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作者独特的问题视角,将当前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中广大教师最为关注的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它力求以清新、朴素的文字来诠释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基本理念,以生动的课堂教学案例及反思来剖析教学实践操作的精髓与奥妙,因此,它既能带给读者理论上的提升,又能给读者提供实践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极具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参考用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放眼生命的成长--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新视野 |
分类 | |
作者 | 王清平 |
出版社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作者独特的问题视角,将当前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中广大教师最为关注的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它力求以清新、朴素的文字来诠释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基本理念,以生动的课堂教学案例及反思来剖析教学实践操作的精髓与奥妙,因此,它既能带给读者理论上的提升,又能给读者提供实践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极具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参考用书。 序言 建构学校德育课程观(代序) 深化中小学德育改革,重塑学校德育新文化,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内在目标。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新课程方案设置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这一举措不仅加快了德育课程的建设,而且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要求我们注重德育课程的研究,建构科学的学校德育课程观。 新课程所设置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种“生活德育”课程,因而,首先需要建构一种生活德育观。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儿童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因此德育要回归生活、亲近社会,反映小学生的生活需要.联系小学生生活经验、生活事件,丰富学生的社会体验,从而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儿童是“文化中的人”,儿童的品德与行为养成、社会性发展离不开他们所处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背景、社区或社会环境乃至国际背景,因而,学校德育要密切联系我国国情,把学生置于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之中加以培养:儿童是“关系中的人”,儿童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生活中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学校德育要考虑到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社会要素、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引导小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回归生活”是德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个核。b理念。细细品味和考察.我们会发现,在内涵上, “回归生活”是一个丰富的价值判断.在外显特征上,它又表现为对理想的课程状态的渴求,呈现出一种感召和探索的情怀。 新课程所设置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种“实践德育”课程,因而,还必须建构一种实践德育观。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和社会课的教学游离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之外.远离社会现实生活,表现出强烈的“书本德育”的不良倾向。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应力戒简单的品德与社会知识的灌输和说教,注重引导学生在亲近社会、基于社会情境的实践过程中进行基于正确价值引导的品德自主建构,促进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素养的不断生成。 然而。仅仅将“回归生活”当作一面旗帜、一句口号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品德课堂、德育视野囿于校园四角的天空之下也必定是狭隘的。因此,必须有将理念与现实沟通的大量的成功实践.必须有建立在大量的成功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经验概括.必须有一整套可供推广的经验和不断生成的经验处于推广之中,德育课程从“远离生活”到“回归生活”的这一转变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 事实上。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不少问题已经浮现。比如,品德课程应该怎样回归生活?应该回归怎样的生活?怎样的教学状态就是回归了生活?如何处理好品德观念生成与品行习惯养成的关系?如何对待道德价值观的引领与学生良好品德的自主建构的关系?我们应采用怎样的标准和尺度来进行评价?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如果不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和回答,就会影响德育课程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放眼生命的成长——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新视野》就是一部研究上述问题、回答上述问题的力作。历史的责任总会落在富有历史使命感的有识之士肩上,本书的主编和副主编是长期与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打交道的《小学德育》杂志社的王清平、徐向阳两位老师,他们深知,在课改的攻坚阶段.一线的老师急需解决理论和认识上的困惑,方法和经验上的不足;正因为如此,他们决定为一线的老师提供一本“量身定做”的读物.于是本书便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课标引领,特点之一。本书六个章节,均冠以一段重要的课标文字开头,引领全章。这不仅仅是为了统一全书的风格,而是为了突出课改的灵魂。围绕课标展开论述,围绕课标引证案例,围绕课标提炼观点,就使得本书在活泼的风格中透出严谨的逻辑力量,从而让读者明白,什么时候课标精神都不能丢。 案例印证,特点之二。本书从六个不同的维度,汇聚了课改学校“大量的成功实践”案例。案例价值在于,一方面可以更深刻地诠释课标,一方面可以更具体地指导实践。老师们读来,犹如同伴在面对面讲述“教学叙事”,也好像在倾诉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亲切感人,可仿可学。 经验提炼,特点之三。本书“形成的经验概括”有不少创新之处,在课程理论具有原创的意义。例如,通过“六个走向”的深度分析,生动论述,阐明了德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提辩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材料拓展,特点之四。本书在每章之后附有精选的阅读材料。“材料拓展”表现出作者的开放视角,不仅要陈述一家之言,还要容纳众家之论。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本书的信息量,给读者展示了更广阔的思考天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本充满独特个性的好书将会拥有众多的读者,感谢我的学友王清平、徐向阳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老师们提供这样一份丰厚的精神食粮,也企盼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来关心和支持原本需要加强的德育和德育课程改革。 郭元祥 2004年金秋于武昌桂子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