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他被认定为“世界导师”,却始终不接受这一身份;世界各地的听众着迷于他的演讲,他去宣布自己不是权威……正是他思想的源源泉水,对世界各式人等产生着震撼人心的影响……
他的宣讲始终就如与人面对面的讲话。他所传播的主要思想是:只有个人意识的转变,才能引发社会的根本变动。他始终强调要有自知之明,要理解由宗教和国家而来的制约性或分离性影响。他的演讲都有一个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又极为重要的主题。在本书中阐述了他对自由的理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自由是什么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
作者 |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克里希那穆提——他被认定为“世界导师”,却始终不接受这一身份;世界各地的听众着迷于他的演讲,他去宣布自己不是权威……正是他思想的源源泉水,对世界各式人等产生着震撼人心的影响…… 他的宣讲始终就如与人面对面的讲话。他所传播的主要思想是:只有个人意识的转变,才能引发社会的根本变动。他始终强调要有自知之明,要理解由宗教和国家而来的制约性或分离性影响。他的演讲都有一个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又极为重要的主题。在本书中阐述了他对自由的理解。 内容推荐 克里希那穆提曾被认定为一位精力充沛、性格坚定的导师,他的论述既非东方也非西方。他宣布:真理是“无路可达之国”,无论哪一种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宗派都没有办法进入这个“国度”。 他的宣讲始终就如与人面对面的讲话。他所传播的主要思想是:只有个人意识的转变,才能引发社会的根本变动。他始终强调要有自知之明,要理解由宗教和国家而来的制约性或分离性影响。克里希那穆提一直强调:我们所急需的是“开放”,即“有着难以想像的能量的大脑里的巨大空间”。 本套克里希那穆提著述系列就是从他大量的讲义中撷取出来的。系列中的每一本书,都有一个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又极为重要的主题。 目录 编者的话 孟买·1948年3月7日 班加罗尔·1948年7月18日 浦那·1953年1月31日 孟买·1953年3月8日 和拉吉特学校的孩子交谈·瓦拉纳西·1954年1月20日 浦那·1958年9月21日 孟买·1958年12月3日 孟买·1958年12月14日 马德拉斯·1959年11月22日 孟买·1959年12月23日 瓦拉纳西·1960年1月24日 奥嘉义·1960年5月21日 瓦拉纳西·1962年1月1日 新德里·1962年2月14日 撒宁·1962年7月31日 撒宁·1963年7月11日 马德拉斯·1964年1月15日 孟买·1964年2月16日 孟买·1964年3月1日 撒宁·1964年7月14日 瓦拉纳西·1964年11月26日 马德拉斯·1964年12月16日 撒宁·1965年7月18日 撒宁·1965年7月27日 罗马·1966年4月10日 新德里·1967年11月19日 新德里·1967年11月23日 论自由与秩序·摘自《克里希那穆提论教育》第四章 自由与领域·摘自《传统和革命》对话十九·马德拉斯·1971年1月16日 布洛伍德公园·1972年9月9日 撒宁·1976年8月1日 撒宁·1978年7月13日 布洛伍德公园·1978年9月12日 智力、电脑和机械之灵魂·摘自《智力之道》·瑞西谷·1980年12月4日 人之未来·摘自《智力之道》第三章·新德里·1981年11月5日 撒宁·1984年7月10日 布洛伍德公园·1985年8月31日 试读章节 孟买 1948年3月7日 人怎样才能彻底完成从“变”到“定”的转变?