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福克纳随笔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威廉·福克纳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福克纳是美国最有影响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这部文集的初版一九六六年一月七日由兰登书屋出版。新版中加进了一九二○、一九二一和一九二二年福克纳为密西西比大学学生报纸《密西西比人》所写的六篇书评。收录了福克纳所有成熟的文章、演说词、书评、序言以及有意公开发表的信函。大多数的篇页是他创作后期的产物,其中许多反映了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有所增强的公众人物的责任感。

内容推荐

本文集收录福克纳所有成熟的文章、演说词、书评、序言以及有意公开发表的信函。大多数的篇页是他创作后期的产物,其中许多反映了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有所增强的公众人物的责任感。虽然有些文章为了金钱上的需要不得不在限期之内赶出,却绝非草草写成的应景作品。对于觉得自己没有兴趣的题目或是他认为不能很好完成的任务,他是绝不接受的。

从这本非小说性顷的文集的每一个篇页,部可以窥见作为艺术家以及怍为人的福克纳的某个方面。这些篇页,在向我们显示出这位极其热诚、异常复杂、非常隐秘的作家在职业生涯的岳四十年愿意向公众揭示的耶些部分的同时,也使我们得以更进一步地了解他的为人与他的作品。

目录

前言

志谢

初版前言

随笔、演说词及公开信

一 随笔

记舍伍德·安德森

密西西比

作客新英格兰印象

一个傻瓜在林克沙德

肯塔基:五月,星期六

论隐私权

日本印象

致日本青年

致北方一位编辑的信

论恐惧

致黑人种族领袖们的一封信

阿尔贝·加缪

二 演说词

在卡罗琳·巴尔大妈葬仪上的布道词(二月四日)

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说词

对密大附属高中毕业班所作的演讲

接受荣誉团勋章时的演说

在三角洲会议上的发言

对松林庄园初级大学毕业班所作的演讲

接受全国图书奖的小说奖时的答词

在南方历史协会上的讲话

接受雅典科学院银质奖章时的演说词

在美国艺术文学学院向约翰·多斯·帕索斯颁发小说

金质奖章时的演说词

向弗吉尼亚大学的拉文、杰斐逊与0DK学会所作的演讲

向弗吉尼亚大学英语俱乐部所作的演讲

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全国委员会所作的演讲

在接受小说金质奖章时对美国艺术文学学院所作的演讲

三 序言

《舍伍德·安德森与其他著名的克里奥尔人》前言

现代文库版《圣殿》序言

《福克纳读本》前言

四 书评

评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的《归来》

评吉米·柯林斯的《试机飞行员》

评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五 公开信

致《芝加哥论坛报》书评版编辑

致美国作家联盟主席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他生前的名字是皮特”

致《奥克斯福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美国艺术文学学院秘书

“致奥克斯福选民”

致《奥克斯福鹰报》编辑

致《时代》周刊编辑

为威利·麦基一案对报界所作的声明

致《纽约时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纽约时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关于埃米特·梯尔案件

致《生活》周刊编辑

致《报道者》编辑

致《时代》周刊编辑

致《时代》周刊编辑

致《纽约时报》编辑

致《时代》周刊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纽约时报》编辑

[启事]

启事

致《纽约时报》编辑

新版增补内容

六 散文

诗歌,旧作与初始之作:一个发展历程

论批评

舍伍德·安德森

文学与战争

那么现在该干什么了呢

关于《坟墓里的旗帜》的创作、编辑与删节

麦克·格里德的儿子

关于《寓言》的一点说明

七 演说词

在卡罗琳·巴尔大妈葬仪上的布道词(二月五日)

在文化自由大会上的讲话

在美国文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接受安德烈·贝洛奖时的讲话

在市立剧场的讲话

八 序言

《喧哗与骚动》前言两篇

对《附录:一六九九年至一九四五年康普生一家》的

前言式的说明

九 书评与剧评

评W·A·帕西的《在四月里有一次》

评康拉德·艾肯的《转弯与电影》

评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的《独幕剧:返始咏

叹调》

美国戏剧:尤金·奥尼尔

美国戏剧:抑制种种

评约瑟夫·赫格希默的《林达·康顿》、《辛西雷娅》

和《亮丽的披巾》

评约翰·考柏·波伊斯的《德克达姆》

评吉米·柯林斯的《试机飞行员》(未经删节本)

