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近代上海(都市社会与生活)/名家讲现代中国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罗苏文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近代上海都市的崛起是在什么文化背景下启动的?它营造的文化环境有哪些特征?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提供了怎样的借鉴?

近代上海塑造了一个开放而充满创造力的近代城市形象。它历史性地站在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沿,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提供了文化创新的宽阔视野,留下了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也为世界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开启了一扇不可忽略的窗口。

内容推荐

近代上海塑造了一个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近代城市形象,本书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珍贵的历史图片,向读者讲述了清末民初老上海的都市风貌和社会历史变迁。从自来水、电灯、煤气、公共交通诸如此类的基础生活设施,到妇女时装、戏曲演出;从石库门的普通人家到被称为“纳税华人”的“成功人士”,再到租界的外国侨民,……在那些生动迷人的历史细节中,近代上海已经开始尽情展示自身的传奇魅力了。

目录

导言

第一讲 路、里、楼:租界商业空间的拓展

从街、弄到路

里的崛起

都市象征:高楼耸立

第二讲 远东国际性大都市的雏形

都市生活基础设施与生活环境

消防网络

公共卫生管理的起步 

强化治安 

社区差别 

第三讲 石库门与里弄居民

从华洋分居到华洋杂处 

石库门走向商品市场

里弄人家

房地产业主、二房东、三房客

第四讲 晚清公共租界的公共娱乐区

租界华人:从难民到居民 

近代城市公共场所的雏形与管理 

近代城市娱乐消费的摇篮

《上海新报》:信息消费的滋长

租界华人的观念变迁

第五讲 外滩与公园

金能亨的构想

座椅风波

从夷园到公园

游园券与公园规则

华洋分园的初试

警示木牌与华洋对话

公园之梦

第六讲 近代戏曲与都市居民

在昆曲流布区里

京昆较量:中西并用、弃雅趋俗

都市乡曲:沪剧、越剧

近代戏曲:市风与乡风的异趋

第七讲 清末女界与都市时尚女装

女性活动空间的拓展与“女界”的显现

女性消费的兴起

都市时尚女装与市场消费网

第八讲 离根——植根:都市人

从乡民到都市居民

都市家族

纳税华人

上海话

第九讲 袖珍国际都会里的侨民社区

日侨、俄侨、犹太人

外侨总会

附录近现代上海研究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晚清租界的火灾除少数发生在货船上外,绝大多数发生在民居、栈房。起火原因主要有蜡烛翻倒、厨房堆放柴草、烟囱火苗殃及房屋木梁、栈房存放易燃物品等。显然,要控制辖区的火灾,照明、燃料甚至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已是势在必行。

鉴于以上原因,公共租界工部局对成批兴建的商品房(石库门)加强了消防管理。在中式房屋的建筑规则中,已有如下规定:所有火墙应由砖结构或其他坚固不易燃的材料建造,用优质石灰、水泥牢固砌合,能完全切断火势;不得将木制栋梁、托梁、立柱用于建筑任何火墙;所有屋顶应覆盖瓦、金属轨条,或其他不易燃的材料;在任何中式建筑的街区、干草堆放地或距离马路200英尺以上的建筑,业主均应根据卫生委员会的要求,依工部局规定的规格装设水龙头,并使之与上海自来水公司的供水管相接等。在这一规则中,对中式民居建筑街区的通道、公共空间及燃料堆放等也作了统一的具体规定,这些措施为消防管理提供了严密的保障。

由于租界实施中西并行的建筑规则,建筑材料及建筑格局差别很大,给消防带来诸多不便。20世纪初,随着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引进,中西式房屋、西式房屋和中式房屋成为上海民用建筑的三大类别。中式房屋的火警,通常须用轻便伸缩梯、压力小的喷水龙头;西式房屋则必须用高伸缩梯、高压喷水龙头。遇到两类建筑毗邻相连时,上述消防设施就显得很不适应。也许这也是租界建筑分布逐渐呈现中西分离、自成群落的一个原因。

民初随着电话的推广,居民逐渐熟悉了一种便捷的报警手段。1917年火政处的年度报告曾提到,居民时常抱怨消防队未能及时赶到火灾现场,这是由于当时常用的报警方式是托人报告,而不是直接用电话报警。到1927年,电话报警已成为居民首选的报警手段。促使居民改变报警方式的另一因素与保险业有关。保单条款规定:倘火灾发生,投保的房产业主要尽力对付,措施之一即向火政处报警,否则,保险公司可认为未遵守条例规定,因而拒绝理赔。电话报警对有效控制火灾损失无疑是重要的手段,它与嘹望塔、消防水龙的设置及消防汽车、救火艇的配备,象征着都市消防的观念和便捷手段在上海已经建立。1920年代中期,居民们对消防汽车的疾驶而过已从原来的惊慌失措改变为习惯避让,消防车往返火灾现场的意外车祸发生率显著下降。1927年,火政处还配备了手提式无线电话机,以便于火灾现场的信息沟通。值得一提的是,火政处救火会的消防工作并不仅限于辖区范围,如在1927年对界外火警呼救出动支援88次(其中56次是参与扑灭火灾)。

民国初年,上海作为国内加工工业中心,工商经营极为活跃。由于租界房租高,商家对建筑的改建、违章利用屡有出现。如华人民居被移用为轧花、清花工场或仓库,容纳大量雇工,却无通畅出口,这种状况对雇工来说,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也使周围房产充满了风险;有些建筑原有的太平楼梯被拆除,太平门被钉死;娱乐建筑内清唱之地被改作舞台演出之用,视察员在报告中称,“每一层楼已成为或正在成为一个小剧场,建造舞台得准备布景、道具、化妆室等,使楼梯及其他出口处变得无用或不安全。尽管将危险通知领照人,但他们很少注意或不加理会,这些房屋在未恢复其原状重新使之适当安全之前,必须吊销这类房屋的执照”,“必须记住有几幢房子容纳2000—3000人,一旦发生火灾,或发生惊慌而往往拥塞不堪时,其出口办法——尽管看来办法不少——是否充分非常令人怀疑”。从上述带有备忘录语气的陈述中可以看出,违章使用房屋的状况,导致火灾隐患的无处不在。

P36-37

序言

晚清以降之中国,欧风东渐,旧学新知,自思想潮流至世态人心均为之一变,此自应为现代中国之滥觞。而后时移物异,历百年沧桑而至于今日,变化者不知又几何矣。《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中华书局延请海内外学界名家,或写人物之精神事迹,或作专题之研习探讨,讲述现代中国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诸方面之问题,辑为丛书,希冀于传承学术之同时,专家之学识亦可藉以略达于公众之平常感知,深祈学术界、读书界多所襄助。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04年9月

后记

近代上海城市社会史是我二十余年来的主要研究领域。昨天的上海令我怀有持久的好奇和兴趣,查寻被岁月尘封的文献资料,实地走访、体味逝去岁月的遗痕,梳理、修复城市的记忆,将点滴兴奋、感动、体验写出来与读者分享、交流,无疑也是一桩趣事、益事。我有幸从事这样的工作,也乐于选择这样的生活。本书内容选自本人多年来发表的有关论著,依据出版社对这套丛书的具体要求进行文字上的调整。本书得以问世,首先要感谢中华书局的策划、创意,感谢丛书编辑李世文先生的提议和诸多帮助。希望得到读者朋友的指正。

作者

2005年9月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8: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