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历史之谜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广生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共九编,汇集了一百七十四条谜案。这些谜案吸引了历朝历代众多的探索者,通过他们的研究,有的谜案逐渐明朗化,有的谜案经过探索,纠正了不少世代相传的误说,使研究工作更加走向深入。此次选编的这些谜案,都是史学界争论较多的谜案。撰写时作者以突出本书学术性、资料性、趣味性为旨归。在论述谜案论争的焦点时,尽量采录最有说服力的论据资料。并用分析和例证,表明作者的观点,以趋随着研究的深入,推动尽快解开那些令人困惑的历史谜团。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者在这里奉献给读者的,既是研究者的学习心得,又是研究者辛勤探索的收获。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帝王百态》、《后妃密闻》、《相将功过》、《名士踪影》、《民俗信仰》、《科学探源》、《作者作品》、《琴棋书画》及《古迹名胜》等九编,梳理历史谜点,集知识性、可读性及趣味性为一体。是一本学生学习历史、老师教学必备的参考书,也是一本曾让很多读者爱不释手的历史知识普及读物。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帝王百态

 秦始皇为何坑儒

 刘备有无“三顾茅庐”

 隋文帝暴崩真相

 唐宣宗当和尚之谜

 赵匡胤“暴死”真相

 成吉思汗陵墓在哪里

 “上帝之鞭”蒙哥之死

 朱元璋何以大兴文字狱

 建文帝的下落

 明成祖生母是谁?

 明英宗复辟真相

 崇仙的嘉靖皇帝

 努尔哈赤的死因

 顺治继位始末

 顺治出家之谜

 雍正继位之谜

 雍正尸体为何无头

 乾隆身世之谜

 乾隆真是“十全老人”?

 乾隆为何九进孔府

 咸丰死因之谜

 光绪“衣带诏”之谜

 光绪死因之谜

 清帝“幸宫”之谜

 溥仪葬地之谜

第二编 后妃秘闻

 后妃的名号与数量

 西施下落之谜

 王昭君出塞之谜

 梅妃香消玉殒之谜

 杨贵妃归宿之谜

 花蕊夫人之谜

 权妃死因之谜

 懿安皇后下落之谜

 大妃阿巴亥葬地之谜

 太后下嫁之谜

 孝全皇后死亡之谜

 “香妃”之谜

 慈安暴卒之谜

 慈禧身世之谜

 慈禧御驾之谜

 慈禧病亡之谜

 慈禧随葬珍宝之谜

 珍妃坠井之谜

第三编 将相功过

 周公有无篡位

 伍子胥鞭尸真相

 吴广死因之谜

 张良如何善终

 韩信何以被杀

 诸葛亮故居在哪里

 金人放走秦桧之谜

 刘伯温暴死之谜

 郑和下西洋之谜

 戚继光斩子之谜

 郑成功死因之谜

 袁崇焕冤死之谜

 洪承畴降清之谜

 吴三桂降清之谜

 李自成归宿之谜

 “和坤跌倒。嘉庆吃饱”之谜

 林则徐死因之谜

 石达开负气出走之谜

 邓世昌殉国之谜

 赵舒翘获罪和身亡之谜

 李莲英死亡之谜

 蔡锷逃离北京之谜

 冯玉祥”贺寿送水”之谜

 吴佩孚猝死之谜

第四编 名士踪影

 孔子身世之谜

 孔子杀少正卯之谜

 老子生平之谜

 屈原自沉汨罗江之谜

 韩非死因之谜

 “医圣”张仲景身世之谜

 陶渊明故里之谜

 李白登峨眉山之谜

 杜甫墓之谜

 李清照再嫁之谜

 陆游与唐婉爱情悲剧之谜

 谁设计了天安门

 苏麻喇姑对清朝的贡献

 王国维自沉昆明湖之谜

 陈布雷自杀之谜

第五编 民俗信仰

 人类何时穿衣

 缠足起始之谜

 死刑起始时间之谜

 船棺悬葬之谜

 屈肢葬之谜

 古人文身之谜

 吸烟的由来

 古人避讳的笑话

 谥法的来龙去脉

 对联文化何时产生

 岳父为何又叫“泰山”

 元宵灯节起源之谜

 清明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

 中秋节的由来

 腊八食粥之谜

 十二生肖之谜

 灶神的来历

 财神爷究竟是谁?

