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拥抱与决裂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马泰泉
出版社 长征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作者数年之功,完成的一部关于红军命运抗争与转折的纪实作品。它真实记述了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场惊心动魄的角逐与决斗,拥抱与决裂,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历史印证,每一段文字都让人訇然心动,其中披露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更令人深深震撼!同时它描述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部溅着血与泪的人类求生存的悲壮史诗!一部石破天惊的命运交响曲!

内容推荐

  本书以纪实文学的描述手法,向人们展现了张国焘如何由一名马列主义者蜕变为右倾机会主义者,其中披露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更是令人深思。如毛泽东的妻弟在毛尔盖被击毙,成为党内严酷斗争的牺牲品;廖承志靠一杆铁笔和一杆画笔保住自己脑袋没有“搬家”;为实现会师,毛泽东下了一个生死攸关的赌注……本书虽写史实,但具有较高的文学品位,对于有过亲身经历的老同志回忆历史,对于新一代年轻人了解历史,有着现实意义,是部值得品味的佳作。

目录

引章

斯诺的吟叹:张国焘是人是鬼?

第1章 杂谷脑·夹金山·达维镇

杂谷脑的主人

为会师,毛泽东下了一个生死攸关的赌注

原是一家人,不打不相识

第2章 懋功 抚边村

懋功相约,张“帅主”迟迟未到

欢迎式上,毛泽东斥责身边的战士:别羡慕那些马!

晚宴祝酒,周恩来比张国焘多出一个心眼

剪烛话旧,朱德的“骨架子”之说令张国焘惊叹!

第3章 两河口

平波静浪里风云际会

《前进》报载文,使张国焘击案大怒

彭德怀聂荣臻接到一个特殊“邀请”

寻找合点,毛泽东与张国焘潇洒散步

第4章 卓克基·杂谷脑·维谷河畔

毛泽东与周恩来话“西部探险”

中央慰问团陷入窘境

杂谷脑萦回着白雀园的冤魂

彭德怀与徐向前邂逅维谷河畔

第5章 芦花·芦花·芦花

病中的周恩来做出“禅让”

张国焘送彭德怀二百块大洋

毛泽东为徐向前颁发红星奖章

弥合裂痕之举

第6章 毛儿盖·沙窝寨

攻克松潘未遂

张闻天著文激怒陈昌浩

沙窝会议——张国焘视赴“鸿门宴”

兵分两路——未可预卜的历程

历史赋予毛儿盖另一种寓义

第7章 大草地·班佑·阿坝

北上无人区——萨格苏海

总政委悠闲垂钓,按兵不动

大饥馑威胁着红三军团

毛泽东又沉重地预感到一种不祥之兆

葛曲河涨水勾起张国焘南下主张

彭德怀提出要“先发制人”

深夜里,贺子珍低声呻吟

第8章 阿坝·班佑·巴西

分庭抗礼,张国焘发出“最后通蝶”

千钧一发,毛泽东巧施“脱身”之计

想南下的,请便;愿北上的,也请便;

无言诉说衷肠

决裂引起的狂怒与激悦

第9章 俄界·阿坝·腊子口·哈达铺

党中央在俄界批判张国焘

张国焘在阿坝声讨“毛、周、张、博”

林彪对杨成武说:我不要你的人头,我要腊子口!

中共历史上出现了另一个“中央”

哈达铺——命运的祥云

第10章 峨眉山·六盘山·百丈关·吴起镇

蒋介石悬赏缉拿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百丈关——一座放倒的里程碑

陕北也有悲剧

刘伯承与朱德密谈应急之变

第11章 甘孜·瓦窑堡·岷州

张国焘“急谋党内统一”,毛泽东哼吟“难得糊涂”

舆论攻势与变通之法

甘孜会师,张国焘请任弼时当“包公”

三过草地,张国焘与陈昌浩发生争执

西渡黄河,张国焘要在河西走廊另辟天下

函电交驰,毛泽东不容张国焘再搞“单干”

第12章 会宁·黄河渡口·河西走廊

大会师与大“会剿”

十万火急!!!毛泽东电示彭德怀:国焘有出凉州之意

周恩来荣任“迎接大使”,拉张国焘去陕北

西路军告危,毛泽东愿出高价“贿赂”马家军

第13章 保安·延安·西安·武汉

毛泽东无暇再同张国焘争执什么

张国焘向总书记引咎自责

“抗大”风波,张国焘“闭门思过”

“判决书”与“认罪书”

走向深渊一一从缔造者到背叛者

尾声

大落雪——客死他乡

参考资料及主要书刊目录

试读章节

5月的川西高原,春色正浓。

连绵起伏的群山披上了五彩斑斓的盛装,怒放的杜鹃花鲜红似火,野樱桃和马蹄莲花雪白一片,蜜蜂和蝴蝶成群地飞来舞去,甜润的空气里溢满了夹竹桃和罂粟花的芳香……当地老百姓说得好哟:这里简直像天堂一样美!

