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挥戈落日(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彭荆风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历史是无法忘却的。本书是 76岁的老作家彭荆风几度重访抗战中著名的滇西战役遗址,历时一年,几易其稿,把一段历史重现:中国远征军从1944年5月起,先后出动了近20万大军强渡怒江,攀越高黎贡山,苦战8个月又16天,以伤亡67364人的惨重代价,歼灭日本侵略军21057人,收复了怒江以西大片国土。这场大战撼动了世界,中国抗战8年,也仅有这滇西大战驱敌于国门之外!

目录

一、荷戟独彷徨/1

二、高原上的纤夫/46

三、五月渡“泸”/65

四、仰攻高黎贡山/92

五、进出红木树、平戛之战/126

六、松山,难拔的钉子/147

七、歼虏下名城/206

八、龙陵争夺战/293

九、驱敌于国门之外/352

十、遗憾多于欣慰的尾声/396

后记/407

试读章节

自从1911年民国政府建立以来,中国一直处于被外敌压迫、入侵的屈辱状态,哪里有过出兵境外去援助别的国家的事?而且这次求援的又是一向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对于许多军政界高层人士来说,这真是可以一吁积郁,扬眉吐气于异域了。因此,派往缅甸战场的10万之众,多数是国民党军队中能征善战的精锐,如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军是中国军队中第一支装甲部队,全军共有42000余人,除了美式装备的3个步兵师外,还配备有坦克团、重炮团、汽车团等特种兵,擅于组织步炮协同,使用坦克冲击,1939年11月至12月的广西昆仑关战役,就歼灭了日本侵略军第十二旅团的4000余人,并把敌旅团长中村正雄击毙。第五军因而声名大振。这次组建中国远征军前,英、美方面也特意向中国政府提出,希望有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军入缅作战;另外两个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虽然战斗力不如第五军,但是在进入缅甸前也都换上了全新的美式装备,一些将领的指挥能力也颇强,如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就是个文武全才的少壮将领,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美国柏杜大学学过土木工程,以后又弃文修武,进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戴安澜等黄埔军校出身的师长,也都在抗日战争的初期、中期打过许多硬仗;后来在缅甸的战斗也证明,如果不是英国将军的避战自保,中国远征军是能打得很好的;如第六十六军的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三团在团长刘放吾率领下,重创了比自己兵力多达7倍的日军,救出了被围困的英国军队7000余人。但是由于英国这个“盟友”在这缅甸局势很危急的时刻,仍然心怀鬼胎,担心中国远征军的胜利会使过去与中国有着历史渊源的缅甸以后又会倾向中国,却抱着“宁愿把缅甸丢给日本,也不愿让给中国”的错误政策,再加上先后担任驻缅英军总司令的胡敦、亚历山大等人的指挥无能,在日军汹涌北犯时,他们并不是调集中国、英国、印度联军的主力与敌人决战,只是想利用中国远征军来掩护他们向印度方向撤退,以达到他们“弃守仰光,保存军力”的目的,经常不待日军逼近就悄悄撤退,从而形成中国军队两翼空虚,暴露于敌人面前,一再被围攻被截断后路;中国军队虽然奋力苦战,但孤掌难鸣,而且这次又是仓促进入缅甸战地,地形、敌情都不熟,从而难以挽救危局。所以日军只用了4个师团9万余人的兵力,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就击溃了兵力近20万的中英印联军,并一路尾随溃败的中国军队从缅北攻进中国,占领了怒江以西的大片土地。使得本来是抗战大后方的云南突然变成了战争的最前线。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后,只战斗了两个半月(1942年2月16日至5月3日),由于上述原因,却损失惨重,10万人只剩下了4万人,那6万多人,战斗中死伤的只有7300人,多数是在溃败中伤亡,如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军42000人,败退中死伤的却多达14700人,剩余的两万人狼狈不堪地翻山越岭退回国内和印度,战车、坦克、大炮全都丢光了。

