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楼心解--读红楼梦随笔(插图典藏本)
分类
作者 俞平伯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代红学大师俞平伯的传世之作。俞平伯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代表人物,本书收集了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之外最重要的红学作品。作者谈红楼梦,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既有扎实的考证,又有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点评,是一代红学研究的范本。

内容推荐

俞平伯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代表人物,其《红楼梦辨》于1923年初版,50年代初增订再版时改名《红楼梦研究》,是该派的代表作之一。在1954年的“红学大批判”运动中,俞平伯及其著作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也使他家喻户晓、扬名海内外。

本书收集了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之外最重要的红学作品,《读<红楼梦>随笔》写于大批判前夕,曾在香港《大公报》连载,但从未出过单行本,《乐知儿语说<红楼>》、《“旧时月色”》等文则是他历尽劫难之后晚年的总结性成果。作者谈红楼梦,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既有扎实的考证,又有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点评,不愧为一代红学研究的范本。

目录

前言/002

一 《红楼梦》的传统性/003

二 它的独创性/005

三 著书的情况/009

四 《红楼梦》与其他古典文艺//014

五 宁国公的四个儿子/017

六 大观园地点问题/024

七 天齐庙与东岳庙/027

八 陆游诗与范成大诗/028

九 姬子/031

十 贾政/033

十一 贾赦/036

十二 送宫花与金陵十二钗/038

十三 宝玉为什么净喝稀的?/041

十四 曹雪芹卒于一七六三年/049

十五 刘姥姥吃茄子/051

十六 《临江仙》题词/053

十七 香芋/054

十八 贾瑞之病与秦可卿之病/056

十九 记郑西谛藏旧抄《红楼梦》残本两回/058

二十 增之一分则太长/061

二十一 减之一分则太短/062

二十二 《红楼梦》下半部的开始/064 

二十三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072

二十四 菂官药官薬官/075

二十五 宝玉喝汤/076

二十六 作者一七六0年的改笔/079

二十七 林黛玉谈诗讲错了/081

二十八 营雪芹画像/083

二十九 香菱地位的改变/084

三十 曹雪芹自比林黛玉/088

三十一 梨园装束/094

三十二 宝玉想跟二丫头去/095

三十三 谈《红楼梦》的回目/098

三十四 记吴藏残本(一)/133

三十五 记吴藏残本(二)/146

三十六 记嘉庆甲子本评语/149

三十七 有正本的妄改/170

三十八 再谈嘉庆本/174

《红楼梦》中关于“十二钗”的描写

一 总说/181

二 对宝钗黛玉的抑扬/186

三 晴雯与袭人/192

四 凤姐/213

五 丫鬟与女伶/222

乐知儿语说《红楼》

漫谈红学/244

红楼释名/249

从“开宗明义”来看《红楼梦》的二元论/257

空空道人十六字闲评释/259

漫说芙蓉花与潇湘子(外一章)/261

宗师的掌心(外三章)/263

甲戌本与脂砚斋/264

茄胙、茄鲞/267

七九年六月九日口占/270

泰可卿死封龙禁尉(外二章)/270

宝玉之三妻一爱人/271

“旧时月色”一九八0年五月二十六日

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书/276

评《好了歌》/277

索隐与自传说闲评/281

注释/285

编者后记/293

试读章节

就本书的作意,大观园中的女子都是聪明美丽的,故有怀念之情,传人之意,否则他就不必写“金陵十二钗”了。宝钗、黛玉为其中的领袖,自更不用说。但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综合这些性格的特点,她们不仅是两个类型而且是对立的;因此她们对所处环境所发生的反应便有了正反拗顺的不同,一个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一个是它的肖子宠儿。面对了这样的现实,在作者的笔下自不得不于双提并论中更分别地加以批判。这是本书的倾向性之一。书中对大观圆中的人物每有褒贬,以钗黛为首,却不限于钗黛。

作者借了抑扬褒贬进行批判,对于钗黛有所抑扬。其扬黛抑钗,他的意思原是鲜明的;因为是小说,不同于一般的论文传记,于是就有种种的艺术手法,少用直接的评论,多用间接的暗示,从含蓄微露,到叙而不议,以至于变化而似乎颠倒,对黛玉似抑,对宝钗反扬等等。虽经过这样曲折的表现,用了如第二回总评所谓“反逆隐回之笔”但始终不曾迷路失向,在二百年来的读者方面仍然达到了近黛而远钗,同情黛玉而不喜欢宝钗这类的预期效果,仿佛狮子滚绣球,露出浑身的解数来。而这些解数围绕一个中心在转,不离这“球”的前后左右也。

话虽如此,读者对作者之意,是否亦有误会处呢,我想恐也不免。他的生花之笔,随物寓形,“既因方而为硅,亦遇圆而成璧”,如黛玉直,《红楼梦》写法也因之而多直;宝钗曲,《红楼梦》写法也因而多曲。读者对宝钗的误会,也较之黛玉为多。且误会似有两种。其一种把作者的反语认作真话了,真以为宝钗好,过去评家也有个别如此的。其另一极端又把反语看得太重、太死板了,超过了这褒贬应有的限度。这两种情况,以第二种更容易发生。