他颇有几分惬意。

因为在这里,他刚刚营造出一个小小的“杰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联邦政府,在这个鲜花盛开的季节里诞生了!

清晨,当他把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领的西进小金川地区迎接中央红军的两万人队伍送走之后,颇有一番闲情逸致,便沿着杂谷脑下东门绿绒毯似的河岸悠然地散步,饱览这满目的秀丽景色。

杂谷脑是座古老的边陲商镇,四周环山,林木葱茂,岷江的支流谷脑河绕城而过;城里只有几百户人家,多为藏族和羌族,民房都是山石垒砌而成,依山面水,相当坚固,故被当地人称作像天堂一样美丽的“风水宝地”。红军到来以前,这里的商品还是“以物换物”的原始交换方式,来自川康、西藏、新疆和缅甸、尼泊尔等地的商贩络绎而至,带来鸦片、玉翠、鹿茸、麝香,运走名茶、大米、布匹和盐巴。

一个月前,红军几乎一枪未放就拿下了这座商镇。因为听说“黄毛绿眼”、“杀人放火”的红军要来,不少人落荒而逃,藏进了深山老林。红军进驻以后,只是镇压了一批反动土司和奸商,而对庶民百姓和一般商贩却秋毫无犯,同时宣布取消一切苛捐杂税,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由此打消了人们的疑惧。他们把红军看作“领穷苦人走进天堂”的当世英雄,纷纷杀猪宰羊,献礼敬酒,载歌载舞,慰劳红军。躲进深山老林的群众也陆续回来,有不少藏族、羌族青年报名参加了红军。

作为这支红军劲旅的“帅主”——红四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张国焘,一眼便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遂将他的方面军总部从茂县凤仪镇迁至理县的杂谷脑下东门,并在此成立了西北联邦政府。

眼下,古老的边城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繁荣,那种原始的交易方式又继续进行,连红军也如此热烈地依此方式拿出缴获的鸦片和金银换来所需的粮食和布匹。

没有硝烟,没有厮杀,听不到枪声炮声。一派温馨、祥和的田园诗般的景致令人陶醉!他油然想起了那个津津乐道“甘其食,美其服,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的老庄所提出的“小国寡民”理想,和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江西老表陶渊明为后人勾画出来的“桃花源”图景。——啊啊,这一切,在眼前的杂谷脑皆能看到!

他那微抿着的象征意志的薄嘴唇挂出一丝笑意,看不出是对古人的赞许还是嘲讽。他十分自信的是要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他所描绘的“赤化全西北”的巨幅蓝图,而杂谷脑的现实只不过是这幅蓝图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咕——咕——”

一声布谷鸟的啼唱将他的目光扯向远处,那高耸入云、银装素裹的是海拔4500米以上的万年雪山——夹金山,它的主峰贡嘎山海拔7600米!

他似乎难以想象,中央红军该下何等的决心和付出何等的代价征服这一“生命禁区”,来与他的四方面军会合。

但不管怎样,他已派李先念率领部队迎接他们了。P5-6

序言

斯诺的吟叹:张国焘是人是鬼?

70年前,一位高鼻子蓝眼睛的美国记者远涉重洋来到中国。一日,他在燕京大学的校园里忽然听到一阵鞭炮声:原来是一群学生聚会,在暗暗庆祝红军长征的胜利。令这些大学生们引以自豪的是,在新崛起的犹如魔法一般冲出蒋介石百万大军围追堵截的红军队伍里,有一位领导人物曾是名噪京城的“学生领袖”——叫张国焘;另一位领导人物也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过雇用“馆员”——叫毛泽东。

这个消息使这位富有美利坚浪漫情趣和探险精神的年轻记者埃德加·斯诺激动、亢奋不已!他急切地想:

在中国西北部那片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真的存在一个红色区域吗?

是什么力量支持他们如此坚定、顽强,犹如魔法一般地同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打了十几年仗而不败?

被蒋介石悬赏几十万大洋缉捕的共产党领袖是什么样的人物?

他们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

他们是怎样走完两万五千里漫漫征途?

他们能成功吗?他们一旦成功,对古老中华的命运,对世界的政治局面和历史趋势将会发生什么影响?

