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政治混乱、士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形成特有的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促成了艺术的发展,书法亦然,隶、真、行、草形制在此时得到全面拓展,并就此定型,为后人所遵奉。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绚丽多姿的时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魏晋书风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
作者 | 廖铁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政治混乱、士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形成特有的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促成了艺术的发展,书法亦然,隶、真、行、草形制在此时得到全面拓展,并就此定型,为后人所遵奉。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绚丽多姿的时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内容推荐 《魏晋书风》一书对魏晋书风的地位、特征及对后世的影响所进行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其意义不仅在于助益书法艺术领域内部的活络争鸣,更在于其以艺术的精神对人们所进行的普及和熏陶,让人们充满某种工具理性意味的头脑沐浴清新的人文气息。让我们记忆起往日的勇猛与自豪,以艺术之澄明,前人之勇气,自己之诚心,为构建我们的和谐家园,殚精竭虑,书写辉煌!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 魏晋书法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魏晋书法的承前启后作用 第二节 魏晋书法的继往开来态势 第二章 魏晋书法的特征 第一节 魏晋书法的章法与笔势 第二节 魏晋书法的神采与墨韵 第三章 魏晋风度成就一代书风 第一节 魏晋风度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第二节 魏晋风度形成的文化哲学背景 第三节 魏晋风度成就一代书风 第四节 魏晋书风形成之社会习俗与物质条件 第四章 魏晋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书法特色 第一节 三国时期 第二节 西晋书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及作品特色 第三节 东晋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特色 第五章 魏晋书风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影响南朝的主要书家及北魏主要作品 第二节 影响隋唐的主要书家 第三节 影响宋代的主要书家 第四节 影响元明时期的主要书家 笫五节 影响清代和近现代的主要书家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节 魏晋风度形成的文化哲学背景 魏晋的二百余年,遭遇了空前的无序与黑暗,却又以璀璨的思想文化载入中华民族的人文史册。我们几乎难以想象,在那充满杀戮与残暴的社会中,却悄然活跃着一群超凡脱俗的名人志士。他们以无比的智慧与情感,开创了深奥隽永的玄学思潮,创作了独具魅力的文学艺术,在诗酒风流、山水声色、求仙访道中,去领悟人生的真谛,去追寻生命的真我。 除上节涉及的政治经济背景外,文化与哲学的影响也是魏晋风度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魏晋风度”形成的文化背景 魏晋时期,虽然社会混乱,朝代更替变化迅速,但这个时期文化和科技都有一些新的发展。如三国时的张仲景著《伤寒论》,创立了阴阳表里的辩证学说;刘徽注解《九章算术》,对数学和测量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东晋干宝的《晋纪》、孙盛的《晋阳秋》、常璩的《华阳国志》等,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荀勖继承刘向以来的图书目录之学,改变图书七种分类为甲乙丙丁四种,即经、史、子、集四大类。这些无疑对社会的进步、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们重点来看文学的状况。从东汉末年到东晋这段时间,文学是有它特殊的发展轨迹的。建安文学是以曹氏父子兄弟为中心,在他们周围聚集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如孔融、王粲等“建安七子”,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都是汉末军阀混战的目击者,他们对战争灾难怀有深切痛楚与感慨,以及存怀报国之志,建功立业之心。这些思想充分反映在他们的诗歌中,被后人称赞为“建安风骨”。 “正始”魏废帝年间,当时政治实权已落到司马懿父子手中。司马懿父子实行门阀制度和分封制度,用血腥的屠杀排除异己,这种黑暗恐怖的政治环境对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思想界主要倾向崇尚老庄,高谈玄理,不管世务,行为放诞。由于政治上的高压和知识分子逃避现实的情绪,这一时期的文人不如建安时期的作家那样富有现实精神。如山涛、嵇康、阮籍等世称“竹林七贤”,都寄情于竹林山水之间。他们虽然对西晋朝廷不满,却又不敢反抗,大都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远离是非,逃避现实,因此,反映于诗风,即对现实感受不深,诗风有虚无玄想的倾向,其表现方法,也多由写实转变为象征的、隐蔽的风格。 到太康中,才出现左思借歌咏古人以抒写自己的抱负。