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踪迹学艺术的文化穿越/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张强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丛书之一!在中国本土艺术的现代化研究过程中,一个最具挑战性与想象力的事情,就是研究者的学术可以伴随着研究对象一起成长。本书是在丛书的前几本的学术基础上编著而成的,加上相关的创作经验,一部面向“心灵”的书稿脱胎而出!从本书中,你可以沿着踪迹看到艺术的文化穿越。

内容推荐

在中国本土艺术的现代化研究过程中,一个最具挑战性与想象力的事情,就是研究者的学术可以伴随着研究对象一起成长。

有了前面的学术基础,加上相关的创作经验,一部面向“心灵”的书稿脱胎而出,这就是《踪迹学——艺术的文化穿越》。

说它是面向“心灵”,其含义如其印:

第一,它不是因为任何外在的任务所致。其学术的出发点是来自于“内在”的强烈需求。第二,它与我个人的一个艺术方案密切相关。它与“张强踪迹学报告AB模型”,“张强踪迹学报告AC模型”有着观念互补性、概念的提升性有关。第三,它的写作过程是一个不断地由“个人经验”向“学术原则”的一个还原的过程。最初我个人的艺术经验占据了相当的篇幅。随着写作的持续进展。以及在后来的反复修改中,我个人的艺术创作作为案例,不断地淡化着,直至完全消失。这个过程使我不断地相信,只有来自于更为广阔的学术原则,本书的学术力度才有可能得到强化。第四,这部书的写作,一直秉承了如此的理想:从中国当代学术情境所生发的概念,是可以具有穿越人类文化所有屏障的力量。

目录

总 序

第一章 踪迹学的起源与发生

第一节 踪迹的起源与起源的理由

第二节 踪迹的文化起源

第三节 踪迹的“后发生”与“前发生”

第二章 踪迹概念的分辨

第一节 踪迹:作为哲学、艺术哲学、作为形式、作为词语的概念

第二节 踪迹的类型

第三节 踪迹内涵的扩容与限定

第四节 概念:踪迹、踪迹学、踪迹性、踪迹艺术、踪迹主义

第三章 最初的迹象

第一节 创始的漫想

第二节 中国哲学情境中的踪迹意识

第三节 蹄印爪迹与人文转化

第四章 文字迹象及其书写实践

第一节 迹象的约解A——象形

第二节 迹象的约解B——偶合与理式

第三节 书写A——喻象、取象到迹

第四节 书写B——方法与方式

第五章 艺术史的踪迹及其维度(上)

第一节 绘画的概念及其板块区分

一、绘画/l

二、绘画/2

三、绘画/3

四、绘画/4

五、绘画/5

六、绘画/6

第二节 中国绘画的踪迹性

第六章 艺术史的踪迹及其维度(下)

第一节 西方踪迹艺术

第二节 西方具象绘画中的踪迹性

第七章 心理考古

第一节 踪迹的心理维度(上)

