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祝尧的长篇小说《世道》,1999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是衡水市向建国50年献礼的作品。该作反映了建国50年来的农村变革和农民命运。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由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中心、山西省委宣传部拍摄30集电视连续剧《乡里乡亲》就是由其改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世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祝尧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祝尧的长篇小说《世道》,1999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是衡水市向建国50年献礼的作品。该作反映了建国50年来的农村变革和农民命运。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由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中心、山西省委宣传部拍摄30集电视连续剧《乡里乡亲》就是由其改编。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冀中平原的风俗画卷,是一部中国农村改革的史诗。小说以黑龙河畔东堤下村为背景,描写了建国半个世纪以来的沧桑巨变。变革引起新旧思想观念矛盾冲突,催生并促动着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精神与心理的裂变,从而引发了进步与落后、公与私、高尚与卑劣的斗争及喜怒哀乐的情感纠葛,造成了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以石老大、石大夯、鲁子凡、韩正忙、李平安为代表的三代人,虽然历经坎坷和磨难,却一直昂然地站在潮头,引领历史前进。 本书1999年8月出版后,荣获河北省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2006年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中心将其拍成30集电视连续剧《乡里乡亲》。作者为将其打造成精品,在五位专家指导下又精心修改,呕心沥血十五载,只求一部好长篇。 目录 第一章 十字路口 第二章 曙光在前 第三章 苦涩婚姻 第四章 跃马扬鞭 第五章 狂热年代 第六章 天灾人祸 第七章 艰难岁月 第八章 冰化雪消 第九章 伟大转折 第十章 拨乱反正 第十一章 新的起点 第十二章 宝刀不老 第十三章 观念之争 第十四章 后起之秀 第十五章 饮水思源 再版后记 附 世事沧桑变,挥毫写乡亲 试读章节 头麦收的时候,石大夯和韩天寿到县城参加了县委召开的全县第二次互助组长代表大会。在会上,县委副书记梁才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号召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还从河北省饶阳县请来全国劳动模范、五公村党支部书记兼农业社社长耿长锁作了苏联见闻报告,第二天就去参观耿长锁办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天不亮,石大夯就把大家揪起来。吃过早饭,听哨子一响,爬上汽车就出发了。来五公参观拖拉机耕地的人很多,像赶庙会看稀罕似的,把那拖拉机围了个风雨不透。石大夯挤在最前面,一会儿摸摸拖拉机机身,一会儿摸摸铧犁片子,羡慕得不住地咂嘴。站在一旁的五区党委书记杨旭问他:“大夯,你也想买一台?” 石大夯摸着自己那光葫芦脑袋,憨笑着说:“眼下咱还没这条件,等办起社来,一定买一台。” “有这雄心就好。”杨旭说,“要想尽快用上拖拉机,就要先把农业社办起来。” 拖拉机开始耕地了。县农业局的几个干部在前边打着场子,大声驱赶围观的人们:“闪开,闪开!”见人们不动,便不客气地呵斥,甚至推搡,人们才不情愿地后退着闪开。 石大夯见那拖拉机耕过的地像翻滚的浪花,足有三尺多宽,用手刨刨足有半尺多深,不由得惊叫起来:“真不愧叫铁牛,不光耕得快,还耕得深,气死咱那老黄牛!” 参观完就晌午歪了。代表们吃过午饭,集合在五公农业社的大院子里,听耿长锁介绍他们农业社的情况,石大夯又挤在最前面,一边认真听着,一边用小本子记着。介绍完后,人们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耿长锁有问必答,不觉不由得太阳就快落山了。在会务组的一再催促下,人们才恋恋不舍地登上了返回县城的汽车。 