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国家的百年故事集,全书分童话的年代、春天里的故事、纪念死于海上和将要死于海上的人们、没有业绩的英雄时代、离土与返乡、知识与权力结盟、在场与缺席、破碎的时空、中国现代社会概览、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三种困境与两种权力几个部分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现代性的具体表现、政治人物及知识精英对中国发展的作用问题等给予了特别重视。本书适合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参考学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理性的周围(我们这100年)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周海林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国家的百年故事集,全书分童话的年代、春天里的故事、纪念死于海上和将要死于海上的人们、没有业绩的英雄时代、离土与返乡、知识与权力结盟、在场与缺席、破碎的时空、中国现代社会概览、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三种困境与两种权力几个部分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现代性的具体表现、政治人物及知识精英对中国发展的作用问题等给予了特别重视。本书适合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参考学习 内容推荐 本书对中国过去的历史用现代性的视角进行了深层的审视。作者采用叙论结合的手法,从纵向和横向叙述了中国过去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现代性的具体表现、政治人物及知识精英对中国发展的作用问题等给予了特别重视。全书视角独特,语言优美,论述深刻,适合于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和历史学研究人员及大学生、研究生阅读。 目录 一 童话的年代:1949~1978年 1.单一性的主宰 2.狂妄与无羁:集体理性的极致 3.破坏理想:自反性的现代运动 4.无根基的社会:反复的思想运动 5.浮士德式的发展模型 二 春天里的故事 1.资本的逻辑与制度的旋律 2.刀尖上的舞蹈 3.落荒而逃的流浪先驱 4.断裂或者灵魂飘逸 三 纪念死于海上和将要死于海上的人们:悲剧的诞生 1.政治命运——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2.知识精英——鲁迅、钱钟书 3.绚丽的平常 4.美丽的悲剧 四 没有业绩的英雄时代:有名者的故事 五 离土与返乡:无名者的故事 1.普遍的冷漠:城市 2.遗弃和经受改造之地:乡村 3.寻找名字的地带:无名者的故事 六 知识与权力结盟:理性的独舞 1.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科学世界 2.权力为何需要知识 3.知识是如何获取权力的 4.权力和知识的联姻意味着什么 七 在场与缺席:看不见的行进过程 1.权力的在场,人的缺席 2.物质的在场,精神的缺席 3.欲望的在场,大自然的缺席 4.道德哲学与“他者”的生成:传统的视角 5.“你、我”两个人的世界:现代的视角 八 破碎的时空 1.时间的断裂 2.空间的破碎 3.市场的统治 九 中国现代社会概览 1.西方现代社会的三件大事、特点和问题 2.中国的现代社会与现代化 十 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三种困境与两种权力 ——对秩序、技术、权力和道德的一种解释 1.秩序的困境 2.技术的困境 3.道德选择的困境 4.无责任的权力 5.流动的权力 6.生产穷人 7.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单一性的主宰 秩序的单一性和纯洁性是童话故事的基本特色。蓝色的天空、白雪覆盖的大地衬托着枯萎的古树、清一色单调的衣着、步伐一致的行进,这既是童话故事的天然背景,也是我们当时社会的一种真实写照。在故事的延展过程中,有恐惧的情节、也有欢呼的场景。故事的主人公,白天是英雄,黑夜是幽灵,穿梭在丛林和荒野中。 这既是一个没有激情的年代,也是激情狂奔的年代。个体的激情被集体的狂热所取代,我们甚至不知道那集体性的激情是如何形成。作为个人肉体和灵魂存在的基本激情被集体的激情洪流所吞噬,剩下的是个体无法理解的、不知道从何而升起的激情狂奔。当一个人的感官感觉被窒息的时候,人们只能从信仰中攫取激情,即来自黑暗的、语言无法到达的那种圣地的无名感情。我们知道,在宗教信仰里,人类的生存空间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空间,即我们能够凭借感觉感知的大地、硕大的天空,与我们的喜、怒、哀、乐息息相关的住所;另一种是圣化空间,即被指定为由上帝或者真主确定的、让人可以到达彼岸的圣地,如耶路撒冷、天坛、寺庙和教堂等。圣地既可以实化,也可以虚化;也就是说,可以虚化成只存在于人的内心的空间,人无法用肉眼见到,但可以凭借冥想和沉思感应到。 