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英烈诗人,为保卫明朝,抛头颅,洒热血;清初的遗民诗人,以舍生取义为荣,以投降清朝(做“贰臣”)为耻,这是中华民族传统荣辱观的体现。现在,正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此时此刻,重温传统荣辱观的有关史实和思想,对于继承传统道德,进行现代性转换或合理性重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现实意义。
全文在明清易代鼎革之际的时代大动荡背景下,通过对此特殊诗歌类型的论析,反映节烈诗人在明末和明亡后,在山水诗中所表现的爱国情操与民族气节,并细致而精微地论述其苍凉哀婉的总体特色及其个性化诗风,选题和研究成果均有意义和价值。
本文选取明末清初节烈诗人的山水诗作为考察对象,其重点自然偏向于挖掘其中寓藏的爱国情操与高洁人品。……同时,本文又并未忽视对其审关风貌与艺术成就的观照,它合理地采用“地域特色”的视角,细致地剖析了吴中、浙江、粤楚、淮上、皖南、京镇地区不同诗人群体的不同诗风,显示了他们苍凉哀婉的总体风格及群各有殊的个性化特色。这就从思想面貌和艺术风貌这两大方面准确地把握与揭示了明末清初节烈诗人之山水诗的整体格局,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味。……此文在展示节烈诗人民族气节与其文学成就这两方面均能给人以深刻印象,它对山水诗和清诗研究都有所贡献。
绪论
(一)百变回流披沙拣金——本文的缘起及价值
(二)落日回晚照中流挽颓波——山水诗所折射的明末清初节 烈诗人之社会心理
(三)独鹤下烟际清音哀心魂——山水诗所蕴含的明末清初节 烈诗人之艺术精神
第一章 残阳暮鼓长歌当哭——明清易代之际大明英烈的山水诗
第一节 社稷帆影乾坤一剑——张煌言、倪元璐的山水诗
第二节 空阔自天地长歌悲独醒——杨文骢的山水诗
第三节 归山清梦过水残霞——祁彪佳的山水诗
第四节 各怀家国恨不变死生心——吴应箕、魏■的山水诗
第二章 海上风烟虎啸鹰盘——陈子龙及云间英烈诗人的山水诗
第一节 空留形胜在顿使客心愁——陈子龙的山水诗·附论李雯
第二节 落霞故山肠断鹃血——夏完淳的山水诗
第三章 寒蝉零雁声断长空——顾炎武及吴中遗民诗人的山水诗
第一节 陵阙生哀河山垂泪——顾炎武的山水诗
第二节 长吟写我心涕下■双扉——归庄的山水诗
第三节 浮天醉老枫落日晚来红——陆世仪的山水诗
第四节 穷幽发微吴地董狐——徐崧和他的《百城烟水》
第四章 湖光依旧感慨自销——黄宗羲及浙中遗民诗人的山水诗
第一节 孤香自牢落不随风飘坠——黄宗羲的山水诗
第二节 湖山色改日月生光——吕留良的山水诗
第三节 风吹枯箨疾潮撼孤城怒——李确、谈迁的山水诗
第五章 水底风雷烟中林岫——屈大均和粤楚遗民诗人的山水诗
第一节 胸襟披早爽吟咏泻清商——屈大均的山水诗
第二节 落日山河泪洒新亭——陈恭尹的山水诗
第三节 天年聊物理楚国想遗风——王夫之的-山水诗·兼论黄周星
第六章 波上忘机鸟芦花生莫愁——“宁都三魏”及“易堂九子”的山水诗
第一节 歌泣天已莫悲风起江声——魏禧的山水诗
第二节 壮岁成独处流恨满芳洲——魏际瑞的山水诗·附说魏士杰
第三节 烟月虚遥夜溪山带早秋——魏礼的山水诗·兼说“易堂九子”
第七章 托意■深志图恢复——阎尔梅、万寿祺的山水诗
第一节 孤身万里心静匡庐——阎尔梅的山水诗
第二节 人间歌哭天外登临——万寿祺的山水诗
第八章 身老田园心系人间——钱澄之、方文的山水诗
第一节 南国风云海天吟啸——钱澄之的山水诗
第二节 况当凌绝顶千峰恣遐眺——方文的山水诗
第九章 身世寥落 幽人心事——邢昉及京镇遗民诗人的山水诗
