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香港、台湾和海外华人中广受赞誉的家庭教育专家竹君女士告诉你如何建立健康、美满的亲子关系。
本书的繁体字版已出第10版。该书讲述了如何对孩子进行品格、性情和生活能力上的培养和雕琢。这也是题目“爱的雕琢”的含义。该书针对的阶段包括从孩童到青少年。作者有丰富的育儿经验,良好的教育学背景,且经历了中国、美国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本书深入浅出,析理细腻,在很多问题上都有独到的见解。且书后都有问题讨论,可供读者看完后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的雕琢(如何做成功的父母) |
分类 | |
作者 | (美)竹君 |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中国的香港、台湾和海外华人中广受赞誉的家庭教育专家竹君女士告诉你如何建立健康、美满的亲子关系。 本书的繁体字版已出第10版。该书讲述了如何对孩子进行品格、性情和生活能力上的培养和雕琢。这也是题目“爱的雕琢”的含义。该书针对的阶段包括从孩童到青少年。作者有丰富的育儿经验,良好的教育学背景,且经历了中国、美国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本书深入浅出,析理细腻,在很多问题上都有独到的见解。且书后都有问题讨论,可供读者看完后思考。 内容推荐 “孩子是一个生命,生命的孕育和成长需要另一个生命的浇灌与投入。孩子也像一件还未完成的艺术品,需要一个眼光独到的雕塑家花时间去观察、欣赏、研究、揣摩,然后一刀一斧地去雕琢完成。中国人教养儿女几千年来累积的经验是:‘玉不琢,不成器。”’ 这是一个对婚姻家庭已经失去信心的时代。也是一个人人忙着自我成长、积攒钱财而逃避父母天职的时代。留在家里全心教养儿女的女性被认为是“失去自我”、“不事生产”、“赶不上时代潮流”的一族。竹君这本书可以说是敲醒这一时代人的暮鼓晨钟、旷野呼喊。 作者在书中的现身说法,满有生趣地勾绘出一幅21世纪“家庭主妇”的积极进取、愉悦自足的美丽图书。她把《圣经》中失传已久的“教养儿女”的艺术再一次发掘出来,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看完这本书的人,特别是身为人母的女性,是没有办法不对自己的角色重新予以检讨和界定的。 目录 涤序 邱序 池序 自序 Part 1雕琢的计划 你有蓝图吗? 如果我能再当一次妈妈 Part 2雕琢者的态度 管家的心态 给幼儿的妈妈 Part 3自信心的雕琢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鼓励与称赞 Part 4情绪的雕琢 了解孩子的感觉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主动的爱 Part 5人际关系的雕琢 与儿女建立亲密的关系 如何处理嫉妒 Part 6意志的雕琢 管教的艺术 训练孩子顺服父母 盼儿受苦(一) 盼儿受苦(二) 训练孩子的自制力 Part 7人性的雕琢 食——“吃”的问题 色——如何跟孩子谈“性” Part 8结语 在孩子的眼中爸爸妈妈做对了什么 读者回应 试读章节 管家的心态 一对相爱的基督徒夫妇,结婚多年后才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当然,夫妇俩欢喜若狂,视为瑰宝,为着神所赐的这份礼物感恩不已。此后,一家三口过着温馨美满、令人艳羡的家庭生活。一直到女儿10岁的那一年,发生了意外,女儿给车撞死了。做太太的知道了,自然是伤痛不已,但她知道她丈夫会比她更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不久,丈夫下班回来,妻子便这样对他说:“如果我们有一个很富有的朋友,10年前把一件珍贵的珠宝借给我们欣赏和享受。10年后,他想把这件珍贵的东西要回去,你觉得我们该怎么做?”丈夫说:“那当然该物归原主还给他!我们已经白白享用了10年,应该感激不尽!”妻子这这才说出这件珍贵的珠宝就是他们的女儿,今天上帝把她要回去了。 这实在是一个十分正确的观念。孩子是属于神的,他只是把孩子托给我们教养,可能是一年、两年、十年,八年,迟早有一天,他要离开我们,自立家园。神是他的创造者,也是真正的拥有者,我们在心态上要认定自己不过是一个管家。养育儿女是要向神负责。 最近看到一篇描写典型中国母亲的文章,题目是:‘‘孩子,你什么时候才长大。”文中有几处是这样写的:“女儿今天一直到傍晚7点多还没有到家,明知还不算太晚,明知那一条路这时候一定堵车……我仍然焦急不已……焦虑时,心就像炉中的火焰一样,跃动不已…… 这时不由得有一份凄凉,觉得人生好苦累,带儿女尤其苦……老二在三四个月大时就得了中耳炎……我担心!儿子考取高中,学校不算太远,却必须转车,我又担心他迟到被扣分。 女儿考高中时波折多……我带她去注册……我一直担心女儿两年高中念下来,不知能否考上大学……担心!挂心!不放心!”啊!好一个紧张兮兮的母亲,这样的人生当然是苦累了,儿女的担子完全独自挑起,也难怪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妇不打算生孩子了,何苦要一辈子背起重担与忧虑呢?