1936年春天,斯诺专程去上海会见宋庆龄,向她表示了希望访问陕北苏区的心愿,请她给予帮助。当时任中共北方局书记的刘少奇授权柯庆施,用隐墨水写了一封给毛泽东的介绍信,转交给斯诺,送他踏上了前途未卜的“非凡旅程”。

斯诺同另一位美国青年医生马海德(也是由宋庆龄介绍前往苏区的)“穿过国民党铜墙铁壁重重封锁”,到达保安(今志丹县)。

而此时,红军刚刚胜利结束长征,正处于休整阶段。红军将领云集保安,等待二、四方面军会师陕北,多年戎马生活中出现了一段相对的平静。

在一个西方记者的眼里,陕北不是匪窝,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不是死尸枕藉的萨拉齐,也不是纸醉金迷的上海滩;不是日本兵耀武扬威的东北满洲国,也不是外国人寻欢作乐的北京跑马场。在这里,没有蒋管区和敌占区的那种“贫困、无知、污秽、残酷、冷漠和混乱”。在这里,人民当家作主,不受蹂躏和欺压;政府廉洁奉公,与人民鱼水相连;军队士气高昂,纪律严明。在这里,物质生活是简单的,人们土布为衣,小米为食,白水为茶,窑洞为屋;可是这里的精神生活却是丰富的,人们学文习武,欢歌曼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里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另一个中国,另一个天地,另一种气派!——他不禁惊叹道:“在中国这最紧急的时候,找到了民族最伟大的统一,找到了民族的灵魂。”

在保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红军领袖们,向这位第一个冲破封锁来到苏区的外国记者详细介绍了红军长征这部悲壮的英雄史诗:他们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经历了两万五千里的漫长行军和战斗,他们挨饿受冻,穿越了地球上最险峻的峰峦沟壑和荒无人烟的辽阔地区,横渡了24条江河,翻越了1000座大山!

在斯诺看来,也许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切,有点像犹太人出埃及,汉尼拉翻越阿尔卑斯山,或拿破仑进军莫斯科……而且他惊奇地发现,还有些像乔治·华盛顿率领他的勇士们征服美国西部的福吉谷:大队人马翻越大山,跨过草原。

但他认为,任何比拟都是不恰当的。长征在人类活动史上是举世无双的。在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

于是,乘着硝烟,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震撼了世界!  在大洋彼岸,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坐在棕榈树下,喝着马提尼酒,收听全美国家广播电台播放的像神话一样的中国红军长征的报道。

曾连任4届的美国总统罗斯福3次接见斯诺,称赞他“向一个新世界作了第一次探险远征”,“斯诺的名字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

而毛泽东则称赞他为“中国的斯诺”。

然而,斯诺感到遗憾的是,他在陕北采访的4个月中,没能见到率领红军另一支劲旅——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因为当时张国焘和他的部队还在千里之外的川西北,正步履艰难地迟迟未赶到陕北会合。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对此公讳莫如深,因其间发生过令人痛心的裂痕而不愿轻易披露有关细节。而斯诺于1938年初首次向全世界报告了中国红军长征这出悲壮的人间戏剧里,非常遗憾地缺少毛泽东与张国焘从拥抱到决裂这一幕,尚未给英雄史诗抹上一层更浓的悲剧色彩。

张国焘是人还是鬼?

斯诺睿智而敏捷的大脑闪出这样一个巨大的问号,离开了陕北。

就在斯诺离开陕北不久,红军三大主力便在黄土高原胜利会师了;张国焘因受到党内批判而擅自出逃,投靠了蒋介石;中共中央即对无可救药的张国焘作了“盖棺论定”——这是1960年斯诺再次来中国访问时,毛泽东向他吐露的有关历史细节。

毛泽东对斯诺说,那是1935年9月10日,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关系到党的命运的“千钧一发”的时刻,他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可能在那短短的一刻丧失殆尽。那天夜里,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长征可能中途而废,天亮之前,红军也许就要自相残杀了……

斯诺深感遗憾:他没有写出一部完整的红军长征的历史。

斯诺未及如愿便于1972年与世长辞。

斯诺曾在《西行漫记》中这样写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

这是外国人向中国人提出的一种警示吗?

我们这部书讲述的,显然不是长征“史诗”的全部,而是红军在漫漫征途上发生的一场惊心动魄、生死攸关的角逐与决斗……

后记

大落雪------客死他乡……

三月的春阳,给古老的江城涂抹了一层温熏熏的情调。张国焘伫立在太平洋饭店最高层的秘密包房里,久久不动,像石化了一般。

他似乎丧失了时空的概念,仿佛站在江岸绝崖之巅,耳边轰鸣着苏东坡那一曲豪放博大、远播天涯的古老的悲歌:——大江东去,浪滔滔尽,千古风流人物!……呵,呵,人生苦短,果如苏翁所谕示的那样,只不过是滚滚浪滔中的刹那一瞬吗?

院外香樟树上群雀聒噪,叽叽喳喳地不知是悲啼还是在狂笑:你这个家伙啊,究竟是魔?是妖?是神?是鬼?……

他倒满一杯酒,一饮而尽。

历史是一面镜子。

历史的长河翻卷着大浪淘沙东逝而去,不论是伟大的还是渺小的,不论是高尚的还是卑下的,不论是赫赫功勋还是累累罪愆,不论是辉煌的成功也罢还是悲壮的失败也罢……一切功过是非,一切休戚荣辱,一切恩恩怨怨……都不过是历史潮流中的刹那一瞬!

