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一批重要的现当代文学经典性作品,也包括政治家的理论著作,提供了系统的案例分析。这本论著在文学艺术作品和一切精神文本的分析方面,加深了弗洛伊德学说,并从而推进了文学研究的深度与方法创新,被认为是当今学术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前沿。
周 英 雄
文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经典之作,可以说是美不胜收。同理,每一个时期或多或少都有它独特的阅读模式:有时候文学被归类为风花雪月;有时候文学被视为反映现实。甚至同一个时代之内往往也不乏互有出入的读法;或许有人会认为文学直接契合现实;不过也许也有人认为文学表面背离现实,但经过中介(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中介)之后切入现实。
不管我们如何看待文学,阅读文学的要件少不了读者独立自主的介入,透过具体的阅读、解释,进而理出作品的隐性结构,并将作品与现实错综复杂的关联加以勾勒出来。换句话说,强势的阅读不人云亦云;相反的,读者必须利用有系统的阅读模式,来挖掘作品的深层,并将作者难言之隐一一加以披露。蓝棣之先生所采取的阅读策略正是这种强势的阅读.依我的臆测,他的用意可能是希望点出前人所未见之盲点,敦促本书的读者对现代文学经典重新诠释,重新体认,并描绘中国现代心灵的图像。
当然,心理分析的阅读模式并非全无破绽,而心理分析也因此可以惟我独尊。有人批评心理分析是19世纪末维也纳犹太小资产阶级的诠释框架,未必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有人认为人的潜意识经过隐抑(rcprcssion)的机制,无法以真面目浮现于世;而显现在外的现象是经过替化、妥协与反制而得的结果,与原状相去甚远。甚至有人抱怀疑的态度,认为心理分析不啻捕风捉影,严格说来,只算是读者所见,并非作品所原有,更遑论实证的验证了。总而言之,历来论者对心理分析的质疑,可以说是不一而足。不过话说回头,心理分析的确有它独特的见地,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错综复杂,甚至自相矛盾(即所谓的过度定因[Overdctermination]),而人的心理状态也并非反掌可得,必须经过一番的推敲、剖析方能厘清其中的真情。这点相信看了蓝先生的作品,读者必然会有所领悟。
蓝先生虽然谦称他的症候式分析只是众多批评模式的一种,而他所探研的不外乎作品的底层(深层)与隐性意义,可是蓝先生的二元阅读本身无疑是多向度的。根据我的观察,蓝先生着眼于显与隐之二分,但此二分因人、地、时、作品而有所不同,而呈现在文学里的二元相当丰富,包括:人物与人物、不同叙述观点、作家与作品、社会取向与美学倾向、不同文体(如浪漫对写实、鸳鸯蝴蝶派文学对浅白文体)等等,充分呈现了作品中缤纷多姿的面貌,以及其中波涛汹涌的各种心理机制,并隐约透露了作品与作家背后现代中国的各种焦虑,甚至乱象。
蓝先生这项力作累积了十多年的功力,涵盖的范畴相当广泛,而蓝先生对待作品本身巨细靡遗的谨慎态度,无疑有他理论、批评与教学上的贡献。我乐见此一论文集的问世,也更希望蓝先生往后继续把他的真知灼见与我们分享。
1997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