第一节 片云孤磬外一叶万山间——邢防的山水诗
第二节 远迹沧江山情澹然——杜溶的山水诗
第三节 空山澹无言来者成古今——顾梦游的山水诗
第十章 客梦江心雪 回首泪沾衣——秦晋河朔遗民诗人的山水诗
第一节 荒台凭晚眺天空塞鸟长——申涵光的山水诗
第二节 盘根砺吾剑金铁满山鸣——傅山的山水诗
第三节 鼓吹不到处天籁有时闻——李柏的山水诗
第十一章 无语向空立香心只自持——释读彻和遗民诗僧的山水诗
第一节 潇湘水阔泰华峰高——释读彻的山水诗
第二节 望处江山旧凭高独怆然——函罡的山水诗
第三节 至性投绝域深悲恨中原——函可的山水诗
第四节 山水气俱尽 乾坤血未寒——今释澹归的山水诗
第十二章 余论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一)百变回流披沙拣金——本文的缘起及价值
明清之际确是中国历史上千年一遇的特殊时期,且不说异常剧烈的阶级矛盾和残酷至极的民族斗争所交织形成的复杂政治形势,单就文学发展的轨迹而言,亦有许多异于前朝各代之处。首先,文人士子所经历的心灵磨砺和精神痛苦即是前朝各代所无法比拟的,他们一方面要经受阶级斗争的洗礼,在政治立场上做出选择;另一方面又要直视民族矛盾的惨烈,在人格气节上有所取舍。正因如此,才使明清之际的文人士子们成了一个备受后代关注的研究群体。首先,通过对其思想形态、人格气节,以及在此基础上生成的文学创作的研究,我们可以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认识文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本质联系。其次,经历灵与肉的多重磨难,面对海崩山裂的政治动荡,文人士子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分化,有人顺应时代潮流,成了农民起义的响应者;有人屈于压力,拜倒在异族入侵者的铁蹄面前,并粉墨登场做了新朝的官员。在故国沦丧、黑云压城的艰难岁月里,另有一批节烈之士用自己悲慨的激情和汹涌的热血上演着一出“残山残水强■持”的悲壮正剧,他们或转战岭海,取义成仁:“才说求生便害仁,一声长啸出红尘。”(钱邦芑《途中口占》其一)①或往来奔走,力图东山再起,恢复故国:“天倾地蹋十年余,草间义士时相呼。前车已覆后仍驱,得算便有风云势。”(徐孚远《重哭蒙难诸贤》)②或抱贞守坚、清洁自许,宁可零落尘泥,而不受新朝丝粟之染:“明末孤臣,死不改节。埋在石中,日炼精魄。”(陈佐才《石棺诗》)③或完节明志、遁迹空门,以佛灯点亮开悟痴迷的心灵之火:“翩翩野鹤随云适,点点寒梅斗雪霏。梦破瞿然成大觉,澄潭明月自相依。”(任廷贵《■发为僧诗》)④总之,“长剑马头”、“易水悲歌”、“五湖烟雨”、“心轻富贵”、“瀑雨苍烟”、埋姓海云、置身“方外”,这是国破家亡时孤臣遗子的共同心态和人生选择。正因为这个独特群体的存在,才使中华民族历久不衰的浩然正气得以流布传播、绵延不绝,并发扬光大,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有鉴于此,研究探讨明清之际节烈之士的思想观念、哲学体系和诗文创作就具有非常重大的认识意义。在众多研究成果中,最引人注目的应是对明清之际节烈之士之思想体系的探讨阐述,其数量之多、角度之广、内容之丰是世所公认的。而就明清之际节烈诗人诗歌的研究,尤其明遗民诗歌内在规律的寻流探源式的研究来说,极具代表性的成果首推严迪昌先生的《清诗史》。先师以严谨的学风、丰厚的修养、独具的慧眼,以时间为经、地域为纬把遗民诗人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展开全面论述,并通过家族谱牒和史乘的考辨,对地域文化熏陶浸染下所形成的遗民诗风做了详尽而精辟的阐述。另外,朱则杰先生所著《清诗史》亦论及明清之际节烈诗人的诗歌思想内涵及艺术风格,他简明扼要地把明清之交的诗人分成三种类型:第一,以陈子龙、夏完淳为代表的“殉节诗人”;第二,以钱谦益、吴伟业为首的“失节诗人”;第三,介于二者之间的“遗民诗人”。