这种景象使我们实际的现代化过程在单调中充满怪异的气息;简单地说,一种食物变味时散发的令人窒息、音乐走调时发出的刺耳难忍的感官气息。那种作为西方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情调,被我们称作为不健康的、低俗的、阻碍现代化过程的感官敌人。于是,爱情、家庭等人际关系为一种强大的组织关系所震慑,人与自我、人与人的关系也被人与国家的关系、人与集体理想的关系所取代。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好像是战场上的一群士兵,保持高度的警惕,随时防范进攻的敌人并进行强力反击。只不过这里的敌人不是可见的、与自己模样一致的具体的人,而是内心里随时可能出现的个人私欲、旧社会曾经存在过的并随时可能再次出现的各种不健康的人际关系。个人的生活世界完全被集体的生产性实践以及日常的政治实践所统治。人不是生活在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情感世界里,而是生活在步调一致的政治氛围中。 人们在文化传递、社会秩序构成以及通过相互沟通而产生的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所形成的生活世界,在这样一种由单纯政治统治的社会里已经失去了意义;原本应该由生活世界提供的价值观念、约定俗成的符号以及人文性的互动已经被单一的政治符号、与个人生存毫无联系的集体理想所替代。由于生活世界的政治化,人的意识的各种潜在的对错标准、对权威和神圣事物的崇拜和尊奉等一概被政治理性上的对错所取代。人们不再是依赖于自我感觉、各种实际的生存需要来确定每天的生活,而是依赖于一种政治标准、简单的相互监视所形成的压力过活。在很大程度上,个人的行为是受着一个“非个人化”的组织和规则支配着的。慢慢地,人们开始习惯了这种简单的、充满恐怖的童话生活。以往社会里所确认的宇宙意义、人在世界的定位以及对个人而言可能存在的价值,对这个童话年代的人们来说,已经烟消云散。 2.狂妄与无羁:集体理性的极致 欲望是人的本性之中最本性的,贯穿了人的整个历史。欲望的社会表现形式为自私,一种与其他人的欲望相互矛盾的冲突。自人类组成社会以来,社会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规范、压制着人的欲望,使其不至于影响社会的团结。压制的最完善形式是宗教的禁欲,通过放弃在世的欲望,人便可以达到彼岸的幸福。因此,宗教信仰在现代社会之前一直是社会的主导力量,人必须以此为参照活着,等待着彼岸世界的来临。 在西方现代社会开始的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人的欲望逐渐被重新当作生命的本质和一种潜在的创造性力量来看待。西方的整个现代化过程以“利益不会撒谎”之格言规范了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重塑了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则,并使得社会民主与个人自由有了合法性基础。也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让欲望、个人利益”得以存活以及有限制膨胀的机制,西方现代文明和现代化运动为世人接受。在这种“允许欲望和个人利益存在的”机制背后,是一整套价值标准、行为规则;依此,人们能够逻辑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统治社会的市场经济体系能够顺利地运转,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也有了畅通无阻的道路。 中国现代化的理想以及所采取的形式,一开始就是对人的欲望的否定,并把它当作阻碍现代化过程、需要被清除的人性的不幸。这一认识源自于马克思的思想,源自于他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以及形成的逻辑体系,并由此而推断出一种社会的理想——共产主义。由于有了这样一种本质性的规定,我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具有了与西方现代化过程完全不同的特征。每个人的欲望虽然都是社会中的微小事件,简单的相加却会形成一种巨大的欲望洪流,它既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基于这样一种判断,消除人的自私欲望就只能采取大的社会运动,之后,才能够建立一个没有私人欲望的共产主义世界。在1949年之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以及所设定的潜在目标,微小的个体便完全消失在庞大的集体目标之中。 后来发生的事情被政治、社会学家们统称作“左”的思想路线。这里无须去做太多的描述,因为这种方式和方法已经被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所否定。需要重新认定的是,知识作为现代化的重要因素、知识分子作为这一过程的重要成员,在这一时期同样未能很好地把握现代化过程的本质。他们通过一种夸张的形式,为理想的快速实现提供了许多依据。人们在反思“大跃进”的时候,可能更多地归罪于政治上的理想狂热,而忽视来自科学技术的论证作用。