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叶圣陶双主教育思想发展概说
分类
作者 梁杰
出版社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叶圣陶是一个富矿,挖掘不尽;叶圣陶是一本大书,开卷有益;叶圣陶是一条大河,奔腾不息……”本书从叶老先生的少年秉性开始介绍至初执教鞭,再到他的教育思想的一步步形成,概括了叶圣陶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发展思想,也让人们了解到了我国现代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个镜头。它的出版发行,对我们学习叶圣陶、研究叶圣陶、发展叶圣陶,为今天的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叶老所谓“双主”教育思想,就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简称。梁杰老师在深入研究后认为,叶圣陶先生“双主观”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用叶圣陶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梁杰老师从“史”的角度紧紧抓住叶圣陶教育思想发展的蛛丝马迹,为我们细致描述了叶圣陶先生“双主”教育思想发展的全过程。有专家曾说:不了解叶圣陶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发展既是个性的,也是共性的。所以,梁杰老师这一梳理的意义不仅会使我们“双主”思想的认识更加清晰,也将加深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

目录

第一章 少年秉性

一、清末风云

二、少年秉性

第二章 邂逅杜威

一、初执教鞭

二、受聘尚公

三、实用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四、就教角直

五、角直时期的理论构建

六、角直生活的影响

七、为学生创设美好的环境

八、作别杜威

第三章 《文心》时代的教学构建

一、叶圣陶的中庸

二、创作《文心》

三、《文心》的内容

四、叶圣陶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致性

五、叶圣陶“主导一主体”教学观的初步形成

第四章 讨论法

一、避难蜀中

二、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全新认识

三、讨论法的历史概述

四、讨论法的构想(之一)

五、讨论法的构想(之二)

六、讨论法的构想(之三)

七、关于讲解

八、学习的内驱力

九、课内与课外

第五章 “导”

一、北上!北上!

二、白话文教学问题

三、“导”

四、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第六章 “我呼吁”

第七章 对“双主”思想的全面认识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他在华演讲的第二个主要内容就是宣扬他的教育哲学。他强调指出:“教育要本于儿童的成长”,“教育的最大毛病,是把学科看作教育的中心。不管儿童的本能、经验如何,社会的需要如何,只要成人认为一种好的知识经验,便炼成一块,硬把它装入儿童心里面去。现在晓得这种办法是不对的了。其改革的办法,只是把教育的中心搬一个家:从学科上面搬到儿童上面。依照儿童长进的程序,使他能逐渐发展他的本能,直到他能自己教育自己为止。”儿童教育应该注意之处是,“儿童在没有教育之前,有一种天生成的本能,情性和冲动。教育就应该以这些东西为依据,为基础,不然就没有教育可施”(《杜威五大讲演》第98~99页)。这些论述鲜明地体现着他的“儿童中心主义”的思想,与其前期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他还强调指出:教育在与儿童的本能、经验相联系的同时,一方还应与社会相联系,“否则不能收教育的效果”。他认为,既能训练儿童本能又与社会相联系的最好办法是“游戏”与“做工”。他特别赞赏陈鹤琴先生指导幼稚园学生养蚕的行为。他说:“这种层次渐进的训练(指养蚕),倘抽象的看来,不过很有趣味罢了,其实在知识上有极大的价值。小孩子从蚕子看起,进而幼虫,再进而作茧,变为飞蛾,几个礼拜以内看出生物的全套变迁,一定能得到许多生物学上的知识。再讲实业方面,从选择蚕子人手,一直到丝的价值,绸的好坏,都可以使儿童知道。蚕丝为中国南方出产大宗,儿童从这里得到这许多顺序渐进的知识,都可在社会应用。这种灌输知识的价值还不大吗?”最后他又强调指出,大家“千万不要误会,以为这种游戏、运动、手工,不过是因为恐怕小孩子学得太苦了,给他一点有趣味的东西,像那吃苦东西的时候给他一点饴糖一样。要晓得这并不是搁糖的教育方法。

P29

序言

董菊初

2003年下半年,在给叶圣陶的母校——苏州第一中学的老师们作“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系及现实意义”的讲座中,我说:“叶圣陶是一个富矿,挖掘不尽;叶圣陶是一本大书,开卷有益;叶圣陶是一条大河,奔腾不息;叶圣陶不仅是我们苏州一中的,也是我们全国教师的宝贵资源。”叶圣陶的思想是植根于丰厚的民族沃土之中,又获得西方文化的滋养,从而开放出来的灿烂之花,是一份值得继承、研究与发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一资源,进一步学习叶圣陶、研究叶圣陶、发展叶圣陶,以丰硕的研究成果来纪念叶圣陶先生诞辰110周年,来更好地为今天的课程改革服务。据我所知,2004年我国的叶圣陶研究者将有好几部专著问世,梁杰、的《叶圣陶“双主”教育思想发展概说》就是其中的一部。