一、踪迹/行动/抛撒

二、行为心理/拓印踪迹

三、书写/行为心理与踪迹

第二节 踪迹的心理维度(中):立体与空间

第三节 踪迹的心理维度(下):影像与立体

第四节 观念装置:踪迹文化心理错位的配置与命名

第八章 它者与她者

第一节 它者

一、历史学的误会

二、主体与它者关系的确立

三、它者的关系谱系

四、当代艺术中的“它者”问题

第二节 她 者

一、概念区分:“女性意识”与“女人”问的差异

二、女性意识发展的基本过程

三、女性主义在艺术与文化中的体现

四、表象与象征

第九章 她者与它者

第一节 踪迹学与女性艺术的逻辑

第二节 它者与她者相互兼容与吞噬的寓言:枕草子

一、《枕草子》图像文字志

二、枕草子分析

第十章 游戏:在被冻结的空间中嬉戏与狂欢

第一节 游戏:意义的剥落

一、非具象对具象的意义剥落

二、涂鸦对书写的意义剥落

三、涂鸦对造型的解构

四、涂鸦艺术家

五、儿童绘画

六、精神残障者绘画

七、动物绘画

第二节 嬉戏:规则设立

一、踪迹在行为中的可能性

二、嬉戏就是对过程的剥揭性显示

三、戏剧、舞蹈及其他造型艺术过程性质的比较

四、行为艺术的踪迹美学特质

第三节 狂欢:目的确证

一、踪迹美学与性的精神隐喻

二、踪迹学:性的悬置与漂浮

三、踪迹美学:合欢

第十一章 文本实验:踪迹在当代艺术中的考掘与命名

第一节 至柔至刚撞击的心灵踪迹·张大我

第二节 时间之维与空间之维的踪迹切换·张永见

第三节 卑鄙与崇高交互的踪迹纬度·李汉

附录1 精神自传:从起源到狂欢的踪迹世界

一、作为视觉图式的踪迹起源

二、“张强踪迹学报告”中的男性与女性关系分辨

三、对话的悖论(上):对《张强踪迹学报告A/B模型》女性主义含义质疑

四、对话的悖论(下)——女性拒绝与合作具有同样的意义

五、“张强踪迹学报告”关于“独享”、“共享”与性别文化临界点

六、涂鸦艺术概念与《张强踪迹学报告/踪迹吸纳模型》

附录2 《张强踪迹学报告》部分实施经验

一、蝉翼缥举:张强踪迹学报告A/C3模型之大英博物馆经验

二、天体绽曝:张强踪迹学报告A/C6模型之香港经验

三、仙羽飘飘——张强踪迹学报告A/C7模型之羊城经验

四、SARS书写——张强踪迹学报告A/C9模型:重庆经验

五、扩散笔墨:张强踪迹学报告A/C30模型之汉城经验

仙女山互动书写七仙女:

张强踪迹学报告A/C31模型之众声喧哗

总后记

试读章节

在刑事案件的侦破中,最有效的证据往往集中在罪犯在作案过程中留下的踪迹,这些踪迹忠实地纪录着罪犯曾经“在现场”。踪迹在此既是进入作案主体过程的物质线索,同时也是未来定罪的铁证。

于是,踪迹成了主体与迹象问直接产生关系的可能性、甚至说结果的直接呈示。在艺术的范畴中,踪迹最注重的可能是主体意志作用客体的神经元的最有效的延伸。在此意义上,踪迹成为艺术家交感神经的敏锐触及的原始结果。踪迹指标也是批评家侦破艺术家精神活动奥秘的最有效的证据。踪迹在特定的情境中会成为一种艺术的有效方式,在更多的情况下,踪迹就是基本的痕迹而已,是语词对现象的指涉的普通的现象,它的另外的所谓文化意图是在踪迹学概念中显示出来的。

B.踪迹学

踪迹学是研究踪迹的学科。作为学科的首先要求是对象化,也就是踪迹学的研究对象。我们通常规定在人文资源域度之内。但是,踪迹学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更宽的域度。于是,另一个矛盾可能要显示出来,那就是踪迹概念似乎指涉得过于宽广而流于泛滥。不过,我们对于踪迹学的对象界定往往是一种随机的对象化,也就是在人文的情境中,踪迹学是开放的,同时也是随机封闭的。前者保证了它的对象的鲜活性,后者则证明它是被具有力度的观念所规定的。

踪迹学与当代学科的联系注定了踪迹对以往艺术标准的解构性与革命性,同时说明人文学科的革命往往更多地来自于“情境的转换与目的的预设”,我们可以面对着踪迹——这个最基本的文化方式与其他学科的比照关系:现象学中对“它者”智慧的利用,消解了主体意志面向自我的滥情表现;解构哲学对传统哲学寻找终极价值体系的消解,则是通过情境的转换与判断原则的撤离来加以实践的:女权主义来自于人类整体价值的寻求,对历史上忽略女性意识的批判与对女性主体的进一步张扬;当代语言学通过对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分离,体现出对人文历史深度价值的削平,使得当代文化样式进一步从平面性上体现当代意识。

P18

序言

中国本土艺术学科:现代方法论再造与逻辑网络的构筑

张 强

现代艺术的出现,首先在其意识形态层面上,颠覆了古典艺术中的政治功能、伦理功能和审美功能;其次则颠覆了古典艺术的记忆功能、叙述功能和愉悦功能;进而颠覆了古典艺术的典型化、情节化和类型化的构成特征。其实,最醒目的改变,应该是古典艺术中的和谐关系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倾覆。

现代艺术给我们带来的深层次的改变,应该是来自于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方式,由原来的单向维度的“镜像性”的反映,走向了多向维度的“喻象性”折射。

