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纪念“三毛之父”——张乐平画家创作的“三毛”漫画诞生70周年所著,画笔接触的社会面极为广泛。反映市井百态,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揭露了旧社会的丑陋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社会众生相。本书由三位知名作家配字,图文并茂,让你轻松重温张乐平先生的幽默而厚重的漫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海MEMORY--张乐平画笔下的三十年代 |
分类 | 少儿童书-动漫绘本-儿童绘本 |
作者 | 丁言昭//余之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为纪念“三毛之父”——张乐平画家创作的“三毛”漫画诞生70周年所著,画笔接触的社会面极为广泛。反映市井百态,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揭露了旧社会的丑陋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社会众生相。本书由三位知名作家配字,图文并茂,让你轻松重温张乐平先生的幽默而厚重的漫画。 目录 序…………………………………丁景唐(1) 引子:七十年前的局势…………………………(7) 第一集 七十年前的三毛………………………(9) 小人大志气(11)回味无穷(12)从善如流(13)学司马光(14) 调虎离山(15)回复青春(16)保存商标(17)黄雀在后(18) 公平交易(19)躲避有方(20)学时髦(21)矫枉过正(22)一 场大哭(2,4)报复的结果(26)一本万利(28)恼羞成怒(30)乱 真(32)大力士(33)爱国未遂(34)全部三毛上前线(36)物尽 其用(38) 第二集 七十年前的上海………………………(39) 一吹一拍(41)两种拉生意(42)诱惑(44)黄包车夫见了他们 又害怕又欢迎(45)编辑先生(46)上任去(48)盖棺以后(49) 有财有势(50)无题(52)怪病妙方(54)现代生活矛盾心理之 一(55)现代生活矛盾心理之二(56)对话(57)对话(58)幽 默的画(59) 幽默的画(60)幽默的画(62)卖儿者(63) 幽默 的画(64)幽默的画(66)幽默的画(68) 出卖同情的报酬(70) 墙转角(72)跳舞厅见闻:上海北四川路“维纳斯”之夜市(74) 一场虚惊(76)前排两角钱(78)将出远门(80)权利与义务(81) 冷与热(82) 隔房间观火(84)大失所望(85)如此内容(86) 一个道学家的训子(87)斯时也,秀才不出门,安知天下事(88) 教子有方(89)今之博士多矣! (90)他的衣食住行(92)装着 金齿的狗常常会张牙舞爪(94)庆祝双十(95)大赛归来(96) 敲诈(98) 人之天性(100)马路素描(101)特别卫生(102) 小都会·未来的舞场(104) 春天公园中之环境(106) 大饭店 (107)夏夜的上海人(110)新年城隍庙素描-大除夕的城隍庙九曲 桥(112)摩登美容术(116)粽子的由来(118) 中国小姐穿洋装, 外国小姐着中装(119)窘(120)装束(122)双简猎枪(124) 晨光曦微之都会(126)钱的力量(128) 无题(129)新三百六 十行(130)舞池中(132)“财源”(134)对话(136)对话(138) 映过悲剧后(140)炉边赏雪图(142)悔不与之决斗(144)交 差·目中无人(146)送猪人不知肉味(148) “绑票”(149)伟 人之正反面(150)头奖在此(152)交际花某小姐写照(154) 未来监狱的铁窗也是摩登化的(155)便宜货(156)吸吸……(158) 一路顺风(159)专门学(160)对比(161)发财架子(162)上 海城隍庙(164)马路素描·幽默的画(166)马路素描(168) 原来如此(广告漫画) (170)上中下(172)时装(174)新春 剪影(176)红白恐怖的混合阵线!