一个人如果一直在变,那就说明他一直在努力,在挣扎,在和自己作斗争。他就压根不会了解何谓定,须知定是一种本性,一种自由。。我很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多年来我始终约束自己,不要羡慕他人,要成为无羡慕心的人。但是我如今已置之度外,并放弃了这种努力,回归了本性。因为我知道,只要我力图变成所谓的正人君子,我就给自己圈起了一道封闭之墙。封闭之墙里无自由可言。我只能感觉到——被动地感觉到正在发生变化。如果我本性浅薄,我会被动地感觉自己的确浅薄,不会挣扎着要改变自己。如果我易怒而又嫉妒,如果我无情无义、垂涎他人,我会感觉到,但决不同这些情感抗争。一旦我们和一种品质对抗,这种斗争就会十分艰难,抵抗的力量就更为顽强。这道抵抗的墙壁就是我们心目中所谓的正人君子,但对正人君子而言,真理永远不可能到来。只有自由之人才能得到真理,自由之人不会思考过去,所谓做一个正人君子,就是由思考过去而来的。 所以,一个人必须感觉到这种挣扎,感觉到这种永不止息的斗争。莫对抗、不谴责,只要感觉到就够了。只要你真的注意到这点(即便是被动的),只要你时刻留意,你就会发现,嫉妒、羡慕、贪心、暴力——这些东西就会一扫而空。秩序就会来临,那么平静,那么迅速地来临。来的是秩序;来的不是正人君子,来的不是封闭之墙。真正的本性是自由,自由绝不会处于封闭之中。真理只有在自由中才会定型出来。因此,具备本性,不成为正人君子才是关键,因为本性带来秩序。正人君子的方寸会乱,因为他们置身于冲突当中。正人君子会把意志当作反抗的手段,但是依靠这种意志永远找不到真理,因为他们不自由。定,是认清现实,接受现实,与现实相处,不转变现实,不指责现实——这样,本性就会接踵而至,自由即在本性当中。只要我们不故意去勾起思考过去之心,不拿正人君子来作为抵抗的手段,自由就会显现。自由产生实相,而实相的福分,人人都该有份。 问者:您似乎并不认为我们印度已经赢得独立。您认为真正的自由应该是何等模样? 克氏:先生,既已自由如果还纠缠在民族主义里,就会日趋孤立。孤立意味着发生;中突,须知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世隔绝。既要生存就注定要和人打交道,老死不相往来必将导致动乱、悲伤、饥饿、冲突、战争。无数事实已经证明这一点。所以,孤守一国必将会有冲突、会有战争,因为,对多数人而言,独立就是脱离他人。圈住自己,独立成国家以后,你们得到自由了?你们脱离了经济压迫、脱离了阶级斗争、脱离了饥饿、脱离了宗教冲突、脱离了僧侣、脱离了公众纷争、脱离了领袖,你们已自由在手?显然没有!你们得到的只不过是赶走了白种人压迫者,黄种人又来取代而已——而且说不定更为残酷。一切如旧,一样的经济压榨、一样的僧侣、一样的教会、一样的迷信、一样的阶级斗争。它们给你们自由了?先生,我们要到的不是自由。不要再骗自己。因为自由意味着有智慧、有爱心。自由意味着没有压榨,蔑视权威。自由意味着率性而为。就如我所说的,做正人君子意味着永远孤立,因为正人君子和孤立永远如影随形,而本性和自由却共生共存。主权国家永远伴随着孤立,所以永远没有自由,原因是:他们有永无止息的斗争、猜疑、敌视和战争。 毫无疑问,自由须从个体开始。个体是全体的,和群体并不对抗。个体即全体的世界,他如果自我封闭在民族主义或所谓的正人君子当中,就会引起灾祸和痛苦。但是,如果个体——全体之个体,与群体并非对抗之个体,群体的终极目标之个体,所有之个体——自身能够转化、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他就会有自由。由于他就是全体的终极目标,所以,他一旦摆脱民族主义,摆脱贪婪、压榨,他就会直接影响到全体。个体的重生不是在未来,而是在现在。将重生延缓至明天,就会引发动乱,就会思维混乱。重生是在目前,不在明天,因为悟即顿悟。你如果领悟不了,那是因为你没有用全副心思、全神贯注于你想悟出究竟的事情上面。只要竭尽全力,就必然会悟。先生,如果你用全副心思去领悟暴力的起因,探得暴力之所以发生,你即刻就不会再去残暴。