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捧得诺贝尔桂冠的10位文学女性/成功女人修炼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春生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她们的魅力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蕴。她们是与缪斯共舞的女人们,她们是永恒世界的美丽风景,她们给了我们最美好最纯粹最丰厚的一席情感与精神的盛宴。

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对人生的不断求索,使她们成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无法抹去的美丽身影,她们的笔不是为她们自己工作着,而是为世界工作着,世界人民也因此永远记住了她们。

本书是“成功女人修炼书系”中的一本,以史上10诺贝尔获奖女性作家的人生经验为切入点,讲述她们的奋斗史,介绍她们的文学成就,希望读者从中获取精神食粮的同时,也能够得到一丝审美的愉悦。

内容推荐

这样的一些女性,具体单一的形容词无法描述她们。阅读她们的种种或传奇、或平凡的经历,我们发现她们有一个共同点:她们当中谁也没有把诺贝尔文学奖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

有人说,你永远无法知道一个女人可以有多坚强。她们的人生为这句话下了肯定的注语。她们或有多趣的童年,或有痛心疾首的婚姻,或经历残酷战争的洗礼,或有不能孕育孩子的凄苦命运,或经历生离死别的悲苦人生。而令人惊叹的是,她们取得的所有成就,恰恰是经历了这些之后的事。

目录

前言

1 塞尔玛·拉格洛夫——让想像插上翅膀

2 拉格齐亚·黛莱达——开放在撒丁岛上的玫瑰

3 西丽斯·温塞特——不变的是人的心灵

4 赛珍珠——游走在东西方文化河流中的女性

5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用纯净的心灵感到世界

6 尼丽·萨克斯一一寻找心灵的故乡

7 纳丁·戈迪默——让自由洗涤人的心灵

8 托尼·莫里森——让人们倾听黑人的呼声

9 维斯瓦娃·申博尔斯卡——敲开石头之门

10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书写女性最真实的体验

后记

试读章节

命运总是垂青勇敢的人。在首都治病的日子里,拉格洛夫仍没有放松学习,身体刚刚恢复,她就跑去参观斯德哥尔摩的名胜古迹。这座古老的城市古典而浓郁的文化氛围深深地感染着她,她特意参观了雄伟的阿帕萨拉大教堂,教堂的后边有一大片墓地,那里安静地躺着影响瑞典历史进程的伟人。站在这些巨人的身边,拉格洛夫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她问自己:当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我们该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呢?作为个体的生命,是如此短暂和脆弱,而作为一个女性,我们做点什么才不虚度年华呢?这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她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事业的重要性,她想干一番大事业,她要为女性争气。

病情好转后,拉格洛夫回到了故乡,开始勤奋地写作。由于家境不好,写作之余,她还参加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希望能够为家里分担生活的担子。

1880年,拉格洛夫22岁,文静秀气,拖着一对金黄的粗辫子。8月13日这天,她应邀参加一个婚礼。主人知道这个年轻女孩子的才情,希望她能写一篇诗体祝词在婚礼上朗诵,以便让婚礼的喜庆气氛更热烈些。拉格洛夫照办了,她即兴创作了12段、每段6行的祝福诗。诗歌清新优美、感情真挚,引起了前来参加婚礼的爱娃·佛朗克斯尔的注意。爱娃是一位女作家,也是一位女权主义者。那时侯,北欧女权主义运动开展得非常红火,爱娃让拉格洛夫把写得最好的诗歌寄给斯德哥尔摩的报刊,她想帮助这个边远地区的小诗人。

这个消息给拉格洛夫带来了巨大的喜悦,要知道,这可是她第一次得到来自首都人的认可呀。她很快照办了。但诗歌寄出后,一直没有刊发的消息,1881年,诗歌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爱娃觉得自己的眼力不会错的,拉格洛夫缺乏的不是诗歌创作才能,而是生活阅历和学识,特别应该接受系统、丰富的知识训练。她希望拉格洛夫能够到斯德哥尔摩去,去认识比韦姆兰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尽管拉格洛夫的父母一直希望孩子能够在家乡务农,但出于对女儿的前程考虑,他们还是接受了爱娃的建议,把女儿送走了。这样拉格洛夫离开了心爱的故乡,到斯德哥尔摩寻找一种全新的生活。她先在一所女子中学读书。为即将到来的职业女教师资格考试作准备。在那里,拉格洛夫不仅获得了做一名教师所必需的知识,而且还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当时,她家里的情况很糟糕,她在日记中写道:“近几年来,我们家很穷。如果我不希望陷入贫困,就必须学会自己挣面包吃。”勤奋、努力终于有了收获,1882年秋天,拉格洛夫顺利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她终于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职业妇女了,这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她在日记中记录了当时的快乐:“我不再是孤独无助和靠別人生活的人了,我已经有能力养活自己了。”她踌躇满志地展望了自己的未来:“我将自己决定我未来的生活,我是否能得到我想得到的东西,将取决于我的努力。”随后,她还进入首都女子师范大学研修班学习。这个时候,拉格洛夫24岁,在班上属于年龄比较大的,但她是个出类拔萃的学生,只要是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她就深入地钻研,牢牢记在心中。由于她性格谦和,待人热情,很快赢得了同学的尊敬和爱戴。她身边有许多好朋友,她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其中好多朋友,尽管经历了岁月的风霜,但终生保持着真挚的友情。一些朋友给了她无私的帮助。在学会了熟练运用瑞典语言进行写作后,她认为“把自己从无知和浅薄中解放出来”的愿望还是太小了,她要用自己的才智证明,一个女性的潜能究竟有多大。

