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足迹遍布晋冀豫皖艾滋病高发区;7次进入“艾滋病村”——××村;12次赴河南艾滋病疫区实地调查;40多天与艾滋病患者零距离接触。本书以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艾滋病村”为主要信息源而编写的一本集纪实性与科普性、可读性与知识性为一体的小书。
本书是第一部以这个村子以及周边区域为专题进行写作的,对于这里抗艾模式的成功之处力求以平和、冷静、客观的眼光和角度进行分析。本书可供全国各省区市作为抗艾防艾的参考,可为全民增强防艾意识及有关知识提供帮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艾情紧急--来自艾滋病高发区的调查报告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杨松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4年足迹遍布晋冀豫皖艾滋病高发区;7次进入“艾滋病村”——××村;12次赴河南艾滋病疫区实地调查;40多天与艾滋病患者零距离接触。本书以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艾滋病村”为主要信息源而编写的一本集纪实性与科普性、可读性与知识性为一体的小书。 本书是第一部以这个村子以及周边区域为专题进行写作的,对于这里抗艾模式的成功之处力求以平和、冷静、客观的眼光和角度进行分析。本书可供全国各省区市作为抗艾防艾的参考,可为全民增强防艾意识及有关知识提供帮助。 内容推荐 4年足迹遍布晋冀豫皖艾滋病高发区;7次进入“艾滋病村”——××村;12次赴河南艾滋病疫区实地调查;40多天与艾滋病患者零距离接触。 截至2005年11月初,已有《中国青年报》、《青年时报》、《法制早报》、《生活晨报》等媒体以整版的篇幅予以重点报道,另有《南京晨报》、《深圳晚报》、《衢州日报》、《金华日报》等十多家平面媒体进行了报道或转载,北京电视台《社会透视》栏目、浙江电视台《公共关注》栏目、安徽电视台、福建电视台《九州连线》栏目、浙江文艺广播、杭州电台《新闻综合频率——新闻零距离》、《西湖之声》等多家广播电视媒体进行了报道或专访,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新浪、网易、搜狐、雅虎、千龙、腾讯、凤凰网、中国经济网、中国金融网、健康报网、浙江在线、浙江都市网等七十多家网站进行了摘编或转载,社会影响很大。 目录 序 骚动篇 悲歌回响 骚动的村庄 现状篇 “艾滋病村”印象 可喜的现状 谜局篇 村里的待解之谜 治艾良方谜局 困局篇 村里的待解之困 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 展望篇 初现曙光的抗艾模式 探索中的新模式 知识篇 有关艾滋病的常识 防艾抗艾大家谈 严峻的抗艾形势 小结篇 调查结束后的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悲歌回响 公元1999年。 一个普通的年份。 位于河南省南部的一个村落,在这个年份却丝毫不平静。 村里近几年总是有人因为一种“怪病”莫名其妙地死去,甚至一年里要死去二三十口子! 一个,两个,三个…… 一名去应征海员的村民被查出艾滋病了! 县里的很多部门都来了解情况,防疫部门也来这个村民的家里消毒。 村里引发了更多的恐慌。邻居将他坐过的板凳用开水烫了好几遍,还是不放心,最后干脆扔了! “得那病都在外边没干啥好事!自作的……” “我听说得这病说明作风不检点,哎哟,怎么说呢……” 村民们议论纷纷,白眼、唾沫甚至砖头块儿都会不时地向他飞来。 “我当时真想死了算了!” 谈起那时的感受,这位村民眼眶里满是泪水,不住地摇着头,用手直揪自己的头发,痛苦之状令人心酸。 从此,村里没人跟他们家来往了,即使以往要好的邻居和朋友。 一位来自南方某省的老教授改变了这里的一切。 很多人都被确诊为艾滋病患者或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包括丢掉板凳的那个村民。 人们顿时悟到,这“怪病”就是艾滋病! 村里很多人得的这种“怪病”都是艾滋病! P1-2 序言 序,是最后写的。 一年多的调查结束后,我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看法先告诉大家,只图一时之快,不然心中堵得慌。 我从2000年起开始收集资料并进入艾滋病疫区进行社会调查,足迹遍及山西、河北、河南、安徽等省的艾滋病高发区,2004年6月起先后12次赴河南艾滋病疫区实地采访,7次进入媒体称之为“艾滋病村”的这个村子深入调查。 为什么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要频繁地去这个村子呢? 因为我觉得这个村很具有代表性。 它好比是一个缩影,可以供全国很多有着类似情形或迹象的地方参考,控防政策也好,救助模式也好,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样本或参照物,这也正是我写下这些文字出版的一个主要目的。 现在,河南省南部的这个村子在全国之所以闻名,是因为那是个“艾滋病村”。 前些年,村里的不少村民,为摆脱贫困开始卖血。