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改写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中国正在带来全球资本和商品市场的动荡,中国即将挑战自由资本主义模式的未来……
中国的国有企业和银行还在大量失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举世无双,中国的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潜伏的各种矛盾和危机一触即发……
关于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充满了大量的“神话”。
作为对上述一系列疑问的正面回答,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经济面临的诸多难题:政经关系、人口老化、银行坏账、社会矛盾、增长模式以及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并探讨了现实的解决办法。
另一方面,针对各种夸大其辞的论调,本书还原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真相,指出中国尽管是新崛起的亚洲巨龙,却并非历史上从未见过的现象。它将沿着东亚地区的既定模式发展。在未来二十年逐渐成为亚洲经济的领头羊。同时在七个重要的方面,它不会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
对于“中国的崛起及其对世界的挑战”这一全球性话题而言,本书可谓观点最有深度、资料最为详实、态度最冷静客观的力作。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未来而言,好戏还在后头:
到2025年,中国大陆将跃居全球第一大贸易国,成为最主要的机械、钢铁、水泥、能源、食品和原材料进口国;按照实物产出来计算,其经济总量将达到美国或欧盟的一半;新兴的城市中产阶级的人数可能达到3~4亿,将超过美国今天的全部人口……
然而,中国并非全新的经济物种,它不过是“亚洲奇迹”的再版。在世界舞台上,中国固然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它对世界经济即将带来的影响要比目前流行的说法缓和得多。总的来说,这里有七个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的理由。
1.中国不会重新改写世界经济的增长史。
2.中国不会吞噬全球的制造业。
3.中国不会买光全世界的金融资产。
4.人民币不会成为下一个世界货币。
5.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市场上通货紧缩的输出源头。
6.中国不会导致其他发展中国家陷入停滞。
7.中国不会破坏“华盛顿共识”。
序
第一章 政府与市场
概论:有关中国经济的五个重要事实/4
故事的主角/6
国有经济——到底有多大?/8
政府与经济——所有权之外/14
国有经济?市场经济?——没有迫在眉睫的危机/23
未来之路/30
第二章 老龄化——前所未有的挑战
概论:五个主要发现/36
突如其来的老龄化/37
谁来支付养老金?/53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69
第三章 走出银行困局
概论:关于中国银行体系的五个误解/80
中国的银行体系——深刻的变化与隐含的问题/82
银行危机——缘何隐而未发?/87
银行业的未来——是喜是悲?/91
前方的路——改革蓝图/102
拯救国有银行/104
私有化、自由化与其他趋势/111
尾声/116
第四章 经济社会紧张关系
概论:中国崩溃论的误区/120
失业问题:并不是未来的真正挑战/122
农民和农村移民:好转的迹象/128
富人阶层:收入分配不平等到底有多严重?/137
腐败的威胁?/140
政府的财政稳定/144
经济增长与政治民主/147
高速增长——如果消失?/148
第五章 中长期增长的动力
概论: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152
亚洲增长模式/153
中国与众不同?/160
中期增长的动力——供给方面/166
中期增长的动力——需求方面/178
更多的风险?/194
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前景/197
第六章 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的七个理由
中国的世纪?/202
展望——2025年的中国和世界/204
(一)中国不会改写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207
(二)中国不会吞噬全球的制造业、窃走高端的工作岗位/212
(三)中国不会买光全世界的资产/220
(四)人民币不会成为下一个世界货币/224
(五)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市场上通货紧缩的输出源头/226
(六)中国不会把其他发展中国家边缘化/230
(七)中国不会破坏“华盛顿共识”/237
参考文献/840
政府与经济——所有权之外
现在,我们要提出一个颇有挑战性的问题:企业是国家所有还是私人所有,究竟会带来什么不同的影响?我们在前面所讨论的关于国有经济实际规模的问题或许很有趣,但这并不是看待政府与经济的关系的唯一视角——而且,实际上也不是衡量政府对经济的实际影响的主要标准。
那么,什么标准才是最重要的呢?在笔者看来,不管名义上的所有权如何,政府在经济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才是最核心的话题。这里面包括:对于企业的日常商业决策,政府是否会积极干预?市场的信号是否强大有效?政府对企业的经营设置了哪些障碍和限制?……于是,我们将在本节里讨论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各种办法,包括价格管制、补贴、公司内部治理、投资、竞争以及金融资源的配置等。