吃过晚饭,石大夯就把区长鲁子凡拽到了他们的住处,讨论起办社的事来。桥头村的何春秀和西堤村的张碌碡、李狗剩也凑过来。韩天寿一次次催他们去看电影,何春秀不耐烦地说:“你去吧,我们不去。” “你们不去我可去了。”韩天寿扔下这么一句,匆匆走了。 鲁子凡说:“在农业集体化上,苏联老大哥给咱们做出了榜样。苏联的今天就是咱们的明天,咱们商量一下回去怎么办社。”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电影散了人们还不愿走。 韩天寿一回来就兴致勃勃地冲人们说:“这电影真过瘾,夏伯阳真棒,你们不去才后悔哩。” 大夯说:“你今天没参加讨论才后悔哩。大伙儿结合五公农业社的情况一讨论,鲁区长一指点,心里透亮多了。” 韩天寿不以为然地说:“办社有什么难的?不就是把土地伙起来,让人们一块儿干活吗?” “天寿,可没那么简单。”何春秀笑笑说,“这里边首先有个思想认识问题,真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呢。” “革命我坚决拥护。”韩天寿说,“至于社怎么办,会议结论时还讲哩,何必这么着急!实在没必要耽误一场电影。”他说着,便打起哈欠来,“睡觉睡觉,跑腾一天够累的了。” 鲁子凡看看手表十点多了,站起来说:“天不早了,赶快休息,明天还要听大会结论呢。” 何春秀、张碌碡、李狗剩也都回自己的宿舍了。 石大夯又赶紧迫出来,“鲁区长,我借一下你的记录,梁书记的报告我记得不全。” 大夯在甬路的电灯下看着鲁区长的会议记录,突然从树影里跳出个人来,喊了他一声:“大夯!” 石大夯愣神一看是何春秀,疑惑地问:“你还没睡呀?” “我想跟你聊聊。” 大夯看看各宿舍已经熄灯,犹豫地说:“天太晚了,明天吧。” 何春秀抬头瞅瞅天,皓月当空。她不以为然地说:“不晚呢,出去走走吧。”没等大夯同意,便头前走了。 石大夯不好再说什么,跟她走出了驻地——县委党校大门。 何春秀是桥头村的团支部书记,先进互助组代表。这是石大夯第一次单独跟女人散步,而且是在晚上。他不知何春秀想和他谈什么,只是机械地跟在后面。 夜晚的县城空空荡荡。大街上的店铺早已关门,只有孤零零的几盏路灯在那里闪着昏黄的光。何春秀说:“大夯,你在会上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很好,现在确实应该引导农民再前进一步了。” 石大夯见何春秀和自己谈工作,那颗提吊的心一下子落了地,不再那么拘谨了。他说:“党中央的决策完全符合农村的情况。土改后确实出现了‘两极分化,只有发展互助合作,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互助组采取的是‘集体劳动,分散经营’的形式,虽然比单干前进了一步,也存在着许多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实行‘统一经营,集中劳动,按地劳分红’,这就得办社……” 石大夯讲起办社的意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何春秀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光头汉子,看问题竟这么深刻。她心情激动地说:“这次会议精神一贯彻,群众肯定拥护,会立即掀起一个办社热潮。” “我看还不能高兴得太早。你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 “另一面?”何春秀不禁眉头一皱。 “对。”大夯点点头说,“农民是私有者,而且有几千年历史了。要改变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肯定会有阻力。这是一场革命,我们要想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否则,一遇到问题就会束手无策。” “你还挺有眼光哩。”何春秀佩服地夸赞了一句,“原来我想,一些中农、富裕中农可能对人社不积极,贫下中农会举双手赞成。” 石大夯摇摇头,“你太天真了。五个手指头还不一般齐呢,贫下中农的思想也不一样。觉得合算的,人社可能积极;觉得不合算的,就可能不入。你说是不是?” “我看不一定。”何秀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贫下中农是因土改分了地才翻身,过上了好日子。谁能没良心?党号召入社,一定会积极响应。再说,办社是为了发展生产,对贫下中农有利,还能不入?” “按说是这么个理,可人跟人不一样。有的眼光短浅,只管眼前,不顾今后。有的怕吃亏,不见兔子不撒鹰。光说农业社好不行。要让人们看到人社确实比单干好,才会相信呢。所以,一开始不要贪多,要注意质量,办就办好。” 石大夯说得头头是道,何秀春口服心服,“对对对,你说的有道理。” 两人肩并肩地边走边谈着,不觉来到了城墙脚下。何春秀说:“咱们爬上去欣赏一下县城的夜景好吗?” “好啊!”石大夯一点儿也不拘束了,他很愿意跟这位既大方又爽快的姑娘聊下去。P1-4 后记 再版《世道》的想法,是由这部长篇小说改编拍摄电视剧开始的。 