现代艺术让我们得知:客观世界的真实,永远是在某个层面上“相对性”地发生着。

就“视觉方式”而言,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也已经开始出现边沿的“软化”现象。先锋的“前卫”地带,逐步地出现了大面积“塌陷”。由商业资本的操作,以时尚的“名义”,在毋须任何成本的情况下,可以将前卫艺术中苦心孤诣地创制出来的符号样式,迅速地转化在广告与时尚的产品之中,成为商业的“噱头”。

但是,事情的另外一面是,客观上它也使得“前卫”艺术在社会影响层面快捷地生效。

而以“平庸的、低级的、恶俗的”社会趣味为打击目标的前卫艺术,尚来不及组织起对抗的力量,形成坚固的阵营,“商业趣味”已经以极好的胃口,消化了前卫艺术自己设置的“孤高方式”。

于是,前卫艺术与商业趣味之间,在其中一方并不情愿的状况下,开始了他们之间的“羞涩合谋”。

于是,“现代主义”尚没有从对古典主义的颠覆中站住脚跟,另一只腿却已经迈向了“后现代主义”的阵营。

对于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种种”现象,我们再次使用“艺术”这个概念,已经变得不那么合乎“时宜”了。或者说,即使是还在勉强使用,其含义已经发生了内在的变化。

于是,“视觉文化”作为一个崭新概念的提示,也就不仅仅是出于论述的方便,同时,也包含了更为深层的动态的发生,这就是在学科逻辑“穿越”上的必然。

就这样,“视觉文化”也就由此而具有了两个大的方面的意义构成:一是作为浮泛的视觉现象描述上的概括与指称。二是作为学科意义建构上的逻辑组成。

其实,以上所陈述的问题,是我们今日所面对的艺术学科构建与艺术现象把握过程中,无法回避的背景色彩,或者说是我们今日面对艺术的认知起点。

由此,中国艺术的现代化问题,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学科”的建构问题,也就必然地要在此发生的背景之上,来进行相关的设置与构建了。

当下中国艺术研究的整体局势告诉我们,中国艺术学科自身在现代文化情境中的重新体认,学术体系的重新塑造,都将成为激发中国当代独立艺术思想体系建构的重要前提。

无疑,在国际化的情势中,当代中国文化与艺术思想,一直处于一个被影响的阶段。或许,单向度的输入作为国际化的过程同样是无法回避的。

但是,从更为长远的眼光来看,中国艺术的学术研究必将要建立起现代学术意义层面上的艺术学科体系,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固有的学术传统的现代集合,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应该建立起具有影响力机制和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思想体系。

于是,中国艺术的现代文化研究:

着眼于中国艺术理论的体系再造;

着眼于中国艺术在现代文化背景下的方法论重构;

着眼于动态把握中国艺术理论新的生长点。

它有别于“东方主义”之下对中国艺术思想资源的粗暴捆绑;

不同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任意拼接;

亦非西方学术工业的自然延伸;

迥异于国际汉学猎奇性的事件追索。

它是从中国艺术文化自身逻辑中寻找某心理的逻辑再造。

并由此而激发出相关的艺术课题。

中国艺术学方法论的再造,实际上是以当代国际学术前沿视野为前提,对各个学科堡垒的当然穿越为构建方式。

对中国艺术原来的潜逻辑、碎片结构、随想纪录式的学术研究方式,进行可能的整合:

使得中国艺术研究原有的文人的散漫、偶发,成为更为坚实的逻辑穿越。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艺术学科,是在人类共同的“逻辑语法”上的翻新:

将中国艺术中固有的感性、随意与醒悟特点,转换成更为理性的必然与特定的自足构建。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艺术学科,是对其他相关学科的必然经过:

也只有对于其他的现代人文学科的学术基点,进行当然的串联,才会达到一个必然的结论。

中国现代艺术学科的再造,初步的研究成果也就自然地包括了这样的内容:

书法文化:形态描述与经典图释

现代主义书法论纲

后现代书法的文化逻辑

现代艺术与中国文化视点

踪迹学:艺术的文化穿越

2005—03—02

于重庆黄桷坪108号桃花村16楼

后记

关于“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丛书”与我的五本书

在“中国画学丛书”(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2版)的总后记(2001.11于济南)中,我所提到的《中国绘画学与我的五本书》“《中国画论体系》、《中国绘画美学》、《中国山水画学》、《中国人物画学》、《现代国画形态》”,其中学术的重心,是立足于有关中国本土艺术的学科构建,是将“中国绘画”这个更为特定的对象,还原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之中,进行可能的审核与重组。

那么,时隔3年后的今日,我在筹谋于“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的打造,内在的学术驱动力又来自于何方呢?而与之相呼应的外在的学术情境是否具有更深的效应呢?