丧心病狂的“血头”为了赚钱,不管被采血者是否健康,“来者不拒”;为了省钱,“血头”们将一次性医用器械反复使用;“单采”回输红细胞这种采血方式为艾滋病病毒的传播带来可能。如今全村超过七成家庭都有艾滋病病人,严重地影响了该村的正常生产生活。 卖血给村子带来的打击无疑是致命的,至今已有一百多名艾滋病患者离开人世,还有许多艾滋病患者整天处于痛苦的煎熬中。可以说,非法采血,除了让少数人暴富之外,留给社会和村民的却是灾难。如今,国家和地方政府为这场灾难最终埋单。 为了挽救、延长村里艾滋病患者的生命,国家卫生部、河南省以及地方政府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救助工作,还免费为艾滋病患者提供药品,并进行治疗。可以说,随着艾滋病患者病情的加重和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确认,这项支出将会越来越大,遗害之深令人痛心。 当然,“艾滋病村”的称谓不应只是这一个村,因为这样的村子还有。 当今,如何科学地引导农民致富,地方政府责无旁贷。同时,这也是消除类似于“卖血致富现象”的根本途径。 然而,现在全社会为这个村所做的一切,只能是亡羊补牢式的补救工作。“脱贫”对这样的村子里的村民而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他们任重而道远。 正如救助过多个艾滋家庭和艾滋孤儿的著名慈善家、香港智行基金会的杜聪先生所言,“假如艾滋病是一场大火,这场大火已经开始在全国各地燃烧,目前最急切的任务是在火场中救人,即减少艾滋病患者所受的痛苦,让患者的遗孤得到关爱和接受教育的机会。至于起火原因是意外还是蓄意纵火,是谁人放火等问题,相对来说显得次要。与其隔岸观火,高调炒作,追究责任,不如亲临火海,低调实干,救火救人。”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是为序。 杨松 2005年10月8日 后记 (一) 二十多年前对艾滋病还闻所未闻的中国,今天已是内地31个省区市均有蔓延的国度。 官方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的艾滋病病人已有84万人,其中只有5%的携带者可以找到,而其余95%则隐没在茫茫人海中。 2005年10月14日卫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称,监测资料证实,我国的艾滋病疫情正在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全国的艾滋病防治处在关键时期。根据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报告,我国自1985年报告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疫情逐渐扩散蔓延。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累计报告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26808例,其中艾滋病病人28789例,累计死亡7375例。专家估计,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八十四万,其中艾滋病病人8万。从总体看,当前我国艾滋病疫情仍呈低流行状态,但在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中已经出现高流行趋势,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在部分地区已经显现。 艾滋病在中国的滋生蔓延,有其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在西方国家,吸毒、针管注射等是病毒传播的首要原因,而在中国,最大的祸首可能不是吸毒和不洁性行为,而是因卖血秩序混乱而造成的集体感染。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河南省开始大兴“卖血经济”。 一场灾难就这样形成了:由于缺乏管理,因抽血、输血造成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开始蔓延,先是在卖血者中间传播,然后波及他们的家属,随着人口的流动,艾滋病病毒便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全国到底有多少人卖过血?到底有多少人因卖血而感染?他们又传染给了谁?已有多少人因此死去?这一切,在十几年后的今天,也许已成了一个永远也无法查清的谜团。 面对艾滋病这一全球性、世纪性的瘟疫,中国并不能自免于外。 有泰国、非洲诸多国家等的前车之鉴,艾滋病成为“国祸”的说法,并非是耸人听闻。 更重要的是,2003年的“非典”肆虐,让我们猛然警醒。 温家宝总理曾明确表示:“艾滋病已经扩散到中国社会的各阶层,必须把对抗艾滋病列为首要任务……疫情正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 这是来自政府最高层的声音,这是令国人欣慰的声音。 在本书的采写过程中,我曾一度犹豫是否对有关的地名、人名或数据进行技术性处理,只求不对他们构成不利的影响甚至伤害,思忖再三,如今主意已定。 