我们可能没有发现文献资料中,自然科学以及知识分子对“亩产万斤粮”支持性解释;也可能没有发现那些长期沉溺于抽象思维的学者,在对理想社会的描述时,对“人性可能无私”的支持性论证。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一些理性支撑,政治上的狂热才有了实际操作上的技术路线。即便是在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相互矛盾、个人的真实需要与实际发生的约束出现冲突时,政治家们也只能顺其已经形成的急流,迈着一步又一步的错误步伐,以至于最后不知道如何行走,显得有点像吉普林笔下的蜈蚣:它毫不费力地用一百只腿走路,有一天,一位喜欢阿谀奉迎的谄媚者开始称颂它,夸它的记忆力精妙无比,不会把第37只脚放在第85只脚前,或者把第52只脚放在第19只脚前……倒霉的蜈蚣因为这种无理性的自我意识,再也不会走路了。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有90%的经济仍然停留在古代。这种古代的经济基础曾自然地长出了一个古代的东方帝国。但这个旧的东方帝国已经衰弱、崩溃,没有荣耀、只有瓦砾,急促的呼声在每一个人心里回荡。毛泽东在诗词中写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号召中国人民:大干快上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鼓励广大劳动人民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一切都无不显露出这一代人的焦躁心境。 P4-8 序言 一百年,天文视角的一瞬间,生命史中的几秒钟,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一刹那。当它落到一个民族上时,可以是阳光灿烂、辉握得让人欲醉的白天,也可能是漫长泥泞、黑暗得让人无法呼吸的夜晚,让后来的历史学家兴奋而又不得安宁。然而,就是这一刹那,却成了我们人类个体的全部,它涵盖了生与死的全过程,也囊括了所有的喜乐与痛苦。它是那样的宽容,你可以提问也可以自言自语地回答,可以疯狂也可以安宁,它让你的意志力伸向时空的每一个角落。可它又是那样的吝啬和严厉,它既是你的全部也是你的仅有,而你无法获得更多。你必须在偶然和必然之问,在自由与受制之间,在拥有而又随时可能消失之间,去轻轻地触摸你的肉体和灵魂,记住自己又忘却自己。生命的意志力让你不断地创造,而自然的意志力却不经意地将其抹去;风尘扬起,是因为它想吹拂大地,消匿我们的足迹。为何要记住时间,这短短的一百年? 美国社会学家马歇尔·伯曼曾说:“成为现代的就是发现我们自己身处这样的境况中,它允诺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去经历冒险、强大、欢乐、成长和变化,但同时又摧毁我们所拥有、所知道和所是的一切。它把我们卷入这样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那儿有永恒的分裂和革新,抗争和矛盾,含混和痛楚。”其实,这不只是现代的状况,它是所有时期的人类状况。大自然从来没有太多的变化,它无视人的感觉和解释,来来往往的人们只不过是它身上承载的汗水,瞬间便飘逸在了无言的大气里。白天和黑夜的解释,它用月亮和日噬使其无力;四季分明的轮替却无法经受住太阳炙热的冲击;我们尊奉的所有律法,海啸与火山冲破了它的围栏,肆虐我们的肉体和灵魂。为何要记住空间,这狭窄的鸟笼? 我们踏着钢丝,飘在火山口的上空。这是一个奇迹,但又仅仅是一个微尘般无足轻重的事件。 后记 这是一本故事集,关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100年的一些故事:童话的或者现实的。在不经意之中,我们自己被编人到了这些故事之中。这些宏大的或者微小的故事,没有理论基础,也没有学理规范;只是一些有名者乐意说出、而无名者可能乐意倾听的故事。没有必要去争论,也没有必要去考证,它们只不过是一些无足轻重的个人感觉。每个人都有将近不到100年的时间,能够感觉、体验和想象出许多故事来。你若是一个有名者,定能说出许多其他的类似的故事。你若是无名者,也定能够看出其中的许多蹊跷,并为其中的故事情节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我们在幸福生活之中感觉到一种绝望,在绝望的尽头又模模糊糊地感觉到一种幸福就要来临,惶惶不可终日。 这些故事还没有说完,我们的这100年才过了一半,后来的人们一定还会补充许多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以及关于故事的故事。人的历史其实就是所讲述故事的事件序列。要是没有了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了发生故事的时间和地点,要是不能生活在故事里,人将如何能够活下去?福柯说,历史学其实是考古学,没有“连续”这一说法。这何尝不是在说关于故事的故事?像一个刚刚出门的孩童,无视周遭环境的恶劣以及自我毫无戒备的心态,冲向了人性的所有领域:审美的、道德的和宗教的丛林。它经历的创造性、破坏性的过程,现在回忆起来,既让人发笑也让人害怕。它拆除了许多障碍,又修建了许多人性的围栏,书写了许多历险的童话故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