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沈从文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具有高度的精神特征和艺术境界,构思清新、激情真挚、意象丰富、风格秀丽。语言生动娴熟,层次分明,对人物的刻画独具特色。思想内容丰富,大都是时代的产物。有些作品都是传世的经典之作,堪称大师之笔。这些作品意蕴深厚,细细品来,醇香扑鼻,回味无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沈从文散文精编/沈从文研究专家选编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沈从文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沈从文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具有高度的精神特征和艺术境界,构思清新、激情真挚、意象丰富、风格秀丽。语言生动娴熟,层次分明,对人物的刻画独具特色。思想内容丰富,大都是时代的产物。有些作品都是传世的经典之作,堪称大师之笔。这些作品意蕴深厚,细细品来,醇香扑鼻,回味无穷。 内容推荐 沈从文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本书收入沈从文代表性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湘行书简》、《从文自传》。其中《湘行散记》记叙作者1938年冬返乡探母途中的见闻;《湘西》是作者1938年取道湘西去云南时所作,主要介绍了湘西的景物、物产、风土、民情;《湘行书简》记载作者1934年重返湘西沿途给张兆和写信时记下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文自传》是传记体散文,记叙作者离开湘西前20年的生命历程。 沈从文散文构筑的沅水流域的“湘西世界”,恬淡,平和,乡土气息浓郁,充满田园牧歌的诗性。 目录 湘行散记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 桃源与沅州 鸭窠围的夜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箱子岩 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 老伴 虎雏再遇记 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 湘 西 题 记 引 子 常德的船 沅陵的人 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 泸溪·浦市·箱子岩 辰奚谷的煤 沅水上游几个县分 凤凰 苗民问题 湘行书简 第一封张兆和致沈从文(1934.1.8) 第二封张兆和致沈从文(1934.1.9) 第三封张兆和致沈从文(1934.1.9) 第 四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2) 第五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3) 第六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3) 第七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4) 第八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4) 第九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4) 第 十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4) 第十一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5) 第十二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5) 第十三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6) 第十四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6) 第十五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6) 第十六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6) 第十七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6) 第十八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6) 第十九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7) 第二十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7) 第二十一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7) 第二十二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7) 第二十三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7) 第二十四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7) 第二十五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8) 第二十六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8) 第二十七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9) 第二十八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9) 第二十九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9) 第三十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19) 第三十一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20) 第三十二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22) 第三十三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1.22) 