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凡·高与高更(电流般的争执与乌托邦梦想)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布拉德利·柯林斯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凡·高,荷兰画家,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向日葵》、《农民》、《邮递员罗兰》、《供应市场之农圃》、《囚徒放风》等。高更,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1873 年高更开始绘画,并收藏印象派画家作品。本书是为一般读者所写的历史叙述,也是作为凡·高与高更事业交集的心理传记研究。作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究这两位画家纠葛的一生,从而精细入微地描绘出他们错综复杂的关系。另外,本书还对两人美学理念的异同及其对彼此艺术创作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剖析凡·高与高更关系的精彩著作。作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究这两位画家纠葛的一生,从而精细入微地描绘出他们错综复杂的关系。另外,本书还对两人美学理念的异同及其对彼此艺术创作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深入探讨。论述兼具精神分析的敏锐与艺术史的说服力,分析鞭辟入里且极为生动,对读者了解这两位画家的艺术何以有如此成就有很大帮助。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凡·高:从格鲁荣达到巴黎  

第二章 高更:从利马到阿望桥  

第三章 凡·高在巴黎及初遇高更  

第四章 冉阿让与和尚:凡·高等待高更  

第五章 电流般的争执:“乖巧的文森特”与“麻烦的高更” 

第六章 余波荡漾   

大事记

注释

试读章节

凡·高割耳与普拉多被处决的事件,在高更心中挥之不去,这点由数星期后他制作的一件怪异陶器即可看出(彩图18)。他以自己的头部为模型,捏了一个水壶,以脖子为底座,后方有个马镫状手把,头部上方呈现出开口,似乎缩到脑子里去了。这一切已经够令人不安了,但是高更添加的细节让水壶更令人恐慌。他的眼睛紧闭,没有耳朵,红色釉料流下,像鲜血覆盖着五官。仅仅在一件作品中,他成为流血且没有耳朵的凡·高,同时也是遭斩首的普拉多。这种谜样的创作背后是什么动机?高更的陶壶虽然诡异,却具有许多风格与图像的传统。断掉的头无论是属于圣约翰(St.John)或俄耳甫斯(Orpheus),都曾在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艺术品主题中一再出现。对高更而言,它代表着许多意义,包括灵魂从压缩的物件中释放出来。不受束缚的头闭着眼睛,将平凡的现实阻绝于外,自由遨游在想像的天际。陶器也暗指耶稣戴上荆棘冠冕的相关形象,将高更错认为一个为艺术理想受苦受难的梦想家。高更结合了耶稣、圣约翰与凡·高等圣洁人士及亡命之徒普拉多的形象。这种矛盾的混合,意味着陶壶创作起源于高更认同雨果笔下的神圣犯人冉阿让。事实上,这个自画像陶壶,可视为《悲惨世界》的衍生,当时高更将《悲惨世界》形容为:“想像一组经过烘烤后扭曲的陶器吧!所有的红与蓝紫被火焰烧成斑纹状,一如熊熊烈火的窑。”此外,高更并列这些图像层次上的矛盾,还同时呈现出冲突的形式来源。他引用西方艺术中头颅的“敏感”传统,秘鲁莫切人(Moche)雕塑壶罐的“野蛮”原型,以及15世纪日本陶器的淋釉技术。

但是高更在黄屋的生活经历,对创作这个陶壶有什么影响呢?为何高更想把自己变成残缺的凡·高?就某方面来说,他显然正为合作计划的灾难结局,与自己的罪恶感搏斗。他似乎辩称,可怜而受伤的受害者是他,不是凡·高。但自画像陶壶不只是有意转移别人对他在阿尔行径的批评,他也为了自己的艺术目的,专横地重现割耳事件的创伤。通过残害凡·高,他可以修复丧失的友谊,同时取得友人如耶稣形象一般的部分光环。在高更铸造陶壶前数星期,贝尔纳写信给奥里耶,透露凡·高在认识他的人面前,已呈现出耶稣般的特质:

受到最深沉的神秘主义感动,阅读《圣经》,在各种污秽的地方向最可鄙的人们讲道,我亲爱的友人已相信自己是基督,是上帝。在我看来,他那受苦受难的一生犹如要让优秀的智能超凡入圣……在世界的阻挠与拒绝下,他开始生活得如同一名圣人。P262-263

序言

为什么还要写一本书来探讨两位艺术史上最著名,也备受关注的人物?

