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救时宰相于谦/大明名臣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郦波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五百四十多年前的明代,北京发生了一场异常惨烈的北京保卫战。在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中,拯救国家于危难之时、力挽狂澜的人,却是一位的书生——于谦。这场战争成为于谦人生中的一次壮举、一个巅峰。也成就了他“救时宰相”的美誉。本书从于谦少年时写起,通过“求学威龙”、“怀才‘有’遇”、“两袖清风”、“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英宗复辟”等系列情节,勾勒出一位胆识超人、才华出众、性格刚正、清正廉洁的明臣形象。

内容推荐

本书从于谦少年时写起,通过“求学威龙”、“怀才‘有’遇”、“两袖清风”、“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英宗复辟”等系列情节,勾勒出一位胆识超人、才华出众、性格刚正、清正廉洁的明臣形象。

这位在大明王朝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大臣被百姓誉为“救时宰相”。他的一生可用《明史》中“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来形容,然而,英雄末路,在明史上有名的“夺门之变”后,于谦含冤走向了身赴刑场的悲剧命运,令人扼腕叹息。本书生动再现了这位民族英雄传奇的一生。他那首传诵千古的《石灰吟》生动地印证了他的人生际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目录

序——《西湖·石灰·煤炭》

第一章 求学威龙

 威龙

 石灰吟

 最好的自己

 父亲

第二章 怀才“有”遇

 科举

 气质

 口才

第三章 晋豫十八年

 巡抚

 救灾

 太行山

第四章 两袖清风

 暴发户

 两袖清风

 绝境

第五章 土木堡之变

 事端

 行军

 土木堡

第六章 群臣斗殴

 英宗被俘

 拒绝南迁

 朝堂群殴

第七章 运筹帷幄

 三难

 拥立景帝

 奇货不可居

第八章 北京保卫战

 开会

 小胜

 伏击

 鏖战

 尾声

第九章 英宗复辟

 天下为公

 兄弟相煎

 南宫复辟

第十章 父亲、儿子与丈夫

 被阴谋

 儿女情长

 千古奇冤

后记

于谦年表大事记(公元1398年-1457年)

试读章节

这一天杭州城里异常热闹,书院的学生们都集中到当地的孔子庙里来祭孔。不仅有学生,还有很多围观的百姓,当然还有书院的老师和教育部门派驻学校的督学。

当时有个督学人很坏,对学生们向来很苛刻,所以所有学生都挺恨他的。在拜完孔子后,大家往外出来的时候,这位督学刚好就在人群的边上。因为大家往庙里拜的时候,他是站在最后面监督的,现在大家转身往外一出,他就逆着人流的方向站在那里了。

这本来也没什么,可问题是他的身后有一个很大、很深的池子,就像寺庙的大殿外都有个养生池一样,这个孔庙之外也有个大池子。大家一看,这个令人讨厌的督学正好挨着这个池子比较近,哥是学生里爱捣蛋的人立刻骚动起来了。

此时,有人一起哄,大家故意一阵骚乱,一下子就把这位督学挤到了池子边儿上。那么多的人,谁也没被挤下去,偏偏就这位督学大人被挤了下去。偏偏这位督学还是个大胖子,这一下“胖子失足,殃及池鱼”,池子里溅起一大片惊天动地的水花,连池子里的鱼也吓得纷纷逃窜。

要知道这可是农历二月,虽然算是初春了,但也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候,更别提那个冰凉凉的水里有多难受了,这一下这位胖督学可惨了,在水里扑通个不停。事实上水也不是太深,但虽然淹不着他,可他因为太胖了,怎么也爬不上来。

大家一看,虽然都挺解恨的,但却也一哄而散,没人敢在那儿围着看。因为这毕竟是把督学挤下水去了,那责任大了去了,要是谁不识趣挨上这事儿,那肯定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就算有人舍不得走,要瞧热闹,也只是远远地看,没人敢靠近。

但你别说,还真有一位胆大的人,他不仅凑到池子边仔细地把水里这位狼狈的督学打量了一番,还居然蹲下伸出手来,要搭救这位人人讨厌的督学。

这位同学个头很高,胳膊也长,而且手劲儿也大,蹲在那儿一伸手居然就把水里的那个胖子给拽了出来。但督学体型肥硕,毕竟比较笨重,所以他还是费了半天的劲儿才把他从池子里拽了上来。