况且,孩子养大了还不能保证是否会有孝顺之心,冒了一辈子的险,到头来,可能一场空,倒不如自己逍逍遥遥过日子。可是,往往某些人眼中的恐惧、焦虑、担心,对有管家心态的父母来说,却是信心、盼望、忍耐与交托的操练。 没有“管家观念”的父母,可能会有以下的一些反应: 常常会有患得患失的心情,总觉得要竭尽所能地看顾孩子,保护孩子。因为自己的任何差错,都会直接影响这件拥有物的存在。父母养育儿女,只是对自己负责。觉得孩子是他们的延伸,也就是自我的延伸,孩子的荣誉是他们的光彩,孩子的失败是他们的羞辱。 孩子在人生过程中的任何得失,也就是他们的喜怒哀乐。养儿育女,目的是为了光宗耀祖,特别中国人对男孩子,仍然有很重的传宗接代观念。 许多父母人生目标不清楚,一些主妇有以孩子为其人生目标的倾向,与孩子生死认同,如果孩子有什么生命上的差错,他们就痛不欲生。然而那些有“受托心情”的父母,心态就不一样。 一个当传道人的父亲被两个女儿追问着:“如果有一天我们两个都死了,你会怎么办?”爸爸答道:“那我当然会很伤心难过了,因为我舍不得让你们离开。但是,过了一阵子,我会慢慢平静下来,以后也就会学习过没有你们两姊妹的日子,因为我和妈妈都知道你们去耶稣那儿,有一天我们一定还会见面的。” P18-20 序言 涤序 替人写序,还是生平第一遭。并非没有人邀请过,只是自己不善矫情,不会勉勉强强地说几句客套话。 可是竹君的情形不同。 记得三年前竹君第一次投稿到《导向》时,我就爱上了她的豪爽,文笔的流畅,内容的实际;立刻请她继续来稿,增加《导向》的篇幅。她真的答应了,在相夫教子的压力中,在众多讲座的空隙里,在中美两地的搬迁之余,她仍源源不断地为“父母锦囊”专栏提供许多切身的问题、辨析和讨论来指导大众。许多读者都喜爱她的文章,纷纷以读过竹君的作品为荣。 竹君有儿童发展及教育学的硕士学位,然而她的文章平易近人,从来没有某位心理学家,某个学术名词的诸多引证。她不以专家的姿态说教,只像个大姐跟你谈生活经验,因此读者容易接受她的指导。 说实在的,只有以自身经验为例证,才有高度的说服力。竹君敞开她的家门,把三个孩子原原本本地介绍给大家,毫不隐瞒他们的特性。这些活生生的小故事使我们对她口服心服,进而影响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 竹君并不单以自己的家庭为范本,她的观察力也很强。“吃的问题”是我偏爱的一篇,她搜集了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每次读到这些形形色色的母亲,都忍俊不禁。今日市面上看到的类似读物,多半是译作,先别说译文本身打的折扣,其内容往往不合国情,读来只是隔靴搔痒。像“吃的问题”只有居住于中国社会的中国人来写,才能抓到我们的痛处,一针见血。 我与竹君仅两面之交,但心灵上有很多的默契。真希望当年自己在养育儿女时,有这么一本好书做我的辅导。 涤然 邱序 为朋友写序,试过。为太太写序,却是第一遭。写得太好,会惹人非议;写得不好,会遭太太……我的矛盾,可想而知。 我是竹君在《导向》杂志“父母锦囊”专栏的忠实读者,也是她每篇文章的第一个批判者。 她写的是我们家的生活琐事。嬉笑怒骂、得失祸福,等于是把我们家的大门打开,邀请您进来做客。所以这本书中有血有肉、有笑有泪。这本书的特色是“真”!是“活”! 这是一个对婚姻家庭已经失去信心的时代。也是一个人人忙着自我成长、积攒钱财而逃避父母天职的时代。留在家里全心教养儿女的女性被认为是“失去自我”、“不事生产”、“赶不上时代潮流”的一族。竹君这本书可以说是敲醒这一时代人的暮鼓晨钟、旷野呼喊。 她在书中的现身说法,满有生趣地勾绘出一幅21世纪“家庭主妇”的积极进取、愉悦自足的美丽图书。她把《圣经》中失传已久的“教养儿女”的艺术再一次发掘出来,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看完这本书的人,特别是身为人母的女性,是没有办法不对自己的角色重新予以检讨和界定的。 这本书的另外一个特色是:理论少、实例多;不唱高调、落实生活。针对教养儿女可能碰到的一些难题,直接提供一些她实验过,且实际可行的方法和愿则。每一章背后,还有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做小组讨论之用。也是教会妇女小组、姐妹小组或者“家庭主妇小组”非常实用的参考资料。 作为她的丈夫,过去19年里,我陪着她一同成长,亲眼见证上帝如何在她生命中做雕琢的工夫。我为上帝把她赐给我做我生命的良伴而感恩,也为上帝给她的许多恩赐而赞美。 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我为他们有一个像竹君这样全心全意爱他们的母亲而感恩。她能够抗衡时代潮流,毅然放下丰厚的收入和自我的追寻,把她的生命和学识完全投资在三个孩子身上。我是既感激也钦佩,这也是三个孩子特别的福气。 如今,她把她的经历和甘苦心路写成专著出版,我乐于为它写序。盼望这本书能让更多的母亲从竹君的分享中重新得力,喜乐地建立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我更盼望那些对“家庭主妇”这个角色心存疑惧、踌躇不前的女士,因为这本书而重拾希望,并且乐意走上这条早已被这个世代所唾弃,但却充满祝福的“全职母亲”的蒙福之路! 