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役,近代史一大转折,唤醒吾国五千年之大梦之始也。百余年来,研究者固不乏人,然悬案连连,令人难窥底蕴。作者研究此役达五十年,做过大量调查访问,搜集史料堪称渊富,考订精严,多独到之笔,倾注了诸多心血和智慧。破解了许多长期让人困惑的谜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走近甲午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戚其章 |
出版社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甲午之役,近代史一大转折,唤醒吾国五千年之大梦之始也。百余年来,研究者固不乏人,然悬案连连,令人难窥底蕴。作者研究此役达五十年,做过大量调查访问,搜集史料堪称渊富,考订精严,多独到之笔,倾注了诸多心血和智慧。破解了许多长期让人困惑的谜团。 内容推荐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次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是持续三十余年之久的洋务运动最后失败的标志,又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是,中国的甲午战争史研究却起步甚晚,发展的道路又不是一帆风顺,直到近二十几年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百多年来的研究实践表明,甲午战争史研究可以成为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不仅对甲午战争本身的研究是大有潜力可挖的,因为还存在着许多研究的薄弱环节、甚至空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填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甲午战争犹如中国近代史之网的纲,抓住了它就必然会带动整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宽和深入。 目录 第一章 早午战前日本的侵华准备 一 侵华图谋由来已久 二 大力扩军与制订征清方策 三 和平外交还是开战外交 第二章 远东国际形势与日本的外交策略 一 远东国际形势的基本格局 二 日本挑起战端的外交策略 第三章 丰岛海战 一 丰岛海战史实辨正 二 高升号事件及其赔偿问题 三 应该如何估价丰岛海战及其影响? 四 甲午战争开战时间究在何时? 第四章 黄海海战 一 黄海海战的经过及其结局 二 重新评价刘步蟾问题 三 方伯谦被杀是否冤案问题 第五章 威海之役与北洋舰队覆没 一 威海基地保际战及其失败原因 二 关于丁汝昌身世及身杀之谜 三 从近代海防思想发展看北洋舰队的结局 第六章 平壤之役与辽东之战 一 平壤攻防战与清军溃围 二 辽东诸役清军战绩析论 三 辽东战役清军得失论 第七章 日军的暴行和掠夺 一 日军违反战争法规的暴行 二 旅顺大屠杀惨案的真相 三 日本的战争索赔和掠夺 第八章 抗日保台运动 一 关于乙未割台的历史背景 二 台湾民主的性质及其历史作用 三 丘逢甲与抗日保台运动 附录 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世纪回顾 试读章节 一侵华图谋由来已久 日本之发动甲午战争,就其侵略思想渊源而言,最早可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战争爆发后,日本当局开动宣传机器,煽动战争狂热,当时着力鼓吹对外侵略扩张的一位历史人物,就是丰臣秀吉。1894年创办的《日清战争实记》,从第3编开始连载坪谷水哉的《丰公朝鲜军记》,其小序开门见山地说:“我帝国开辟以来,堂堂六师境外从事征讨,自上古神功皇帝征服三韩以后,迄于天智天皇在位,前后460余年间,凡30余次,然征讨三韩之地,即今之所谓朝鲜半岛者,更深人中国本土与之交兵,当时则从未有过。天智朝以来的1220余年间,我兵出国征讨,大收宣扬国威之效者,仅有两次:其一,是文禄、庆长之际丰太阁征韩之役;其二,是此次对清军的讨伐。”这里所说的“丰太阁”,就是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1536一1598),原在大名织田信长(1534—1582)部下为将,因屡建战功,渐受重用,于1573年被擢为大名。1582年,织田信长于京都被家臣明智光秀袭击而自杀。丰臣秀吉遂代之而起,于1585年任关白,1586年任太政大臣。