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河夫是19世纪末俄国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他的小说短小精悍,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套中人》极为深刻地揭示了那个社会对于人性的压迫与戕害。“套中人”别里科夫既是那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同时也是那个吞没一切新鲜事物的黑暗环境的象征。这是契诃夫对那个吃人社会提出的最为严厉的指控。
本书收录的32篇作品跨越契诃夫不同的创作阶段,力求全面展现其短篇小说的艺术风貌。契诃夫的短篇创作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1880年,终于1886年,作品多以笔名契洪特(Antosha Chekhonte)署名,故又可称之为“契洪特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886年到1892年发表《第六病室》为止,《第六病室》是契诃夫创作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转折点。从1892年到1903年的辞世之作《未婚妻》可归纳为其小说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他艺术创作活动的顶峰时期。
套中人
在米罗诺西茨科耶夫村的尽头,误了时辰的猎人在村长普罗科菲的谷仓里过夜。他们就两个人:兽医伊万·伊万诺维奇和中学教师布尔金。伊万·伊万诺维奇有个非常奇怪的双姓——契木沙一希马拉依斯基,这姓一点也不适合他,全省上下,人们就只叫他伊万·伊万诺维奇。他住在城郊的一个育马场,这会儿出来打猎,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中学教师布尔金每年夏天都住在P伯爵家,这些年来对这个地区已经了如指掌了。
他们没有睡觉。伊万·伊万诺维奇高高瘦瘦,年纪挺大,留着长长的胡子,他坐在门外,在月光下抽着烟斗。布尔金躺在一个干草堆里,在黑暗中看不见他。
他们讲着各种各样的故事。除了其他事情,他们还谈到村长的妻子玛芙拉。她身体健康,也不愚蠢,可是从没走出过她家乡的村子,一生中从没见过城市或铁路,最近10年一直坐在炉灶边,只有晚上出门到街上走走。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布尔金说,“世上有许多人,生性孤僻,像寄居蟹或蜗牛一样极力缩进自己的壳里。这也许是一种返祖现象,回到人类的祖先还不是群居动物而是独自住在洞穴的时代,或者也许只是人类性格的一种——谁知道呢?我不是搞自然科学的,这类问题不关我的事;我只是想说像玛芙拉这样的人没什么稀奇。没有必要往远处看,两个月前,我的同事——希腊语教师别里科夫在我们城里去世了。你肯定听说过他。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即使在最晴朗的天气他也穿着套鞋和暖和的棉衣,带着雨伞。
P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