 观世音菩萨性别之谜

 轩辕黄帝之谜

第六编 科学探源

 酒的起源

 养蚕的起源

 度量衡的起源

 铜镜的起源

 西汉古铜镜透光之谜

 算盘的起源

 耕犁的历史

 青花瓷产生之谜

 化学的发展

 《黄帝内经》的秘密

 中医解剖学不发达之谜

 “蒙汗药”之谜

 古代的麻醉剂

 秦剑之谜

 指南针发明之谜

 火炮的发明

 造纸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火箭的发明

 “木牛流马”之谜

第七编 作者作品

 《文心雕龙》的价值

 《伤寒杂病论》版本之谜

 《洛神赋》之谜

 “锄禾日当午”一诗的作者

 《满江红》作者之谜

 何谓“苏门四学士”

 何谓“前七子”、“后七子”

 《三国演义》成书过程

 《水浒传》的真正作者

 《西游记》的真正作者

 《金瓶梅》作者之谜

 《红楼梦》作者之谜

 《聊斋志异》成书之谜

 “我自横刀向天笑”诗的作者

 《人间词序》的作者之谜

第八编 琴棋书画

 文字起源之谜

 隶书的形成

 传国玉玺之谜

 唐三彩的魅力

 指画之谜

 《历代帝王图》作者之谜

 《五牛图》作者之谜

 《清明上河图》的伟大

 “扬州八怪”是何人

 “八大山人”名号由来

 郑板桥为何“难得糊涂”?

 何谓生、旦、净、末、丑?

 京剧中的“二黄”所指为何?

 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之谜

 古筝之谜

 琵琶之谜

 象棋起源之谜

 围棋起源之谜

第九编 古迹名胜

 “三星堆”之谜

 夜邮古国之谜

 楼兰古国之谜

 杏花村在哪里?

 桃花源在哪里?

 岳阳楼之谜

 黄鹤楼命名之谜

 大观园之谜

 姑苏台之谜

 紫禁城之谜

 乐山大佛之谜

 沧州铁狮子之谜

 碣石之谜

 抚仙湖水下建筑之谜

 泰山封禅之谜

 岱顶无字碑之谜

 长城之谜

 长江之谜

试读章节

朱元璋何以大兴文字狱

吴凤玉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一贫苦农家。元朝末年淮北大旱,流行瘟疫,朱元璋的父母与大哥均病饿而死。十七岁时,朱元璋为了活命,出家为僧。后来参加红巾军,屡建功勋,至四十七岁建国称帝。

“祸从口出”,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历朝历代的文字狱都证明了这一点。明朝初年朱元璋以严刑治国,大兴文字狱,也是他刑杀作风的必然产物。但朱元璋时代的文字狱,又与他的出身与发迹有很大关系。由于他做过和尚,又当过义军(当时被称为“盗贼”),所以虽然当了皇帝,却仍然对自己的门第与经历耿耿于怀,深感自卑,觉得在士大夫面前矮一截。因此对一些字眼十分敏感,如‘‘光”、“秃”、“僧”、与“僧”同音的“生”与“贼”发音相似的“则”字等都成为他的禁忌。据说朱元璋修玉牒(家谱)时,原打算将宋朝著名学者朱熹拉作祖先的,后来怕被人笑话,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明朝初期,许多士子们不肯与新朝合作,也是朱元璋大兴文字狱的重要原因。士子们留恋旧朝,又看不起农民出身的皇帝,对新朝的前途缺乏信心,故此大多数人都不愿出仕。所以明初征辟士子,往往由地方官押解上路,如同囚徒。

而一些勋贵自以为出生人死打下天下,见到文人被重用,心存嫉恨,屡屡中伤。如有人在太祖面前说,文人善于讥讪。张士诚的名字是请身边文人起的雅名,却不知《孟子》中有“士,诚小人也”,其实是在借机骂他。太祖一查,果然如此,因此非常注意从臣子的文字中寻找“讥讪”字句,屡兴文狱(《三千年文祸》)。

