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话佛家智慧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苏树华
出版社 齐鲁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佛家的智慧是站在人生之外,用超人的眼光识别人世间的种种假象,揭示出人生悲剧性的根源,把人的灵魂引入一个纤尘不染、像莲花一样洁净的清凉世界——涅槃世界。在佛家的眼中,人们苦苦执著的现实世界,是一个假象的世界、悲苦的世界,人类用自己的心智为自己建造了痛苦与烦恼的世界,佛经千头万绪,都是为了引导世人从假象世界进入“大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超险世界。达到物我两忘、心与道冥、洗尽尘滓、处处皆春的诗性境界。

本书用“大话”的形式,并配以生动有趣的插图,述说佛家的无上智慧,文字通俗易懂,表意准确。阅读本书,读者可以通过蕴涵人生哲理的禅理故事明心见性,对为人处世会有所领悟。该书对那些对佛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本。

目录

第一章 打开佛门

 佛教是什么?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众里寻他千百度

 即世而超然,超然在世间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第二章 文人与禅

 白居易与鸟窠禅师

 欧阳修与明教禅师

 韩愈与大颠禅师

 李翱与药山禅师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

 黄庭坚与晦堂禅师

 裴休相国与黄檗禅师

第三章 佛教的几种空观智慧

 佛教中所说的几种空观

 空心含万相,一尘亦不染

 因缘所生法,佛说即是空

 欲知佛境界,当人须亲证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第四章 佛教的几种般若智慧

 实相般若

 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

 方便般若

 眷属般若

第五章 心的净化与心的解脱

 即相而离相,本分天然佛

 一法亦不着,即是真解脱

 心光常寂体,念念虚生灭

 随缘应万事,应处实能幽

 天堂与地狱,尽在一心中

 心净佛土净,万境随心转

第六章 佛教的无住妙行

 无我不是真无我,超越小我证大我

 随缘应酬万般事,心上不着即解脱

 住境着相虚萦绕,顿悟心源本解脱

 理论见解终不是,须是当人识得真

 善用诸相不着相,随缘任运自在行

 善用文字离诸相,以心传心悟真乘

第七章 佛教的宗教隐喻

 返观自鉴悟本有,即是如来真实意

 方便化城非真实,一乘了义只当下

 着相住境受系缚,当下无心即解脱

 意解卜度终不是,放下意解证菩提

 力士额珠本自有,众生法身皆具足

 法身报身及化身,本自具足非外得

 一珠普现一切珠,一切宝珠一珠现

 故事里面有故事,表层之下有深义

 诸佛之师是文殊,文殊之师又是谁

 清净法身人人有,百千万亿化无穷

 一心具足十法界,法界万相唯一心

 无量劫来无壅滞,大通智胜是自心

 菩提之心本自有,息下狂心证菩提

 迷己逐相娑婆苦,回头证真是彼岸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第八章 证体启用.妙用无穷

 神道设教方便门,慈悲普度诸众生

 返观一鉴悟真我,本来无缚亦无脱

 回头识得本来面,在在处处体安然

 万法起处即是真,诸法灭处即生处

 事来则应过即休,无缚无脱过生活

 神通妙用非奇特,看破幻相神自通

第九章 唯心净土与健康人生

 自心清净佛土净,清净无为大有为

 济世利人超然情,超然情怀利群生

 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差别相上百千殊,归元至本一真心

平常胸怀平常事,人生无处不解脱

第十章 佛教修行的一般原理

 佛教修行的目标

 净心的一般原理

 禅宗的修行方法

 净土宗的修行方法

 密宗的修行方法

 生活中的修行方法

 消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

试读章节

    众里寻他千百度

      ——佛教的返观自鉴

人们既要有物质生活的目标,也要有精神生活的目标。物质生活的目标与精神生活的目标,也是相互关联的,也是不可偏废的。假如一个人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忽略了健康的精神生活,那么他即使富有天下,他的人生也不是幸福文明的人生。同样,假如一个人回避现实,追求所谓“精神清静”,那么他即使抛弃了一切,他的人生也不是清净无染的人生。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这种人生状态,是被所谓的“清净”污染了,就像一个人,他说“不执着”,其实他恰恰是执着了一个“不执着”,这种执着于“不执着”,其实也是一种执着。

佛教文化的本质,本来就是世间的,这是因为,在佛教看来,离开了“世间”,根本就没有一个“出世间”。世间与出世间,并不是宇宙空间的两个地方,而是心灵上的愚迷与觉悟。愚迷就是世间,觉悟就是出世间。佛教里所谓“出世间”,就是觉悟的人生,就是智慧的人生,所以六祖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  要想获得觉悟的人生,就必须回过头来,如实地认清自己,儒家文化谓之“反省”,佛家文化叫做返观自鉴,也叫做“回头是岸”。也就是说,回过头来,认清自己,这才是觉悟的彼岸。