本书中的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以及部分既非患者又非携带者的相关人物的名字,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均采用化名;对于图片也作了相应的技术性处理;同样,对于地名也一律隐去(含本书所收录的引文及参考文献),旨在使当事人或地区能够一如以往,不受惊扰。仅此而已。 (二) 4年足迹遍布晋冀豫皖艾滋病高发区; 7次进入“艾滋病村”——××村; 12次赴河南艾滋病疫区实地调查; 40多天与艾滋病患者零距离接触。 这就是我4年来的生活状态。 其实,我很累,终日奔波于艾滋病疫区实地调查、采访;其实,我也经常情绪低落甚至伤悲不已,因为一幕幕“艾滋村落”的悲凉场景让我一次次泪飞如雨,挥之不去。 但是,我很幸福。我在幸福地生活着…… 因为,我在做我认为很有意义的事。我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五年计划”。 几年来的任何一个节假日,我都在做。 采访艾滋病专家、社会学者,还有艾滋病病人。 即使是“黄金周”,对我来说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黄金周”,匆忙而充实。 有媒体记者问我为什么这么执著。 我说,因为“艾”情紧急! 我的这本书并不能为身处艾滋病中的人们带来直接的效果,效果也许是间接的,但只要有效果,我的工作就没有白做。 责任感让我始终选择坚持。 也有媒体称我为“勇士”,我对此会沉重地摇摇头。 高耀洁大夫、桂希恩教授、万延海先生等等无法一一列举,他们才是真正的勇士! 还是那句话—— 我不是勇士,但我愿意做追随勇士呐喊的人。 (三) 我不是卫生界的人士,更不是艾滋病专家,书中一些专业上的东西可以说错误难免;我不是社会学者,更不是政策分析专家,有些概念性错误也是少不了的;我也不是官场中人,更非身居要职,所以不能全面地了解一些具体问题,胡话也是会有的。 归为一句话:请各界人士多多包涵,多多指教。 这本书是我自1999年底关注艾滋病并收集相关素材,同时深入山西南部、河南南部、安徽西北部以及河北等省进行实地采访和调查后着笔写作的,主要以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艾滋病村”为主要信息源而编写的一本集纪实性与科普性、可读性与知识性为一体的小书。 目前,有关艾滋病方面的书籍多以科普为主,内容单调枯燥,可读性差。同时对于纪实文学或调查报告来讲,大多分析的是全国防艾抗艾形势。但本书是第一部以这个村子以及周边区域为专题进行写作的,对于这里抗艾模式的成功之处力求以平和、冷静、客观的眼光和角度进行分析。本书可供全国各省区市作为抗艾防艾的参考,可为全民增强防艾意识及有关知识提供帮助。 截至2005年11月初,已有《中国青年报》、《青年时报》、《法制早报》、《生活晨报》等媒体以整版的篇幅予以重点报道,另有《南京晨报》、《深圳晚报》、《衢州日报》、《金华日报》等十多家平面媒体进行了报道或转载,北京电视台《社会透视》栏目、浙江电视台《公共关注》栏目、安徽电视台、福建电视台《九州连线》栏目、浙江文艺广播、杭州电台《新闻综合频率——新闻零距离》、《西湖之声》等多家广播电视媒体进行了报道或专访,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新浪、网易、搜狐、雅虎、千龙、腾讯、凤凰网、中国经济网、中国金融网、健康报网、浙江在线、浙江都市网等七十多家网站进行了摘编或转载,社会影响很大。 (四) 最后,我要真诚地说若干多个“谢谢”,谢谢所有帮助和关心过我及本书出版事宜的人。在本书的采写过程中,浙江传媒学院的领导以及广大师生均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支持,冯溪屏教授、刘新荣教授、院团委应广兴书记和陈永斌副书记、新闻系党总支张雪良书记以及詹小路、曾真、林鸿志、潘红霞、翁小倩等老师多次关心并过问本书的出版情况,在此一并致谢! 另外,承蒙北岳文艺出版社李刚、邹伟两位老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周筱赞博士的指点以及人民出版社政治室刘彦青老师的厚爱,本书才得以顺利出版,这里也一并致谢! 另外,还有许多名字不得不提。 他们是:赵永强、杨卫、宋倩、唐丽娜、郝雪姣、陈世峰、周龙、任璐等8位同学,他们与我一起赴阳光家园义务支教并资助我进一步深人调查;鲍亦鸥、孙凯、宋倩、张洁、李淼、陈银、费静静、蒋瞰等好友在我资金困难时给予慷慨资助;还有蒋瞰、彭超楠、吕倩娜、罗雅静、方芳、向鹊蓓、宁宁、吴晓静等为书稿的录入、整理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同时,向书中所引用的书籍、报章、网站资料的各位作者深表谢忱!感谢之余,望能示知详细联络方式及通讯地址,以便惠寄样书并酬谢。 众所周知,艾滋病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复杂、敏感的社会问题,书中提到的有些看法或观点尚待深入探讨和研究,加之本人阅历及学识有限,错误、疏漏及不当之处在所难免,万望各界人士能够海涵并不吝指正。 杨松 2005年10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