当然,这个“自我的追问”肯定不是对于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的查询,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我也想通过这个探寻的过程,抖落出更具学术挑战性的命题,暴露出更为隐深的学术逻辑,打开那阻碍更具学术穿越力量的屏障……

不过,这个学科的逻辑系统是在生长中自然完成的。也就是说它不是在预设中被设计出来的。

如果说“中国画学”与当代文化的关系是一种被扩张的视角时的占位点,是被重构系统时的逻辑起点,而作为对象的“古典形态”并没有任何的更易。也就是说,它不过是“换一种眼光”看古典艺术。

那么,“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的铺设,则完全是面对迥然相异的认知起点和观照对象。甚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观照与认知的过程,就是随着观照与认知对象变化而观照者与认知者发生的变化的过程。

在这里,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的过程已经必然地包含了两个大的方面:变异与穿越。

其实,“变异”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先在性地设置了一个相关的命题:古典艺术的本质特征的规定,以及这个“本质特征”在当代所发生“位移”性改变。或者说是改变的程度足以“异化”掉原来的特征标识。

不过,另外一个概念才真正是我们需要重视的,这就是“穿越”。

所谓的“穿越”,则是以中国本土艺术为逻辑起点所创制的概念,去穿越人类的各种不同的视觉资源与视觉遗产,它包括西方的(非西方)历史形态、当代形态,甚至于自然的形态。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一个有机的谱系。

而这个“谱系”的基准,正是中国哲学、艺术、文化的逻辑结晶点。

在此意义上。它不是简单地古典艺术形态的“复苏”,而是中国民族文化在“当下”被激活后所显现的巨大文化生命能量。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当代中国艺术学者对于人类世界发出的充满艺术智慧的强劲声音。

所以,在“现代化的中国本土艺术”这个命题中,最重要的关键所在,就是一个“化”字。因为它包含了如是的内容:

中国本土艺术的现代可能“指数”的变“化”;

中国本土艺术的现代“步骤”的“化”分;

中国本土艺术的现代“视点”的异“化”;

中国本土艺术的现代“概念”的融“化”;

中国本土艺术的现代“观念”的消“化”;

中国本土艺术的现代“穿越”屏障的“化解”……

当然,正如所有学术理想必定通过非常坚实而烦琐的步骤来升腾,而一个学术概念的建立也必须通过细致的思考论辩才能抵达。作为艺术为对象的改变并改变对象的这么一个特殊的履历,也就注定了这个过程是惊险万分的。

于是,这些著作的撰写也就不再是空穴来风了,而是伴随着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的历程而展开。而这些写作工作的思考的端点,也就自然地同步发生;在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发生的同时,而开启了一个相关的工作;  《现代主义书法论纲》(1986—2000)

以现代主义切人到“书法”这个概念之中,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冒险的事情,这是因为书法首先是一个具有极端自闭特征的一个文化符号系统。它自身有着无法更易和替代的指示系统。作为一个来自于远古文化的“活化石”,却又在现代化的生活中被使用着、流通着和传播着。有一个被反复征引的事例就是:五四时期的文化改革,几乎触及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而唯一没有撬动书法。由此,书法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最后一个堡垒。

在如此的背景之下,我的基本观点如是:书法被改变是一个无法躲避的命运。而改变、乃至于破碎书法的认读序列,将是书法“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将书法纳入到“视觉艺术”的范畴之中,如此才有可能使书法显现新的生命力。

因此,这部著作中最早地追溯谷文达、徐冰为“现代主义”书法的对象;为“书法主义”启动理论依据;从空间上批判了日本现代书法的局限;从观念上逾越了日本的形式主义。同时,立足与中国现代主义书法的发展现状,不断地从学术上做着追踪性清理的工作。

《后现代书法的文化逻辑》(1995)

本书的写作动意,一方面源于90年代中国大陆思想界、艺术界对于“后现代”概念的渴求,尤其是将中国艺术与后现代相结合思潮、现象,更是被很多的人所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已经完成的《现代主义书法论纲》,也算是一个充足的学术准备。尽管今日看来,跨入这个领域显得有些匆忙,但是,无疑也是极其关键的一步。

