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内容包括有两大部分:《茶经》和《续茶经》。《茶经》是唐朝陆羽所作,《续茶经》是清朝陆延灿按照《茶经》的体例编辑成册的。全书内容涉及有茶叶采制的用具;茶叶的采制;煮茶的用具;煮茶的方法;茶的饮用;茶的历史记载;茶的产区等十个门类。内容丰富,比较系统,便于操作,深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对饮茶习俗的普及产生了深远影响。
《茶经》是我国唐代流传至今的一本有关种茶、制茶和品茶的著作。它的作者是著名的茶僧陆羽。
陆羽(733—8()4)字鸿渐,号桑学翁,唐代中叶生于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一说湖北钟祥),一生淡泊名利,隐逸山林,闭户写书,不愿做官。但是他酷爱饮茶,曾广游天下名山大川,品尝各地所产茶叶和水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个人心得体会,撰写出有关茶叶和茶事的专著《茶经》三卷。这本书全面介绍和论述了茶的源;茶叶采制的用具;茶叶的采制;煮茶的用具;煮茶的方法;茶的饮用;茶的历史记载;茶的产区等十个门类。内容丰富,比较系统,便于操作,深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对饮茶习俗的普及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陆羽因此也被人们尊称为茶圣,受到焚香礼拜。
唐代以后,有关茶事、茶道之作相继出现,据说多达百余种,除宋代蔡襄的《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论茶》、明代顾元庆的《茶谱》等外,许多茶书均已湮没无传。清代江苏嘉定人陆廷灿,曾任福建崇安知县。公务之余,热心茶事。鉴于在陆羽之后千余年间茶叶的制作和烹饮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茶叶的产区也多有不同,对于茶事及其发展,应有新作予以记载和论述,于是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从唐、宋、元、明直到清代的有关资料,按照《茶经》的体例,摘要编辑成册,定名为《续茶经》问世。此书收罗宏富,并有考辨,《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一一订定补辑,颇切实用”。另外,从书中还可以窥见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贡献。书名虽云为“续”作,实际上是一本独具特色的专著。
南朝宋鲍昭的妹妹撰写了一篇《香茗赋》。
南齐世祖武皇帝的遗诏说:我死后,在我的灵座上千万不要放置杀牺作为祭品,摆点饼果、茶水、干饭、酒、干肉就行了。
南朝梁刘孝绰《谢晋安王饷米等启》说:李孟孙带来了你的教旨,还赏给我一些米、酒、瓜、笋、菹、脯、鲜、茗八种食品。酒的气味芳香,味道很醇厚,可以比得上新成、云松的美酒。那水边刚刚长出的竹笋,赛过菖荇之类的珍馐。边疆地区出产的肥壮的瓜菜,简直超过了一些极为精美的食物。裹着的驴干肉,此茅草捆着的野獐子肉要鲜美得多。喂养在盆里的河鲤,和你的腌鱼一比,就逊色不少。送来的大米,晶莹润华,每一粒就像美玉。赠给的茶茗,饮用了就如同吃饭一样有益于身体。看了腌肉的颜色,可以使人联想到柑子的那种美味来。有了你惠赐的这些东西,即使我远行千里,享用起来,也绰绰有余。你的大德,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P53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饮食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我国饮食的考究、烹调技术的精湛是举世闻名的。今天重新审视这些文化瑰宝,可以看到,我们的前人,不仅重视饮食的精美、细致、可口,而且更加重视饮食中的医理、保健、营养和食物的属性、功能,具有强烈的科学意识和独到的科学见解,这无疑是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在人们对身体健康和饮食调理的自我意识愈来愈强的今天,学习和继承这一部分文化遗产,自然就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编辑《中国饮食文化》丛书,旨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古为今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我们的前人也会有一些不符合现代科学或违背科学的说法,个别地方甚至还有一些迷信色彩,我们应当本着“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原则予以认识和鉴别。希望这套丛书能给这个方面的工作者和爱好者打开一扇历史文化的窗口,拓宽视野,提供资料,增加知识。
这套丛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得到三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马静怡同志的热情帮助,在此谨致谢忱。
限于水平,这套丛书尚有诸多不足之处,未能尽善,望专家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刘筑琴
二00四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