(178)秋季女性的姿态(180) (配文:41一130丁言昭 132—180余之) 第三集 张乐平都市风情漫画选………………(181) 无题(183)头发的方式(幽默画)(184)不犯法之杀人(185) 无题(185)对话(186)幽默的画(186)幽默的画(187)幽默 的画(187)未来派之广告术(188)“不孝有三,无后为大”(189) 我要面包(189)皮货店供过于求的门前(190)观(190)三种 阶级搬场的种种(190)回家(191)鳏夫(191)为金钱而作“囚 犯”的人们(192)看在狗分上(192)人间世与阴间世之不同 (193)志不同道不合的一屋之用(193)欢喜冤家(194)消闲一 生(195)漏洞难补(196)理想与现实(196)舞迷(196)六根 未净(197)色香味“触”法(198)可以目空一切(199) 一道 灵魂向封神台而去(199)鞭重于力(199)永远是笑(200)适 得其反(200)相等(201)独字写别了(201)艺术的欣赏者(202) 未来派作家之助脑器(202)专门学(203)专门学(203)无题(204) 妈的!你没看见咱挂的东西吗? (204) 倘若车辆罢工(204) 鸽 笼素描(205)妒无止境!(206)独占欲(206)无处不含酸素(206) 吸引力(207)最后的胜利?(208)误会(209)卖长锭(209) 新生意经(210) 第四集 张乐平为七十年前的小说配的插图………(211) 周斐子的《肉的复仇》(213)李宝泉的《节奏的反应》(215) 林微音的《约》(216)周乐山的《细纱间》(218)杜衡的《晚霞》(220) 欧阳沉沦的((都市一“家”》(224) 后记………………………………….张慰军(226) 试读章节 农民养猪,商人将猪贩卖到各个城镇,再由屠夫宰杀后,肉店老板拿到市场上去卖。 有个屠夫叫王阿大,长得五大三粗,像《三国演义))里的猛张飞。他的臂力过人,先将猪蹄扎紧,绑在长凳上,用一尺长的尖刀刺喉咙,血就会流出。然后在蹄腿间割一小口,用细铁条通猪身皮肉之际,往里打气,使猪胖起来,放在大锅的开水里烫。接着就是破膛取去内脏,从脊间劈成两片,屠夫的任务就完成了。 别看王阿大是个屠夫,他的老婆可漂亮了,高高的个子,细细的腰,在菜场里是有名的宰肉娘子。由于她长得美,顾客都往她那儿去买肉,所以生意特别的好。 这对夫妇每天忙,自己的孩子就无人管了。宰肉娘子宰肉时,小孩就放在她的身后玩。 小孩叫豆豆,生得聪明伶俐,挺讨人喜欢的。豆豆的模仿力特强,一天,豆豆从地上拾得一片树叶,又拿了一块小木板,放在小凳子上,自己跪在地上,开始学妈妈的样子——宰肉,嘴里还大声吆喝:“卖肉哇,谁要买肉哇?”豆豆奶声奶气的叫声,引得周围的人都哈哈大笑,说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 孩子是一张白纸,见什么学什么,好的坏的都学。久而久之,他的小嘴里也出现了一些脏话,那都是骂人的话,可是小豆豆不懂。 王阿大决定要好好教育这孩子。一天,吃过晚饭,王阿大坐在一条长板凳上,一只脚搁在地上,另一只脚放在长凳上,叫道:“豆豆,过来!” 豆豆一听爸爸在叫他,连忙跳跳蹦蹦地跑到爸爸面前,问:“爸爸,你叫我?” “是,站好了。”王阿大铁青着脸,一本正经地说。 豆豆看见爸爸不高兴的样子,天真地问道:“爸爸,你不高兴吗?” “小赤佬,一点小鬼,动不动开口骂人。” 豆豆好奇地问:“爸爸,小赤佬是什么?” 听着这童言无忌的可爱的话语,王阿大的脸马上由阴天转晴,“扑哧”笑出了声。 “小赤佬”本来就是骂人的话,一般有文化的人是从来不说的。P68 序言 2005年是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漫画诞生70周年。为了纪念“三毛之父”——张乐平,上海三毛形象发展有限公司出版了一些专著以及戏剧、电影等作品。其中有一本书叫《上海Memory·张乐平画笔下的三十年代》,约请我的女儿丁言昭和资深报人余之为张乐平的漫画配文,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好书。由此,邀请我为这本书写序。 张乐平生于1910年,长我10岁。