这是因为很多的问题,如果从后现代的智慧上来看,都可以将“现代主义”概念下死结打开,问题可以更进一步的展开: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书法”可以成为一个认知的起点。这就变得尤为重要起来了。

当人们对于书法形态被破碎之后,如何与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相甄别,并且不再陷落在其标准之中——这是困扰中国艺术家、批评家与理论家的一个巨大的难题。但是,若从“后现代书法”这个概念、以及这个概念所生发的“文化逻辑”来看,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乃至于与书写相关的“行为”、“装置”,都可以成为“后现代书法”空间中的产物。

《书法文化:形态描述与经典图释》(1989—1996)

有了对于《现代主义书法论纲》和《后现代书法的文化逻辑》的写作经历,进一步寻求“历史形态”的逻辑支持,也就不仅是一般的“心理”需求,而成为一种内在的学术要求。

这部书写作的时间跨度也是相当大的。其中第一部分,最初来自于一家报纸的约稿,在连载了近一年后,由于报社的人事变动被突然中止。而本书的第二部分,是一家出版社的约稿。第三部分来自于是一本鉴赏辞书的内容。

这三部分形成了今日的《书法文化:形态描述与经典图释》。

而本书最主要的学术旨意在于,将书法从文化的形态上,划分了三大部分:一是古典理论形态,二是书法的一般理论,三是书法的现代理论形态。

而这三个部分的平行排列,可以看出现代理论形态出现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从根本上来说,将书法放置到一个“文化学”的视野中,其本意是从“艺术性”的分辨中脱逃出来,还原到一个文化的原则之下。如此以来,书法中最难以排解的“法”的情结,可以得到疏解。

而50幅经典作品的“感受与表述”,也在通过心理的感受度为读解指标,来消解大师与平民书作之间的巨大差异。

《现代艺术史逻辑与中国文化视点》(1997—1998)

在这部书中,寻找西方的艺术史的形式与观念的延展逻辑,也就成了一个首要的问题。

因为通过了中国本土艺术的“现代”、“后现代”视角的论述,并且关联到历史空间的展开,无疑,某些问题得到进一步的阐述。

但是,对于西方艺术历史逻辑的追溯,也就成为透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焦点所在。当然,有关中国的文化视点,也会同时交织在这个观照的过程之中。

也就是说,在这个课题中,中国文化社会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的读解,中国文化心理与西方抽象艺术的关系,在西方现代艺术史逻辑之下,中国自身艺术发展的可能性等等,都得到相应的阐释。

《踪迹学——艺术的文化穿越》(1996—2000)

在中国本土艺术的现代化研究过程中,一个最具挑战性与想象力的事情,就是研究者的学术可以伴随着研究对象一起成长。

有了前面的学术基础,加上相关的创作经验,一部面向“心灵”的书稿脱胎而出,这就是《踪迹学——艺术的文化穿越》。

说它是面向“心灵”,其含义如其印:

第一,它不是因为任何外在的任务所致。其学术的出发点是来自于“内在”的强烈需求。

第二,它与我个人的一个艺术方案密切相关。它与“张强踪迹学报告AB模型”,“张强踪迹学报告AC模型”有着观念互补性、概念的提升性有关。

第三,它的写作过程是一个不断地由“个人经验”向“学术原则”的一个还原的过程。最初我个人的艺术经验占据了相当的篇幅。随着写作的持续进展。以及在后来的反复修改中,我个人的艺术创作作为案例,不断地淡化着,直至完全消失。

这个过程使我不断地相信,只有来自于更为广阔的学术原则,本书的学术力度才有可能得到强化。

第四,这部书的写作,一直秉承了如此的理想:从中国当代学术情境所生发的概念,是可以具有穿越人类文化所有屏障的力量。

于是,“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将与“中国画学丛书”(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2版)一道,成为充满一个文化理想与学术责任心的学者,在21世纪为中国“艺术学术现代化”所努力的见证。

至于这两个系列丛书所可能释放出来的学术能量和文化效应,也只有交付于时间的检验了。而所有这些,也已经与作者的期待和能力无干了。

同时,回顾20多年的学术生涯,使我不得不发出如此的感喟:在这两个课题中,包含了太多的学术命题,有太多的文化难关需要面对,有太多的民族情结需要舒解,有太多的未知空间需要探索……

2005.03.16

于重庆黄桷坪108号桃花村16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3:5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