十 公开信

致新奥尔良《新闻报》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为詹姆斯·汉利《在黑暗中的人》所写的推荐语

为推荐促销事致克利夫顿·卡思伯特函

刊登于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的分类广告

拉斐特县第二次世界大战阵亡者纪念碑铭文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为格雷厄姆·格林《恋情的终结》所写的推荐语

一九五七年九月十五日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

编辑信函的草稿

遗嘱管理人告示

关于编者

译后记

试读章节

记舍伍德·安德森。

那是在新奥尔良,有好几个月,我们总是边走边聊,不然就是安德森聊,我听。有一天,我发现他坐在杰克逊广场的一张长凳上,独自发笑。我的印象是他这样已经有好一阵了,就一个人坐在长凳上暗自发笑。这不是我们经常碰头的地方。我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地方。他住在广场北边,我们事先并没有特别约好,我中午吃过一些东西之后,知道他准也吃完午饭了,我就朝广场的方向走去,如果没有见到他已经在散步或是坐在广场某处,我就干脆在能看见他家门口的街沿石上坐下来,一直等到他穿着他那身鲜艳的、一半像赛马骑手一半像穷艺术家穿的衣服,从家里走出来。

这一次他已经坐在长凳上暗自笑开了。他立刻告诉我这是怎么一回事:一个梦,昨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牵了一匹马在乡间路上走了许多里路,他想用这匹马换来一个夜晚的睡眠——并不是光换能睡一个夜晚的一张床,而是睡眠本身;现在有我在听了,他就从这里编开了,添枝又加叶,把它编成一件艺术品,用他写所有的作品时的那种哕嗦得(这个故事似乎有点把握不定,实则不然:它是在探索,在寻求)几乎折磨人的耐心与谦卑在编,我在听可是连一个字都不相信:根本不相信那是人睡着的时候做的一个梦。因为我知道得很清楚。我知道那是他凭空想出来的,他编造的;大部分或至少有一些是我在那儿看着他听着他的时候现编的。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非得要说,至少是需要去说那是一个梦,为什么非得把梦和睡眠扯上关系不可,但是我知道。这是因为他已经把他的整个一生都写成了一件轶事或者说一个寓言:那匹马(起先是匹赛马,可是现在又变成了一匹干活的马,有犁,有车,有鞍,身强力壮,却缺少有文字记录的家谱)代表着那片广袤、富饶、强有力而又柔顺的密西西比河谷,代表着他自己的美国,而穿着扎眼的蓝色赛马衬衫、打着有朱红斑点的温莎领巾的他,正在以幽默、耐心和谦恭的姿态,不过主要还是耐心和谦恭的姿态,建议以此来换得他自己实现那个写出纯粹、完美、坚实、源源不绝的作品与成就的梦想,而他的《俄亥俄州的瓦恩斯堡镇》和《鸡蛋的胜利》正是这样的征兆和象征。

他自己是永远也不会说这样的话,用语言来这样表达的。他甚至可能永远也认识不到这一点,要是我打算向他点明,他肯定会加以否认,态度说不定还很激烈。但这并不足以说明这个看法可能是不正确的,也不足以说明不管这看法本身正确与否,他的不信是有道理的。事实上,正不正确,他信还是不信,这都关系不大。他肯定会加以否认,其出发点恰好是他性格中的大悲剧。他希望别人取笑他,嘲弄他。他希望在地位、成就、机智以及别的任何方面都无法与他比肩的人能使他显得愚蠢可笑。