明遗民诗人是一个阵容庞大、气势恢宏的创作群体,从清初至现代汇集辑佚其史料的著作层现迭出、各具特色。其中体制完备、资料翔实,且睿思如涌的代表性作品有:卓尔堪的《明遗民诗》十六卷、陈田的《明诗纪事》、邓之诚的《清诗纪事初编》、钱仲联主编的《清诗纪事·明遗民卷》。上述几种著作征引史料力求准确详尽,对研究明遗民诗歌创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卓尔堪的《明遗民诗》不但条分缕析,精要地评述了每位诗人的人品、生平,而且还和后来的《晚晴■诗汇》遥相呼应,辑录保存了大量的明遗民诗作。研究探讨清初遗民诗人的诗歌创作,这几部书是必备且必读的。
上述诸家对明末清初节烈诗人的诗歌整体探讨研究用力甚勤,但就其中的山水诗所作的专题研究则目前尚属空白,除了苏州大学王英志先生有《论屈大均的山水诗》等单篇论文外,较为系统、连贯地研讨明末清初节烈诗人山水诗的论著至今还未见到。
从上述意义说,选择明末清初节烈诗人的山水诗作为研究对象,应该具有填补空白之价值。当然,抛砖为的是引玉,但愿这篇粗疏浅陋的拙文能够引发智者对此专题研究的兴趣,从而在更广阔的领域探讨山水诗在清代盛行并蔚为大观的情状和成因。
就诗歌发展的流变历程而言,清诗经元明两代的沉寂徘徊后,又一次奏响了中国古典诗歌旋律激昂的强音。明末清初节烈诗人群体的存在,造就了清代诗歌悲壮强劲的先声,从而奠定了有清一代前后相承的悲慨耿介诗风,从顾炎武、王夫之,屈大均、阎尔梅、邢畴到林则徐、魏源、龚自珍、丘逢甲、黄宗宪、姚燮等,整个清代诗歌走出了一条与前朝各代迥异的道路,其间遗民诗人群体的奠基之功是不可掩没的。而在各体诸类诗歌的百变回流中,山水清音一直是往复盘旋的主题乐章之一,山水诗在清代几乎成为诗歌走向巅峰的标志,在清人笔下,无论表现内容、描写范围,还是缒幽凿险的艺术精神,都远远地超轶前朝各代。如果深入清代山水诗的脏腑,我们不能不感叹那·确实是一个蕴含丰富和令人心醉神迷的宝藏。明清之交的节烈诗人能在那个腥风血雨的严酷环境里以其独具的慧心,独特的审美眼光创作出数量丰赡、质量上乘的山水诗作,不仅在清代山水诗史上,即使在整个古典山水诗史上确属异数。因此,通过对明末清初节烈诗人山水诗的描述,庶几能观照特定时代、特定文化背景下诗人们的社会心理与艺术追求,及其奠定有清一代山水诗风的巨大影响。
为表述的便利,本文总称其所论述的对象为“节烈诗人”。它有两层含义:“烈’’是指为大明殉身的诗人群体,与后文所指“大明英烈”属同一概念,他们不管是牺牲在抗清前线还是被执就义;不管是从容尽忠于阶级斗争的紧要关头还是矢志殒命在异族入侵的危难之际,都属“英烈,,之类;“节’’则指国破家亡之后始终怀念故国、坚拒新朝,抱持一线希望之光,用不屈的意志守护着高洁人格的诗人群体,和后文所称的“遗民诗人’’概念一致。总论称其“节烈诗人”为的是删繁就简;而分论时将之区别为“大明英烈”和“遗民诗人”则旨在显示二者各有其不同的角色定位。
本文对山水诗的界定,主要以其描写对象为基本依据,不管是登山揽胜、游历吟赏,还是抒怀言志、感慨自销,都要以诗中的主要意象确定。比如登临诗、游览诗、纪行诗等,就都属于本文所论山水诗范围。另外,因节烈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特殊,所以论述他们山水诗所蕴含的思想特质时,还引用了某些感怀言志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只起旁证的作用,其本身不作山水诗看待,尚望诸大家明鉴。与清代中期以后的山水诗相比,节烈诗人的山水诗感慨身世的成分较多,这只能是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使然。要使清代山水诗真正进入纯艺术的审美境界,而较少人文负载,则还要等待入清后心态渐趋平静的诗人的大量涌现,兹不赘论。P1-4