虽然个别针对两位传奇的不幸艺术家编写的文献堆积如山,却少有作家专门研究凡·高(van Gogh)与高更(Gauguin)的关系。他们的合作仍有许多疑问尚未解答,包括对彼此的实质性影响,以及高更对凡·高割下耳朵应该负起多少责任等。世人难免重视阿尔时期(Arles period)这桩血腥的高潮事件,却忽略两位艺术家居住黄屋(Yellow House)之前与之后的重要互动。此外,自从20世纪中期出现大量有关凡·高及他与高更命定相遇的精神分析撰述后,艺术史家有了许多新发现。

我运用最新的学术资料,以期解释两位艺术家、他们的关系及画作时,能有更具深度且更精确的精神分析解释。若将凡·高与高更视为相反典型——父对子、恶棍对圣人、想像的支持者对真实的拥护者——是很吸引艺术史家和精神分析学家的。这种二元对立紧扣住想像,不只是因为它们有其真实性,也因为两位艺术家在他们的文章及艺术中,早已协助建构这种二元性。我试图在凡·高与高更的两极化概念中,提出其细微的差异和虽然错综复杂,却不至于完全摧毁这种神话般的对立的关系。

这本书是为一般读者所写的历史叙述,也是作为凡·高与高更事业交集的心理传记研究。我从多方面检视两位艺术家,包括他们的艺术品、信件及行为,以便阐明两人关系的潜意识和意识层面。我也试图在文中显示,两位艺术家的合作对日后发展有重要影响,在双方的早期经历中就已经可以预见。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我只把他们的艺术品用以佐证精神分析诠释。我也未汲汲于专门术语,或是拘泥于理论。借由探究凡·高与高更的内心世界,我违背了现代艺术史的一股强烈思潮,他们认为心理传记在与一般正统的艺术史观点为敌,尤其是这两个人。但是我不认为心理传记手法,无法与充满时代脉搏的艺术家生命及作品和平共存。

大卫·斯威特曼(David Sweetman)曾为两人写过趣味横生和探讨深入的传记,并说自己“试着尽量避免用‘可能’、‘也许’这类字眼,否则主题探讨将增加不确定性”。我无法说出同样的话,相反,我承认文中有所臆测,不只是因为纯属我个人的精神分析概念,也由于我力图重建资料模糊或不全的历史事件。我也难免偏袒凡·高。这是必然的,因为凡·高现存的信件数量,远超过高更遗留的信件。很长一段时间,凡·高几乎每天写一封信给弟弟特奥(Theo),他对任何事物的想法,我们几乎总是有比较多的资料可以参考。当然,这本书无法详述两位艺术家的生平或讨论所有画作。我把重点放在凡·高与高更之间的关系上,在这方面写得很透彻,指出这段合作关系强烈地影响他们某些最重要的作品。

我对撰写这个主题感兴趣,是出于对艺术史与精神分析的双重热爱,这两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也给了我许多忠告及专家见解,尤其是兼具艺术史和临床分析事业的人士。特别感谢劳里·威尔逊(Laurie Wilson)让我在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各个研讨班及座谈会上,探究我对凡·高与高更的想法;也要感谢玛丽·热多(Mary Gedo),她鼓励我研究高更完整的精神分析文献。不过,我最要感谢劳里·亚当斯(Laurie Adams)专注地阅读每个章节,亦感谢编辑卡斯·坎菲尔德(Cass Canfield)对我的鼓励及宽容。

书评(媒体评论)

凡·高与高更,他们的个性与成就,悲剧但又丰富的互动所产生的活力,在这本书中异常强烈且清晰地重现于人们眼前。

——西奥多·瑞夫,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系教授

如果有一本书能为精神分析艺术史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论调,那就是这本书了。 ——肯尼斯·席尔佛,纽约大学艺术史家

任何研究19世纪艺术史,以及有兴趣了解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人,这本书都非读不可。

——罗莉·史耐德·亚当斯,纽约市立大学艺术史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9: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