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到一个新的地方,最容易进入当地文化的,就是饮食吧!但是,饮食又是最容易让人误入歧途的,我们喜欢拿食物作比较,意大利菜好吃还是法国菜好吃?日本料理精致还是中国菜讲究?我们不只拿食物作比较,还拿文化作比较,一不小心,我们就透露出饮食上的优越感。我们以自己舌尖的标准来评判,而美食最困难的部分就是超越地域的那一部分。美国人真的不懂吃吗?英国人真的只有炸鱼和薯条吗?我们能充分体会小酒馆里的炸鱼和薯条吗?我们想要从饮食了解文化,有时候是最地球村的,有时候又是最有国界的。
让本书带领我们一起寻找不同气味的美食,体验不同文化的美食,追寻不同地域的美食。
西餐名目繁多,本书对英国的正统西餐进行了相当细致的介绍,即使是一个从未尝试过西餐的人,看后也能点出地道的菜,显现“老克拉”的风范。
伦敦
在伦敦的毕林格滋凯特鱼市场、史密斯菲尔德肉市场及柯芬园的青果市场旁边就是港口,港边上并列停靠着载满货物的船只,将所有的农产品集中于此,再运送到各地方人们的手上……
可惜这些已是过去的光景,现在所有市场早已迁离此地,而伦敦市街也完全改观。在悠长的历史岁月中,伦敦一直是英国流行事物的中心,接纳所有外来的事物,也在潮流的兴替更迭中不断地演变,并建构出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
接下来再多聊一些昔日伦敦市街的模样吧!
早期的伦敦街头有许多肩上托着浅盘、沿街叫卖着的小贩。他们的声音,使伦敦市街显得相当热闹。每当在东京听到烤蕃薯小贩的叫卖声时,我就会想起黄昏时在伦敦沿街高喊的小贩。他们托着浅盘叫卖的东西,多半是松脆的圆饼(crumpet)、松饼(muffin)、派和面包,还有不可或缺的查尔斯圆面包(Chelsea buns)。这是一种加有干果的甜圆面包,最早是乔治三世最常光顾的一家面包店“Old Chelsea Bun House”的名产。现在,很难想像英国国王、王后在伦敦购物的情景。可惜的是,这家店已于1839年损毁,如今并未留下任何陈迹。每年的复活节前夕,小贩的浅盘上还会摆出十字面包(hot cross buns)。在复活节的星期天早上,英国人习惯将这种表面刻有十字花纹,加了香料、干果的圆面包,放进烤箱烘烤一下,再涂满奶油当早餐。
英国上流社会的绅士则在俱乐部聚会,享用一流厨师所做的菜。虽然现在有些高级俱乐部还是不允许女性涉足其中,我也无缘品评这些菜,但俱乐部厨师的厨技,应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19世纪40年代活跃于改革俱乐部(Reform Club)的厨师亚礼库希斯·沙耶,他所做的菜就相当有名,我餐厅的菜单上也有他的招牌菜。
曾在伦敦风靡一时的“鳖汤”,也有段非常有趣的缘由。鳖的肉质鲜美,极受饕客的欢迎,连闻名的伦敦市长就任日(Lord Mayor’s Day)的晚宴中,也指名追加了鳖汤。不过,这些鳖是特别从加勒比海运砂糖船载运至伦敦,由于不耐长途的航海而死了很多,价格也变得相当昂贵。因此不得不以其他动物的肉来取代鳖肉,于是就产生了用牛头熬成的仿鳖汤(mock turtle soup)。
另外,以往一般大众能愉快享受用餐的小吃店或平价餐厅,称为(;ook}Iouse或Chop Itouse。而从Cook House孕育出的一道佳肴是什锦烤肉片(mixed grill)。专卖鳗鱼菜和各式各样馅饼的“Eel and Pie Shop”也是到处可见。用来自泰晤士河的康吉鳗(conger eel)做成的鱼冻,则是伦敦的著名美食。
以上这些都是伦敦佬最爱吃的道地菜。其实真正可代表伦敦的菜肴,则是用盐腌渍的便宜牛肉与红萝卜煮成的美味,还曾被人用于酒馆流行乐的标题。这道菜一般都会附面饺,我觉得很美味可口,我母亲却不喜欢,所以她不常做。
牛尾汤(oxtail soup)也是伦敦道地的佳肴之一。我以前曾经在赞比亚的卢萨卡(I,usaka)的饭店以志愿者的身份工作过,所以知道牛尾汤多么鲜美好喝。在当地只能尝到罐头牛尾汤,所以当我从非洲回国,自己在家做出美味的牛尾汤时,心中真是有莫名的感动。16世纪,一群住在史密斯菲尔德肉市场邻近的新教徒,为能做出便宜又富有营养的汤,买了牛尾肉,做出了美味的牛尾汤。曾是维多利亚女王最喜欢的布朗·温莎汤与这道牛尾汤,现在在员工餐厅、小吃馆这样的地方,都是用残余杂肉粗糙地做出来的,所以味道变得相当怪异。其实汤里应该加点马丁尼、雪利酒,花点心思才能煮出美味。