第三十四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2.1) 第三十五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2.2) 第三十六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2.2) 第三十七封沈从文致张兆和(1934.2.2) 第三十八封沈从文致沈云六(1934.3.5) 从文自传 我所生长的地方 我的家庭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辛亥革命的一课 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 预备兵的技术班 一个老战兵 辰州(即沅陵) 清乡所见 怀化镇 姓文的秘书 女难 常德 船上 保靖 一个大王 学历史的地方 一个转机 附 记 试读章节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 我由武陵(常德)过桃源时,坐在一辆新式黄色公共汽车上。车从很平坦的沿河大堤公路上奔驶而去,我身边还坐定了一个懂人情有趣味的老朋友,这老友正特意从武陵县伴我过桃源县。他也可以说是一个“渔人”,因为他的头上,戴得是一顶价值四十八元的水獭皮帽子,这顶帽子经过沿路地方时,却很能引起一些年青娘儿们注意的。这老友是武陵地域中心春申君墓旁杰云旅馆的主人。常德、河袱、周溪、桃源,沿河近百里路以内“吃四方饭”的标致娘儿们,他无一不特别熟习;许多娘儿们也就特别熟习他那顶水獭皮帽子。但照他自己说,使他迷路的那点年龄业已过去了,如今一切已满不在乎,白脸长眉毛的女孩子再不使他心跳,水獭皮帽子,也并不需要娘儿们眼睛放光了。他今年还只三十五岁。十年前,在这一带地方凡有他撒野机会时,他从不放过那点机会。现在既已规规矩矩作了一个大旅馆的大老板,童心业已失去,就再也不胡闹了。当他二十五岁左右时,大约就有四十左右女人净白的胸膛被他亲近过。我坐在这样一个朋友的身边,想起国内无数中学生,在国文班上很认真的读陶靖节《桃花源记》情形,真觉得十分好笑。同这样一个朋友坐了汽车到桃源去,似乎太幽默了。 朋友还是个爱玩字画也爱说野话的人。从汽车眺望平堤远处,薄雾里错落有致的平田、房子、树木,全如敷了一层蓝灰,一切极爽心悦目。汽车在大堤上跑去,又极平稳舒服。朋友口中糅合了雅兴与俗趣,带点儿惊讶嚷道: “这野杂种的景致,简直是画!” “自然是画!可是是谁的画?”我说, “牯子①大哥,你以为是谁的画?”我意思正想考问一下,看看我那朋友对于中国画一方面的知识。 他笑了。“沈石田这狗养的,强盗一样好大胆的手笔!”说时还用手比划着,这里一笔,那边一扫,再来磨磨蹭蹭,十来下,成了。 我自然不能同意这种赞美,因为朋友家中正收藏了一个沈周手卷,姓名真,画笔并不佳,出处是极可怀疑的。说句老实话,当前从窗口人目的一切,。潇洒秀丽中带点雄浑苍莽气概,还得另外找寻一句恰当的比拟,方能相称啊。我在沉默中的意见,似乎被他看明白了,他就说: “看,牯子老弟你看,这点山头,这点树,那一片林梢,那一抹轻雾,真只有王麓台那野狗干的画得出。因为他自己活到八九十岁,就真象只老狗。” 这一下可被他“猜”中了。我说: “这一下可被你说中了。我正以为目前远远近近风物极和王麓台卷子相近;你有他的扇面,一定看得出。因为它很巧妙的混合了秀气与沉郁,又典雅,又恬静,又不做作。不过有时笔不免脏脏的。” “好,有的是你这文章魁首形容!人老了,不大肯洗脸洗手,怎么不脏……”接着他就使用了一大串野蛮字眼儿,把我喊作小公牛,且把他自己水獭皮帽子向上翻起的封耳,拉下来遮盖了那两只冻得通红的耳朵,于是大笑起来了。仿佛第一次所说的话,本不过是为了引起我对于窗外景致注意而说,如今见我业已注意,充满兴趣的看车窗外离奇景色,他便很快乐的笑了。 他掣着我的肩膊很猛烈的摇了两下,我明白那是他极高兴的表示。我说: “牯子大哥,你怎么不学画呢?你一动手,就会弄得很高明的!” “我讲,牯子老弟,别丢我吧。我也象是一个仇十洲,但是只会画妇人的肚皮,真象你说, ‘弄得很高明’的!你难道不知道我是个甚么人吗?鼻子一抹灰,能冒充绣衣哥吗?” “你是个妙人。绝顶的妙人。” “绣衣哥,得了,甚么庙人,寺人,谁来割我的××?我还预备割掉许多男人的××,省得他们装模作样,在妇人面前露脸!我讨厌他们那种样子!” “你不讨厌的。” “牯子老弟,有的是你这绣衣哥说的。不看你面上,我一定要……” 这个朋友言语行为皆粗中有细,且带点儿妩媚,可算得是个妙人!P3-5 序言 沈从文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本书收入沈从文代表性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湘行书简》、《从文自传》。其中《湘行散记》记叙作者1934年冬返乡探母途中的见闻;《湘西》是作者1938年取道湘西去云南时所作,主要介绍了湘西的景物、物产、风土、民情; 《湘行书简》记载作者1934年重返湘西沿途给张兆和写信时记下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文自传》是传记体散文,记叙作者离开湘西前20年的生命历程。 沈从文散文构筑的沅水流域的“湘西世界”,恬淡,平和,乡土气息浓郁,充满田园牧歌的诗性。 沈从文(1902—1988),现代文学大师,历史文物研究学者。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 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1949年前,主要从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被人称为多产作家。1949年后转入从事艺术史研究,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传世。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沈从文可以活到1988年10月之后,那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肯定是他的。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
从文这人,你不要以为他温文典雅。他骨子里很硬。不想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钱钟书
五四运动以后的六七年中,北方有几个作家颇引起读者的注意,而使得一群青年读者特别倾倒的,则推那个年龄最轻而出身又有些奇异的沈从文了。这是一个以作品产量丰富迅速而惊人的作家。 ——苏雪林《沈从文论》(原载《文学》1934年9月第3卷3期)
我们那个小小山城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常常令孩子们产生奔赴他乡的献身的幻想。从历史角度看来,这既不协调且充满悲凉,以至表叔和我都是在十二三岁时背着小小包袱,顺着小河,穿过洞庭去“翻阅另一本大书”的。 ——黄永玉《太阳下的风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