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全国。翌年,将关白职让与养子秀次(1568一1595),自称太阁。早在1577年,他就表露过要“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已经萌发了假道朝鲜入侵中国的海外扩张思想。 从1592年开始,丰臣秀吉先后两次大规模派兵进攻朝鲜,前后历时近7年。是年夏,侵朝日军连陷京城、平壤,并俘临海君、顺和君两王子。朝鲜大片国土遭到日军蹂躏。一时的军事胜利,使丰臣秀吉更加得意忘形,其侵略狂想也达到了极端。此前不久,他草拟了一份《二十五条觉书》交给关白秀次,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企图征服中国和称霸亚洲的狂妄野心。试看下列几点: (一)令丰臣秀次于翌年占领北京,将大明之关白授予秀次,领有北京周围百县。 (二)准备于后年迁都北京,恭请天皇行幸明都,呈献都城周围百县供天皇“御用”。诸公卿将予采邑。其中下位者将增百倍,上位者将视其人物地位而增。 (三)日本之天皇可由良仁亲王或八条宫亲王继之;关白则由大和中纳言、备前宰相二人中择一人任之。 (四)朝鲜国由歧阜宰相或备前宰相秀家统治。 (五)秀吉居日本船来泊之宁波府,并进而占领印度。 丰臣秀吉的侵略计划并未如愿以偿。战事的失利使他忧忿成疾,终至不治。但以他穷兵黩武、大兴无名之师之举,称他为日本倡导大陆扩张的鼻祖,应是当之而无愧。其流毒是极为深远的。 到德川幕府时期,鼓吹海外扩张者颇不乏人。其中以佐藤信渊最为典型。佐藤信渊(1769—1850),是江户后期的改革思想家,著有《经济要略》、《宇内混同秘策》、《吞海肇基论》、《防海余论》等多种。其中,以1823年所写的《宇内混同秘策》一书最令世人注目,宣称:“皇大御国乃天地间最初成立之国,为世界各国之根本。”根据这一狂言谬说,他认为,“皇国”“合并世界各国”和“号令世界各国之天理”,是不言而喻的。不过,他又指出,“合并世界各国”,不能不讲究方略,“故此书先详述略取中国之方略”。其故安在?盖“皇国日本之开辟异邦,必先肇始自吞并中国”。而征服中国,必先取满洲。因为“凡经略异邦之方法,应先自弱而易取之地始之。当今之世界万国中,皇国易取易攻之土地,无比中国之满洲为更易取者。”故征服满洲,“不仅在取得满洲,而在图谋朝鲜及中国”。并建议:日本天皇亲征,“取南京应天府,定为假皇宫”。在他看来,只要征服了中国,世界各国必纷纷来归。“中国既入版图,其他西域、暹罗、印度诸国,侏离觖舌、衣冠诡异之徒,渐慕德畏威,必稽颡匍匐,隶为臣仆。”佐藤信渊的“宇内混同”论后来便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海外扩张计划的“原型”,他本人的思想和主张则是名副其实的“大东亚共荣圈思想的先驱”。 到幕末时期,随着攘夷与开国之争的发展,“征韩”的声调普遍地高涨起来。当时的学者也好,志士也好,“海外雄飞”已经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胜海舟等。P1-3 序言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研究历史的兴趣从中国古代史转到中国近代史,与开始对甲午战争史产生兴趣有极大的关系。将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在甲午战争史研究方面投入了最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出版过几本书,但从来没想到要写一本像本书这样的著作。这两年我就考虑,年事已高,应该就此搁笔,向陪伴我几十年的甲午战争研究工作告别了。没有想写的书为什么写起来了呢?这不能不说到天津古籍出版社的蔡世华先生。蔡先生是我的忘年交,也是学术界长期保持联系的老熟人之一。2002年11月的一天,他打来电话,向我提出建议说:“我们最近出版了北京大学林华国教授的《历史的真相——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一书,此书肯定对历史的教学和研究都会有帮助。你研究甲午战争几十年,能否也写一本关于甲午战争的书?”事情来得非常突然,毫无思想准备,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答应吧,本来准备搁笔的,而且心中无数;回绝吧,又觉得对不住朋友。只好暂留回旋余地,答以再商量。 不想天津古籍出版社是十分认真的,2003年2月我赴京参加“清史编纂体裁体例座谈会”,到宾馆报到,刚进房间不久,世华便陪同任世江先生从天津赶来相见,还是谈写作这本书的事。他们的诚意使我深受感动。交谈中,他们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你研究甲午战争几十年,可以把你的研究心得总结一下,借此展示出来。”