这就是为什么对他所写的每一篇东西他都如此孜孜砣石=乞、不厌其烦和不知疲倦地下功夫的原因。这好像是他在对自己说:“这至少是、将是、必定是无懈可击的。”仿佛他写作甚至都不是出于那种耗费精力、永不休止、难以餍足的对荣誉的渴望(为了这样的荣誉,任何一个正常的艺术家都不惜消灭自己年迈的母亲),而是为了对他来说是更加重要更加迫切的东西:甚至还不是为了不值一提的真理,而是为了完美,为了无与伦比的完美。他没有麦尔维尔的力度与冲劲,麦尔维尔是他的祖父;也没有马克·吐温对生活的旺盛的幽默感,马克·吐温是他的父亲;他也没有他的兄长德莱塞对种种细微差别的粗暴的蔑视。他的特点是追求精确,在有限的词汇范围之内力图选用最恰当的词句,他内心对简朴有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他要把词与句都像挤牛奶一样挤得干干净净,总是力图要穿透到思想的最深的核心里去。他在这上面费了那么大的力气,到最后他的作品里剩下的只有风格了——风格成了一种目的而不是手段。接下去他很快又相信,只要他竭力使这种风格纯粹、不走样、不变化与不受污染,它所包含的内涵就必定是第一流的——无法不是第一流的,他自己因而也必定是第一流的。

在他一生中的这个时期,他无论如何得相信这一点。他的母亲曾是一个契约女奴,他的父亲是一个临时工;这样的背景使他明白,他所得到的安全与物质上成功的总和是,也必然是生活的答案与目的。可是他在中年以后放弃了这一切,舍弃与抛弃了这一切,他当时的年龄比作出献身艺术与写作的决定时的大多数人的年龄都要大得多。可是当他作出这样的决定时,他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只有一两部作品的人。他必须相信:只要他努力使自己的风格纯而又纯,那么这种风格的内涵也必定是纯而又纯、最为优秀的。这就是他必须要捍卫自己风格的原因。这就是他因为海明威写了《春潮》而感到不快与愤怒的原因,也是他对我稍感不满的原因,之所以程度稍轻是因为我的错误不是写了一整本书而是仅仅出版了一本自己印刷、自己发行的小书,在我们这个新奥尔良的小圈子之外不会有多少人能看到或听说过这本书,这是一本斯普拉特林的漫画集,书名我们叫做《舍伍德·安德森与其他著名的克里奥尔人》,我给这本书写了一篇序言,用的是安德森的初级读本式的风格。我们俩——我指的是海明威与我——谁也不可能损害、嘲弄他的作品本身。可是我们使得他的风格显得可笑;那是在他写完《邪恶的笑声》之后,他已经到了应该搁笔的阶段,他却在不惜一切代价地保卫自己的那种风格,因为时至今日,他内心也必定已经知道,除了这件东西之外,他别的什么也没有了。

这是一种纯而又纯的精确,或者说是一种精而又精的纯粹,随你怎么说都行。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他是一个滥情主义者,在如何看待他们的问题上往往不正确。他相信人民,但是好像仅仅在理论上如此。他对他们已经作了最坏的打算,虽则每一次他还要重新准备感到失望,准备受到伤害,好像这样的事以前没有发生过似的,好像他能真正相信可以相处的人唯有他自己笔底下创造出来的那些人物,是他自己探索地做着的梦里的虚构品与象征物。在他的作品里,他有时是一个滥情主义者(莎士比亚有时候也是如此),可他从来不是一个掺假的人。他从来不语焉不详,从来不庸俗化,从来不走捷径;从来都是怀着一种谦卑,甚至是一种宗教般虔诚的态度来对待写作,以一种几乎让人怜悯的至诚、忍耐、甘愿臣服和自我牺牲的态度来对待写作。他仇视下笔千言;如果人家写得很快,他认为里面准保掺假。他有一次告诉我:“你有太多的才能。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写出东西来,而且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如果你不小心,你会什么也写不成的。”在那些下午,我们总是一起在旧城区散步,我听,他讲,对我或是对别人——我们在街上、码头上任何地方遇到的任何人,或是晚上坐在什么地方共对一瓶酒,他在我的小小配合之下幻想出牵着马的睡不着的人那一类稀奇古怪的角色。其中的一个据他说是安德鲁·杰克逊的后裔,查尔梅特战役之后就留在了路易斯安那州的沼泽地带,再也不是半马半鳄鱼,现在成了半人半羊后来又成了一半是鲨鱼,它——我的意思是整个故事——到头来变得那么古怪又是(至少我们是这样想的)那么有趣,我们决定把它写下来,用相互通信的方式,就仿佛是一支动物考察队的两个暂时分开的队员。我把他写的第一封信的回信交给他。他读了之后说:

“你自己满意吗?”