《红楼梦》的许多笔墨,虽似平淡,却关于火候,关于尺寸。作者的写法真到了炉火纯青之候,又如古赋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也。褒贬抑扬都不难,难在怎样褒贬怎样抑扬,今传续书每若不误而实甚误,盖由于不曾掌握这火候与尺寸故耳。

P190-191

序言

《红楼梦》一名《石头记》,书只八十回没有写完,却不失为中国第一流长篇小说。它综合了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小说的特长,加上作者独特的才华,创辟的见解,发为沈博绝丽的文章。用口语来写小说到这样高的境界,可以说是空前的。书的开头说“真事隐去”仿佛有所影射,再说“假语村言”而所用笔法又深微隐曲,所以它出现于文坛,如万丈光芒的彗星一般,引起纷纷的议论,种种的猜详,大家戏呼为“红学”。这名称自然带一些顽笑性的。但为什么对别的小说都不发生,却对《红楼梦》便会有这样多的附会呢?其中也必有些原故。所以了解(《红楼梦》,说明《红楼梦》都很不容易,在这儿好像通了,到那边又会碰壁。本篇先就它的传统性、独创性和作者著书的情况粗略地叙说。

后记

新红学创始人之一俞平伯先生的《读<红楼梦>随笔》约写于1953年下半年至1954年4月,陆续发表于1954年1月1日至4月23日香港《大公报》上,未曾出版过单行本。

由上述写作与发表的年月可以看出,它正写于建国已四年之后,又正在他挨批之前。此时他正努力学习,提高认识,在早已修正错误的基础—已更进一步,想通过这《随笔》的写作与发表,来更好地提高自己。所以诸多观点都十分辩证,至今读来仍十分令人信服。尤其《前言》与前三则,可谓是整个《随笔》的要领,更可看出他当时思想之一般。如他在第三则中这样写道:

没有写完的最大遗憾在什么地方呢?正因为没有完篇,那象征性的“风月宝鉴”还正悬着,不能够像预期完全翻过身来。这个影响未免就太大了。正照镜子的毛病原不能都推在二百年读者的身上,作品的自身至少要负一半的责任。惟其如此,更容易引起误解。反对这书的看作诲淫的黄色书籍,要烧毁它。赞成这书的,发生了“红迷”,天天躺在床上看。对待的态度似笼对相反,错误的性质却完全相同。都正看了这书,作者再三说,必须反看。他将在后回书中把它翻过身来,可惜这愿望始终没圆满。到了今日,谁能借大荒山的顽石补完这残缺的天呢。

这段话既通灵又切实。之所以红学有永远争论不完的无数问题,其根源之一也正在此。然而平伯先生又是怎样对待的呢?接着一段写道:

我们对这未完之作觉得加倍的爱惜,读书的时候又必须格外的小心,才对得起这样好书。我们应该用历史的观点还它的庐山真面,进一步用进步的文艺理论来分析批判它,使它更容易为人民所接受,同时减少它流弊的发生。考证研究的工作都配合着这总目的来活动。我们必须对我们的伟大的文学天才负责,我们必须对广大的人民负责。

由此不难看出,平伯先生此时还正准备进一步在红学研究的道路上继续奋斗下去。而此时等待着他的,却是一场急风暴雨式的大批判运动。也正因此,他的红学研究活动,几乎到此就画了句号。这部《随笔》之所以一直没有单行出版,原因也正在此吧。如若不遭批,或许他会继续写下去,出版后他还会不断修改与订正,……现在说这些,当然都是多余的。

现在距当时已过了半个多世纪,重读这部《随笔》,依然感到它博大精深。虽不无值得修订之处,而大体上仍完好。仍可把它当作平伯先生的一部极有见地的红学著作来读。

乘此出版插图本之机缘,将他此后写的一些红学文章一并附入,而书名不改,我想,这不会影响与有损原貌,只会丰富之。尤其晚年的几篇文章,也是除了收人《俞平伯全集》之外,另处难觅,附人这插图本,则更为读者提供了方便。

有关《乐知儿语说<红楼>》,还必须再说几句。

《乐知儿语说<红楼>》是连《俞平伯论红楼梦》都未曾收入的文字,只有在他身后编《俞平伯全集》的时候才被收入。它是晚年最坦然的反思。有些想法与观点,似乎看来有些离奇,但却是发自一位老人的肺腑之言,一位后半辈子对红学讳莫如深的红学家的肺腑之言。行文依然十分辩证而通达,而境界更加坦然而超脱了。我想,大家在通读《随笔》之后,一气读完附录,直至《乐知儿语说<红楼>》,定会对《随笔》体会更深。

2005.4.14,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