我有机会先阅读这一专著的全稿,深感他的勤奋和坚毅,在课务繁重的情况下,写出了如此颇有特色、有创意、有深度的专著,委实不易。

从文体看,它似乎并不是一般的学术著作体,更不是教材体,也不是一般的评传体,通篇将叙述、议论与评价融为一体,因而显得既有历史感,又有理论性;既轻松,又庄重。给我的感受是,研究一个人的思想,不应该仅是抽象的说理,而应该是对全人的研究。一个人的思想,与他的实践是紧密相关的,应该是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而不是干巴巴的。梁杰同志就是这样,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作了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十分成功。

从结构看,它不是直线的,也不是板块的,是属于“太阳系式”的结构方式。叶圣陶的论文、小说、散文、诗歌、日记、书信,都纳入了它的结构体系,成为研究的全部对象。叶圣陶的“双主”思想作为全书的论述的中心,好似“太阳”,围绕它的有九大行星,其中离太阳系近的,就紧紧围绕太阳这一中心,思路清晰,联系紧密;而离太阳系远的,就显得若接若离,若隐若现,更远的行星就显得隐隐约约,依稀可辨,但是都没有离开太阳的引力;而且有的行星本身还有卫星,如“土卫1”“土卫2”那样。所有这些就形成了叶圣陶“双主”思想立体的网络,体现了对叶圣陶全人的研究,显得丰满结实,真实可信。

从内容看,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虽然全书没有一般的甲乙丙丁的层层概括,但能够蕴涵主旨,围绕中心,叙述叶圣陶的有关思想形成的基本脉络及其背景,来龙去脉清晰可见;阐述叶圣陶文学创作与写实文字的思想内容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任何研究的深度也都是比较的结果,本书通过对叶圣陶思想本身先后的发展变化的比较,通过叶圣陶与同代人(如陶行知)的比较,通过叶圣陶与国外的思想(如杜威)等的比较,凸现了叶圣陶思想的独特性、创造性和深刻性。

这几年对叶圣陶(包括鲁迅等)有些非议,当然,我并不认为对鲁迅、叶圣陶等名人不能批评,但是,毫无根据的用歪曲的手法来否定名人,是不负责任的;如果想借以达到抬高自己的目的,那更是要不得的。尤其是对叶圣陶的书没有仔细研读,对他的思想没有认真研究,就随便批评甚至否定,那就是无知妄说。叶圣陶是一个从小学教师成长起来的教育家。他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当过教育部副部长,他是集教育家、文学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文化伟人,他的思想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1994年在纪念叶圣陶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张志公、叶至善、叶立群、刘国正)又一次对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作了极为中肯的评价:“叶圣陶先生是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在教育方面,从理论到实践更有极为卓越的贡献。他的教育思想,既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教育传统,又充分吸收了外来的积极因素,是近百年来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学习、研究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对于改进教育有现实的和恒久的意义。”  因此,我认为,时至今日,关于叶圣陶,仍有许多的课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例如,重新解读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论。我一直认为,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论”,不是一般的“工具论”,而是“大工具论”。我们将叶圣陶的全部思想联系起来看,就不难发现这一点。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材观来看,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让教材成为锻炼听、说、读、写、思能力的例子,成为培养思想道德的例子,还成为培养人文精神的例子;从“文道统一”的教学方法观来看,教语文,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培养与思想道德及人文精神的熏陶是不可分割的;从“做人做事”的教育目的观来看,教材应该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例子,教语文应该是学文与育人融为一体的。由此可见,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论”不仅是功能论,也是性质论,还是方法论。语文不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培养听、说、读、写、思的能力的工具,也是培养人文精神、审美情操的工具,也是养成一切良好习惯的工具,也是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做事”的工具,此谓之“大工具”。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课题可以研究,如,叶圣陶思想与新课程、新理念的渊。源关系的研究,叶圣陶思想与同代学者的关系的研究,等等。总之,我们应该像梁杰同志那样,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创造性地选择有价值的前沿课题作深入的挖掘,让叶圣陶的思想真正成为挖掘不尽的“富矿”,开卷有益的“大书”,奔腾不息的“大河”,沾溉中华,泽惠后世。

2004年5月8日

后记

人世间充满了必然与偶然,哲学家说这其中大有深意,很值得思索与玩味。草根阶层可不这样认为,他们说,这叫“命”。写出这样一本簿簿的小册子,我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原因,说偶然当然是行的,说是必然似乎也无不可。

从机缘上说,完全是一种偶然。1995年,我调到县教师进修学校,当时我很茫然,我能干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记得老校长分配给我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对象是参加教师自考的小学老师。说是上课,其实是划重点。但我不敢,我想,既然是上课,总得要说两句吧。于是我就去找一些能给我壮壮胆的书籍。有一天,我又来到校图书室去搜寻资料,翻到最下一层时,我看到《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静静地躺在那里,显然是尘封已久,好长时间无人问津了。从此,“叶圣陶”这个名字便深深印入我的心中。其后又有了一连串的偶然:到南京学习巧遇了《叶圣陶集》等许多资料,因发表了一篇叶圣陶研究文章而得以参加“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等等。这一切都是偶然。