不幸的是,你早已被宗教和社会伦理所制约,因此再也不能直接面对暴力——这就是症结之所在。 悟永远是顿悟,从来不会在未来。悟就在眼前,就在目下,不会在数日以后。只有每一个人都领悟了自己应对全体负起责任,众人才会有自由,须知自由不是单独一人的自由。个体是全体的产物,个体不是隔绝的个体,他是全体的产物。不论怎么说,你都是整个印度的产物,是整个人类的产物。无论你姓甚名谁,你都是全体的产物,即——人。而且,如果你在精神上不自由,又怎么会有身外的自由?身外的自由又有何用?你或许有权选择不同的政府,或许有一个好的上帝,但有了这些就是自由吗?你们可以选择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一份工作——那就是自由吗?先生,我们听的都是泛泛之论,空洞无物。开会时尽说些废话让我们大家懵懵懂懂。人家用的是宣传伎俩,都是些谎言。大家不想自己去弄懂这些问题,大家都希望他人来给出现成答案。我们不想动脑筋,不想搞清为什么,因为思考令人痛苦,太费精神。思考的结果有两种,要么是幻想破灭或冷嘲热讽,要么就是超越升华。一旦我们超越升华了思想过程,自由就来临了。自由里面的快乐,使得我们能够获得创造的快乐。这种快乐,这种创造的快乐,追求做正人君子的人、自我封闭的人,永远不会懂得。 但问题是思考会天马行空,四处游走。我们当然想要有秩序,但是秩序怎样制订呢?如果一部机器正在快速运转,此时想要了解它的运转原理是办不到的,得让机器慢下来,是不是?想研究一部发电机,你得让它慢下来才行。可又不能让它停下来,停下来,它就变成死机器。死东西是没有办法理解的,只有活的东西才能够好好地去理解它。用排斥他人、自我封闭来扼杀思考之心,就永远没有理解之一日,只有让思考的过程慢下来,我们用些心思才能了解何谓思想。如果你看过电影中马奔跑时的慢动作,它的肌肉动作有多奇妙就会一清二楚了。那种肌肉的慢动作实在是美,但动作一旦快起来,那种美就看不到了。同样道理,当我们因想了解某种想法是如何冒出来的,意念就会慢下来,就会摆脱思考,会摆脱清规戒律的控制。思想是因记忆而来的反应动作,所以思想完全无法凭空而生。只有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添油加醋,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造。意念是一架录音机,是记忆的收集者。所以,只要外界的挑战始终不断,记忆就会被激发,思考过程就不会停止。但是,如果每一个思考都被仔细地观察、感知,都被充分、完整地了解,那么记忆就会开始凋谢。不过,上文所说的记忆都是心理上的记忆,不是实际事务上的记忆。P1-5 序言 克里希那穆提于1895年出生在印度,曾被认定为一位精力充沛、性格坚定的导师,他的论述既非东方也非西方。他宣布:真理是“无路可达之国”,无论哪一种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宗派都没有办法进入这个“国度”。 他始终不接受别人强加给他的导师身份。世界各地的听众着迷于他,但他却宣布自己不是权威,而且也没什么戒律。他的宣讲始终就如与人面对面的讲话。他所传播的主要思想是:只有个人意识的转变,才能引发社会的根本变动。他始终强调要有自知之明,要理解由宗教和国家而来的制约性或分离性影响。克里希那穆提一直强调:我们所急需的是“开放”,即“有着难以想像的能量的大脑里的巨大空间”。这一“开放”的“巨大空间”,正是他自己的原创性的丰富源泉,也是他对世界范围各式人等产生巨大震撼的关键所在。 他一直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宣讲,直到1986年才停止呼吸,享年九十。由他的讲话、日记、书信结集而成的著作超过六十本(一说四十本)。本套克里希那穆提著述系列就是从他大量的讲义中撷取出来的。系列中的每一本书,都有一个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又极为重要的主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