因文字取祸,古来有之,却以明初“表笺祸”最为冤枉。如尉氏县教谕许元为本府作《万寿贺表》,其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二句,被怀疑是讽刺而遭砍头。因为“法坤”音同“鬟髡”,“藻饰太平”音同“早失太平”。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在《贺表》里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之句。朱元璋解释说,“生”者僧也,骂他做过和尚;“光”则秃也,说他是个秃子;“则”音近于贼,骂他当过强盗。因此勃然大怒,将徐一夔斩首。当时贺表谢笺的许多作者因为文字中有此类字眼而无端丧命,可称是文祸史上最荒唐的一页。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朱元璋命人撰写“庆贺谢恩表式”,颁布天下,命令以后如果遇到庆贺谢恩,官员们照表式抄录,送上即可。从此,文人学士乃至政府官员才避免因文字纠葛而蒙受不白之冤(《中国历代史话》)。贺表尚且如此,至于以诗文、疏谏取祸者,更不在话下。

文字狱的时间从洪武十七年至二十九年,前后达十三年(《闲中古今录》),幸免者寥寥无几。以皇帝之阴暗心态嫁祸于天下臣民,实在是封建时代文人的大灾难。

建文帝的下落

吴凤玉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蚊继位,即建文帝,后世也称为明惠帝。由于明太祖实行分封诸王的制度,故各藩王均拥兵自重。诸皇子中以燕王朱棣实力最雄,也最有野心。建文元年七月,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难,正式起兵,史称“靖难之役”。历时三年,朱棣登上皇位,是为明成祖。

当燕军入城后,径奔皇宫而去,却只见宫中一片火海,建文帝下落不明。几天后,军士们找到一具烧焦的尸体,传为建文帝遗体。朱棣叹息不已,于七日后以王礼为他举行葬礼。因为建文帝自焚而死与逃亡之说始终并存,故后来的史书都采取了比较严谨的说法。如《明史·惠帝本纪》上说:‘‘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后面又说“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明实录》也有“出亡”二字,为建文帝失踪留下千古谜团。

据说金川门失守时,建文帝本欲自杀殉国,翰林编修程济向建文帝献出亡之策,为建文帝剃了发,换上僧服,从御沟逃出城。过了一会儿,宫中火起,皇后马氏投火自焚。人们纷纷传言建文帝亦死于这场火中。于是,成祖以礼葬之(《明清宫廷疑案》)。

也有传闻,说燕军入城后,建文帝下令焚烧殿宇。当他准备自焚时,一个太监拦住了他,情愿代君王而死。于是,建文帝趁乱逃走,而太监穿戴起建文帝的衣冠,骑着白马,径自奔向火中。人们远远望见,以为建文帝自焚而亡(《明清宫廷疑案》)。 还有传说更是神奇。当皇城将破时,太监王铖对建文帝说,太祖升天时,留下一遗箧,并有遗言,说临大难时开启。这只红箧四周都用铁封着,锁也用铁灌满。砸碎红箧后,里面度牒、袈裟、帽鞋、剃刀,一应俱全,还有白银十锭。箧内有一张纸,写着逃跑的路线。建文帝长叹说:“天意如此。”程济当即为他削发。随建文帝出亡者总共有二十二人。决定逃亡以后,便在宫内燃起大火(《中国深宫实录》)。

明成祖曾在宫中整整搜寻了三天,只证明皇后马氏死于火中,却始终找不到建文帝的全尸。由于心中存疑,自永乐初年起,明成祖从未放弃过对建文帝下落的访查。先派胡淡以寻访张仙(即俗称“邋遢仙”的张三丰)为名,巡行天下,其实是在暗中找寻建文帝。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下西洋,最主要原因也是成祖怀疑建文帝逃亡到海外,所以派他追寻建文帝行踪。至于耀兵异域,则成为次要目的(《明史‘郑和传》)。

建文帝流落民间,据说主要居住、往来于云南山中。直到现在,云南大理民间仍有人以建文帝为鼻祖。史仲彬是建文帝出亡的协助者之一,曾数次南下与建文帝会面。他根据亲身经历撰写《致身录》一书,于万历年间被发现,得以传世。程济则著有《从亡随笔》一书,完整地记录了建文帝逃亡期间的行踪。类似的书还有一些,后人多认为是伪造,不足为凭。

明英宗正统年间,有御史出巡,忽见一僧当道而立,自称建文帝,献诗云:“流落江南四十秋,归来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年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不休。”御史以此上奏朝廷,皇帝下诏让大臣核查,却难辨虚实,后来死于狱中(《震泽纪闻》)。而据《罪惟录》中所载,此人乃是“冒牌”的建文帝,俗家姓名为杨行祥,洪武十七年出家为僧,被人怂恿,假冒建文帝,被囚于狱中,不久死去。