过去,我爱读邓之诚先生所著《清诗纪事初编》。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邓氏身居沦陷区北平,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邓氏被日军逮捕入狱。翌年夏邓氏出狱后,拒绝日伪的诱迫,赋闲三年,生活艰窘,仍孜孜不倦埋头著述。他在《初编序》中说:“丁丑之秋,遭逢变乱,念明清之际,先民处境,有同于我者,不识何以应变,乃取其诗时时观之,钦其节操,忧患中赖以自壮焉。”这是邓氏撰写《初编》的最初动机。此书在甲、乙、丙、丁编之前,特设前编,皆明遗民诗人。他明言,他研究明遗民诗之目的,是从先民高尚的民族气节中,吸取精神力量,武装自己的头脑,加强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
最近,见到时志明君的博士论文《山魂水魄——明末清初节烈诗人山水诗论》出版,能于邓著之外,另树一帜,甚为可喜。细绎邓、时二著,其不同之处,一日:邓著只论清初之明遗民诗人,时著包括为明朝献身的英烈诗人和明亡后始终坚持民族节操的遗民诗人;二曰:邓著以个人立目,时著以群体分类;三曰:邓著采用纪事形式,时著采取章节安排;四曰:邓著所纪之事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时著专以山水诗为观察对象。
洋洋三十馀万言的时著,分绪论、正文、余论三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节烈诗人通过山水诗所表现的共通的思想内涵和相似的艺术精神,从思想特征和艺术特色两方面,对其进行分类。“正文”共十一章。前十章按地理分布,将节烈诗人划分为不同的群体,进行观照。对陈子龙及云间英烈诗人、顾炎武及吴中遗民诗人、黄宗羲及浙中遗民诗人、屈大均和粤楚遗民诗人、“宁都三魏”及“易堂九子”、“徐州二遗民”、皖南地区遗民诗人、邢防及京镇遗民诗人、秦晋河朔遗民诗人等群体,逐一评述。精义纷呈,引人入胜。第十一章突破地域的局限,补充介绍遗民诗僧。“余论”则将明末清初的节烈诗人与历代相似命运的诗人加以比较,为明末清初节烈诗人的山水诗进行小结。全书结构完整,文字流畅。
时君的论文,在苏州大学提出答辩时,答辩委员会评为:“准确把握与揭示了节烈诗人山水诗共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精神,同时又以时序为经、地域为纬,着力分析了不同诗人群体的艺术特质,其评析能抓住群各有殊的个性化特色,既有深度,又有新意。”此评语甚为中肯,当之无愧。
明末的英烈诗人,为保卫明朝,抛头颅,洒热血;清初的遗民诗人,以舍生取义为荣,以投降清朝(做“贰臣”)为耻,这是中华民族传统荣辱观的体现。现在,正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此时此刻,重温传统荣辱观的有关史实和思想,对于继承传统道德,进行现代性转换或合理性重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现实意义。
是为序。
二○○六年夏于南京大学冬青书屋