P3-4

后记

又费了一个多月时间,才把《挥戈落日——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的第5稿修改完。

这天是农历的小满。从节气来说,是表示夏熟农作物子粒已逐渐饱满,丰收有望了。文学写作虽然不同于农作物的耕耘,但我还是希望自己在尽心尽力之后,能给读者呈献一部颗粒丰满的作品。

中国远征军从1944年5月起,先后出动了近20万大军强渡怒江,攀越高黎贡山,苦战8个月又16天,以伤亡67364人的惨重代价,歼灭日本侵略军21057人,收复了怒江以西大片国土。这场大战撼动了世界,中国抗战8年,也仅有这滇西大战驱敌于国门之外!

我1956年春第一次去往滇西边地,曾在保山、腾冲、梁河、盈江、畹町、瑞丽等地接触过许多经历过那场战争的军民,当时他们虽然还处在不敢过于宣扬那场战役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但从他们那简略的叙述中,仍然可以想见当年无数战斗的惨烈,会使我想起那激昂的呐喊:“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当时,我作为一个年轻作家,没有写。那时候我也是受时代的制约,只能感叹!

这一晃就是30多年。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再去滇西边地,虽然时过多年,那场大战的知情者多已老去,但用心寻觅,还是能找到不少参战的老兵,他们对那惨烈的战斗往事仍然记忆犹新,愿向我娓娓道来……

我深深被感动了,决定以腾冲之战为背景写一部长篇小说,从而有了动笔于1987年5月,完稿于1997年4月,写作时间前后近10年的长篇小说《孤城日落》。在那部长篇中,虽然不是正面描写作战,我还是把我对那场大战的了解和感触都融入其中了,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了那场战争的惨烈。一位评论家充分肯定了那部小说,认为它是“一部深沉而凝重的佳作”的同时,也意犹未尽地认为:“《孤城日落》所展示的,只是慰安妇眼中和身边的一个战争侧影。宏大的战争场面,被慰安妇的凄惨的生活挡住了。”

他说的是事实,但小说的构成总得有所侧重,而难以两全,如果我两者都兼顾,也可能两者都被冲淡,这是我动笔前就考虑过了的,所以我认为在那部小说中选择慰安妇为主线,仍然是最佳视角。

但这位评论家也提示了我,读者是渴望更细致地了解那场大战的,特别是那部小说出版后,又在大型刊物《红岩》、昆明《春城晚报》、天津《今晚报》、广州《新快报》以及纽约的《世界日报》连载后,不少读者来信来电话询问:你既然了解那场大战,为什么不再写一部非虚构的纪实作品?

他们的催促,颇使我心动。但我又担心所掌握的素材,能否构成一部事件翔实,全景性的纪实性文学?这得进一步寻访当年的知情者,大量阅读有关史料,逐一分析、归类、思考……

这些年,我又为此付出了许多艰辛。

2004年7月,我开始了这部书稿的写作,一稿、二稿、三稿、四稿。这一而再,再而三,三及四的修改,不仅是文词的修饰,更多的是对所写的史实补充、审视,以求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但在阅读、听取中,也逐渐感到,许多对战争的回忆虽然多数很宝贵,但也要认真分析、比较,不可盲目采用,如一篇回忆畹町黑山门之战的文章,却写成:“黑山门在中缅两国交界,我国这一边为畹町镇,日军约一个师团的兵力把守黑山门。”不仅地理位置有误,因为黑山门南边还有回还山和畹町坝子,并不在中缅交界处。我去过黑山门,那小小山岭,也容不下日军的一个师团28000余人,当时据守黑山门的日军只是第四十九师团一六八联队的五六百人;还有一篇回忆攻取畹町迥龙山的文章,却是写成“陈(明仁)军长首先将全军炮兵和黄(杰)总司令调来的友军炮兵计一百几十门集中……”,实际情况是,那次炮轰迥龙山只是用了40门火炮;再如新三十九师师长洪行的翻车去世,说法也不一,有的记成1944年10月14日,有的写成9月下旬他送别宋希濂时,实际上洪行在11月6日还参加了攻占龙陵后的升旗典礼,他的不幸翻车是12月17日。这虽然都是些小细节,但如果不多方对照,仔细查证,一本书中这样的错讹过多,就会影响这本作为纪实文学的可信性。而要查证准确,又极为困难,但既然要把这场大战有关的人事写得真实,也只能不惜费时费力了!