1931年夏,我的家乡浙江省镇海发大水,寡母托人将我带到上海,由任小学教师的皑姑和在教会书局当职员的昌叔抚养,住在虹口区鸭绿江路、周家嘴路口的一条赤膊弄堂里。算起来,我定居上海已有75年了。 20世纪30年代末,我在上海从事学生运动,4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文艺活动。到40年代末,我被党组织调到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1952年改名为--中国福利会),担任第三儿童福利站的站长。有幸在宋庆龄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从事儿童文化教育的社会福利工作。 由于这样一层工作关系的因缘,使我自然想到宋庆龄关心《三毛流浪记》的一些珍贵史料,重新披阅了有关材料。果然,在2004年4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宋庆龄书信集(续编)》里,发现宋庆龄写给秘书王安娜的信,就提到“三毛的漫画”。原信用英文写作,近年才组织人译出。 信写于1949年的春节。宋庆龄写道:“我喜欢三毛的漫画。办公室派人给我送来时,我没有时间看,于是当时就还回去了。因为我不想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自己占着。希望你能恳请埃迪为我买6本,我想寄给国外的小朋友。”(见该书第154页) 这封信中提到“三毛的漫画”,就是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流浪记》。 宋庆龄在1949年4月收到王安娜代买的《三毛流浪记》后,立即给王安娜又写了封信。她说:“感谢你的来信和三毛画册,但是你忘了提及它们的价钱。请务必告诉我,否则我将难以再请你帮忙。”(见该书第156页) 王安娜当时是王炳南的夫人。埃迪是宋庆龄的外国朋友。 宋庆龄是20世纪的伟大女性,她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立下不朽的功绩,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巨大的贡献,深为世人所敬仰。少年儿童文化福利工作,是宋庆龄伟大事业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儿童福利站的服务对象都是穷苦儿童,既给他们物质救济,更给他们以精神食粮,进行文化教育。 当时,为了给这些穷孩子补习文化,站中有几位热心儿童教育的专职老师,还挑选了一些学生当“小先生”。在活动铁皮房子的教室有几柜图书,供学生阅读,其中就有张乐平画的《三毛流浪记》。大家都很喜欢,争先恐后地阅读,学生们都觉得和三毛的处境差不多。 为关怀与“三毛”一样的穷苦儿童,募集儿童福利基金,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活跃儿童生活,1949年4月4日到9日,由中国福利基金会出面举办了“三毛画展”和“三毛乐园会”。这次大型活动是中国福利基金会宋庆龄主席通过冯亦代和他的夫人郑安娜,与张乐平联系、商谈后决定的。郑安娜当时任中国福利基金会办公室秘书。 “三毛画展”在大新公司(现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四楼举行,展出了《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原作三百多幅。张乐平特地赶画了三十多幅三毛生活彩色画,供展出、义卖,还为“三毛乐园会”精心设计了一枚纪念章。 我们中国福利基金会第三儿童福利站,挑选了几个学生,也就是被称为“小先生”的,由女教师过其翰老师带队,作为“三毛乐园会”的志愿者,前往大新公司帮助维持秩序,收门票,介绍《三毛流浪记》画册和三毛徽章,请参观者留言。 1949年4月4日,张乐平写了《我怎样画三毛的——为“三毛义展”写》。他说:“孙夫人主办的儿童福利会(按:应为中国福利基金会),为了救济跟三毛同一命运的小朋友们举办‘三毛义展’。