浓烈辛辣的烧酒,能消溶凝结在胸中的冰渣,冲决压在心头的块垒吗?

张国焘双颊塌陷,目光凝滞,须发里生出几许灰丝……一种森森寒  气使他顿感彻身冰凉;难道自己油灯将尽,迅速地衰竭,政治生涯就此完结了吗?

不!不!不!!!

他愤怒地把那份登载开除他党籍的《新华日报》扔掷于地。继而挥毫疾书一篇长达万言的《敬告国人书——并与中共同仁商榷抗战建国诸问题》的文章,登于国民党的《扫荡报》(1938年5月6日)上。——这实际上是他叛党投降的自首书。

在这篇文章里,他反驳中共中央开除其党籍是“妄肆攻击横加诬蔑,充分发挥其非政治的、偏狭自私的、阴谋煽陷的宣传”。并宣称:“中国国民党为主持抗战建国大计之领导中心”,“蒋先生为举国一致公认之最高领袖”,他愿在“最高领袖的领导下,参加抗战建国工作。”

张国焘声言:他已憬然自悟,诚以至此加入国民党

然而,日后的归程并不像他所奢望的那样,会得宠于蒋介石和国民党幕僚们的信用,事实却恰恰相反,他失宠了,他从此开始了寄人篱下、摇尾乞怜、漂泊异乡、凄苦悲凉的后半生——

1939年初,张国焘经同乡朱家骅的亲信机要秘书甘家磬的关系,认识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朱家骅。朱推荐他担任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反共设计委员会”委员兼主任秘书。特务们视他无功受封,甚不服气,更不信任。因此,张说:“这里无计可设,无公可办。”不久便辞职了。

1940年3月至1945年7月,张国焘分别出任国民党参政会第二、三、四届参政员结果无政可参,是样子货,活动不开,颇受冷遇。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蒋介石召见张国焘,叫他草拟一个如何管理全国粮食和物价问题的方案。尽管他不负主命,洋洋洒洒写了几万言书复命,但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

1946年初,张国焘几经周旋,当上了善后救济总署江西救济分署署长。当时任江西省主席的王陵基,曾与红军方面军交战川北,田颂饶、王陵基部损失惨重,大败而逃。王陵基因此被刘湘撤职,拘禁数月,张国焘是王陵基终身之恨。张任署长,与王某可谓冤家路窄,故而王基本旧恨未消,多方刁难,张到职不满两月,即被排挤去沪。

1948年6月,张国焘在上海筹集了约120两黄金,办起了《创进》周刊,主要进行反共宣传,但并没有得到国民党的重视,不按价供应白纸,唯张国焘办的《创进》周刊不受优待。后经国民党中宣部长黄少谷说情,才配给官价纸,是年末,淮海、平津战役国民党百万部队被歼,蒋家王朝大势已去,中国共产党胜利已成定局。张国焘惊恐不安,携举家大小于11月中旬逃往台湾。

1949年冬,张国焘举家到了香港,化名“凯音”,参加了顾孟余等人的第三势力运动,创立“民主战斗同盟”,并成为其领导者之一。同时,创刊“中国之声杂志”,张任社长。不久,因与“战盟”宣传部长李微尘发生分歧,相处不洽,张辞去社长职务。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国际黄金市价暴涨,张国焘以5000元美金作押,在香港金融市场上干起买卖黄金生意。结果连老本全赔个净光,一贫如洗,仅靠大儿子教书维持生活,其妻杨子烈为生活奔波,摔断了臀盘骨,成为跛子。

1961年春,张国焘应美国肯萨斯大学的约稿开始写回忆录“肯大”每月付给2000元港币作为生活费,他写的《我的回忆》成书后,得到一笔稿酬,靠稿酬维持生活。此时,杨子烈也写了《往事如烟》一书,后改为张国焘夫人回忆录。

1966年秋,中国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张国焘移居美国。中美建交后,张又移居加拿大多伦多市,同长子张海威住在一起。

1977年12月,张国焘突患中风,右手脚瘫痪,卧床不起,与妻子杨子烈一瘫一跛,都成了废人。家里无多余房子,为了让三儿子张渝川结婚,张国焘便住进了加拿大官办老人免费医院。

1979年12月2日,多伦多降大雪。医院条件差,病员多,护士少,室内暖气时断时续,夜间无护士照看。是日夜里,张国焘托儿所着翻身时,被子,毛毯掉在床下,叫人无人应,自己又动不了,至3日晨冻死。5日埋葬在多伦多公墓,卒年82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18: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