按理说,这位督学是被他救上来的,应该感谢他才对。可督学在古代教育系统里可是个不小的官儿,平常作威作福惯了,现在居然被学生捉弄,出了个这么大的丑,这么大的洋相,所以他早就恼羞成怒,只恨抓不到学生,现在看跟前刚好有个学生,也不管是不是他救的自己,当即一腔怒火全发泄了出来。

他就指着眼前这位大骂,说要把他和背后的主谋查出来治罪。

哪知道眼前这位比他高了半个头的高大学生面不改色心不跳,极为冷静地看着督学唾沫横飞地骂了半天才镇定地笑笑说:“噪公者走,掖公者留,此易晓也。今不罪噪公者而罪援公者,其谓之何?”(王世贞《弁州山人续稿·于太傅公传》)

那意思是说,把你推下去的人肯定跑了,把你拉上来的人留下来了,这是再也简单不过的道理了。你现在不追究把你推下去的,却怪罪把你救上来的,你是不是脑子坏掉了!P3-4

序言

西湖,石灰,煤炭。

该怎样把这些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呢?

可以通过一个人,他的名字叫——于谦。

去西湖边拜于谦,还是很多年前。那时,还在上大学,因为久慕“西湖三杰”的大名,特意于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坐了一路颠簸的长途汽车,来到古城杭州,来到葬着于谦、岳飞、张苍水等英雄的西子湖畔。

岳飞墓前人头攒动,游客如织,热闹得让人来不及思想。“白铁无辜铸佞臣”——现代社会很奇怪,居然有人为跪在那儿的秦桧喊起“无辜”来;“青山有幸埋忠骨”——唯有一脉青山,在喧嚣的浮华中,千百年来依旧沉静、安然。

相比较岳飞墓,于谦祠与张苍水祠内就冷清得多。

张苍水是明末抗清英雄。苍水只是他的号,本名叫张煌言。数百年来,大家只喜欢称他的号,大概是因为“苍水”两字更能见出一些英雄末路的悲壮来。

张苍水凭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自清兵入关后,以独木之志,坚持抗清达十九年。身败被俘,至死不屈,甚至眼睁睁看着妻儿惨死在自己的面前,也只含泪送别,全家同赴国难。是真英雄!是真豪杰!

张苍水祠,坐落于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粉墙青瓦,江南风范,只是占地不大。

又寻于谦祠,遂至风景秀丽的三台山麓,乌龟潭畔。一入祠堂,迎面便见前殿两侧由林则徐所书的楹联:“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

林则徐是民族英雄,由他这样一位英雄来为于谦这样的英雄书写楹联再适合不过,因而所写内容也再贴切不过。只是看到“何处更得此人”的感叹,忽觉此人不再,竟是今古难寻,一时间想起的倒不是英雄,而是西湖、石灰与煤炭。

关于于谦,最有名的莫过于《石灰吟》。数百年来,这首七言绝句被广为流传,尤其最后那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惊心动魄的一句千古名言。

但让我好奇的是,一般文人很少注意石灰这种东西,更很少会把它写进诗来,于谦怎么会选择石灰来写,并因此还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篇来呢?

因为石灰,又想到煤炭,想起于谦还有一首奇特的杰作,叫作《咏煤炭》。诗云:

凿开混沌得鸟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这最后一联“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拟喻写法,奇思甚妙,并不弱于那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只是不禁要问,生长于美丽西子湖畔的于谦,生长于富贵人家的于谦,后来又成为一代名臣、“救时宰相”的于谦,为何会对不起眼的石灰、煤炭如此看重呢?

石灰的成分主要是氧化钙,经高温煅烧而成,是人类最早应用的胶凝材料,现在还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只是很少人知道,在中国古人看来,石灰还是一味重要的药。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石灰可以“散血定痛,止十年血痢,祛干霍乱,黑须发”,现代医学也证明石灰可以治疗溃疡、烫伤和慢性支气管炎。所以于谦见石灰经受煅烧之苦,且能如此有益于人类,再加质地清白,可比高洁的人品,自然寓志其中,也就难怪了。

至于煤炭,于谦所知当然不如今人了解得多。他说凿开混沌的地层,获取乌黑的煤炭,知道它有无尽的热力,有如深藏着热烈的情义,并能因此而“回春”、“照夜”,这些都没有错。只是于谦以为煤炭是铁石埋藏于地下转换而来,所以他说“铁石犹存死后心”。事实上我们知道,煤炭是植物埋藏于地下转换而来的,这一点却是于谦错了。

可妙就妙在,虽然错了,却并不影响全诗的杰出。因为心怀苍生的饱暖,所以不辞辛苦,所以出山焚烧,所以奉献全部的光和热,于谦所说,却正是煤炭全部的精神与价值所在!

