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庚先生是海内外著名的楚辞学专家,他毕生与楚辞结缘,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福建长汀的厦门大学从事文学史教学,到八十年代在北京大学问世《天问论笺》并带教楚辞研究的博士生,楚辞可以说陪伴了他半个多世纪,他也将自己大半生的岁月,浸润在了屈原和他的作品的世界中。这期间,除去与文学史研究有关的内容(《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简史》著作中的楚辞部分),他的楚辞研究的主要成果,是两部代表性著作——《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天问论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林庚楚辞研究两种 |
分类 | |
作者 | 林庚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庚先生是海内外著名的楚辞学专家,他毕生与楚辞结缘,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福建长汀的厦门大学从事文学史教学,到八十年代在北京大学问世《天问论笺》并带教楚辞研究的博士生,楚辞可以说陪伴了他半个多世纪,他也将自己大半生的岁月,浸润在了屈原和他的作品的世界中。这期间,除去与文学史研究有关的内容(《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简史》著作中的楚辞部分),他的楚辞研究的主要成果,是两部代表性著作——《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天问论笺》。 内容推荐 林先生研究楚辞的初衷是为了配合文学史研究。三十年代初期开始讲授文学史时,他刚接触到楚辞,便感到,楚辞是个大课题,因为屈原是个划时代的诗人,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诗人,他之后的几百年几乎没有诗人出现,直到魏晋时,才有了曹氏父子等诗人,屈原诗作的创造性、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因而,林先生认为,如果不研究楚辞,就很难谈得上研究文学史。 目录 总序 袁行霈 导读 徐志啸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民族诗人屈原传 附四注说(说“左徒”,说“既疏”,说“汉北”,说“谏入秦”。) 附生平一览表 屈原生卒年考 摄提与孟陬 《史记·屈原列传》论辩 《史记·屈原列传》简注 诗人屈原的出现 屈原的人格美与离骚“民”字解 彭咸是谁 楚图说 附楚国疆域图 《招魂》地理辨 《招魂》解 《离骚》中窜入的文字 《楚辞》里“兮”字的性质 从《楚辞》的断句说到《涉江》 《九歌》不源于二南 说《橘颂》 附说《九章》 说《国殇》 《礼魂》解 林庚楚辞研究两种目录湘君湘夫人 《天问》注解的困难及其整理的线索 后记 再记 三记 《天问》论笺 三读《天问》——代序 《天问》笺释 《天问》今译 《天问》中所见夏王朝的历史传说 《天问》中所见上古各民族争霸中原的面影 《天问》中有关秦民族的历史传说 《天问》尾章“薄暮雷电归何忧”以下十句 后记 试读章节 在这里屈原的艺术成就几达于炉火纯青的阶段。在中国诗歌史上,除《离骚》而外,没有能比《九歌》的影响更大的了。在这里他表现了中国这民族诗歌传统上的优美品质,明朗,不尽,深入、浅出,这是《楚辞》与《诗经》传统的统一汇合,几千年来便成为这民族诗歌的道路。 在黑暗的宫廷里,在行将腐烂的贵族政治的制度下,屈原是不会长此平安无事的,他不久终于又因获罪而被流放了,这次他是毫无自由地被放逐到江南鄂渚对岸的一带去。鄂渚在洞庭湖以东长江边上,即今鄂城的地方。那时他大约三十一岁(楚怀王二十四年),楚国就又背齐合秦,贵族政治集团重新把楚国推上苟且偷安的老路。屈原当然是非要成为罪人不可。从怀王二十四年到楚襄王二年,屈原被放逐在鄂渚对岸,前后九年,而楚国的情势已面目全非。怀王二十六年齐魏韩责楚背叛盟约共同伐楚,楚国不得已把太子抵押给秦国求救。二十八年太子逃出秦国,秦又联合齐魏韩伐楚,杀了楚大将唐昧,取了楚的重丘。二十九年秦又单独攻楚,大破楚师,楚军死亡二万多人,还杀了大将景缺。三十年秦又取楚八城,秦昭王并命令楚怀王到武关去会面,这时昭睢劝怀王还是不要去好④,可是子兰却劝怀王不可以失掉秦的好感,怀王终于去了,等到一进武关,就被扣押起来,要挟怀王割了地才肯释放。怀王拒绝了这个要挟,这样一直僵持到第二年,楚国国内只好暂时立太子为顷襄王,就是后来的楚襄王。秦国见楚国无意割地,大怒之下,就发兵出武关,把楚军打得落花流水,斩首五万,又取了十六个城去。这时楚国连年丧师失地,幼主初立,四顾无援,朝夕难保。恐慌的人便从郢都沿江迁避到下游去。屈原这时正在那一带,看见了这些情况,知道了这些消息,系念着郢都的安危,痛恨那班贵族集团的误国殃民,尤其是为首的子兰,于是写了一篇《哀郢》。在这篇诗里他痛骂子兰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又说尧舜能不信任他自己的儿子,才真是够得上伟大。 P14 序言 燕南园62号是一个中式的小庭院,庭院中央有一棵高大的柿子树,右手数竿竹子掩映着几扇窗户,窗棂雕了花的,那就是静希师住房的东窗,窗边就是他经常出入的东门。