十多年前就萌动过写《清代山水诗史》的念头,而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在不断搜辑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越来越被清代山水诗焕现的异彩所倾倒。清代山水诗数量之巨、内容之富、囊括的地域之广是前朝各代无法比拟的,别的暂且不说,单就诗人在缒幽凿险、穷尽天下山水风物的坚韧毅力支配下所涉足的宽广范围,是任何一个朝代的诗人无法企及的,比如以允礼的《奉使纪行诗》、杜昌丁的《藏行纪程》、杨揆的《桐华吟馆卫藏诗程》、松筠的《西招纪行诗》、孙士毅的《百一山房赴藏诗集》等为代表的数十种藏行纪游诗集,从多个角度刻画描摹了雪域高原殊绝的山水风光,其中有些作品对今日开发西藏旅游事业,以及交通建设都有着极高的借鉴价值。再如迁人徙客谪戍东北、西北一带时,对冰天雪地、大漠戈壁的描绘,也是很有特色的,尽管唐代诗人曾有边塞诗描写过戈壁风光、长河落日,但比起清人全方位、多角度的精雕细琢,唐人就显得逊色不少。清人山水诗还有一个超越前代的长处就是对异域绝国、海外风情的展现,像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欧美游诗;黄宗宪、黎汝谦的日本风情录;丘逢甲的南洋诗等,这里还不包括台湾山水诗、滇黔蒙疆山水诗。总之,清人笔下地无分南北,山水不论疆域,只要心到处,就有他们留下的点点屐痕。如此成就的取得,除了政治经济的因素外,更重要的还反映着清人日渐开放与成熟的自然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生观和审美观。不仅地域的宽广超佚前代,就是诗人的数量和创作群体的分层,比如八旗诗人、闺阁诗人、僧侣诗人等,亦超出前朝任何一代。这种渐次延展的描写空间和迅速增长的诗人群体,是清代山水诗不断超越、走向繁荣的显著标志。研究清代诗歌,必得重视山水诗;探讨中国山水诗的渊源流变,绝不能轻忽清代山水诗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成就。正如先师严迪昌先生在《清诗史》里所断言,“以山水诗言,视野的拓展,审美的深入,缒幽凿险地贴写难状之景的高妙,均是前代山水之作未曾企及的。一部中国山水诗史,倘简略了清代山水诗,未能予以宏观到微观的研究,必将是残缺不全而令人遗憾的。,,眼前的这篇拙作是原计划中《清代山水诗史》的开头部分,即第一编,撰写到一半时,离学业终结的日子越来越近,受业师杨海明先生点拨,后队改前队,遂成《明清之际节烈诗人山水诗论》。
拙作撰拟至第二章时,先师严迪昌溘然离我而去,那段日子,我常被撕肝裂胆的哀痛所浸漫,斯人已去,音容犹存,捧着先师题有勉励之语的《清诗史》,肝肠断绝,可恨的是才浅学疏,以眼前一篇浅陋的拙文难告先生英灵于九泉。每思及此,心事如晦,悲从中来,真是聚九州石,亦难补此天大的阙憾。先生一去,我心如秋风中的黄叶,飘泊流浪,无所依归!好在春风送暖,阴霾尽散,感谢苏大中文系为我安排了人品学问兼具、深受大家尊崇的杨海明先生继续指导我的学业。杨先生与先师一样在治学上一丝不苟、严谨朴实,对待学子犹如子弟,和蔼可亲、教诲有加。在艰苦的求学问道过程中,前后遇这样两位为人十分正派,且治学非常严谨的导师,算是上天给我特别的恩遇,对之,我将备加珍惜,并铭感终生!
拙作作为博士学位论文,于2004年5月26日提交答辩。答辩委员会由复旦大学王水照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教授、苏州大学杨海明、王永健、曹林娣、马卫中、马亚中诸位教授组成。尽管拙作存在诸多不足,且粗糙浅陋,但诸位先生却宽厚大度,以勉励后进为己任,在评审和答辩过程中给予充分肯定与评价,尤其王水照先生、钟振振先生含蓄内敛、平易近人的大家风范,令我敬佩至极、感怀不已!