写一部反映农村建国以来半个世纪变革和农民命运的长篇小说,是我多年的愿望。我生在农村,长大在农村,又在农村工作了三十年,先后当过公社书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研究室主任等职。我深入基层最多的是农村,接触最多的是农民。是农村那片贫瘠的土地养育了我,农民那淳朴善良的品质、坚忍不拔的毅力、忍辱负重的精神教育了我,感染了我,鼓舞着我,特别是翻身农民对党的那份真情,给了我极深的影响。我敬佩他们,热爱他们,学习他们,越来越想写他们的生活。虽然从十六岁就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但因多年从事公文写作,使我身上的文学语言少了。于是,在业余时间先试着写了《村夫情》、《枝叶情》两部长篇小说。前者是写农村大包干的,后者是写农村发展商品经济的,都是练笔之作。虽然都已出版,但总觉着这是阶段性的,不能反映建国五十年来农村经历的全貌。我想,如果像我这样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出生的人不写这段历史,而让不熟悉的后人去写,真是太遗憾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于1992年11月弃政从文,开始了我的文学创作生涯。 《世道》的创作是从1993年7月开始的,我并没有急于动笔。首先做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是思想和理论方面的准备。为了更准确地弄清农村工作的发展和每个时期党的有关政策,我先后到市档案馆查阅了建国以来中央和各级党委有关农村工作的文件和《人民日报》社论及有关报道,特别认真学习了《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便在创作中正确把握党的方针政策;二是补充生活。尽管我在农村和农民打了三十年交道,结交了一些知心的农民朋友,掌握了不少创作素材,但与写好这部长篇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于是,我先后走访了毛主席赞扬过的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国劳动模范耿长锁创建的河北省饶阳县五公村农业社,被毛主席誉为“五亿农民的方向”的安平县南王庄,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乡刘庄。尽管我在晋县县委宣传部工作了六年,与号称社会主义“老坚决”的周家庄公社党委书记雷金河是好朋友,熟悉他们农业社的一些情况,仍然专门去采访了他。还采访了年过八旬、在农村支部书记岗位上工作了六十年的晋县马于乡吕家庄村的高能权,全国劳动模范、河北省赞皇县榆底村党支部书记张五妮,平山县元坊村党支部书记韩二秃、大城县郭庄村党支部书记郭建华,以及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较早的山东省诸城县。准备了整整三年,吃透了中央农村政策,丰富了生活积累,于是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了《世道》的创作。 创作是艰苦的,要把三十年的积累进行梳理,要确定所写的代表性人物,要搭建一个好的框架。初稿写了一年多,写出了八十八万字,然后送给河北省文学院负责人老城和《长城》杂志主编李彦青征求意见。他们热情坦诚地指出了不足,提了那么多好的建议,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四易其稿,最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评论家曾镇南的具体指导下定稿六十三万字,作为向建国年五十年的献礼作品,1999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同年11月,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铁凝为此作主持召开了作品研讨会,来自河北、北京和山东的作家、评论家四十多人,对作品予以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了一些中肯意见。会后,《文艺报》、《文学报》、《文学评论》、《河北日报》、《天津日报》、《大众日报》、《太原晚报》等十九家报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评论。2000年5月荣获河北省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时隔五年之后,2004年5月,山东省影视中心将其改编成五十集电视剧(大纲)征求我的意见,同年9月北京八亿天际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买走《世道》的电视剧改编版权。