走进东门穿过走廊是一间客厅,客厅南窗外有一段廊子,所以客厅里的光线不很强,有一种舒缓从容的氛围。从客厅一角的门出去,右转,再打开一扇门便是他的书房,那里东、南、西三面都是窗子。冬季的白天只要天晴,总有灿烂的阳光照进来陪伴着老师。这正应了他的两句诗:“蓝天为路,阳光满屋”。 静希师到燕京大学任教时,住在燕南园一座独立的小楼里。但他喜欢平房,更喜欢有属于自己的大些的庭院,便换到62号来。他在院子里种了一畦畦的花,春天,鲜花布满整个院子,他享受着田园诗般的乐趣。 静希师从五十年代末期就买了电视机,那是一台苏联制造的黑白电视机。他喜欢体育,常看的是体育节目。那时候电视机还是稀罕物,第26届世乒赛期间,系里的年轻教师们每天都到他家观看比赛的实况转播,他的家成了演播厅。客厅里临时凑了全家所有的椅子和凳子,摆成一排排的。大家坐在那里一边观看比赛,一边发出赞叹声和欢呼声,夹杂着各种各样的评论。没有转播的时候,那些座位也不撤掉,等待着另外一场观众。就在这次比赛结束以后不久,老师买了一张乒乓球台,放在院子靠近南墙一片宽敞的地方,系里的青年教师常去那里跟老师打球,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老师的眼神好,对球的感觉敏锐,处理球的手法细腻,会突然抖腕发力,改变球的方向,使我招架不住。他还喜欢唱歌,原来只见他有一台相当讲究的电唱机,以及若干老的声乐唱片。后来才知道他本人就会美声唱法,能唱到高音C。大概是得益于唱歌,他原先的哮喘病,进入老年以后竟然痊愈了。他曾热心地教我发声的方法,还画过一幅头腔图,告诉我源自丹田的气如何经后脑绕过头顶,灌向鼻腔和口腔,以发挥头腔的共鸣作用。 我在北大求学和工作的五十一年间,不知多少次进出这庭院,进出这客厅,在那里向老师求教,一起谈论学问和人生。其实我之留校任教,也是林先生亲自选定的,正是他对我一生的道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我毕业后不久第一次登上讲台讲课时,静希师还有钟芸师、一新师兄都去听课,课后便到林先生的客厅里小坐,他们给了我许多鼓励和指点。有时候老师让我进入他的书房,我们隔一张写字台面对面坐着,写字台中央有一方砚台,一个玉雕的水盂,还有一个方形的笔筒,瓷的。在书房里,我们距离更近,谈话也更亲切。我们谈话的内容很广泛,当然多的还是学问,屈原、李白、《西游记》、《红楼梦》,以及外国的文学,不管甚么话题,老师都有独到的见解。有一次谈到孙悟空,他说孙悟空身上有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愤慨情绪和叛逆精神。有一次谈到水分,他说如果没有水分,干巴巴的东西有甚么意思?《红楼梦》里写贾母把鸳鸯调理得像“水葱”似的,这“水”字就很好!1962年静希师开始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部,为了培养我的学术能力,让我负责初盛唐部分的初选和注释的初稿。那年我才26岁,对老师的信任格外感激。在选注过程中,他常常提出一些我意想不到而又令我十分佩服的看法。他告诉我杜甫的《新安吏》一定要选,其中“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几句写得特别好。特别是“眼枯即见骨”,很有震撼力。我仔细体会,老师的艺术感受力确实非同寻常。他还告诉我,李白的《独漉篇》,别人都不选,我们要选。这首诗我原来没有留意,经老师指点,细细读了几遍,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末尾四句:“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样奇特的想象和构思,这样明快而新鲜的语言,非李白写不出的。又如,他说杜甫的那句“即从巴峡穿巫峡”,过去的解释不妥。三峡中的巴峡在下,巫峡在上,杜甫出川怎能从巴峡穿过巫峡呢?他引证古籍中的材料,证明这首诗中的“巴峡”乃是巫水流向长江的那一段山峡,因为在巫山中间,所以又称巫峡。经老师这样一讲,诗的意思就豁然贯通了。 回想起来,在我追随老师的这么多年里,他固然教给我许许多多的知识,但使我受益更深的是他给了我一种眼光,一种鉴别的眼光;还教给我一种方法,一种直透文学本质的方法。搜寻我的记忆,他从未对我耳提面命、厉言疾色,而总是在启发我鼓励我。他对我所作出的学术成绩,从不当面夸奖。当我出版了新书恭恭敬敬地送到他的面前,他也从不说些别人在这情况下通常会说的客套话。但我请他为我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撰序的时候,他却十分痛快地答应了,而且很快就写完给我。在短短的篇幅内,叙述了我们师生的情谊和学术的交往,并对我书中的内容,提要钩玄略加评论。其论述之精当,语言之隽永,口吻之亲切,气度之潇洒,置之于晚明小品的名篇中也是上乘之作。 静希师一生提倡少年精神,他常说:人在青年时代最富有创造力。当我还年轻的时候,他鼓励我抓紧时间作出突破性的成绩,可惜我未能做到。后来他仍不断鼓励我在学术上要胆子大一些,要追求突破,只要是经过自己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就要坚持,不必顾忌别人一时的看法。这使我想起他对自己所提倡的“盛唐气象”的坚持,当这个见解刚发表的时候,遭到强烈的反对,但他从未放弃,后来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他常常把自己新写的诗读给我听,并让我评论。