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实际问题出发,力图准确把握我国农村山区的贫困特征及其“病灶”根源,并为贫困山区摆脱贫困怪圈、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进而形成一套以区域组织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农村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
本书依据对农村山区贫困循环的分析,提出“以城乡分开管理为前提,对广大农村贫困山区实行自然功能区域整合管理”对策。区域整合管理有两大目标:一是区域整合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二是尽最大努力使绝大多数农民具备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走出贫困循环(中国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对策)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韩劲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从实际问题出发,力图准确把握我国农村山区的贫困特征及其“病灶”根源,并为贫困山区摆脱贫困怪圈、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进而形成一套以区域组织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农村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 本书依据对农村山区贫困循环的分析,提出“以城乡分开管理为前提,对广大农村贫困山区实行自然功能区域整合管理”对策。区域整合管理有两大目标:一是区域整合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二是尽最大努力使绝大多数农民具备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内容推荐 我国农村贫困山区陷入种种贫困怪圈,是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重灾区。本书根据贫困山区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建构具有相对完备主体动力系统和客观保障系统的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对策,以助推贫困山区走出贫困循环,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目录 导论/1 一、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1 二、前人研究成果/4 三、本书研究目标/5 四、本书研究方法和写作过程/6 五、本书思维主线和创新/8 六、本书结构与中心内容/13 第一章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19 1.1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阐释/19 1.1.1唯物辩证法是引导社会良性发展的根本法则/20 一、对立统一规律与现实矛盾问题/20 二、对“五个统筹”的辩证理解/22 1.1.2用唯物史观剖析现实发展新变化/24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24 二、新时期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情况/28 1.2发展观的演进及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31 1.2.1发展观的演进/32 1.2.2从“可持续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34 一、可持续发展观/34 二、中国的科学发展观/36 1.3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39 1.3.1“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两重含义/39 1.3.2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41 1.3.3历史与现实的选择/44 1.4当代科学发展观的建构/46 1.4.1建构科学发展观的原则/46 1.4.2当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观念/46 一、可持续发展观/47 二、和谐共生观/49 三、协调发展观/51 四、意识动力观/53 五、文明共享观/56 六、人本民本观/57 本章总结/59 第二章 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63 2.1背景/63、 2.2我国农村山区贫困特征与现状/65 2.2.1我国农村山区贫困问题/66 2.2.2农村山区“贫困与环境退化”怪圈/69 2.2.3政府政策及效果/71 2.3我国农村山区持续贫困原因分析/73 2.3.1贫困山区偏远闭塞,基础设施不足/74 2.3.2贫困山区离市场有多远/75 一、农村偏远山区尚未形成商品经济/6 二、山区农副产品市场陷入“蛛网”困扰/78 2.3.3贫困山区资源优势未得有效利用/83 2.3.4贫困山区教育短缺,山区农民文化素质低/86 2.3.5贫困山区政府干预不当/88 一、农村财政专项资金被严重滥用/89 二、地方行政经费浪费无度/91 三、农村基层政府管理能力不足、好大喜功/94 四、本位主义导致经济结构趋同和地区合作无望/95 本章总结/96 第三章 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理论建构/98 3.1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城乡统筹发展/99 3.1.1从“可持续发展”到“区域可持续发展”/99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99 二、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99 3.1.2城乡统筹发展/101 3.1.3城乡分开管理/103 一、市级政府干扰农村资金使用/103 二、乡镇一级政府的存在有害无利/104 三、城乡分开管理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前提/105 