1885年春天,拉格洛夫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她已经是一个27岁的大姑娘了。出于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前程的考虑,她本想留在斯德哥尔摩,可是结果却被分配到瑞典南部的港口小镇伦茨克罗纳,按合同她必须在那里工作两年。开始的时候,她感觉到有些落寞,甚至担心自己的前途,毕竟从繁华的首都到一个偏僻的小镇,很多方面还是很难习惯的。但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她开始喜欢这个风光旖旎的小镇了。小镇不仅风光美丽,而且人特別热情。走在大街上,人们向她投来敬佩的目光,很多学生家长主动和她打招呼。到了节日,人们都到她的住所探望,嘘寒问暖,这一切让她体会到一种亲情的力量。很多年后,她满怀深情地回忆说:“我从未在这么小的地方碰到过这么多的好人!”

         P8-P9

序言

20世纪世界文学发展的长河中,各种文学思潮像春天的鲜花一样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在这众多的文学思潮中,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通过它,我们可以寻找到研究20世纪世界文学的一条明晰的路径,因为诺贝尔文学奖具有其他文学思潮所没有的一些特点。

首先是时间上,它具有历史性特点,从1901年法国诗人普吕多姆获奖开始,到2004年奧地利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在漫长的一个世纪里,共有103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意识形态的作家进入到“擎着光明火炬”的诺贝尔文学奖家族,这些文学大师共同构筑了20世纪令人瞩目的文学圣殿;从地域上看,诺贝尔文学奖具有世界性特点,在“理想主义”和“最出色的”的旗帜下,世界五大洲的杰出作家几乎都被吸纳到这个体系中;从文学思潮看,这些作家在20世纪纷乱的文学流派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意义。

当我们在这些文学巨匠前徜徉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惊讶于这些作家的睿智,是他们记录了时代的历史。在他们的文字中,我们知道人精神痛苦的深度和人性的复杂。忽略这些作家,20世纪文学史将会支离破碎;缺乏这些作家,我们将无法了解世界文学发展的全貌。可以说,诺贝尔文学奖是全球化时代各民族文学相互交流、融合的具体写照,进入这个体系的作家群构成了我们景仰的文学巅峰和精神家园。

在诺贝尔文学奖长长的获奖名单中,获奖的女性作家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些出类拔萃的女性作家以其卓越的文学成绩,显示了20世纪女性独特的精神风貌。她们的创作活动本身昭示了女性参与社会变革的文化成就;她们细腻的文风和敏锐的感受力,为世界文学贡献了女性的聪明才智。

到目前为止,共有10位女性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们是瑞典的塞尔玛·拉格洛夫(1909)、意大利的拉格齐亚·黛莱达(1926)、挪威的西丽斯·温塞特(1928)、美国的赛珍珠(1938)、智利的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1945)、德国的尼丽·萨克斯(1966)、南非的纳丁·戈迪默(1991)、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93)、波兰的维斯瓦娃·申博尔斯卡(1996)、奧地利的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2004)。尽管从总体来看,获奖女性作家在整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占的比重比较小,但把这些获奖作家作为个案进行深入认真的研究,就会发现,作为女性作家中的代表,她们折射了20世纪女性文学发展的基本样态。把这些女性作家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就会获得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她们的创作,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圈里一定时期的审美趋向,从女性视角展示了一定时代社会文化风习、文化心理和文学风貌。塞尔玛·拉格洛夫所坚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术风格,显示了19世纪瑞典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向现代主义转向的先兆。而拉格齐亚·黛莱达则把撒丁岛这个几乎被世界遗忘的角落里的人们的生活鲜活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她的成功又一次证明:文学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一直饱受争议的赛珍珠的获奖则表明,全球化时代东西方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可能性。赛珍珠把已经风干了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策略和方式,注入了西方文化因子,使得这种叙事方式在世界文坛上复活了。赛珍珠的小说不仅向西方文化圈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也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提供了非常逼真的画面。可以这样说,每一位女性作家本身所负载的文化信息都具有研究意义。