我想,这应该是一个严肃作家对待非虚构文学应有的写作态度。

在追求非虚构作品的真实性的同时,又怎样避免因为不能像小说写作那样运用虚构、夸饰、想象等技巧而陷于枯燥乏味呢?许多小说作家不愿写非虚构性的作品,就是觉得放弃了想象和虚构,难以放开笔来写,正如一位小说作家所说:“虚构不是事实,是根据事实所创造。事实往往是乏味的,虚构则系用想象力把事实戏剧化。”

其实,事实有乏味的,也有不乏味的,那就要看作家如何寻觅、选择了。近20万远征大军在怒江以西与日本侵略者苦战8个月,大小战斗千百次,有着近7万人伤亡,有的师、团打得所剩无几,如新三十九师在攻下龙陵后,全师只剩下60个人,第八军攻击松山的7个步兵团,在战斗临近结束时,各个团只能改编为“加强连”由团长担任“连长”来继续战斗。这样前赴后继英勇就义的事实,只会令人肃然、激动,怎么可能乏味?

但是,要想把这些不乏味的事实掌握得更详尽,那又必须多方面搜寻、筛选、比较,以求能较全面表现那场大战。我在2005年3月间,从上海文艺出版社资深编辑修晓林处得知,他们已经以最大热情、最快速度审读了这部书的第4稿,给予肯定,并愿接受出版时,也就更坚定了我再进行一次修改的决心,并在修改前去往怒江沿岸、高黎贡山两侧,把我所写到的战地再访问一遍,以免事过多年记忆模糊而描述有误。22天中,我在女儿鸽子、对滇西抗战深有研究的文史专家李枝彩全程陪同下,过怒江上高黎贡山,追寻往昔的战斗遗址。在龙陵,我们攀上了海拔3000米的老东坡、风吹坡,以及这场拉锯式战斗打了5个多月的其他战地;把险峻松山的大小山岭和战壕仔细查看了一遍;腾冲城的巷战最艰苦最漫长,为了全歼敌人这个联队(团),腾城古城墙和所有的街巷都被毁了,但也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役全歼一个团无一漏网的战绩,而令中外军事专家称道。我们沿着巷战的路线逐一寻访、对照,使许多疑点、漏写之处得到勘误和补写;我们还登上了城郊的来凤山、飞凤山,远去了腾北的曲石、瓦甸、江苴,寻找当年阻击过日本侵略军的战地;在沿怒江的惠通桥、惠仁桥、双虹桥、栗柴坝等十几座渡口逐一观察后,又去了从前没有去过的高黎贡山东侧的白花岭、炭习山、芒宽、施甸……与当地朋友交谈、观察战地险峻形势给当年战斗带来的艰难,这都丰富了我对书稿的修改。22天的奔走,一双新的登山鞋都走裂了,经常是在山岭高处吃点干粮,或者把中午饭挪到下午三四时来吃,虽然很累很累,但我却明白,不这样,是难以写好这本非虚构文学的!

如今这本书要出版了,我不知道是否还存有错讹之处?但我一直是努力避免,但愿能少一些,也盼望熟悉这一滇西大战的朋友给予指点。

我很感激丹增同志对这本书的热情关注,正是有了他的帮助,我才能在第5次修改前顺利地有怒江两岸之行。在保山、龙陵、芒市、腾冲、施甸,许多了解滇西大战的朋友热心地为我释疑解惑,特别是罗崇、李正、刘正龙、张国阳……给我提供资料,导引我走访周围战地,使我深感,写一本书得到八方相助,是因为我们对中华民族那段苦难而又光荣的历史,有着共同的理解和热爱。这也加重了我写好这本书的责任感!

2005.5.28于昆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5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