我抱歉我的作品还没有成熟,特别是30张彩色义卖作品,都是在病中赶画的,但是想起千千万万的三毛们因为孙夫人这一义举而得到实惠,作为三毛作者的我,还会有比这个更快乐的经验么?” 4月4曰是当时的儿童节,义展开幕这天,上海各界人士踊跃参观,展厅里观众如潮,热闹非凡。据说开幕这天,大新公司的电梯挤坏了好几次。上海多家民营广播电台作为特别节目现场实况广播,并用国语、沪语和粤语播出。有位话剧演员出于对“三毛”的同情,义务担任会场和电台播音员。 展览会得到社会各界的同情和支持,三十多幅义卖画很快就抢购一空。大家都争购《三毛流浪记》画册和三毛徽章,并踊跃认购或订购张乐平的“三毛”水彩画。很多人在留言簿上写下了感人的语句,有的学生在第二天特地来捐献毛笔、铅笔、书和衣服等。有的人在闭幕后还到福利会去捐钱或者物品。 现年70的李钧衍是我任中国福利基金会第三儿童福利站站长时的学生,他写了篇回忆半个世纪之前亲身经历的文章,叫《三毛生活展览会》。他在文章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这次活动的情况。他说: “九点以后,参观者络绎不绝,有一般的市民,有本地学生,也有教师带领的外地学生,更有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其中还有外国朋友。他们看了海报后都主动买票,也有的人到门口才知道要买票入场,就转身准备走,我们就告诉他这不是一般展览会,主要是为了救济像‘三毛’那样的苦难儿童,听到我们的说明以后,大家都纷纷到售票处买票。有意思的是一个操河南口音的上尉军官带着几个军官和士兵要进展厅,被我们礼貌地请他们去买票,为首的那个军官很凶地说:‘军人也要买票吗?’我们还是耐心的宣传说:‘这是为救济贫困儿童义卖的展览会,你们家乡的贫困儿童也需要救济的。’那个军官看到我们几个都是少年儿童,没有发作,反而笑着说:‘买票。’几个军人都去买票了,大概是想到自己受灾的家乡,想到自己身处异乡,想到国民党的节节败退……” 李钧衍还记得那天下午,来了几个亲切和气的中年人,他们表扬了当志愿者的“小先生”,其中有一个戴眼镜的,摸摸他的头发,说:“小朋友,你们在做一件有意义的工作,谢谢你们。”李钧衍现在回想起来,说,那人似乎是张乐平先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由于工作关系,与张乐平的交往多了一些。我和钟望阳、杭苇、陈伯吹、张乐平诸位,每年应邀到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去参加庆祝“六一”的活动。有时,我到五原路上张乐平的家,去看他画画,还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和《儿童时代》社去,约请张乐平绘画。 记得1987年10月,我因病住在华东医院,正巧文化界老前辈李俊民和张乐平也住院。我看到二、三、四层楼梯的转角处的墙上,都挂着张乐平画的“三毛”。那三毛笑容可掬,食指按着嘴唇,示意“安静”,别吵闹,影响病人休息,感到十分可爱,我就告诉女儿丁言昭这个消息。在一个星期天,她和七弟丁言勇,约了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学习》的编辑周忠麟、《书讯报》的编辑、记者葛昆元、赵莹等人,到华东医院来看访我们。 平时非常寂静的休息大厅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大家围着李老、张乐平和我,问这问那,说人说事。他们与“三毛之父”———张乐平,谈战争中的漫画宣传队,讲“三毛”,聊得好欢。临别时,还拍了好几张集体照。 张乐平是中国杰出的漫画家,从20世纪20年代起到90年代初,创作了大量的漫画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社会众生相。张乐平这本30年代的漫画作品《上海Memory·张乐平画笔下的三十年代》,画笔接触的社会面极为广泛。反映市井百态,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揭露了旧社会的丑陋现象,如流氓、小瘪三、小偷、卖淫者、交际花、达官贵人、外国水手、巡捕等。 