我特别喜欢他51岁时写的那首《新秋之歌》,诗的开头说: 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 那是浸透着阳光的海 年轻的一代需要飞翔 把一切时光变成现 在这首诗里洋溢着对年轻人的爱和期望。他鼓励年轻人飞翔,希望他们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诗的结尾是这样的: 金色的网织成太阳 银色的网织成月亮 谁织成那蓝色的天 落在我那幼年心上 谁织成那蓝色的网 从摇篮就与人作伴 让生活的大海洋上 一滴露水也来歌唱 这样铿锵的韵律,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意象,这样新鲜的感受和语言,四十年后读起来还觉得好像是旦晚才脱笔砚的。八十年代前期,我曾热衷于写旧诗词,他也把自己年轻时写的旧诗词给我看,都是些很有境界的作品,但他并不看重这些,他要用现代的语言,创造新的境界、新的格律、新的诗行。有一天他忽然对我说:“你真该学习写新诗!”言外之意是把精力放到写旧诗上有点可惜了。我于是也跟着他写了一些新诗,可是总也写不出那样新鲜的句子来,这才知道新诗的不易。 几十年近距离的接触,我越来越感到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我从未听他背后说过别人的坏话;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他九十岁出版的诗集《空间的驰想》,是诗性和哲理巧妙融合的结晶。在这本书里,他推崇人的精神,歌颂精神的创造力,他希望人类不要被物质的“灰烬”埋葬,而失去了人生的真正目标。他用物理学家的眼光思考时间和空间,呼唤人类对空间的突破。正是这种深刻的思考、博大的胸襟,以及始终不衰的少年精神,支持他度过了九十五年的人生路程,依然如此健康而又才思敏捷。 静希师的学问和他的新诗创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一般文学史家的标准来衡量他,他的学术成就无疑是高超的。他的《中国文学史》,每一版都引起学术界很大的反响,其特色和价值,越来越受到文学史家的重视,香港有学者在一本评论中国文学史著作的专著中,对静希师的《中国文学史》用了很大篇幅详加论述并给与高度的评价。静希师关于屈原生平的考证,关于《天问》是楚国诗史的阐释;关于唐诗的多角度的论述,特别是关于“盛唐气象”的精彩发挥,以及关于李白“布衣感”的揭示;关于《西游记》文化内涵的新解,以及其他许多见解,在提出的当时都令人耳目一新,至今仍然给我们许多启发。但仅仅讲这些还是难以看出他可贵的独特之处。他可贵的独特之处,或者说别人难以企及之处,乃在于他是以诗人之心从事研究,是带着新诗创作的问题和困惑来研究古典文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他对《楚辞》的研究解决了如何从散文语言中创造诗歌语言这样一个重要的、从未被人注意过的问题;他对“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的提倡,既符合建安和盛唐诗歌的实际,也启示着新诗创作的一种突破的方向。他作为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学史家早已得到公认,但他在新诗创作上探索的成绩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他也许会感到一点寂寞,但仍处之泰然,这是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的。我相信他的新诗创作,他对新诗格律的创造性探讨,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今后新诗创作道路的探索中发挥作用。 静希师在燕南园62号这栋住宅里生活将近六十年了。虽然院子大门的油漆已经剥落,室内也已多年没有装修而显得有些破旧,但住在这里的年近百龄的主人精神依旧!有时趁着好天气我陪他在燕园散步,他不要我搀扶,自己昂首向前,步履安详,真不像是年逾九旬的老人。 他曾告诉我,走路一定要昂起头来。他一辈子都昂着头,而昂着头的人,精神是不老的! 2004年9月25日 后记 我于一九七八年秋开始着手写这本书,前后计为时三载。书中所附的四篇论文,实际上也正是全部注释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某些问题涉及的面较广,在分散的注文中每每难以全面展开,便索性通过论文的方式来一气呵成。而且这些又都是属于《天问》中带有关键性的复杂课题,因此也先得集中全力进行突破;这样到了局部注释时头绪就可以更为单纯些。两者之间乃往往会出现某些交织之处,则是在所难免了。又由于注文论证频繁,占去大量的篇幅,使得《天问》全诗每隔两句便被远远地分割开来,这样我们对于全部诗篇就不容易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因此又试作今译一篇,实际上也就是叶韵的串讲,限于问话体与字数,只能力求其粗具轮廓而已。 书成之后,又承李易同志细心地为我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钟元凯同志代我作了许多校对查抄的工作;都给了我多方面的帮助。均在此谨表谢意!并以为记。 一九八一年十月于燕南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