但一时还是下不了决心,只是答应继续考虑。直到5月,经过多次在电话里交换意见和讨论,此事才最终定了下来。 其实,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我也在不断地思考这本书的写作问题。最后确定书名为《走近甲午》,是与个人的研究经历有关。我研究甲午战争快50年了,这个过程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从局部探索到全面推进;二是从略通门径到渐入堂奥;三是从描述历史到反思历史。所以,用“走近”两个字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我所走过的研究之路。既然是要总结几十年的历史心得,在体例上也就不采取一般专史的面面俱到的写法,而是以现在通行的章节体形式,将有关甲午战争研究中的学术前沿问题纳入到各章节之中,较好地将个人长期研究心得展现出来。 所谓“学术前沿问题”指的是什么?在这里,主要是指以下几类问题: 其一,是引起争论的热点问题。这类问题在本书中占有相当的篇幅。有不少问题的争论是长期的,而且是时有反复的。如对方伯谦的评价问题即是如此。众所周知,方伯谦是甲午黄海之战的逃将。早在方伯谦死后不久,有署名“冤海述闻客”者,撰《冤海述闻》一书,为方氏鸣冤。然而,研究者对其书所述之真实性大都持怀疑的态度。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即不断有论者试图根据《冤海述闻》来为方氏翻案,但响应者寥寥无几。到80年代,又有论者发现了广甲舰管轮卢毓英的《卢氏甲午前后杂记》稿本,断定是不可多得的甲午海战资料,学术界也有一些人信之不疑,特别是方氏后裔也参加讨论,从而刮起了一股为方氏翻案的旋风。然经过认真考辨,发现《卢氏甲午前后杂记》的史料价值不高,并不能视之为信史。目前这个讨论还在继续之中。 其二,是对国外某些需要商榷的观点问题。如日本侵略军攻占旅顺后,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惨案,这本是铁的历史事实,然近年却有日本学者撰文为之翻案,不顾包括西方记者在内的大量目击者的报道和证言,从旅顺屠杀的背景,以及遇害者的身份和人数入手,断言旅顺屠杀是被夸大了的,中国方面的死者数字比实际数字高出近10倍。这一观点能否成立?旅顺大屠杀的真相究竟如何?这是需要认真讨论的。因此,有必要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根据当年日本参战者和当事人的记述,对此混淆是非的观点加以商榷。 其三,是由于新资料发现而需要对某些历史事实重新认识的问题。如《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2亿两;还订有《另约》,规定日本在威海卫的驻军费由中国支付,每年库平银50万两(共付3年);其后又签订《辽南条约》,规定中国再向日本支付赎辽费库平银3000万两。对此,从来无人提出过问题。近年从翁同稣家藏文献中发现了日本驻华公使林董的一批信函,说明问题不是原来想象的那样简单了。根据林董的信函知道,日本要求中国交付赔款的两项办法:一是以“库平足色”为名,由日方定库平成分标准,变相地多勒索库平银1325万两;二是要求中国用英镑在伦敦支付赔款,也由日方定镑银折价标准,又多勒索了库平银1494万两。这样,中国的实际赔款数就不是人们所熟知的2.3150亿两了,而是2.5969亿两了。 其四,是对研究中提出的某些伪命题必须加以澄清的问题。如在日本学术界,称“‘陆奥外交’是和平主义外交”的说法,颇为流行,见诸不少有关日清战争的著作。这一提法,明显地影响到对甲午战争性质的正确判断,也必然会起误导读者的作用。其实,这不过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它既得不到有力论据的支持,更经不起严格的历史事实的检验,所以是难以成立的。而这又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历史问题,不加以澄清是不行的。 总之,我写作此书的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此书,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甲午战争的了解,而且能够开拓思路,认识到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中不只是有深刻的教训,也有十分宝贵而值得总结的经验,以期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