张乐平和他同时代的漫画家、木刻家,在20世纪30年代报刊上,发表的反映民族矛盾、社会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展现了百花争艳的风格,出现了一批从各个角度展示上海大都市风景线众生相的作品。陆志庠、蔡若虹、张乐平等的都市风情漫画,是讽刺与诙谐相结合的新创作,另外还有叶浅予的《王先生与小陈》、梁白波的《蜜蜂小姐》等。 凡此种种,使我联想起我少年时代,刚从浙东乡下移民到国际大都市——上海时,亲眼目睹的种种惊心怵目的现象。马路上,巡捕耀武扬威地殴打黄包车夫,异国烂水手侮辱中国妇女;在上海最高的国际饭店旁派克路(今黄河路)上,有外省逃亡来沪的灾民卖儿卖女的悲惨景象;晚上,皑姑带我从虹口电影院看完电影,经过海宁路上的久耕里,看见那一间间破陋的屋檐下站着贫民窟里的妓女。真是人间地狱啊!那种把人变成鬼的可怕景象,至今还烙在我的脑际里。 试看张乐平画笔下的《卖儿者》,描写一位爷爷挑着一对孩子上路,母亲伏在茅屋前掩面哭泣。再如《炉边赏雪图》、《冷与热》,皮货店外的赤膊尸体,莫不反映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景。 张乐平的漫画里有一幅叫《庆祝双十》的,画的是当时国庆的情景:一扇黑漆大门紧紧地关闭着,门上贴了两张封条。门的左右上方各挂了一个灯笼,上面写着:“庆祝”和“双十”。门的周围是干疮百孔的破砖墙壁,门前有一条无精打采的看门狗,紧缩着躺着。显得一片荒凉。这意味着什么?是莫谈国事,愚昧群众。自从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民众的抗日情绪日益高涨,而当局却禁止民众抗日爱国。 张乐平画的漫画,看看好笑,其实苦味十足,令人深思。你看《大赛归来》:画的是有位运动员捧的笼子里,原先一只鸭蛋,变成了一只小鸭子。这幅漫画的背景是这样的:1932~g,我国有个成绩出众的短跑运动员刘长春,在张学良的支持和帮助下,到美国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刘长春在路上走了25天,方才到达目的地。由于身体疲乏,没有发挥最佳的水平。赛后,连回国的钱都没有了,幸好在华侨帮助下,才得以回国。因为回国时间漫长,以致笼子里的鸭蛋都变成了小鸭子。 张乐平的漫画很有生活气息,是当年现实生活的缩影。但是一些漫画,没有老上海经历的人不一定看得懂。例如《新三百六十行》中的《罗宋人卖肥皂》。我少年时住在虹口区,课余跑到四马路(今福州路)山西路口泰东书店的转角处,常常会看到罗宋人站在肥皂箱上,向行人兜售肥皂。如果你不买,那人马上奔过来,用肥皂强行涂在你的身上,然后向你要钱。不给钱,他就耍无赖,一直缠着你把钱拿出来为止。所以我们一看至II汶种人,就绕个大圈子,尽量避开。 现在,上海许多人都有着浓重的怀旧情结,因此出版了些关于老上海的书,有老弄堂、老洋房、石库门、老建筑、大亨、海上闻人等等。关于20世纪30年代上海生活的书,有茅盾的《子夜》、夏衍的《包身工》、于伶的《花溅泪》……还有电影《马路天使》、《十字街头》、《新女性》、《桃李劫》、《风云儿女》等,至今,已成为反映旧上海的传世之作。聂耳、冼星海、贺绿汀的《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热血》、《春天里来百花香》、《四季歌》等,是代代传唱的怀旧金曲。 被称为老上海的老作家沈寂就写过上海大亨、上海大班,并亲自将它们写成连环画文本,请戴敦邦和孙愚画图。沈寂还主编过《三百六十行大观》,约著名画家戴敦邦、贺友直、韩伍画插图,还有一本《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都很受人们欢迎。 一些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外国画家,在旅沪期间,绘下了不少关于上海滩的漫画。如奥地利的画家弗利德里希·希夫(niedrich Schiff,1908—1968),于1930年到上海,一直到1947年才离开。