仰山禅师开示大众说:

你们一向是向外追求,所以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所以我运用各种方法引导你们,使你们把自己的意识之光回转过来,体认这个真实的自我。我的种种教化,好像一个大杂货铺。在这个大杂货铺里,只要是你们喜欢的,应有尽有。我放置这些杂货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用这些杂货作诱饵,诱导你们发现其中的如意宝珠。这个如意宝珠,并不是什么特别的物,而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来面目”,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真实自己”。

仰山禅师的这段话意思是说,佛法不是向外求来的,而是人人本来就有的。佛经上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个“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每个人的“真实自己”,就是仰山禅师所说的“如意宝珠”。人人皆有这样的“如意宝珠”,然而人们却未能识得。人们为什么未能识得这颗“如意宝珠”呢?这是因为,人们一味地向外追寻,不知返观自鉴,所以,释迦佛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也就是说,只要人们不再妄想执着,不再弄声捉响,就一定能够返迷归觉,到达觉悟的彼岸。

佛教也是一个大杂货铺,在这个杂货铺中,应有尽有。杂货铺里的杂货,都是用来诱人入门的方便工具,只要是人们肯到佛教里来,依着自己的爱好,选取那些自己喜好的杂货,最后,都能在这所大杂货铺里,发现真正“如意宝珠”。这颗真正的“如意宝珠”,并不是什么别的物,它就是人们的无相心体,它就是人们的“如来智慧德相”。

禅宗不假方便,不给人拐弯子兜圈子,而是直截了当地指示这颗“如意宝珠”,因此之故,人们把禅宗称之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一个佛教宗派。由于人们的妄想习气很重,不能与禅宗的直指相应,所以,佛教里的大德祖师们,设立各种方便法门,逐渐地消除人们的妄想习气,逐渐地回归人们的清净自性。等到人们的内心条件成熟了的时候,便会豁然开朗,识得自己本有的那个宝贝,这就叫做“杂货铺里发现真金”——领悟了真实的自己。领悟了“真实的自己”,立于“真实的自己”,此时,再看法界万相,则更是一番精彩:“三界火宅即真如,贪嗔痴性亦佛性。烦恼菩提本不二,百千沤相无二样。”

仰山说自己的禅法是杂货铺。什么是杂货铺呢?就是以杂货作诱饵,以发现“如意宝珠”为目的。仰山所说的杂货铺,这是一个比喻,比喻种种法门,皆为诱饵,究竟意旨,唯在明心——识得自家宝藏。《大涅槃经》里讲了这样一段故事:  佛陀对弟子们说:弟子们,有一个贫女人,他们家里有真金宝藏。可是,他们家里的人人小孩,无人知晓。这时,有一位大富长者,告诉贫女人说:“我现在雇佣你,为我芸除草秽,可以吗?”贫女人即刻回答道:“只要你能给我指出真金宝藏的所在之处,我就为你耘除草秽。”大富长者说:“你家里本来就有真金宝藏。”贫女人答道:“我们家里如果有真金宝藏,难道我们家里的人还不知道吗?你又不是我们家里的人,你怎么能知道我们家里有真金宝藏呢?”大富长者说:“我不但能知道你们家里有真金宝藏,我还能指出你们家里的真金宝藏的所在之处。”贫女人答道:“我实在是想知道我们家里的真金宝藏,你可以给我指出来吗?”这时,大富长者从这个贫女人的家中,掘出了真金宝藏,呈现给贫女人。贫女人见到自己家的真金宝藏,心中无比欢喜,更加仰慕这位大富长者。

佛陀又告诉弟子们: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可是由于众生颠倒妄想,所以无人知道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像贫女人家里的真金宝藏,由于被杂草所覆盖,所以,贫女家人,大大小小,无人知晓自己家里的真金宝藏。弟子们啊,我现在为你们指出,你们个个都有如来智慧德相,与佛是没有丝毫差异的,由于你们颠倒妄想,所以,不能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你们应该熄灭颠倒妄想,反过来自鉴。如果你们真正地领悟到了自己,就等于贫女人在自己的家中发现了真金宝藏。

仰山禅师所说的“如意宝珠”,等于《大涅槃经》中所说的“真金宝藏”,都是比喻大地众生皆具的“如来智慧德相”。学人不识自家的“如意宝珠”,不识自家的“真金宝藏”,向外追求如意宝珠,向外追求真金宝藏,这就是舍真取妄,这就是骑牛觅牛。若人返观一鉴,便会发现,所找之牛,不在别处,就在自己的当下。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P10-P1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2: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