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书是以“天灾”和“人祸”为主题的知识性读物,分“天灾”和“人祸”两册。“天灾”以地球历史上发生过的巨大自然灾难为主题,主要介绍灾难发生时的情况,发生的原因和其造成的巨大破坏以及其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威胁。“人祸”以人类历史上发生的认为因素导致的灾祸为主题,主要介绍灾祸发生时的情景,导致灾祸发生的人为因素和其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及人类从中得到的启示。本书作者具有相当的文字素养和科学知识。本书文稿严谨,文字生动,具有相当的可读性。文稿内容新颖有趣,寓教于乐,科学性与娱乐性并存。并配以震撼力强、质量上乘的图片700多张。相信本书会受到求知欲强和好奇心强的年轻读者的欢迎。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一本以“天灾”为主题,一本为“人祸”为主题。每册30篇文章,每篇文章一个事件。细述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祸事”的过程、发生的原因、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破坏,以及人类对它的研究和它给后人的启示。全书配以记实性的图片。四色印刷,是年轻读者喜爱的科普读物。
恐龙灭绝
1854年,伦敦的帕克斯顿水晶宫以及后来的海德公园展出了禽龙、巨齿龙的复原像,同时展出的还有翱翔空中的翼龙以及海中的鱼龙和蛇颈龙。一时之间,展览震惊了整个欧洲!这些展出物是查德·欧文和擅长动物画的画家、雕塑家霍金斯复原出的。在这些前所未有的陈列品中穿行,彷佛置身于久远的史前生物世界,耳目为之一新。
这些6500万年前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曾经是这个美丽星球的主宰者。然而,在今天的地球上,我们再也找不到它们的踪影,孩子们只能从艺术作品中窥见它们生活的场景之一斑。儿时看过的美国动画片中的恐龙丹佛让我们难以忘怀,但是它却被称为“最后的恐龙”,只因为恐龙已经灭绝。
人类已在地球上生活了两三百万年,这段历史应当说不算短了,可与恐龙的生存时间相比较,却只能算是一瞬间。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是海陆交替的地质时期,全球气候温暖湿润,裸子植物羽杉、苏铁、银杏等生长十分繁茂,成为森林中的主要成员。大量的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恐龙是所有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地球曾经是一个恐龙主宰的世界。然而,在生存了1.3亿万年后,恐龙却消失得无影无踪,断子绝孙了。
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原冈,科学家们没有停止过研究,并产生了许多种学说。
主张气候变迁说的科学家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气候变冷。在白垩纪末期,6500万年前,整个地球气候出现广泛性寒冷,日夜温差增大,冷热季节交替明显。习惯热带环境生活的恐龙既不能像蛇、蜥蜴那样能进行冬眠,又不像毛皮动物那样能躲进山洞里避寒。恐龙是热血动物,没有御寒的毛和保暖器官,因而无法抵抗和适应寒冷的袭击,最后被大自然毫不留情地消灭了。
有的科学家断言恐龙灭绝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学研究证明,大约在7000万年前,地球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使一些盆地隆起,浅丘开始出现,因而造成水枯林竭。同时海平面下降300多米,亚洲、北美洲之间的陆地开始连接起来,大量动物迁移到恐龙栖息处,使食物供应发生困难,以致恐龙处于“断粮”地步,在严重的饥饿中逐渐死亡。
也有科学家提出物种斗争说。持这种学说的科学家认为,恐龙时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所以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第四种,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就可能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第五种,被子植物中毒说。科学家猜想,可能在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如马钱子碱等具有很大的毒性),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人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最终死亡。
第六种,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问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P.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