琴酒是伦敦出产并闻名于世的酒,不论是品牌、种类都相当多,另外也有添加了杜松子、药草等特殊口味的加味琴酒。这些酒品的酿造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仍保有浓厚的传统风味。
如今的伦敦,民族风味的餐厅林立,要找一家道地的英国餐厅并不容易,但还是有几家专门提供英国菜的餐厅。有机会到伦敦旅行时,若能意外发现隐藏于市街中的这些传统餐厅,也是旅游的一种乐趣。
P8-10
我们旅行到一个新的地方,最容易进入当地文化的,就是饮食吧!到意大利,不吃几个现烤的比萨,不吃一点香料够重的意大利腌菜,好像对不起自己的胃;到了法国,不来一套法国大餐,好像白花了旅费;飞到德国,吃了几根香肠,灌下几杯啤酒,好像我们才安了心,到此一游。
我们愈来愈依赖我们的舌尖我们的鼻子我们的胃,我们藉由它来告诉自己,台北巴黎,零时差。我们下飞机,急着寻找熟悉的或似曾相识的或还不曾谋面的气味;我们在城市里逛完博物馆,又急于去找一种气味来搭配我们一时还没回过神来的东西,也许是一块蓝莓蛋糕,也许只是一杯香浓的咖啡;我们听完一场歌剧,也许有想喝几口威士忌或是吃一盘洒满乳酪的意大利面的冲动。
因此在纽约街头,我们一边看着街头的艺人表演,一边津津有味地啃着一个冷冷干干的热狗面包。我们到了普罗旺斯,气氛带领我们到森林里找寻香蕈的气味。我们到了德国,参观了这个堡那个堡,似乎就是该喝啤酒的时候了。我们藉着同一文化的食物,来延续刚才的惊叹、欢乐、忧伤或种种气氛,我们藉由食物的气味,来延续还没有走出来的心情。
因此,我们有时会在异地的市场,买一些完全不知如何处理的香料回家;我们也会在故乡的街上,又不断地寻找曾经经验过的气味;我们还不想结束旅程,藉由食物,我们继续行走。
但是,饮食又是最容易让人误入歧途的,我们喜欢拿食物作比较,意大利菜好吃还是法国菜好吃?日本料理精致还是中国菜讲究?我们不只拿食物作比较,还拿文化作比较,一不小心,我们就透露出饮食上的优越感。我们以自己舌尖的标准来评判,而美食最困难的部分就是超越地域的那一部分。美国人真的不懂吃吗?英国人真的只有炸鱼和薯条吗?我们能充分体会小酒馆里的炸鱼和薯条吗?我们想要从饮食了解文化,有时候是最地球村的,有时候又是最有国界的。
因此,我们寻找不同气味的美食,体验不同文化的美食,追寻不同地域的美食。
旅游作家、小说家
王宣一
“写一本关于英国美食的书”这样的念头始于六年前,1066餐厅开幕的前夕。在开幕前的准备期间,许多人问我:“什么是英国菜?”大多数的人从未听过英国有何著名的美食,因此我感到担心。但我的心中很确信“英国食物是很美味的”,并且一直思索着非得提出证明来不可,推翻先前不好的评价。传播英国的饮食文化,或多或少,在我心中燃起一种使命感。但当餐厅开幕之后,我专心于餐厅事务,其他的事情也都搁置一旁。直到我四十岁的生日派对上,汤泽毅先生在无意之间提起写书的事情,我才又具体考虑此事,加上原口优子小姐,我们三人开始进行构思。
在日本人当中极具影响力的林望先生,给予英国饮食文化很高的评价,他曾经光临1066餐厅给予赞赏,因此我很早即向他请教出书事宜。他很赞成我的出书计划,而且惠赐我极多的宝贵意见。也为我介绍出版此书的东京书籍出版社,出版的计划得以实现,全仰赖他的热心推荐及宝贵意见。
此书的出版计划在东京书籍出版社的会议通过后,我心中的石头也暂时落地。感谢编辑鸟谷先生及黑田先生,让我有机会进行这项充满乐趣的工作。
摄影时所需的琐碎物件及材料,多亏了渡边真纪子小姐花许多时间耐心地搜寻准备,使得作品能更加出色。
我委托任职1066餐厅六年之久的助理小林先生,他由于职务上的关系,对英国料理知之甚详,我请他帮忙校对食谱上有无谬误。在本书食谱的设计上,他成为我得力的助手。
本书的制作,由汤泽先生负责摄影,原口小姐负责日译,佐野智香负责插画,他们三人组成坚强铁三角阵容,其投入的努力精神令我十分感佩。此外还有许多友人及同事感到兴趣并予以关注,特别是香、崔弗、马克及杨克等人,他们指正文中的错误,及时交换意见,甚至指导我使用电脑,都给予我许多帮助。
此书虽由我执笔,但是若没有外子史蒂芬的协助及鼓励,绝对无法成书。这本书,可说是坚信英国料理美味可口的两人共同杰作。
另外还有一位具影响力的人——我已故的父亲。本书中有关地方性料理部分的插画,是由先父所绘。相信它们能鲜明地传递故乡风情,使读者更能理解英国饮食文化的传统。能有机会介绍先父的作品,是我所始料未及的,并衷心感到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