现将诸位先生的评语引述如下,以彰显大方之家对后进者的奖掖激励之功。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王水照先生对拙文评道: 全文在明清易代鼎革之际的时代大动荡背景下,通过对此特殊诗歌类型的论析,反映节烈诗人在明末和明亡后,在山水诗中所表现的爱国情操与民族气节,并细致而精微地论述其苍凉哀婉的总体特色及其个性化诗风,选题和研究成果均有意义和价值。
作者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特别是细读山水诗文本的文献基础上,展开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全面系统而又周密细致,平实稳妥而又不乏新意,议论风发,主旨突出,有力地说明了“山水诗在清代几乎成为诗歌走向颠峰的标志”这一论断。钟振振先生评日:
时志明同学的这部博士论文,另辟蹊径,选择明末清初节烈诗人的山水诗作为切入点,通过对这一大创作群体在民族危亡之际及故国沉沦之后,在其山水诗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操、民族气节加以深入、全面、系统的论析,从而更广泛,也更透辟地展示了那一代节烈伟人、高士的精神世界。论文很有创新意义,既是对明清之际爱国诗歌研究的深化,又是对传统山水诗研究的全新开拓。要之,这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明清诗研究成果中的一部优秀的力作。
论文结构合理,论点鲜明,论据详实,论证周密,文字流畅优美。在在反映出作者深厚的史学、文学理论修养,扎实的文献考据功底,缜密的逻辑思辨。杨海明教授分析指出:
本文选取明末清初节烈诗人的山水诗作为考察对象,其重点自然偏向于挖掘其中寓藏的爱国情操与高洁人品。……同时,本文又并未忽视对其审关风貌与艺术成就的观照,它合理地采用“地域特色”的视角,细致地剖析了吴中、浙江、粤楚、淮上、皖南、京镇地区不同诗人群体的不同诗风,显示了他们苍凉哀婉的总体风格及群各有殊的个性化特色。这就从思想面貌和艺术风貌这两大方面准确地把握与揭示了明末清初节烈诗人之山水诗的整体格局,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味。……此文在展示节烈诗人民族气节与其文学成就这两方面均能给人以深刻印象,它对山水诗和清诗研究都有所贡献。王永健教授非常中恳地说:
明末清初节烈诗人的山水诗,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采,自有其认识价值、文献价值和美学价值,很值得研究。……由于作者长期的收集资料和潜心研究,论文对于三十多位节烈诗人山水诗的论述,非常扎实;材料丰富,分析详尽,内容充实,评价允当,既有广度和深度,又多独到之见。这是一篇下了苦功的、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的博士论文。曹林娣教授评审说:
本文选取明末清初易代之交节烈诗人的山水诗为研究考察对象,这是一个非常的历史阶段,一个特定的诗人群体和特殊的诗歌类型,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开拓意义。
文化意义在于: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士人,生当鼎革之际,于民族矛盾斗争的腥风血雨之中,必然会作出各种人生选择,势必将传统文化的卓越和痼疾全部显现出来,如风节操守意识、民族主义、夷夏之别等。开拓意义在于:这一特殊时段的山水诗,具有较多的人文负载,因而形成比较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风貌,无论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还是思想史上,都具有特殊价值,而学者对此涉猎不多,所以,本文具有填补研究空白的价值。马卫中教授评论道:
本文选择明末清初易代之际殉节诗人和遗民诗人的山水诗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在研究领域的开拓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对遗民诗歌的研究而撰为博士论文者,若干年前有苏州大学张兵先生,而专论山水诗者过去则无,因此该文所论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
该论文对明末清初节烈诗人的山水诗做了筚路蓝缕的梳理工作。作者通过大量阅读这些诗人的诗集,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其研究的方法,以及所得出的结论,均较少依傍,具有鲜明的创造性。马亚中教授评述道:
明清之际出现一大批节烈诗人,他们创作了大量山水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这方面的内容,目前尚无全面系统的论述,故本论题具有创新意义。作者经过对大量诗集文本以及相关文献的艰辛整理和研读,将明末清初的节烈诗人的山水诗分成不同大类,并逐一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揭示不同诗人的艺术个性,为我们呈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艺术长卷,感受到节烈诗人山水作品的艺术魅力,看到了他们长歌当哭、壮怀激烈的另一面,这是论文的成功之处。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能运用中外古今的美学理论,来透视山水诗的艺术特性,总体把握山水诗的表达方式,显示出了作者的理论素养。作者在评述不同诗人创作特色的过程中征以大量原典为依据,许多作品都是首次引用,学风扎实,值得肯定。答辩委员会对拙文的评语是:
论文以明末清初节烈诗人的山水诗为研究对象,选题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本文准确把握与揭示了节烈诗人山水诗共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精神,同时又以时序为经、地域为维,着力分析了不同诗人群体的艺术特质,其评析能抓住群各有殊的个性化特色,既有深度,又有新意。作者的研究、论述皆以富赡的材料为依据和支撑,言出有据,言之有物,足见其坚实的学术根基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论文分析详尽,内容充实,评价允当,又颇多创见,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苏州大学出版社编审、文学院教授王英志先生先是在拙文修改过程中以本专业资深学者的身份悉心指导,继而在拙作出版事宜上极尽推介牵引之力;江苏凤凰出版社的领导和卞岐先生在王英志先生的推介下,接受拙作,并为出版一事劳心费神,悉心擘画;还有苏大图书馆特藏组众位老师的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时志明
二○○五年十一月十日记于寓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