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画坛巨擘傅抱石之女、旅日著名水墨画家傅益瑶,最近出版了系列作品《我的父亲傅抱石》《我的东瀛岁月》《窑火丹青——傅益瑶画瓷》等(均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本书为其中之一《我的父亲傅抱石》,生动地披露了许多傅抱石的生活和创作中细节,以及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逸闻趣事。此书作为傅抱石的第一本传记,表达了傅益瑶作为女儿对父亲的一种纪念。 展现了傅抱石作为一个杰出画家、一位慈父的传奇人生,文字饱含深情。
傅抱石之女、旅日水墨画家傅益瑶,亲自撰写了此书,生动地披露了许多傅抱石的生活和创作中细节,以及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逸闻趣事。此书作为傅抱石的第一本传记,表达了傅益瑶作为女儿对父亲的一种纪念。
我的爷爷叫傅得贵(大名文苡,字聚和),一直靠补伞谋生,是南昌的一户赤贫人家。在父亲八九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
爷爷在乡下时,跟地主的儿子吵架,结果被地主的儿子用钉耙凿在背上,打成肺裂,不得已流落到南昌城谋生治病。在城里,爷爷遇到了他的恩人。恩人叫何立堂,以走街串巷补伞为生,收了爷爷做徒弟。爷爷很能干,会做绒花、耳环,还学会了修理洋伞。当时的土伞是纸伞,洋伞是进口的布面伞。何立堂死后,把摊子留给了爷爷,爷爷便做起了小生意,取名“傅得泰修伞铺”。
我奶奶姓徐,江西新建县人氏,原是一户人家的丫头,据说因为被老爷看上了,太太大动肝火,便把我奶奶嫁了出去,说是不要财礼,只要找个穷的,这样就找到了我爷爷。其时,我爷爷已经三十多岁,比奶奶大十多岁。奶奶是个能干的女人,性格开朗豪爽,待人接物有男子气概,在所住的那条街上有相当的权威,街坊邻居出了什么事情,都来找她说事、评理。
爷爷祖辈单传,因此为父亲取名长生。父亲小时候出麻疹,把爷爷吓坏了,怕父亲的手乱抓,如果抓到脸上就会破相。这时出嫁的姐姐回来,姐夫就问他想要什么才能不抓脸,父亲说要一本《康熙字典》,姐夫就去买了一本满足了父亲。父亲把这本《康熙字典》一直抱着,一动不动。终于熬了过来。父亲的脸长得还是很清秀的,梅兰芳后来曾经开玩笑地对父亲说:你演花旦一定很好看。
父亲祖籍江西新喻,这地方位于袁水中游,老家罗坊镇章塘村是个穷乡僻壤,母亲在抗战期问曾随父亲从南昌逃难回过老家,几十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印象还是那么清晰,说得活灵活现,把我们笑坏了。母亲是第一次到父亲的老家,老家到底有多穷,父亲不敢先对母亲说。那时他们是坐船去的,船在行进中,前面出现了一个村庄,有一片房屋,母亲就问是不是到了?父亲回答说,没有这么好。过了一会,看到不少茅屋,妈妈又问是不是到了?父亲说,也没有这么好。过了好久,总算到了,果真是最穷的地方,那时候雨过天晴已经三天,父亲老家门口还是一片泥泞;那里只有一座祠堂还有点样子,除此别无长物;父亲和村里人就坐在长板凳上喝山芋酒;晚上睡觉时,蚊子多得人不敢脱衣服……
爷爷家在南昌“臬台后墙”的贫民棚户区内,剃头的,修脚的,摆摊的……各色人等杂住在一起,艰难生存。“傅得泰修伞铺”的左边是家刻字店,右边是家裱画铺。裱画铺的墙上挂了许多字画,父亲常去串门,久而久之,竟对这些字画产生了浓厚兴趣。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在私塾旁听,识了不少字,后来奶奶让他去瓷器店当学徒。学徒三年,不仅要给老板娘抱孩子,每天还要上门板下门板。门板是江西特产樟木制成,很笨重,左右各十二块,每天一装一卸,举重四十八次,父亲人小无力就拱着背使劲,时间一长,就落下轻微的驼背,一个肩膀高一个肩膀低。母亲和父亲结婚时,有客人还问,你们新姑爷怎么是卖布的呀?当时卖布的小贩,就是整天扛着布走街串巷,一肩高,一肩低。
每次看到父亲驼着背站在圆桌边画画,我就觉得父亲一生的艰辛都在里边了。 P7-9
抱石作画另具风格,人物善能传神,山水独开生面。盖于旧法基础上摄取新法,而能脱出窠臼,体现自然。吾尝言我国画,南北有二石,北石即齐白石,南石即抱石。
——郭沫
石涛既启示画家之独创精神,抱石更能以近代画上应用大块体积,分配画面。于是三百年来谨小慎微之山水,突出其侏儒之态,而不敢再僭位于庙堂。此诚金圣叹所举不亦快哉之一也。
——徐悲鸿
我喜欢抱石的水墨山水,正如一位久居中国的法国大使馆的参赞爱里舍夫同我谈到傅抱石的画时,总是肯定地赞赏他说:“他的水墨山水,天衣无缝,真是比法国的印象派还要印象派。”……抱石结合中西艺术理论而演变出来的风格,使他的杰作达到现代中国绘画无上的成就!永垂不朽的创造!
——常书鸿
傅抱石作为一个画家,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一直在追求新的表现,就是在这种探求的过程中,创造出了“抱石皴”。……美不存在于技术中,而是存在于人的性灵和精神中。傅抱石的艺术是强调人的,他以线把宇宙的精神、自然的生命表达了出来,这是傅抱石的艺术在今天赫然存在的真正理由和意义。
——吉村贡司(日本著名美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