他创作了大量描绘上海社会生活的速写画和漫画,在上海、香港和维也纳的报刊上发表。希夫的笔下,有苦力、贫民、失业者、乞丐、小贩、妓女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底层的人们,也有帝国主义分子、官僚、买办、投机商、军警、流氓和大大小小的统治人物。1998年8月,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奥·卡明斯基著文、钱定平编译、希夫作画的《海上画梦录——一位外国画家笔下的旧上海》。2003年8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又出版了希夫的书,叫《老上海浮世绘——奥地利画家希夫画传》。该书的作者是“奥地利对华友好及文化关系促进会”的主席卡明斯基博士,由王卫新翻译。两书选人希夫画的旧上海漫画。中外许多著名画家笔下的上海滩,组成了上海滩众生相的画史长廊。 上海是个海,海纳百川,风云变幻,深不可测,所有有作为的文学家、艺术家,都可以在这儿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传世之作。 现在丁言昭和余之为这本《上海Memory·张乐平画笔下的三十年代》写稿,是一次有现实意义的合作。相信这本图文并茂的艺术读物一定会得到大家的赞赏。 2005年1—3月 后记 有朋友问我:你父亲大多画上海的题材,他一定很喜欢上海吧? 上海是我父亲生活了近60年的地方,我想决不是一句是否喜欢可以表达他对上海的情感的! 1992年父亲弥留之际,为了他的愿望和我的承诺,我拉着我的表舅——文史学家魏绍昌先生——在一大堆书刊中寻找因为社会动荡而使我们不能保留下来的父亲的作品。作品找到不少,同时也引发了我想了解这个城市的激情。 20世纪20、30年代,“五四”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使上海这个曾被称为“冒险家乐园”的东方大都市以她特殊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又成为了中国,乃至远东的文化中心,文学艺术的创作在这里有着空前的繁荣。而漫画,作为一种传播新文化、提倡新生活和揭露讽刺社会黑暗面的有力武器,成为了文艺园地一朵闪亮的奇葩。我的父亲就是在那时加入了漫画创作的行列。 70年前的上海,人们的生活状态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天不亮就赶着上班的女工、投资亏本而跳楼的商人、生活艰难却仍很乐观的贫民、家有万贯还在拼命捞钱的富翁……只见高楼上的霓虹灯和草棚里的油灯交相辉映,衣衫蓝缕的乞讨人群与珠光宝气大腹便便的富人们并肩而行——这就是父亲70年前笔下的上海,一个集地狱和天堂于一体的地方。 1935年,父亲画了一个只有三根头发的小孩,起名就叫“三毛”。 “‘三毛’是以儿童的天真向社会的不满状态投以讽刺……利用‘三毛’的天真、率直,向畸形矛盾的社会现状打耳光(汪子美,《上海漫画》1936年6月第2期)。” 从此“三毛”就一直伴随我父亲,成为他笔下固定的人物。 我的父亲张乐平,1910年出生在浙江海盐农村。我祖父是个当教员的清末秀才,祖母下嫁祖父前却是城里的大家闺秀。我的祖母善女红,徒手剪的窗花和画的绣花样稿在附近村子都很出名,并能换些钱帮补家用。在我祖母的熏陶下,父亲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涂鸦,所以我父亲常说我祖母是他学美术的启蒙老师。听我伯父说,幼年的父亲会用融化了的蜡烛油捏小兔、小狗,剪的窗花都是牛、羊、猪或穿街走巷的小贩、打扫场院的农妇,甚至能在海滩用树枝画出和隔壁庙里一式一样的龙!可见父亲自小就爱观察身边的事物。 我祖母病逝后,我祖父的薪水养不了一个家,我父亲15岁时作为学徒来到了上海。 20世纪80年代初涌人广东的民工潮、大量内地青年去国外“洋插队”,包括那时我本人从上海移居香港,使我突然想起父亲的《三毛流浪记》:我们和画中三毛向往上海的心情是那样的相同!父亲少年时离开老家的时候一定很高兴,因为家里虽好却很穷,而上海毕竟是他想象中有饱饭吃的天堂。 