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竞争力--日本企业间竞争的启示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日)宇田川胜//橘川五郎//新宅纯二郎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所关心的问题是,从长期来看,同质竞争和差别化竞争的局面会出现什么样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对该产业的发展、产业的竞争力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而,在对长期性的竞争方式加以分类的基础上,不限于人们所说的日本产业中国际竞争力较高的产业,而将多样性的产业作为分析对象。此外,作为各产业的分析对象期间,在该产业的战后历史中,尽可能仅限于先发企业的革新,以先发企业革新后至少10年以上,较多是在20~30年为分析对象期间。

内容推荐

本书从理论角度和历史角度来分析战后日本企业间竞争与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分析两者关系中所体现的日本企业间竞争的特点,以此为基础,针对日本经济再生问题开出几付药方。

为此,本书设定了以下两个课题:

第一个课题——在战后日本主要产业领域所展开的企业间竞争中,能够看到什么样的竞争结构或竞争方式。为何会产生那样的竞争结构或竞争方式,它是以何种变化的局面来展开的。

课题考察的对象产业领域为X部门的成长产业,Y部门的管制产业和国内产业,从中各选出数个案例。

第二个课题——在上述各产业领域所观察到的企业间竞争中,其竞争结构或竞争方式及其变化,对所属产业的竞争力的持续增长,或是停滞,给予了什么样的影响。

目录

序章 现在为何要研究企业间的竞争

1. 研究企业间竞争的意义/1

日本的竞争优势/1

重要产业的五种形态/2

日本的产业盛衰/3

2. 课题内容/4

本书的课题/4

两部门的并存/5

对竞争方式的关注/6

3. 同质竞争与差别化竞争/7

企业间竞争的分析框架/7

先发优势持续的条件/7

产生“先发优势”一“后发优势”的条件/8

两种竞争行为(企业层次)/9

产业层次的企业间竞争/10

4. 竞争方式与本书的结构/11

同质竞争与差别化竞争的重复方式/11

重复竞争方式的欠缺/13

管制下的量的竞争/15

竞争方式与产业的竞争力/16

参考文献/16

第一部 同质竞争与差别化竞争帕量复方式

第一章 家用VTR(磁带式录像机):围绕盒式磁带竞争局面

的演变   

序言/21

1. 第一次同质竞争的局面/23

其他企业尾随索尼/23

卷盘磁带式VTR的行业标准规格的建立/27

2. 差别化竞争局面/28

磁带盒式化的尝试/28

索尼与录像软件事业/29

松下追求的独立路线/31

录像软件事业的挫折/32

U规格和自动视像的失败/34

3. 第二次同质竞争局面/35

BETA与VHS/35

竞争的焦点/37

4. 家用VTR产业的企业间竞争/38

结束语/40

注释/41

参考文献/42

第二章 数字家电:重复竞争方式的持续与改观

序言/43

1. 两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业绩推移/44

2. 关于家用电器产品的数字化/45

3. 硬件方面的竞争/48

索尼在CD、MD领域的成功/48

硬件方面竞争状况的变化/53

4. 软件方面的竞争/54

电影事业/54

游戏事业/58

软件方面的竞争状况的变化/61

结束语/62

参考文献/63

第三章 汽车:20世纪60年代的竞争方式

序言/64

1. 20世纪60年代的汽车市场/66

2. 以全方位产品领域为目标的同质竞争/71

3. 轻型轿车的差别化竞争/73

4. 围绕小型轿车市场的同质竞争/74

大众车市场的形成/74

东洋工业与本田旋风/75

小型轿车市场的激烈竞争/77

结束语/77

参考文献/79

第四童 照相机:竞争形成的国际竞争力

序言/80

1. 从复兴期到高度成长期:各自通过差别化竞争而确立的照相机技术/81

行业整体的动向/81

以独创性瞄准世界最高峰的尼康/83

坚持走中档产品路线的佳能/85

2. 石油危机以后:照相机技术成熟所导致的同质竞争的展开/87

行业整体的动向/87

尼康所追求的高品位路线/89

佳能的微电子化/91

结束语/93

注释/95

参考文献/95

第二部 重复竞争方式的致欠

第五章 啤酒:差别化的继续

序言/99

1. 麒麟啤酒的领先所展示的企业间竞争/101

2. 朝日啤酒的追赶中所展现的企业间竞争/108

  结束语/112