3.2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107 3.2.1区域可持续发展主体动力系统论/109 3.2.2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客观保障系统论/111 一、区域时空和谐论/111 二、贫困山区外部性内化论/113 3.2.3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113 3.3区域整合管理理论/116 3.3.1“区域整合管理”与“区域联合体”/116 3.3.2贫困山区实行区域整合管理的现实意义/118 一、贫困山区发展基础和动力不足,维持现状只能更加落后/118 二、区域整合管理可以成就区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119 三、区域整合管理便于审计监督,杜绝腐败/121 3.3.3区域整合经济的理论意义/121 一、区域整合经济是地域上的范围经济/121 二、区域联合体填补社会网络结构空洞/123 三、区域联合体的核心能力/125 本章总结/127 第四章 区域功能分工论与低梯度地区“造极运动”/129 4.1区域功能分工/130 4.1.1区域功能的划分标准/131 一、区域差异性/131 二、自然功能区域的界定标准/133 4.2.2功能区域的级别和范围/134 4.2.3基本区域单位与基本区域单元/136 4.2.4区域功能分工的可持续性/138 4.2梯度依存性与地区发展不平衡/139 4.2.1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梯度依存性与倒U形曲线/139 一、梯度依存性与梯度衔接性/140 二、倒U形曲线/140 4.2.2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142 4.3区域经济传播理论/145 4.3.1梯度转移理论与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145 4.3.2区域技术传播规律/147 4.3.3低梯度地区的“造极运动”/150 一、“技术极”/150 二、“生态极”/151 本章总结/152 第五章 贫困山区组织制度创新——“区域联合体”/155 5.1区域联合体的性质/156 一、政策性/156 二、企业性/157 三、集体性/157 四、服务性/158 5.2区域联合体的主要职能/158 5.2.1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管理/159 5.2.2统领企业面向大市场/160 一、孵化、助推企业/161 二、领衔示范,过滤市场风险/161 三、市场操作/162 四、品牌及会员准入管理/162 5.2.3政府投资项目管理/163 5.2.4代行部分政府和社区职能/164 一、执行政府政策/164 二、服务区域内的生产者和消费者/164 5.3区域联合体的组织形式/166 5.3.1政策性机构/168 一、区域联合体的管理职能更加明确/169 二、区域行政院/169 三、区域联合体行政官员文人化/169 四、区域联合体永远高举“信用”与“合作”两面旗帜/170 5.3.2新型合作组织/173 一、区域联合体作为新型合作组织的必然性/173 二、区域联合体合作制的管理原则/174 5.3.3企业集团/175 一、区域联合体作为企业集团的必然性/175 二、区域联合体的集团化管理/176 5.3.4监督机制/177 一、自下而上的监督/177 二、区域联合体监督机制/178 5.4现行机构及职能调整与机制改革/179 一、合并、撤销省属各职能部门下属的涉农投资公司/179 二、规范和界定省属涉农政府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的职能/180 三、撤销各市所属所有涉农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180 四、县政府行政管理机制改革/180 本章总结/181 第六章 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时空和谐调控论/185 6.1我国的农村贫困、区域性贫困和山区贫困/186 6.1.1农村贫困/187 6.1.2区域性贫困/189 6.1.3山区贫困/190 6.2时空和谐调控论/191 6.2.1时空和谐/192 6.2.2政府调控系统/194 6.3政府区域差异调节政策与区域均衡协调发展/195 6.3.1政府区域差异调节的宏观政策选择/195 6.3.2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区域均衡效应/196 一、我国现行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区域均衡效应/197 二、政府转移支付制度优化/201 6.4政府反周期调节与区域发展时空和谐/202 6.4.1中国经济“三高三低”与经济过热/203 一、“三高三低”经济背后的问题/203 二、经济过热/204 6.4.2政府反周期调节的区域经济效应/205 一、“资金下乡”不会引发通货膨胀/206 二、政府反周期宏观调控的多赢机制/208 6.3.3有关政府反周期调控的几个问题/210 一、把握调控时机/211 二、善用资金的粘滞效应/212 三、农村基础设施先行/212 本章总结/213 第七章 贫困山区外部性内化理论与生态补偿机制设计/218 7.1贫困山区生态外部性内化机制/220 7.1.1外部性及外部性内化途径/220 一、外部性及其特征/220 二、外部性内化途径/222 7.1.2负外部性内化机制/230 一、矿山开发有关背景/231 二、庇古税机制的应用/232 三、排污权交易机制的应用/235 7.1.3正外部性内化机制/237 一、荒山造林有关背景/238 二、荒山造林外部性内化机制/240 7.2我国贫困山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245 7.2.1我国生态补偿现状/245 7.2.2我国生态补偿性质的界定/247 一、区域性资源补偿/248 二、生态效益补偿/249 7.2.3生态补偿机制设计/251 一、生态补偿原则/251 二、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253 三、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内容/257 四、其他问题/261 本章总结/263 第八章 案例——太行山区调研见闻/267 8.1一位承包大户的破产/268 8.2亿株嫁接枣树不见枣/271 8.3退耕地铲除/272 8.4苜蓿草收购流产/274 8.5村民拔树苗案/275 8.6林业拉练/277 8.7乱砍滥伐,制度使然/279 8.8谁承包荒山,谁享受政策/280 8.9乡镇政府偶遇/282 8.10一个承包大户的账目/282 本章总结/283 结束语/285 参考文献/287 出版后记/30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