我说:“怎么啦?”

“你对这封回信满意不满意?”

“为什么不满意?”我说。“这封信里没说的我可以放在下一封信里说。”这时候我明白他心里相当不高兴了:他变得态度生硬、严峻,几乎都要发火了。他说:

“要么把它扔掉,咱们不进行下去了,要么把它拿回去重写。”我接过了信。我足足写了三天才重新交给他。他再次读了,读得很慢,像他素常的那样,这以后他说:“现在你满意了吗?”

P3-7

序言

威廉·福克纳曾经打算出一本叫《美国梦》的散文集,里面包括五到六篇互有关联的文章。可是他仅仅写出两篇,即《论隐私权》和《论恐惧》,分别作于一九五五年与一九五六年。显然他从未考虑过出一本内容更繁杂一些的自己的散文集,虽然在写作事业的后半阶段他写出了一些这种形式的自己的最佳作品。看来,如果他同意或帮助别人编这样的一部集子,那必定会是比较精选的,要比现在出版的这部规模小些,主题更集中一些。可是由于无法得知他的指导思想,看来,现在最好的做法就是使它成为一部福克纳成熟时期非小说性散文的、包容尽可能齐全的集子了。

这里没有收进福克纳还是一个学生与诗艺学徒时所写的最早的文学性散文和书评,也未收少数片断性的与尚未发表的“公开信”。在上述的作品之外,本文集收录福克纳所有成熟的文章、演说词、书评、序言以及有意公开发表的信函。大多数的篇页是他创作后期的产物,其中许多反映了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有所增强的公众人物的责任感。虽然有些文章为了金钱上的需要不得不在限期之内赶出,却绝非草草写成的应景作品。对于觉得自己没有兴趣的题目或是他认为不能很好完成的任务,他是绝不接受的。

詹姆斯·B·梅里韦瑟

后记

译者所译的这本书原文名字为Essays,Speeches&PublicLetters,由兰登书屋出版于二○○四年,编者为美国福克纳研究者詹姆斯·B·梅里韦瑟。这位先生,译者倒有幸不止一次见过并交谈过,还蒙他将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尚未出版的《<押沙龙,押沙龙!>注释》惠寄,供译者翻译那部小说时参考。这次翻译他精心编成并又加修订的《福克纳随笔》,也算是兼带表示对他的谢意吧。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与重要意义,原编者已在书前的两篇序言中作了交代,译者就不重复了。译者近年原本只想以“诗酒自娱”,打发岁月,不再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在约稿者的劝说之下,仍然未能抵挡住诱惑,为此又付出整整一年的“errort and endurante”,真有点像是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中与火和水搏斗的本德仑那一家人了。书中内容,与当时种族、政治、文化牵扯甚多。译者虽然也大体上算是同时代人,但是对国外的具体情况,毕竟隔了一层,所以翻译时仍感到困难不少。而且有些文章里,福克纳一本正经讲自由、民主的大道理。那些法学著作式的句子长而又长,委实不好对付。不过,综览全书,其中仍有不少至今不觉过时,读来尚觉熠熠生辉的好文章。在表现多种文体与风格上面,福克纳也充分显示出了他的才华。对于喜爱福克纳作品并想更深入了解他的为人与为文情况的人来说,这应该说是一部不可缺少的书。译者奋蹄拖轭,一贾余勇将其适译出来,应该还是件有点益处的事吧。

本书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研基金资助,特此表示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19: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