2006年4月至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五洲传播中心,在山西省芮城县将其拍成了三十集电视连续剧《乡里乡亲》。这个电视剧在改编过程中,得到了中宣部和中央电视台有关领导的重视,中宣部文艺局负责同志两次审阅并具体指导电视剧本的改编,因而产生了再版长篇小说《世道》的动议。 既然小说再版,我想认真修改一遍。家人和朋友却持反对态度。他们说,小说已经出版了,而且得到了社会认可,不仅荣获了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还拍成了电视剧,将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首播,这就足够了,何必再费这个劲!我认为,好作品是反复认真修改出来的。为了把这部长篇改成精品,我委托《文艺报》副总编张陵同志邀请郑伯农、何振邦、何西来、曾镇南等德高望重的评论家,对我进行具体指导。几位老师在认真阅读我的修改稿之后,在北京《文艺报》社专门开了一次小型研讨会,开诚布公地指出了它的不足,并诚恳地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开会时,曾镇南正在美国讲学,他专门打来长途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些老师的高标准要求,进一步激励我改好这部作品的信心和决心,又用一个月的时间作了第二次修改。在保持原稿总体框架的基础上,加强了冀中平原民间风俗的描写,删掉了一些对描写人物无关的情节和相近的事件,突出了几个人物的个性描写,进一步锤炼了语言。在那酷暑的日日夜夜,我夫人程连芷一直在陪我修改。我在前边改,她在后边审,边审边改,还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我又根据她的意见再修改。仅此稿就反复修改了三遍,可以说做到了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修订稿比原稿内容更加丰富,篇幅却大大减少,由原来的六十三万字压缩成现在的四十六万字。虽然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但我特别欣慰。只有这样,才对得起指导我修改的老师和我的读者们。 在这里,我再次感谢郑伯农、何振邦、何西来、曾镇南、张陵五位老师,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朋友们。同时期待着广大读者对修订稿的批评意见。谢谢。 2006年9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小说动用了作者大半辈子的生活积累,写的是北方农村建国后五十年的变迁。这里,有社会变革史、爱情纠葛史,更有人心世道的变迁史。人心世道难道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么?作者写出了人心世道的戏剧性变化,也着力呼唤真善美。 郑伯农 《世道》是一部全面反映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历史变迁的长篇小说。作者长期做农村基层工作,熟悉自己笔下的人物和事件,在艺术上又锲而不舍地追求完满,因而无论是环境的描绘、情景的点染,还是人物命运、性格和心理的展示多能应付裕如,从容不迫,且精益求精。作品有浓郁的冀中平原的乡土气息和地域文化特色。因为作者是站在世纪之交人们所达到的认识高度而做的回眸与反思,故亦不乏苍茫厚重的历史感。 何西来 这是一部描写半个世纪来我国农村变革的史诗,也是一轴冀中平原农村风俗画的长卷。从其按时间为序的线型结构,对事件和风俗轻描淡写的笔触以及带有泥土气息的语言等方面看来,这部小说具有孙犁所开创的荷花淀派的神韵,是荷花淀派的又一重要作品。 何振邦 《世道》追溯了中国农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曲折的历史进程,展开了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几代农村风云人物与时俱进,艰苦创业的新鲜故事,熔世道沧桑与人心变迁于一炉,谱时代浩歌与乡情吟唱为一曲,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主义主题作了雄浑有力的艺术呼应。 曾镇南 大平原的人物,大平原的风情,大平原的故事。《世道》生动地描述中国农村半个多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热情讴歌中国农民开创自已美好新生活的伟大精神。虽是农村里的事,但城里人也应读一读。在中国,所有的城里人都来自农村。我们的父辈都是农民。 木弓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