站在三台山麓,举目四望西湖的美景,突然明了,不论是石灰,还是煤炭,还是这片生养了于谦的美丽西子湖,作为自然的一分子,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为了人类,它们都做出了最自然、最纯粹的奉献。

石灰、煤炭如此,西子湖亦如此。湖光山色,让人赏心悦目,岂非正是自然美景为人类的不吝奉献!

想通这一层,突然觉得于谦也是一个在本质上近于石灰、近于煤炭、近于西子湖的人。他奉献了光和热,用生命作治世的良方,并为历史留下无限回味的一景,他不就是一个在自然而纯粹地奉献着一切的人吗?

细想于谦的一生,最可贵之处,正在于此。

所以他不是一个简单的英雄,古来英雄举不胜举,但绝少于谦这样的英雄——全然不顾自身,也全然不虑自身,只知粉身碎骨,只知不辞辛苦,只知自然、纯粹地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以至被冤杀、被歪曲,也在所不惜,甚至是在所不计。

燃烧了。

熄灭了。

会留下什么呢?

或许,愿意燃烧自我的人根本不在意会留下些什么。那样自然、纯粹的灵魂又岂能在意后世的评论呢?

虽然这样,但林则徐还是要说“公论久而后定”。其实倒是林公过于执着,我想于谦或者未必在乎公论,他在乎的,或者只是人生“燃烧”的过程。这便是我在于谦祠里,在于谦墓前,在西子湖畔,突然而生的一段感悟。

如今,在安静的夜里,坐在柔暖的灯光下,提笔去轻轻地触碰历史,去触碰那深藏在历史深处的灵魂,仿佛还能感受到来自于六百年前的从容与淡定、自然与纯粹。

突然想起清人袁枚的诗来——“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最能与西湖相得益彰的,还是于谦。

代为序。

郦波

庚寅仲夏夜于金陵水云居

后记

人的一生会遇见很多人。

有些,只是擦肩而过;有些,深入生活,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是在三四年前碰到他们,或者,我们只是擦肩而过的路人。可如今,隔些时日不见,我就会想念他们,感觉便如亲人。

他们便是与我长期合作的《百家讲坛》的编导们,还有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编辑们。

我很荣幸,能在短暂的生命中结识这样一群人。

他们敬业、努力,把赖以谋生的工作当成为之奋斗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我备受感染,自觉受到深刻的影响,仿佛因而也有升华。

他们细致、严谨,聚精会神地对待点滴,一丝不苟地勘误甄别,不论是我讲课中援引的史料,还是讲稿中的遣词用句,都让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精力。我实在是因为有他们的帮助,我才能完成在《百家讲坛》所作的“大明名臣”的系列,并将之出版成书。

他们善良、温情,大到生活的难处,小到行宿的琐事,甚至讲课时的一杯水,讲课后的一粒咽炎药,他们都会为你想到。我因此而感受到的不止是友情,而是更甚于友情的亲情。和他们在一起,就像温暖、幸福的一家人。

他们坚持、笃定,不会因小小的坎坷而放弃,也不会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他们坚信自己为之努力、为之拼搏的事业,即使平凡但必将为文明、为历史奉献出属于自己的光和热。这种信念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坚信和他们一起努力下去,我这样一个普通教书匠的生命也因此可以获得某种新生与永恒。

正是在这样一群人的帮助下,我在《百家讲坛》的三年里,用一点一滴的汗水与努力“浇灌”出了“大明名臣”的系列,这包括已经与观众、读者见面的“风雨张居正”、“抗倭英雄戚继光”、“清官海瑞”、“救时宰相于谦”等系列。我相信,还会有更多、更美好的未来属于我和他们——我们这群人!

感谢命运,让我遇见他们,并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也感谢一直以来默默支持我的家人!

郦波

于潮打空城寂寞回的夜晚

书评(媒体评论)

于谦诗云:“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忠肃集》卷十一)高雅、简朴、阅读和勤勉,是于谦的高尚境界。

——著名历史学家 阎崇年

工于谋国而不屑谋身。

——河南大学教授 王立群

于谦的胆略和公心为人折服,他是一位在国家危难之际力挽狂澜的千古名臣。

——复旦大学教授 钱文忠

郦波是感情细腻的人,这样的人才写得出感性的历史,感性的历史才有趣、有味、有料、有益。

——上海电视大学教授 鲍鹏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