总的结论可能出人意料。首先在微观层面上,中国的国有企业在组织和管理上的改进比较缓慢,甚至可以说,大多数国有企业依旧保持着原有的内部官僚制度,与10年甚至20多年前的情况大体相似,这带来了激励的扭曲,企业远不符合纯市场理论中的“利润最大化”行为。
但是在宏观层面上,情况却有着根本的不同。尽管内部机制存在扭曲,但几乎所有的国有企业却都承受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而且令人吃惊的是,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为国有企业提供亏损补贴了,绝大多数产品价格已经放开,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不再无条件地得到保护,政府还会迅速要求亏损企业进行重组、甚至关门。这种情况并不是对所有产业部门都适用,但就一般的国有企业而言,情形大致如此。
或者说,尽管国有制还普遍存在,但在具体的经济管理中,中国政府的表现令人惊讶,态度越来越自由放任。在几乎所有的产业领域,市场力量都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然而,目前还有个关键的例外——在银行业和整个金融体系,政府的控制和影响依然相当强大——这种情况所导致的资源配置不当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该产业自身在GDP中的相对比重,并且还使整体经济出现了不良反应。我们在后面将对此进行专题研究,解释政府对银行体系的影响过大为什么会加剧过度投资,扩大宏观经济的波动幅度,损害经济效率。
P14
四年前,当胡祖六和我开始撰写《关于中国与世界的五大神话》一书时,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刚刚惊讶地发现,中国突然变成了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动机。其实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已在悄然加速,但是直到21世纪到来之后,美国和欧洲的消费者才开始注意到,他们的服装和日用品更多地打上了“中国制造”的烙印;巴西和澳大利亚的供应商则明显感到,难以满足中国大陆对各种原材料急剧增长的胃口;还有,“中国人的投标”让工业原料和投资设备的价格屡屡创下新高……
在这种形势下,人们顺理成章地对于中国给世界带来的种种影响表现出了各式各样的担心:中国是否将取代美国,成为下一个世界超级大国?发达国家的制造商还有没有能力与成本低廉的东方对手竞争?世界经济是否会因为制造品价格的下跌陷入永久性的通货紧缩?中国的邻国是否会因为大陆经济的迅速崛起而被边缘化?
我们发表的《关于中国与世界的五大神话》受到了读者的普遍好评,世界各国的投资者对该报告表现出了异常浓厚的兴趣,作者也受到了若干会议和讲座的邀请。后来,该报告还由高盛公司出面,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正式出版。在那之后,胡先生和我提出的观点被美国、欧洲和亚洲各国的研究和政策机构广泛引用,可以说,所谓的“神话”在今天已远没有四年前那么流行了。
然而,就在各国投资者对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渐突出的影响慢慢感到适应的同时,他们也日益关心起中国经济内部的运作状况——于是,一系列新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提上了台面:
数十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国有企业、国营经济缺乏效率和竞争力,那么,实行社会主义体制的中国凭什么能在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中抢占重要的一席之地?中国的劳动力总量将在未来10年之内到达顶峰,大批员工随即进入退休年龄,那么,中国是否会重现日本、韩国和欧洲国家所遭遇的养老金负担加重和增长率放缓的困境?中国的银行体系有没有光明的前景?许多研究者估计,历史遗留的坏账率可能超过40%,这是否预示着中国随时有可能爆发大规模金融危机?城乡差距是否在不断拉大,农民的不满是否会带来社会紧张关系的加剧和政治局势的动荡?最后,中国的高速增长在长期内可以持续吗?还是说,过分依赖高投资而消费增长乏力的发展模式,必将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利润下跌,最后是宏观经济的崩溃?
带着这些问题,我从去年开始撰写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国内问题的研究报告,共包含6个部分,并在2005年12月最后完成。这些报告的英文版已经由瑞银证券公司以《如何看待中国》(How To Think About China)为题发表。
在得到各国投资者、研究人员和媒体记者的充分好评之后,我非常高兴这一研究成果的中文版能够作为单行本正式发行。对于中国大陆的读者而言,本国经济的问题和出路他们自然更为熟悉,也更加关注。然而与大家在国内的财经媒体和学术刊物上常见的内容相比,本书的观点、研究方法和结论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特别是,对于前述的中国经济即将面临的难关,笔者通过分析得出了令人意外的相对乐观的预测,而针对近来喧嚣一时的中国将让世界变得面目全非的论断,本书最后却总结了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的七个方面的理由。我衷心希望,广大读者能够从阅读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乔纳森·安德森
2006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