  注释/113

  参考文献/114

第六章 个人电脑:国内市场的差别化竞争与其局限性

序言/116

1. 市场创始期(1976~1984年)/118

个人电脑产业的起步/118

多样性机种的荣枯盛衰/119

NEC的成功理由:个人电脑产业中的成功要因/120

2. 封闭标准期(1985~1992年)/122

NEC的标准规格所带来的结果/122

爱普生(EPS()N)/123

富士通/125

东芝/126

夏普/127

新的竞争环境的胎动/129

3. 开放竞争时期/130

新标准带来的价格竞争/130

各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的动向/131

结束语/132

注释/133

参考文献/134

第七童 服装:围绕风险适应战略的成功与失败

序言/136

1. 委托交易制度的导入与风险分担/139

成衣化的发展与风险的发生/139

服装零售企业的风险应对/140

ONWARD坚山导入委托交易制度与RENAUN的尾随/141

2. 服装制造批发企业的风险适应行为/143

店铺间商品流动体系的构筑/143

快速反应体系的采用/145

结束语/147

注释/150

参考文献/153

第八章 洗涤用品20世纪60~70年代的流通战略

——以狮王公司对花王公司实施的战略为中心

序言/156

1. 狮王公司的竞争战略构想的背景/156

花王公司与狮王公司的销售收入演变/157

花王销售公司展开的销售公司政策与新的交易制度/157

2. 流通竞争战略的展开/158

三强政策的发表与代理店的实绩/158

狮王油脂产品部的设置/162

批发代理店的经营现代化/163

对零售店的销售支援/164

3. 战略的强化和实际的渗透状况/166

油脂产品政策的强化对策/166

油脂产品部门的实际状况/167

4. 战略的局限性与成果/172

战略的“自相矛盾”/172

战略成果/173

 结束语/175

 注释/176

 参考文献/177

第九章 超级市场:围绕环境适应战略的成功与失败

——大荣与伊藤洋华堂的业务改革

序言/179

1. 从追求“规模经济”转向追求“速度经济”/180

2. 高度经济成长的体现者大荣的成功与失败/182

中内功的革新性企业家活动/182

大荣缘何衰败/183

3. 伊藤洋华堂的优势与业务间的“对话”/185

作为分水岭的1982年/185

充当业态间“对话”媒介的铃木敏文的革新性企业家活动/187

结束语/192

注释/194

参考文献/196

第三部管制下的数量竞争

第十章 银行:管制下适应环境的局限性

序言/201

1. 战后的金融制度与管制的框架/202

战后金融制度的确立/202

金融行政与竞争抑制/203

2. 20世纪60年代的银行行为:以都市银行为中心/206

超贷与都市银行/206

资金量份额的降低与大众化路线/207

针对个人市场的开拓的强化/210

都市银行的局限性/212

3. 金融制度改革的议论和各业务间的利害对立/213

金融效率化论与金融制度的改革/213

中期存款的合理性/214

围绕中期金融的议论/215

制度议论达到的目标/217

结束语/218

注释/219

参考文献/220

第十一章 大学:量的竞争世界

序言/222

1. 管制产业中的企业间关系/222

2. 量的竞争与大学产业/224

3. 大学产业中的竞争/224

4. X部门与Y部门/229

5. 直视日本的大学荒废:询问小宫隆太郎氏/231

6. 大学教育的荒废与量的竞争/233

注释/235

参考文献/236

终章 竞争方式与产业竞争力

序言/ 237 

1. 研究史流派与本书的定位/238

2. 本书业已弄清的问题/240

3. 竞争自身的欠缺所导致的竞争力停滞/241

4. 同质竞争和差别化竞争的重复所带来的竞争力提高/242

5. 同质竞争和差别化竞争的重复的欠缺与产业的竞争力/243

6. 今后的企业间竞争的趋势/244

注释/246

参考文献/247

试读章节

录像软件事业的挫折

伴随VTR厂商所进行的盒式磁带式VTR开发活动,录像软件关联企业的设立自20世纪70年代起进入了兴盛时期。然而,其结果却出乎相关者所预料,以挫折而告终。在新设立的企业中持续出现倒闭破产或休眠的企业。

在对当时的情况进行调查后,电子机械工业协会1972年4月发表的“录像调查委员会中间报告书”得出了“(前略)在这些录像行业中存在可以预期的较好前景。但是,现在尚处于不稳定时期,应该解决的问题累积如山”的结论。该报告书指出,录像软件(也包含硬件)产业所面临的问题是:(1)录像机器的规格统一和技术稳定性;(2)著作权问题处理基准的确立;(3)成本的降低;(4)流通机构的整顿;(5)伦理规定,等等。其中,本章要着重讨论的是第(1)点和第(3)点。