太康以后,“永嘉之乱”爆发,以刘琨、郭璞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再也按捺不住,他们愤笔疾书,写国史之痛,抒愤世之情。 到了东晋末年,诗坛又出现了陶渊明这样的田园诗人。 P62-63 序言 常言道:人之行事,贵在坚持。在如今社会特别是文化领域时有浮躁与投机之象出现的情势下,廖铁先生却能够十年如一日地在工作之余,对传统书法及其理论进行不懈地思索和探求,并积数年之功,写成这本思路清晰,内容丰厚,资料翔实,颇有学术创见的《魏晋书风》,实属不易。这不仅源于他的爱好,亦来自一个文化人的秉性。 这本精美的册子,可以说是廖铁先生智慧的结晶和心灵的感悟,亦可说是我们引以思考的教材。中国书法是一种极具民族性、拥有独特创造魅力的艺术,从中既可以看到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也可以窥见我们思想演变的轨迹;既可以体味到其间的艰辛,也可感受到其间的愉悦。 研究书法首推魏晋。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都是魏晋时代孕育出来的宗师,其书法作品皆为后世临习模本。后世学书,必法“二王”。而魏晋书家突破篆、隶规范,创造真、行、草新书体的努力更是书法史上的开山壮举。回首凝望,追本溯源,我们今人之文字书写仍承有魏晋士人之精气,仍附有魏晋士人之魂灵。 魏晋书法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注定了它的宝贵,也注定了这本《魏晋书风》的价值。这也正是引发我们反思的起点。面对今日书法之现状,我们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些疑问:魏晋书体变革、笔意创新时的勇气与胆识我们还保存有几许?魏晋士人的清淡与高远我们还留存有几许?临池习字,秃笔成冢,古人的苦练与坚毅之精神,我们今天又承传了几许?又或者,在繁忙、沉重的物质追逐过程中可曾像魏晋士人那样思考过自己的存在,思考过精神的超脱?回答这些问题,我以为是简单的也是复杂的,是容易的也是困难的。因此,还是不要急于作结论为好,后人比我们更聪慧,还是让后人去评说吧。 我,作为一个文化人,虽然对书法知之甚少,但比较喜欢书法,因而在闲暇之时,也时常提笔涂鸦,写几幅书法用于自我欣赏。书法是特别讲究艺术个性的,但也还有一些基本的规矩和规范。汉字准确地说是“方块字”,因而书法的第一个特点就应该是方正。当然,除此之外,还要“意在笔先”,努力追求流美、刚劲、沉雄,尽量做到苍厚豪放,布局妥帖。因为任何一幅书法作品,都应该是一幅艺术作品。书法大师王羲之说过:“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不宜伤长,长则死蛇拮树;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此乃大忌,可不慎欤!”大师所言是说书法必须于方正与平正之中呈雄奇险绝之势。若书写中国方块汉字,任笔为体,离开了方正这个制限和法度,在方正上有所闪失,则“若美人之病一目”,“如壮士之折一肱”,是为大忌也。纵观书法史,从魏晋的风韵到盛唐的雄放,从元明的秀雅到明清的势态,每一次书艺的拓展,都没有离开这“方正之美”。因此,我希望有志学书法并期有成者,都要重视对中国汉字特点的研习和把握,都要重视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古往今来,大凡在书法艺术上成大器者,无一不是文化艺术大师。 基于此,《魏晋书风》一书对魏晋书风的地位、特征及对后世的影响所进行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其意义不仅在于助益书法艺术领域内部的活络争鸣,更在于其以艺术的精神对人们所进行的普及和熏陶,让人们充满某种工具理性意味的头脑沐浴清新的人文气息。让我们记忆起往日的勇猛与自豪,以艺术之澄明,前人之勇气,自己之诚心,为构建我们的和谐家园,殚精竭虑,书写辉煌! 是为序。 文选德 2006年4月15日 于长沙 后记 我从小酷爱艺术,在美术学院学习四年西画,自认为有些西画功底,但中国书法情结却始终缠绕心中。在出版社工作20余年,成块的绘画时间已经没有,零散的业余时间倒是让我可以练习一些书法,以弥补久久萦绕于心中的中国情愫。 在出版社工作这些年,我编辑出版了许多书法方面的书籍,对书法历史、发展沿革、书家书艺有了较充分的了解,心中萌发了写一部书法史方面书籍的想法。但却因自己才疏学浅,又有好玩的习惯,故迟迟没有下笔。好在身边有一些学者型的朋友,他们著书立说驾轻就熟,且著作颇丰。由于这些耳濡目染与友人之劝说鼓励,使我痛下决心,写就一部《魏晋书风》,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写这部书的缘起。 那么为何取材魏晋的书法作为本书的写作材料?原因有三点:其一,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政治混乱,朝代频繁更替,民不聊生。在社会的上层,士人精神颓废,追求自我,展现自我,这点对当时的艺术之发展确实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魏晋的书法亦然,可说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绚丽多姿的时期。其二,魏晋书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曹魏之前,中国的书法基本以秦篆、汉隶作为书写之正统,钟繇变隶为楷,开辟了书法新领域,紧接着行、草书体相继面世,直至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的今体书法的出现,书法完全以一种艺术的状貌展现于世人面前,且已登峰造极。此后,书法就以篆、隶、楷、行、草定型,延续至今日,不再有变。其三,魏晋书法具有启迪后世的价值作用。可以这么说,魏晋以后的一千五百余年的书法基本沿袭钟、王书风,只是各朝代取法方式与角度的区别有所差异。基于以上三点考虑,我决定撰写这部书。 当然,魏晋书法只是中国书法长河中的一部分,不能概括其全貌。因此,当此书完稿后,心里又冒出写一部中国书法史的构想,当然此乃后话了。 在此书写作和出版过程中,我要感谢选德公对我的耐心指导和为本书作序;感谢鸣泰公为本书题写书名;感谢笃清兄督促鼓励;感谢我的领导李建国社长、黄楚芳书记的大力支持;感谢我的同事久文、思远、志红为本书添润墨色。在此顿首,再拜。 廖铁 2006年5月25日于长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