可是对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学徒来说,上海却如人间地狱!当学徒的父亲几乎一天忙到晚:洗衣服、抱孩子、买菜、做饭……这些在二十多年后我父亲创作的《三毛流浪记》中可以看到,所以父亲也说过“三毛”就是他。父亲在当学徒最艰苦的时候仍抽空习画,直到我姑父出资才在一家私立美专毕业,成为一个美术作者。此时,父亲开始用他的笔来反映人间百态,歌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 由于日本的侵略,父亲为宣传抗战离开上海8年后又回来。这期间,他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长篇连环漫画《三毛从军记》,把一个从上海参军的小战士在和侵略者战斗,以及部队生活的乐趣和烦恼描绘得淋漓尽致。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上海乃至全国却是一片混乱,政府官员的腐败,物价的飞涨,到处乞讨的战争孤儿……这,又激起了父亲的创作欲望,他又开始用他的笔战斗! 1947年,一部被称为“没有文字的文学巨作”——《三毛流浪记》在父亲的笔下诞生了。三毛作为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孩子,向大众诉说人民生活的艰辛,引起当时各界人+的同情和愤慨。 解放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上海市民的贫富差别缩小了,生活相对平和。可是,稳定是短暂的,曾经辉煌的大都市成了计划经济的排头兵、极左文化的发源地。上海也像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成了单调而又奇怪的城市:人口膨胀,生活枯燥,本地的建设缓慢,甚至在1958年,异想天开的所谓发展计划竟在昔日豪华的花园里养猪,在莘莘学子体育锻炼的学校操场上建起了连生铁也出不了的“炼钢炉”……不断的政治运动冲击着人们。父亲因为一篇文章和几幅画使他的创作给套上了无形的紧箍咒,禁锢了创作范围(那时候有多少人如此)。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时,又被迫停止了漫画的创作(又有多少人如此)! 1976年,迷雾拨开,生活又开始有了点色彩。父亲又重新拿起笔,批判使人民蒙受灾难的恶魔,赞美又回来的春天。 甚至患病时,他也没停止创作; 直到他1992年带着他心爱的笔,去了天堂。 可是,父亲会在天堂每天无所事事,听那天使单调的演奏吗?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位伟人如是说; “我有笔似刀枪!”——我的父亲如是说! 父亲啊,你现在在哪里? 感谢在1992年酷暑中帮我在一大堆书刊中寻找父亲作品的上海作家协会的冯沛龄,上海图书馆的张伟、毛天虹、徐锦钧等诸位!在这本书中的父亲的作品曾被收集在父亲早期的漫画作品集《都市风情》、《没有眼睛的炸弹》、《小孤女》中。感谢作家丁言昭、余之为父亲的部分老漫画配了文字;感谢父亲的老朋友丁景唐叔叔为本书写了序言! 书评(媒体评论) 重读三十年代的三毛图,夸张有度,线条有力,大器已成。张氏笔墨的成就,中国漫画界是数一数二的。要论中国漫画人物的艺术生命力,三毛是最长寿的。 ——叶冈 现在怀旧的老人,都说上海是中国的半壁江山,特别认为三十年代是旧上海的黄金时代。 ——魏绍昌 张乐平这本三十年代的漫画作品,画笔接触的社会面极为广泛。反映市井百态、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揭露了旧社会的丑陋现象及人物,如流氓、小瘪三、小偷、卖淫者、交际花、达官贵人、外国水手、巡捕等。 ——丁景唐 这本书中所收的父亲的作品曾被收集在父亲早期漫画作品集《都市风情》、《没有眼睛的炸弹》、《小孤女》中。 ——张慰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