首先是第(1)点。1972年之前发表的日本制盒式磁带式VTR有三种方式,即索尼、松下以及日本Victor的使用3/4英寸磁带的盒式(U规格),松下的使用1/2英寸磁带的盒式(自动视像),和三洋的使用1/2英寸磁带的盒式(未在市场上销售)。在存在多种规格的情况下,录像软件厂商采取的战略或是针对不同的规格,或是针对预期拥有较大市场份额的硬件厂商所采用的将来有可能成为行业标准规格的某一规格,提供软件,两者必居其一。但是,前者存在需要过多成本的难点,后者则有与所采用规格不同的规格成为行业标准的可能性,即伴随风险的存在。

一般认为,由于考虑到了上述的问题,并认识到录像软件事业的建立必须有统一的规格,索尼谋求用U规格统一盒式磁带式VTR的规格。但是,与索尼公司相比,对录像软件事业不很积极的松下公司却认为没有必要只纠缠于三家企业间的规格统一,并相反开发了强调与旧技术(卷盘磁带式)中所蓄积的资产的互换性的新规格机种。其结果所产生的硬件规格不统一,增大了录像软件厂商大规模提供一种方式的软件的风险,成为抑制正式投资的主要因素(伊丹·伊丹研究所[1990],第237页)。

其次是第(3)点,即录像软件自身的成本问题。

一方面,据该报告书,当时每卷录像软件的制作费用平均为每10分钟长度100万日元。此外,以富士小马的产品为例,卷盘磁带式和盒式磁带式的平均单价均为每卷3万日元。这与当时LP录制的音乐磁带相比,已是10倍以上的价格了。并且,对录像软件厂商而言,问题(1)使其进行大规模软件供给的激励受到抑制,而这同时也成为妨碍录像软件价格降低的主要因素。

录像软件事业的这种不顺对各企业的VTR开发战略产生了影响。如表1—1所示,参加了U规格的松下和日本Victor深感,向VTR家用市场渗透的关键不是录像软件,反而是电视节目的录像,二者先于索尼公司开发销售了以录像功能为标准装备的U规格制品。

日本Victor于1971年11月发售了在落地式20型彩电上加装调和型VCR(盒式磁带录像机)、CE一7000和可以录像的标准型CR一6000。电视录像一体化的调和磁带式VTR是日本Victor最早进行商品化的尝试。当时,该公司VTR事业部营业部部长野田康正言道,“我们以播放录像的电视,的这种诉说方式,总是给予人们接近于电视的印象”(《电波新闻》1973年1月5日)。从其言中也表明,日本Victor采取了与发售播放专用机种的索尼公司相异的战略,在最初的产品中就先于其他企业将录像功能作为标准装备。

另一方面,与日本Victor一样,三家企业中在U规格商品化方面最为迟缓的松下公司也是通过将录像功能作为产品的标准装备,尝试了最初的商品化。该公司于1972年1月发售了播放、录像兼用的两个机种(NV一2120,NV一2125)。当时该公司录像事业部营业部部长谷富夫就该公司的开发战略做了如下叙述:

“(前略)我们特别将带调谐的盒式机作为销售重点。当初也存在欲面向企业的打算,但销售了带调谐器的机器后却发现,其出乎意料地进入医生等高收入阶层的这种准家庭的地方。(中略)我在想,以定时方式录制电视节目后再播放的这种使用方法,是否是今后该机销售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呢。”“迄今为止,所谓VTR就是其单体没什么作用的商品,即被称为所谓的系统商品。那么,其进入一般家庭时可能不好使用。”“在非公开市场销售的情况姑且不论,销售给一般用户的情况则全是录像、播放型的机器了。明确地讲,这种播放机(播放专用机种)卖不出去。”(《电波新闻》1973年1月5日)

从这些记述中可以了解到,日本Victor及松下两公司自很早就认识到了VTR录像功能的重要性,即电视节目录制是VTR向家用市场渗透的重要因素,并先于索尼公司推出了以录像功能为标准装备的U规格产品。1973年6月,电子机械工业协会发表的“录像调查委员会报告书”得出了这样的结果,即在对一般消费者的录像硬件调查中,“在希望购入录像机硬件的消费者中,大约有八成希望购买播放、录像兼用的装置,对内置节目录像或者自动录像功能的价值给予认可的消费者较多”。当时消费者对录像装置的需求并不在于使用录像软件,而在于录制电视节目。P32-34