其次,这些获奖女性作家的奋斗历史和创作历程是20世纪女性解放的形象的历史记录,她们用女性视角记录了20世纪世界不同文化圈中女性的思考,说出了全世界女性的心声。也许,在男性作家放声高歌的时候,女性作家的声音还有些稚弱,她们的感受有时被人忽略,但是她们凭借着自己的才气,显示了女性成功的可能。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作家要想取得成功,需要比男性作家付出更多的努力,而这些女性作家却成功了。那么,是什么推动着她们不懈地奋斗?她们是怎样克服各种困难,坚持用女性身份写作?在查阅了她们不懈奋斗的有关历史资料后,我们发现,这些作家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精彩动人、感人肺腑的小说,她们成功的经验,对于今天的女性来说,是具有启发意义的。从小,她们就有理想;面对逆境,她们从不放弃;在艰苦的环境里,她们始终保持着顽强的自立精神;成功了,她们不为眼前的荣誉所陶醉,始终保持着平常心态。当我们深入到她们心灵世界的时候,我们发现她们既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她们的成功来自于对命运的把握,来自于战胜自我,还来自于关键时候人们对她们才气的赏识。

本书就是以这些获奖女性作家的人生经验为切入点,讲述她们的奋斗史,介绍她们的文学成就,希望读者从中获取精神食粮的同时,也能够得到一丝审美的愉悦。

后记

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重新回到诺贝尔文学奖这个领域。真的有些茫然无措了。这种感觉,主要是因为不知不觉中岁月已经在心灵深处刻下了印痕,需要激情书写的时候,我已经无法找到青春的激情了。我很想像写小说一样讲述这l0个不平凡的女性,但是好多年论文写作的惯性,让我无法摆脱令人讨厌的论文腔,特别是最后几位作家,她们还行进在生命的旅程中,对她们人生经历的研究非常有限,很难洞照她们丰富的心灵世界,这样,在资料很少的情况下,我几乎不能有所作为,于是就用分析来替代对她们心路历程的探究,而分析又有些生硬。

知道应该用什么风格去营造整体氛围却与自己设想有很大的距离,这让人感到沮丧,好在我一直努力地寻找一种感觉,一种青春的感觉,并试图让文字流畅起来,有些地方似乎还达到了目的,因此我觉得,你如果对文学有兴趣的话,这本书还不会是那么干涩的。

诺贝尔文学奖是20世纪诞生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奖。由于它获奖标准内涵的丰富性以及地域上的全球化特征,使得它成为审视20世纪文学和社会思潮演进的一个重要范型。而其中10位获奖的女性作家,代表着不同文化下女性生活的样态,了解她们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可能是一次重要的精神巡礼。10位获奖女性作家的生活、命运遭际各不相同,对事业、爱情、家庭的看法也不相同,但执著追求自己的奋斗目标这一点上,她们是共同的:她们从小就受到文学的熏染,她们有着非常强烈的事业心,在男性文化为中心的时代,她们努力表现女性的愿望和要求,表达女性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思考,她们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20世纪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因此,她们完全可以成为今天女性批评最值得关注的一群。我在书中只描写了她们一个匆忙的生活面影,希望有幸阅读这本书的读者能够从这些面影中寻找更有价值的关节点,对她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那么,我的目的也就能够达到了。

我要特别说明的是,关于拉格洛夫《骑鹅旅行记》的分析是我的同事彭江浩老师撰写的、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的分析是我的好友胡泓博士撰写的,她们精到的分析是这本书的亮点。我们曾经相约写本书,但书稿迟迟不能面世。希望这次能够了却我们共同合作的心愿。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杨建邺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也得到了哈尔滨出版社刘乃翘女士的支持,对他们的无私帮助,我只能够用更勤奋的工作表达我的感谢,我希望今后能够写出更多的好作品来。

我们匆忙地行进在人生的旅途上,总渴望能在旅途中留下点什么,我希望这本书不是太坏的印记,毕竟它让我很长时间沉迷于和大师对话的环境中。现在就要和读者见面了,我更无法让自己的心灵安静,因为我不知道读者会有什么反应,能否喜欢它,好在以后有时间和机会把一些缺陷加以弥补的。

           陈春生

         2004年6月2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