另有传说:明英宗时,因往事淡如云烟,建文帝便在流亡三十八年后,由云南至广西,道出自己的真实身份,被送往京师。由于在此前曾有老僧冒充建文帝,遂找到当年服侍过建文帝的老太监吴亮对证。建文帝一见吴亮便问:“你不是吴亮吗?”吴亮慌忙否认。建文帝说:“昔日我在便殿,将一片肉扔在地上,你趴着吃了,怎么说不是呢?”吴亮伏地大哭。他记得建文帝左脚上有黑痣,一看果然有。此后,建文帝居住在宫内,宫女们称之为“老佛”。寿终正寝后,葬于西山,不封不树(《中国深宫实录》)。

人们对朱棣篡位,心怀不满,寄同情于建文帝,故有关建文帝出亡的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迄今仍无定论。

P15-18

序言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犹如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记载着炎黄子孙创造历史、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同时也演绎着如歌如梦的天地玄妙。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既具有饱经忧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又有敢于探索。勇于献身的伟大品格。他们生长在黄河、长江流经的土地上,创造了无数令人赞叹的奇迹。从而使中国的史书几千年相继不断,文化典籍汗牛充栋,文物宝藏遍布各地。这是前人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它犹如一朵璀璨的奇葩,不断凝聚、积淀、升华,造就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先哲们一直在历史文化研究的园地里辛勤地耕耘。他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写下了光彩照人的篇章,竖立起一座座历史文化的丰碑。

然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前人的历史,只有后人去记录、去挖掘。历史文化的产生总是早于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由于两者在时间上相差久远,加上每一事物都有着孕育、诞生、演变、发展的过程,肯定会有正史记录不全。民间传闻多变的问题。我们清楚地知道,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主要是凭借史籍考证。实物验证来记录历史;而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就可以凭借丰富的想象,以及艺术的感染力,把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或事件烘托出谜一样的传奇。在这里我们奉劝读史者,千万不要把那些搬上舞台,走进屏幕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当作历史教材来“读”。特别是那些“戏说”之类,为了使观众达到所谓“艺术的享受及审美情感的满足”,简直到了胡编乱造的地步,青年读者如果以此来“读”史,肯定会被引向误区。

可以说,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极其辉煌的奇迹和难以解释的谜团。许多历史人物或事件,由于资料匮乏,含义不清,而使人无法获取可靠证据。有的历史秘密还深埋在积淀的尘埃中。有的事件虽然流传千百年,但仍无定论。有的事物就在我们的身边,但却很神秘,至今烟雾缭绕,不能破译。本书出版的目的是为了展开这些谜团,加以梳理,并为读者学习与研究缕出一条思路,以期还历史一个真实面

《中国历史之谜》共九编,汇集了一百七十四条谜案。这些谜案吸引了历朝历代众多的探索者,通过他们的研究,有的谜案逐渐明朗化,有的谜案经过探索,纠正了不少世代相传的误说,使研究工作更加走向深入。此次我们选编的这些谜案,都是史学界争论较多的谜案。撰写时作者以突出本书学术性、资料性、趣味性为旨归。在论述谜案论争的焦点时,尽量采录最有说服力的论据资料。并用分析和例证,表明作者的观点,以趋随着研究的深入,推动尽快解开那些令人困惑的历史谜团。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者在这里奉献给读者的,既是研究者的学习心得,又是研究者辛勤探索的收获。姑且算作一块砖,但愿引出美玉来。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责任编辑高艳华老师为此书倾注了很多心血,多次来到南开园同编著者商量篇目,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汪茂和教授亲自为本书赐稿,使本书大大增色;《津图学刊》的编辑柳家英女士,不仅为本书推荐得力作者,还为本书出谋划策;天津图书馆流通部主任粱浩先生,为本书作者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南开大学法政学院的王秀芳女士,也为本书撰写了稿件。在此,向每一位为此书付出辛劳的人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作者参考了大量前人的论著,吸收了他们的有关研究成果,在此仅致诚挚的谢忱。

本书各编的题目由主编拟就,最后主编又对各篇的内容、体例及文字进行了修定删改,加工润色。

本书自2002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的欢迎,不断加印,为扩大与台湾同胞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为满足读者需求,在过去原版的基础上增加内容,调整了部分篇目。丰富了图文。希望这样的修订,使读者对本书更为满意。

由于我们的水平和能力所限,书中谬误、缺漏,以及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望众师友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李广生

2007年4月lO日于南开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