她一面?”山伯要求。

“不能。”英台父亲一口拒绝。

山伯离开了祝家,神思恍惚。

父母见他回来,十分高兴,不料他们的高兴变成了担忧,因为儿子病了。不久,山伯病势沉重,临死之前嘱咐道:“我爱上一个叫祝英台的姑娘,相思成疾,命在旦夕。我死以后,把我埋葬在英台出嫁必经之路的旁边吧。”

后来,父母就把他埋葬在那里。

英台要同7年前许配的人完婚了。不过,父亲行使自己的权力,又把女儿留在家里3年。

这3年中,英台不停地搓洗着自己结婚时要穿的衣裙,使衣裙脆得蜘蛛丝一般。

3年以后,男方前来迎娶,带着英台回家。

当他们经过山伯墓旁时,树上有只绿鸟,唱起动听的小曲,于是英台苍白的脸上,三年来第一次泛出红晕。她勒住马,对那男子说:“这是我的义兄。”英台还取出用鲜血写着山伯名字的信物作证明:“依照本地的风俗,请你让我上前祭奠一番。”

那男人无法拒绝她的要求。

英台走到坟墓前,喊道:“现在,我已经履行了对父亲立下的誓约。坟墓啊,敞开吧,让我进去,我要和山伯在一起。”

坟墓敞开了。英台走了进去,坟墓又闭合。

那男人急忙来扯她的衣裳,但衣裳像蜘蛛丝一样脆,顿时扯破了。

“我决不让你和他同坟合葬!”那男人说。他掘开坟墓,找到许多尸骨,便四下抛散,不料那骨头重新拢聚在一起。再抛散又聚拢。那男人没法,只好作罢。

收获的节日到了,这通常是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因为按照当地风俗,这是扫墓的日子,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父母都来上坟。这时候,飞来两只鸟,一红一绿,唱起了动听的小曲。

祭奠刚刚结束,天上降下两位美貌的白衣仙女,手中都拿着五种鲜花:白花、蓝花、红花、黄花和黑花。她们用拂尘一碰,坟墓便敞开了。她们投入两朵白花,白花变成两具骨骼;投入蓝花,化为筋脉;投入红花,鲜血流动;投入黄花,肌肤生成;投入黑花,魂魄进窍。于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容光焕发,喜气洋洋,走出坟墓。

山伯和英台复活了,双双在人间过着幸福的生活。

这则流传在朝鲜的梁祝传说,核心情节与中国的梁祝相同,但也有明显的异域色彩,如“誓约”的方式是“血书”而不是中国的“撮土为香”,祝英台暂时不同意梁山伯的求婚是为了先履行父亲为她定下的婚约;结尾部分的“腐衣”、“撒骨重聚”及仙女复活梁祝的细节描写,都是中国梁祝传说中没有的。

         P73-P78

序言

    序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刘魁立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