但是细想想,却又似乎是一种必然。我是教语文的,当然知道叶圣陶先生,所以在当初的邂逅之时便没有犹豫,从此也就走近了叶圣陶先生。这是第一次偶然的结果。应当说,后来的每一次偶然都使我加深了对叶圣陶先生的认识。“钻之弥高,仰之弥深”,我当然不敢自比于古人,我只能说,这也是我读叶圣陶先生的感受。

初读叶圣陶先生,其实我是什么也没看懂的。那时,我既不明白语文教学发展的历史,也不明白语文教学发展的现状,自然无法读懂叶圣陶先生。在不断的阅读当中,如果要说有所得的话,那就是,我朦朦胧胧觉得,他的很多话在当时还很有用,其时最感兴趣的是他对教学方法的论述。他多次反复说:“逐句讲解的办法废除了,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报告是各自报告预习的成绩,讨论是彼此讨论预习的成绩,指导是指导预习的方法,提示预习的项目,订正是订正或补充预习的成绩。在这样的场合里,教师犹如一个讨论会的主席,提出问题由他,订补意见由他,结束讨论由他。”那时,理论界正在扣字眼。钱梦龙先生提出“三主”论后,理论界就此深入下去,研讨师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引导”、“指导”、“诱导”,像小学生造句一样搞出了一串。到现在我也不太明白这种造句对课堂教学能有多大帮助。但我看到叶圣陶先生这一段话时眼睛不由地一亮,我们所要寻找的不就是叶先生提出的这一个吗?讨论、对话、互动,可惜当时我还不能说出这些字眼来,但这却是当时走近叶圣陶先生的最大收获,直到现在我也仍然认为这一收获是巨大的。对话、互动是当今世界课堂教学发展的趋势,而叶圣陶先生精心建构的讨论式教学法就是实现这一思想的操作模式,其先进性在50年后才得到肯定(1999年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开始倡导这一教学方法)。

以讨论法为中心,我在溯本求源当中,逐渐明白了叶圣陶先生对于语文教学的立场。在教学方法方面,他一直激烈地反对当时流行的“逐字讲解法”,为此他曾写过许多文章,直到晚年,仍然初衷不改。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次座谈会上,他仍然对此进行质疑:“教师果真是只管‘讲’的吗?学生果真是只管‘听’的吗?一‘讲’一‘听’之间,语文教学就能收到效果吗?我怀疑好久了。”他为什么那么激烈地反对“讲”,为什么对讨论法如此热心,几乎是终身不倦?结合他的其他阐述,如“教材例子观”等,我在思索中逐渐明白,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用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至此,我才发现叶圣陶先生的宏博之处——从宏观的教学思想到微观的课文分析,从先进的教学方法到体系完备的教材,他建立起来的,是一个庞大的语文教学体系。

近年来,客观地说,形势发展太快,各种新的理论层出不穷,很有应接不暇之势。惶惑中,我便又常常走近叶圣陶先生。这一回,我又感受到了先生“与时俱进、不瘟不火”的精神。文言文,在叶圣陶先生那个时代,应当说便如过街老鼠,处于人人喊打的窘迫境地,但叶圣陶先生对它并没有一棍子打死,而是根据时代的新要求,进行科学安排。他严厉批判了附着在文言文身上的科举精神,认为是它们造成了读书人思想的僵化,但是同时,他又小心地剥离出了其固有的传统文化,认为:“‘文学名著’是固有文化的一部分,为要(使学生)‘了解固有文化’,所以要使学生读解它,欣赏它。”于是,文言文就以一种新的面目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这一精神,弥足珍贵,我们这个时代尤为需要。没有它,我们很可能走进民族虚无主义的死胡同,违背辩证唯物主义的最根本原则。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对于叶圣陶先生,我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走近,再走近。在这一过程中,我不断得到各位师长、亲朋的关爱。陈水能局长一直关注着我的研究,百忙之中他还拨冗为本书写了序言;董虎校长及其他各位学校领导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大至选题,小到资料,董菊初先生多年来一直在各方面给我以指导。我的几位学生朋友在查找资料方面也帮了我不少忙。最后我不能不说到我的家人。妻子薛婧以其娇弱之躯承担了家中几乎所有的家务,这是我所没齿不忘的,弟弟梁勇为了本书的出版奔忙劳碌,也付出了不少心血。没有他们的帮助,要想完成这一切那是不可想像的。秀才人情半张纸,我所能做的,只能是借此机会向曾经关心过支持过我的各位领导、老师、亲朋诚挚地说一声“谢谢”。

梁杰

2004年6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2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