邱清泰谨序 美国加州柏城 池序 有一天,一个小学生拿着成绩单回家,非常紧张害怕。因为他有三科不及格。这对于华人父母而言,就是天要塌下来的事。于是,他拿成绩单给父母看以前对他们说:“爸爸、妈妈,我有成绩给你们看。但在还没看以前你们不要生气,不要骂我。因为这样的东西,只不过反应了遗传和环境的问题而已。”这小孩子能想出这样的借口,他的遗传是相当不错的。当然,如果学生不努力学习功课,就必须对自己的差成绩负最大的责任。不过,刚才提到环境的问题却有一些道理。因为古今中外有许多教育家、思想家都一致认为人类的成长环境,是造成不同人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家庭角度而言,家庭不仅是生育人的地方,更是塑造人的地方。有一位心理学家说:“如果你把孩子从一生下来就交给我抚养,我就有办法使他六年后变成某种类型的人。”拿破仑说:“孩子的命运是父母创造的。”一位智者也曾经这样讲过:“父母对儿女的影响可以到这样的程度:可以影响他是否上天堂,或者下地狱。”可见,父母的教养可以左右儿女的一生。 从社会角度而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中,孩子每天接触的是千奇百怪的花花世界,听到的是日新月异的思想。小学生如此,大学生更是如此。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明辨真伪、择善弃恶、“出污泥而不染”?我还记得几年前的某一天,在美国,有一小孩从托儿所回家,带着疑惑的语气问他的母亲:“妈妈!为什么人家有两个爸爸,我只有一个?为什么某某人的妈妈是男的,另外一个人的爸爸是女的?”可见,教育小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是父母当务之急。 我们策划“晨光教育儿女系列丛书”,意在汇集国内外知名专家的著作,务求集思广益,在教育儿女的课题上,为广大读者献上一份心意,敬请不吝赐教是盼。 池耀兴 晨光图书文化有限公司副总裁 自序 孩子是一个生命,生命的孕育和成长需要另一个生命的灌注与投入。孩子也像一件还未完成的艺术品,需要一个眼光独到的雕塑家花时间去观察、欣赏、研究、揣摩,然后一刀一斧地去雕琢完成。 中国人教养儿女几千年来累积的经验是:“玉不琢,不成器。”但在这个崇尚“速成”的时代,许多人觉得这个观念已经落伍了。正如许多复制仿造的艺术品,今天许多孩子也在电视、游戏公司、托儿所、菲佣等非人化与代母化的过程下大量生产。 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前一半是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长大,而后一半却受西方教育的影响。 我深深体会到传统中国文化的智慧,不能全部遗弃;而西方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也不能照单全收。如何在两个文化的夹缝中取长补短,把超越文化的《圣经》原则应用在教养儿女的过程中,是我最大的心愿。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写书,因为自知不是写书的材料。但在涤然女士的鼓励下,这几年在《导向》杂志的“父母锦囊”专栏中陆续发表一些文章,常有读者来信要求早日出书,以飨大众。我也从来不觉得自己在教养孩子的功课上已经成功,(成功与否,最少要等上三代才看得出来!)但是,每次在一些公开讲座或私下聊天中,一再听到下列的回应:“如果我早十年能够听到你的教导,就好了。”或者“如果我早几年就认识你,那么我的许多错误就可以避免。”有一次,一位父亲对我说:“你所说的‘错误’,我都犯了,现在我要重新开始。”这些回应,就成为我出这本书的最大动机。另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也盼望我的经验,不管成功或失败,能早一刻成为一些父母们的提醒与帮助。 以上种种就成为我一鼓作气要出这本书的动力。 我在这里要特别谢谢我在台湾结交的五位金兰知己对我不断的支持与代祷。还有几位香港文字艺术界朋友的帮忙:罗国彦杰出的封面设计,何盛华认真的校对以及许朝英社长的鼎力支持。更要感谢我丈夫清泰对我“写作”恩赐的发掘以及他自始至终的支持与鼓励。也谢谢三个孩子(妮雅、舒亚与醒亚)给我机会学习如何做雕琢的工夫。最后,要感谢赐给我孩子生命,并且与我同工的最伟大的雕琢者——上帝。 竹君脱稿于加州柏城 书评(媒体评论) “看完这本书的人,特别是身为人母的女性,没有办法不对自己的角色重新予以检讨和界定。这本书的另外一个特色是:理论少、实例多;不唱高调、落实生活。每一章背后,还有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做小组讨论之用。……盼望这本书能让更多的母亲重新得力,喜乐地建立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邱清泰博士(美国婚姻家庭辅导专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