序言

本书出版的契机是1997年6月9日在东京神乐坂慰问上一年年末卸任的企业经营史学会会长森川英正先生,并为其鼓劲的聚会。这是以同森川英正先生交往较深的年轻研究人员为中心,范围极小的聚会。会上,很多人提出了关于欲举在座各位之力,做点“挑战性”工作的建议。当时,平成不景气没有结束的迹象,负面的消息覆满了报纸。大家胸中充满了这样的心情:想做点“挑战性”的工作,能多少拂去一点那样的阴云。

宇田川胜和橘川五郎被推举为“挑战性”工作的负责人。两人归纳总结了大家的意见,选择了“战后日本的企业间竞争”这一研究题目。这虽然是日本企业经营史的主要研究题目,但至今为止这个问题的研究尚未真正彻底弄清,此乃选题的根由。

关于该研究题目著书出版的可能性和研究会的组织方式问题,宇田川和橘川向出版过许多与经营史相关书籍的有斐阁提出了咨询。他们得到了可由有斐阁出版其研究成果的承诺,以及可否由经营史学家和活跃在“组织学会”的经营学家组成“共同研究会”的建议。深感“不同学科交流”必要性的宇田川和橘川立即接受了该建议,并邀请两人均熟悉的新宅纯二郎加盟其中,得到了新宅的同意。

从1997年夏天到秋天,宇田川、橘川、新宅,再加上有斐阁的伊东晋几度谋面,讨论了共同研究会的目的、性质、日程安排以及参会成员的人选,做出了下述三点决定。

(1)就“企业间竞争”这一研究题目,实现理论家和史学家的合作,力图创造新的范例。

(2)共同研究会着力吸收年轻研究人员参加,以之作为他们钻研的场所。

(3)研究成果在2000年10月前以合著的形式出版,以之作为祝贺森川英正先生在2000年10月11日迎来古稀之年的纪念。

经过上述的准备工作,1998年1月10日,“企业间竞争研究会”的第一次会议在法政大学举行,宇田川等负责人就研究题目和上述三点做了说明,决定了各成员负责承担的部分。此后,研究会基本上以每两个月在法政大学举行一次活动的节奏,至1999年4月共进行了13项研究的报告活动。

各自的研究报告完成后,大家决定将研究会的成果在1999年10月23~24日于中京大学召开的经营史学会第35次全国大会的全体代表会议上发表,并为此做了准备。并且在全国大会召开之前,共举行了包括合宿学习会在内的四次研讨活动,围绕研究框架和案例研究的整合性进行了反复的讨论,求得了全体与会者的共同认识和研究框架、关键词的统一。

在全体代表会议上,大多数参会人士对本研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们对会议的讨论结果充满信心,并以2000年1月为最终日期开始了写作。所幸的是,写作稿件顺利地被集中了起来。尔后,本项研究的负责人在2000年3~4月对所提交的稿件进行了审校,并请各执笔者对其稿件进行了删减、修正,于4月末将最后一稿交给了有斐阁。

以上为本书出炉和研究会活动的事实经过。从神乐坂的最初聚会开始,正好三年多。现在,我们用出乎意料的较短时间,实现了所期望的目标。作为本书编著者之一的负责人,我要对各成员的协作和努力表示由衷的感谢。

时间虽然短暂,但总共召开的14次研究会议却是非常有益的。每次会议基本都能做到成员全体出席,展开深入的讨论并相互启发。此外,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之间的“投接球练习”,既扩展了经营学和经营史学的知识交流范围,也很有益于大家了解新的历史事实。而且,每次研究会议结束后的聚餐会也十分热闹,成了培育超越不同年代人之间的友情的场所。

如上所述,刊行本书的目的之一,在于祝贺2000年10月将迎来70华诞的森川英正的古稀之喜。宣布终身从事经营史学研究的森川英正先生人如其言,在研究会和聚餐会都率先垂范。在此,我们研究会的成员对森川英正先生至今所给予的教育之恩惠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祝愿先生身体健康并在今后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我们要对有斐阁,特别是伊东晋和柴田守两人的深情厚谊,表示衷心感谢。同是本书“生身父母”的伊东晋先生出席了包括合宿学习会在内的几乎全部的研究活动,从编辑的角度给我们提出了十分有益的建议和鼓励的话语。此外,柴田先生除了承担其原稿执笔管理和编辑工作外,还对研究会和聚餐会的活动给予了帮助。本书之所以能够按预定计划付诸桑梓,与两人的无私援助不无关系。

2000年8月

宇田川胜

代表全体编著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